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立超個人心理學的典范,威爾伯做出了兩大貢獻:一是建立意識光譜,一是提出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一)意識光譜 在整合東西方研究意識的方法時,我們最常碰到的衝突便是:東方修行人認為自我是世間一切苦難的根源,西方心理學家則認為無我是精神分裂的退化癥狀。最早成功解決這種衝突的人是印度圣哲奧羅賓多的神圣進化論,他主張絕對的大梵會先展開內入萬有(involution)的過程,再經由上溯空性(evolution)的過程,完成神圣進化的能量游戲。因此,業力的迷幻作用不再是使自我沉淪的懲罰工具,而是自我進化的學習工具。威爾伯的最重要貢獻便是把印度圣哲奧羅賓多的神圣進化論,與西方的發展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相結合,提出意識光譜說。他初期把意識層次分為:(1)陰影(the Shadow)層次,(2)自我層次(the Ego level),(3)存在層次(the Existential level),(4)心性層次(the level of Mind)。他並從意識光譜的觀點,來說明絕對精神內入萬有的下降過程:
在實相的階段中,我們與萬物合一,我們與宇宙的基本能量合一,並感受到一切無二和萬法唯心的事實。這就是第一個意識層次-心性層次。
可是我們卻經由大幻化網(maya)的過程,陷入虛妄的二元分別的格局。雖然這些分別並不真實,只是相似而已,可是每個人卻又把它們當真;上當受騙之后,人就攀附在第一個原始的二元主義-主體V.S.客體、自我V.S.非我、機體V.S.環境。在這一點上,人從與天合一的宇宙性認同滑落到與機體合一的個人性認同,因此我們產生了第二個意識層次-人與機體認同的存在層次。就像上昇的螺旋一樣,人經由二元分別進行的破裂程序仍在推進,所以大部分的人甚至對自己的全部機體也沒有同一感-我們不是說「我是身體」,而是說「我有身體」,這個「有」身體的「我」就是我們俗稱的自我。在這一點上,人又從與整個機體合一的認同感滑落到僅剩自我感,我們也因此產生了第三個意識層次-自我層次。這種二元螺旋若再進行,人甚至會否認某些不討好的自我面向,並在意識中拒絕承認自己有這些被拋棄的面向。因此,人的認同再次從整體的自我感滑落到局部的自我感,因此我們產生了第四個意識層次-陰影層次。
威爾伯在后期著作比較強?#123;絕對精神上溯空性的上升過程,並且提出意識結構的九個進化點:前個人階段有第一進化點--感官生理、第二進化點--幻想-情緒和第三進化點--表象心智。個人階段有第四進化點--規則/角色心智、第五進化點--形式反思和第六進化點--見地邏輯。超個人階段有第七進化點--通靈、第八進化點--微細光明和第九進化點--自性。
(二)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西方人經常把東方修行人的靜坐三昧等同於嬰兒的羊水幸福狀態,威爾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便提出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他指出意識結構本來是從前個人層次,經由個人層次,進化到超個人層次。但是,現代人太習慣個人層次的自我位置,便覺得超個人和前個人都具有「非個人」性質,可以把它們等同起來。因此,現代人便產生兩種超個人/前個人的謬誤:
(1)把超個人化約為前個人的謬誤-1,這種經驗科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理性是進化的最高點,因此超個人的體驗不是比理性更崇高的心靈層次,而是嬰兒本能性自戀狀態的演變形式。
(2)把前個人提升為超個人的謬誤-2,這種浪漫宗教的觀點認為理性的自我是人性墮落的最高點,因此前個人狀態不是比理性更幼稚的心靈層次,而是我們失落的天堂狀態。
既然謬誤-1否認自我超越的可能性,謬誤-2否認自我結構穩定度的重要性,那么超個人心理學就必須澄清一項重要關鍵:為了完整的自我超越境界,我們必須要發展健全的自我界限和自我尊嚴,才能徹底凈化前自我的情感防衛機制。 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議題和應用議題
威爾伯?#123;著這兩項努力,奠立了超個人心理學的典范,但他像史賓格勒一樣憂心西方文明的沒落。因此,他指出超個人心理學在未來二十年內必須完成某些發展議題,並解決某些應用議題,才能拯救地球的文明。
(一)超個人心理學的發展議題:
1. 意識狀態的轉變和意識發展的結構是超個人心理學的兩個重要典范,因此我們必須研究清楚狀態和結構的關係。威爾伯的看法是意識狀態的轉變只是暫時性的過渡現象,它們仍然必須遵守意識發展的模型。
2. 我們要對冥想的發展階段,進行跨文化的研究,才能確認東西方神秘主義是否有共通的意識結構。
3. 我們必須弄清楚精神崩潰跟靈性危機的關係,因為在靈修過程中會有很多潛意識的矛盾資料浮現,造成一些前個人的退化現象。
(二)超個人心理學的應用議題:
1. 后現代主義的思潮之所以提倡「自我的死亡」,主要是為了攻擊啟蒙主義的理性主體,而不是要向超個人的層面開放。而且,后現代主義也極力攻擊靈修傳 統的自我超越取向,因此超個人心理學必須要面對后現代的挑戰,做出積極的回應。
2. 世界的宗教傳統幾乎都一致低貶身體、自然和女性,並造成打壓慾望、剝削自然和男性宰制的情形出現。為了改善這些情形,超個人心理學必須整合父神性的超越萬物之道和母神性的內在萬物之道。
超個人心理學的本土化展望
雖然臺灣心理學本土化的口號已經喊了N年,可是心理學界都卡在行為主義的陣營中,又沒有和認知心理學做出緊密的結合,也沒有臨床心理學的專業訓練體系,因此我們很難巴望他們能做出什么成果。同樣的,臺灣的社工界、輔導界和精神醫學界大概也只熟悉人本心理學的羅嘉斯諮商體系,對於精神分析陣營的認識也都長期處在零星摸索的階段。換句話說,臺灣對於心理學前三大勢力的本土化工作都還處在籌備和發想階段,那么我們有資格談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可能性嗎?
