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定律(Rule Of 150) 羅賓·丹巴是一名人類學家,他研究了各種不同形態的原始社會,并發現在那些村落中的人。大約都在 150 名左右,人們把他的研究理論稱之為" 150 人定律"。現在我們許多人都遠離村莊生活,但是卻沒有脫離這個概念:羅賓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 一些其他對經濟和軍事團體的研究顯示,人們在多出這一數字的團體中合作的效率會有所降低,人數太多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這一理論也顯示出,當個體的生活圈子過于狹小時就會感到孤獨。作為個體我們需要他人的協助來發揮潛能。 150定律還告訴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得罪了150 個人。 在求職過程中,接觸不同的人,贏得對方的好感,從而快速積累人脈資源,擴大人脈關系網。
手表定律(Watch Law) 又稱為兩只手表定律、矛盾選擇定律。
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手表定律”帶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
1,對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這件事情無法完成; 2,對于一個人,也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于混亂。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 3,而對于一個企業,更是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則將使這個企業無法發展。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并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
木桶效應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理論是由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曾提出的,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青蛙效應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扔進滾沸的油鍋,在這生死關頭,青蛙竟奮力躍出鍋外,僥幸逃生。過了一會兒,將這只青蛙再次放入鍋中,不過鍋中盛的是涼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遙。悄悄加熱,使水溫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難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躍出,只好葬身釜底。
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 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關于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帕金森定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稱職的行政首長一旦占據領導崗位,龐雜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便不可避免,庸人占據著高位的現象也不可避免,整個行政管理系統就會形成惡性膨脹,陷入難以自拔的泥潭。
貝勃規律 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貝勃規律" 有一個關于"誘敵深入法"的有趣實驗。人們對報紙售價漲了50元或汽車票由200元漲到250元會十分敏感,但如果房價漲了100甚至200元,人們都不會覺得漲幅很大。人們一開始受到的刺激越強,對以后的刺激也就越遲鈍。 下面的例子說明了這種"貝勃規律"。一個人右手舉著300克重的法碼,這時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法碼,他并不會覺得有多少差別,直到左手法碼的重量加至306克時才會覺得有些重。如果右手舉著600克,這時左手上的重量要達到612克才能感受到差異。即比前一種情況要多給一倍以上的刺激才會有所反應。所以要想辨別出刺激間的差異,刺激總量越大,其差額也必須越大。 "貝勃規律"經常應用于經營中的人事變動或機構改組等。一家公司要想趕走被視為眼中釘的人,應該先對與這些人無關的部門進行大規模的人事變動或裁員,使其他職員習慣于這種沖擊。然后在第三或第四次的人事變動和裁員時再把矛頭指向原定目標。很多人受到第一次沖擊后,對后來的沖擊已經麻木了。 從一開始就提出令人難以拒絕的優厚條件,等談判基本結束后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細節并使對方接受的"誘敵深入法"基本上也是以"貝勃規律"為基礎的。對方被一開始的優厚條件所誘惑,對后來才知道的不好的部分也就會較輕易地接受了。 皮革馬利翁效應
傳說古希臘塞浦路斯島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名叫皮革馬利翁,他酷愛藝術,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對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愛不釋手,整天含情脈脈的注視著他。天長日久,女神終于神奇般地復活了,并樂意做他的妻子。 這個故事蘊含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種力量,這種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學家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也稱"期望效應"。 1968年,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做了一次實驗: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并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各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后來,人們把這一現象也稱之為"羅森塔爾現象"。
人們通常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 投射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心理學家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投射效應"。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這樣的實驗來研究投射效應,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結果,48名大學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園內走動,幷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絶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只有少數學生愿意背。可見,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度投射到其他學生身上。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當別人的行為與我們不同時,我們習慣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別人的行為違反常規;喜歡嫉妒的人常常將別人行為的動機歸納為嫉妒,如果別人對他稍不恭敬,他便覺得別人在嫉妒自己。 為了克服投射效應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做到嚴于律己,客觀待人,盡量避免以自己的標準去判斷他人。對方并非如我們所想象,只有嘗試了才會知道。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墨菲定律”:事情如果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比如你衣袋里有兩把鑰匙,一把是你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如果你現在想拿出車鑰匙,會發生什么?是的,你往往是拿出了房間鑰匙。
“墨菲定律”的原話是這樣說的:If there are two or more ways to do something, and one of those ways can result in a catastrophe, then someone will do it.(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選擇,而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作出這種選擇。)
反饋效應
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及時了解,對學習積極性有強化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心理實驗:他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后就進行測驗,測驗后分別給予不同的反饋方式: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只測驗不告知學習結果。8周后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進行8周。反饋方式改變后第三組的成績有突出的進步;而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成績穩步上升。 這則實驗說明,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同。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學習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及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好。 酒·污水效應
如果你把一湯匙的酒倒進一桶污水里,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湯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3 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 錠。"于是, 國王獎勵他10 座城邑。 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 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 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時,即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系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旁觀者效應 所謂旁觀者效應是指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制。正是因為在一種緊急事件中有其他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于衷,旁觀者更多的可能是觀察其他旁觀者的反應,因此世人不能主觀地判斷這些人存在病態的性格缺陷。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人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里的住戶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況和反復的呼叫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救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報警。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人性異化與情感冷漠。 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并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對于旁觀者們的無動于衷,他們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試驗。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以一對一和四對一兩種方式,與一假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使用對講機通話。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假病人大呼救命時,事后的統計數據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中,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思維定勢效應 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阿西(S.ASCH)對從眾問題研究的一個著名實驗。實驗中有7人被測試(其中只有第7人為真正的被測試者,其余6人為阿西安排的實驗助手)。實驗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的影響。實驗者每次給他們呈現一組卡片,共50組,每組兩張,其中一張畫有一條標準線,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分別編號為1、2、3(其中編號為2的線同標準線一樣長,編號為1的明顯比標準線短,編號為3的明顯比標準線長)。要求被測試者判斷,比較那三條直線中哪條與標準線一樣長,進行頭兩組判斷時,大家都選擇2號直線。第7人(真正的被測試者)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進行第三組比較時,實驗助手們開始按安排故意做錯誤的判斷,都異口同聲地選第1號直線。第7人(真正的被測試者)越來越猶豫不決,因為他的每次判斷都是在聽了前6人的判斷之后,才做出。他感到很困惑:是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呢?還是跟隨大家一起做錯誤的判斷? 實驗結果是:數十名自己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的真正的被測試者,跟隨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的總比率占全部判斷的37%。75%的真正的被測試至少有一次屈從了群眾壓力,做了從眾判斷。
阿西實驗中的真正的被測試,在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這是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的結果;但當跟隨實驗助手一起判斷時,出錯率占37%。可見,周圍環境對人的主觀意識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從而使被試做了從眾判斷。從眾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個新的團體中,但從眾容易使個人放棄自己的想法。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參至孝至仁,他的母親對兒子極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一個曾參殺了人,有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其母不信。過了一會,又跑來一個人,說:“曾參殺人了。”其母將信將疑。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話音未落,曾母已經翻過墻頭避開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說的都是這個道理。#3 登門檻效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