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
中臺禪寺開山方丈 釋惟覺
佛教發源于印度,生根于中國,傳播于世界,興盛于現代,自古以來,佛教一直是安定社會、穩定人心的一股巨大的力量。如何本著佛法慈悲、平等、智慧的原則,積極投入關懷國家、安定社會、凈化人心的工作,“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正是我們普度眾生的悲愿。此次由中國佛教界倡議、發起所舉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開門見山提出了“和諧”是吾人世界撥亂興治的目標;而“從心開始”正是我們具體實踐目標的基本腳步。因此,“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行,提供了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對話平臺,不僅是中國佛教對社會大眾的積極貢獻,亦是佛教為世界人類和平努力邁進的一大步。
環顧世界局勢,為了實現佛教和平的理想,我們必須擔負起種種凈化社會的責任,大體而言,目前人類社會的問題與沖突,可以從下列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人類與自然界的沖突:我們必須了解,在現代,任何一個問題事件,已經不能單獨地、孤立地來處理。例如:人類的生存必須依賴自然環境。而吊詭的是,隨著自然環境的巨變而與之俱來的威脅,卻是人類社會運作不當所造成的后果。換句話說,破壞人類賴以生存之自然環境,造成自然環境巨變者,正是人類自己。什么是自然環境的巨變呢?例如:熱帶雨林過度砍伐、地球能源逐漸枯竭、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造成全球溫室效應,使得氣溫普遍升高,氣候反常,山洪、土石流頻繁發生,水旱、天災年年加劇……等等。舉凡環境污染、資源不足、災難頻仍、疾病爆發等等,都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造成社會資源競爭、環境失調、人心惶恐,諸如此類歷歷顯示出:自然環境的巨變,帶給人類社會空前未有的威脅和災難。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現在母親生病了,孩子也成了受害者,不僅是孩子,乃至于人類的后代子孫,都可能因為我們這一代對地球資源的豪奪掠取,將面臨無法彌補的危機。 第二、人類社會彼此間的沖突:社會是由眾人組合成的群體,小至家庭、公司、學校、政府機關,大至國家、民族,都是社會的表現。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充滿競爭,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稍不謹慎,便容易產生隔閡、摩擦、爭奪,甚至武力相向。人類所享有的資源本來有限,但在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之下,各種社會壓力隨之而來,如:離婚率高升、單親家庭普遍、貧富懸殊、高犯罪率、社會倫理風氣敗壞、教育就業問題叢生等困境。荀子云:“盛世重義,亂世重利。”無論是社團或國家,掌舵領導者之知見言行,決乎團體之生存興衰。昔日孟子對梁惠王說:“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茍有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誠然,若以一己、一家、一國之私,掠奪他人之資源,自私自利的追尋是永無止盡的,尤有甚者,因社會與社會之間的誤解,還可能產生群族分裂、種族沖突、宗教意識仇恨以及恐怖主義、戰爭的威脅。因此,妄想以和平為口號,粉飾其稱霸世界的野心,必然導致世界混亂、引爆世界大戰,如此要想達到真正的和平,無有是處。 第三、人類自身之尊嚴與價值沖突問題:團體社會是由眾多個人所組合而成的,因此,一個良好的社會,必定建基于良善的個人;反之,若個人的生命價值觀不正確,這些偏執的個體所組成的社會,必將產生種種困境。因此,社會問題的產生,在許多層面與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個人想要擁有完美的生命,一方面除了需要維持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之外,另一方面更需要足以提升人性的精神生活。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物質主義不斷地擴展、膨脹,個人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已受到相當的扭曲。對于精神生活的漠視與無知,造成現代人產生種種價值觀的偏差,自我人格的迷失、人性理想的失落,導致各種精神文明病,如:焦慮、無聊、自殺、憂郁癥的普遍。人性物化、商品化的結果,生活空虛,漫無目標,于是不斷地向外追求享受刺激,只成為個人生命歷程的一段幻夢。《大智度論》曰:“利養如賊,壞功德本。”名聞利養,易生貪染,染著既生,難得自在。在這個科技與道德倫理競賽的現代社會中,網絡建構起虛擬的世界,個人的精神價值觀逐漸模糊、逐漸迷失、逐漸衰敗中,這是個人存在的危機,更是整體社會發展的一大隱憂。 面對當前社會所遭受的困境,種種武力、霸權、戰爭的威脅,可說是二次大戰余波蕩漾延續至今,亦可說是第三次大戰濫觴蓄勢,一觸即發。我們應該建立“解決社會的問題與沖突,是佛教徒的責任”這種觀念,進而發起大慈悲心,負荷起安定社會、凈化人心的使命。而這次壇論所提出的主題──“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便可以針對以上三種問題提供一套解決的方法。 首先,以清凈心宣揚“心凈國土凈”的理念,負起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的責任,進而消弭生態危機所產生的問題。“心凈國土凈”的理念,源自于《維摩詰經》中所云:“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主旨說明:外在的世界好壞與心靈的品質優劣,具有一定的相應程度。根本來說,人類居住的環境,是人類心靈環境的投影,而這一點正是目前地球生態環境的癥結所在。由于人類社會過度的物質需求,對大自然貪求趨于極端,使得大自然反撲于人類社會,這種惡性循環源自于人類過度的“貪心”。解鈴還需系鈴人,要真正有效地解決因自然資源枯竭所造成的問題,必須從人的本心做起,才能轉貪心為利他關懷心,而“心凈國土凈”的理念,便能給予現代人一條明確的解決之道。《圓覺經》云:“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佛教主張,人心之所以染污、不清凈,原因之一就是過度追求物質的享受,一旦心役于物,便被種種貪欲煩惱蒙蔽,自然無法保持清凈的心靈,所謂“嗜欲深者機淺”就是這個道理;反之,若能保持簡樸、節制、惜福修福的生活,從自心清凈開始,由內而外,外在的國土世界,才能得到清凈。如此一來,大自然的資源得以永續長存,人類社會便能永續發展。因此,若能廣為宣揚佛教“心凈國土凈”的理念,普遍形成共識,相信必定能為人類社會開創美好的未來。 其次,以平等心開展“心平天下平”的遠見,負起人類彼此間的責任,從而消除人類各社群間的對立與爭斗。“心平天下平”源自于《楞嚴經》:“如來謂持地菩薩言:‘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主要說明:外在環境的限制,可由心境來轉化。現今社會上充斥著種種對立、抗爭,忿恨不平的心理,不但使得各社群間無法和睦相處,各族群間對立、暴力相向,甚至于國家與國家之間以核武相互制約、挑釁。總而言之,人與人之間種種沖突、忿恨不平,歸咎于一個“嗔心”,而“心平天下平”的理念,一針見血地提出解決人類共處的盲點。因此,要消弭外在社會種種的不平等、不公不義,還是必須從人心改革做起,轉嗔心為慈悲平等心。佛教主張,人心之所以充滿對立、敵意,原因在于無法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若能學習菩薩的精神,低眉垂目,視一切眾生為己出,不分階級,圓融差異,平等普度,進而達到“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境界,相信以這種“冤親平等”、“以德報怨”的慈悲平等心,便能有效解決種種不必要的沖突,進而創造出一片詳和的社會。 最后,以智慧謙卑心推動“心安眾生安”的愿景,負起人類自身存在價值的責任,消弭個人生存意義的空虛和失落。“心安眾生安”的理念,源自于禪宗二祖慧可值遇達摩祖師,只求一個“安心法門”的公案。的確,在現今忙碌、資訊爆炸的工商業社會,個人的心靈世界越來越飄浮不定,越來越難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種種價值觀的對立、錯亂,使得人心迷惑,多少人因此彷徨、失落,因而流浪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人之所以對自身生存價值、尊嚴感到茫然,最大病因可說是一種“癡心”。如何“安心”?如何轉癡心為智慧心、謙卑心?便成為現代人最重要的一種學問和修養了。佛教主張,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六祖壇經》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理學家李翱在《復性書》亦言:“清明之性,鑒于天地,非自外來也。故其渾也,性本弗失;及其復也,性亦不生。人之性,亦猶水也。”這念心有如一潭湖水、一面鏡子,是一切善法的根源,是吾人安身立命的基石。誠如朱熹《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了悟了這念心,人生的方向便更加篤定,生命的意義從此開展新頁,生存的價值因而透出無限曙光。無論生命的巨流如何變化奔騰,不管生命的汪洋如何浩翰無邊,這念心就像是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讓人獲得絕對安全平靜的歸屬感。因此,若能廣為推動“心安眾生安”這個理念,就能點亮人人生命價值的明燈,照破黑暗、照破煩惱不安,必能如無門慧開禪師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得到清涼、自在解脫。 全世界是一個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不管是SARS、禽流感或是溫室效應……,沒有歐洲、亞洲之分,也沒有黑人、白人之分,更沒有海峽兩岸之分,相互依存,誠所謂拔一毛而動全身,無一能幸免。所以無論做人做事、修行出家或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皆“從心開始”。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人人都有佛性,我們尊重生命,肯定自己本具的覺性,也要平等尊重他人存在的價值。心法的真理,即表現在“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的理念之中,需要我們努力傳播、積極推廣、認真實踐。“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是我們每一位佛教徒對整個世界的責任與義務。根本地說,眾生的煩惱是佛教的責任,社會的不安是佛教的責任,世界的動蕩也是我們的責任,如何將佛法慈悲、平等與智慧的理念、知見,帶給人們、帶入社會,必須從我們每一個人自身做起,由理到事、知行合一,以期長治久安,達到“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的新六和境界。盡管時空更替,從“六和敬”到“新六和”,無論世出世法,都凸顯出“和合”的真理,亙古而常新。此次由中國佛教界倡議發起所舉行的“世界佛教論壇”,不但顯示出人民政府對宗教的肯定,更認同佛教慈悲、平等、智慧的理念,是促進世界和平的重大力量。“世界佛教論壇”是一個好的開始、良好的示范,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藉由“世界佛教論壇”所凝聚的共識和力量,我們相信:不但能為佛教的弘化和發揚奠定了良善的基礎,也必定能為世界人類帶來無窮盡的光明和希望。 |
|
來自: 海星塵 > 《《世界佛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