也難怪,臺灣在七年前由一位外籍天主教的李安德神父寫出第一本超個人心理學的書之后,幾乎都沒什么進一步的發展。不過,傅偉勛至少曾經提出一個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主張,他主張用傅郎克(Frankl)的意義治療學來吸?#123;精神分析,並且進而配合中國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智慧,來發展出一套臨終精神醫學和精神治療學。雖然他這個主張有一種用存在主義神學吞沒精神分析的味道,可是臺灣佛教界根本就沒有把它列為重要的發展議題,頂多是弄個安寧病房罷了。至於,臺灣的新時代運動也是從浪漫想像的靈性立場,來大談負面能量的消除之道,而逃避掉存在主義和精神分析的鍛鏈過程。
但是,臺灣的宗教意識已經到達內心追問和自我質詢的階段,如果我們不能提供靈性追求者一套比較精致的東西,我想很多人就會退守到靈修就是以道德心量修無上感恩心境的立場,而無法進入人性慾望、存在意義和超個人洞見的辯證過程。也許,我們在道德寬心立場和內心辯證過程之間擺盪得久一點,就可以慢慢找出超個人心理學本土化的方向吧。 xi 前 言
我在六年前,大約是一九八九年的時候,展開走遍全美國的智慧追尋之旅。我在旅途中走訪了兩百位以上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家和神秘主義者,甚至還跟他們一起工作,因為那些人宣稱擁有我追尋的答案。我那時候正在寫《大事因緣:尋找美國本土的智慧(What Really Matters : Searchingfor Wisdom in America)》這一本書,我清楚記得肯恩?威爾伯那時候已經自成一家之言了。我認為他無疑地就是美國本土智者中,最有說服力和洞察力的聲音。
威爾伯早在二十年前就寫出《意識的光譜(The Spectrucm of Consciousness)》一書,那時候他才二十三歲而已。這本書讓他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全美國最具綜合性思維能力的哲學家。想當初,他是在決定不念生物化學博士班之后三個月,才開始寫這本《意識的光譜》,為的就是要指出人類某些特定階段所開顯的意識發展,已經超過西方心理學的認知范圍。威爾伯並論證說:人類只有在成功度過每一個發展階段后,才有可能先發展出一個健全的個體性,然后才能終極地體驗到超越和吸?#123;個人小我的大我境界。此外,弗洛依德和佛陀的思想原本被認定是水火不相容的,可是威爾伯就有辦法撮合這兩個人的觀點,而這只是他所做出的原創性貢獻之一。
xii 本書《萬法簡史》的書名好像有一種唬人的輕鬆?#123;?#123;,但它確實做到了自己所下的承諾。它處理了一段超長的歷史范圍,遠從宇宙大霹靂開始,直到這會兒了無生氣的后現代。在這條漫漫長路上,它試圖對於人類在生理上、情緒上、知性上、道德上和靈性上的各種矛盾現象,做出一些有意義的解釋。儘管它的內容廣博,但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非常精實和緊密。
的確,《萬法簡史》與《意識光譜》以及他另外十一本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擴展了這些先前作品的觀念,更改用了一種簡單而平易近人的會話體寫作風格。以前你如果想要要讀威爾伯的書,至少要知道一些東方的禪修傳統和西方的發展心理學。現在,《萬法簡史》可以提供一些平易的解說,給我們這些尋找生活智慧的群眾,這真是一項好消息。因為,我們正被各種邁向無上真理的路線所困惑,這些路線不僅相互矛盾,而且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標準。我向那些讀完本書還想再進修的讀者,強力推薦威爾伯的近著《性、生態學和靈性(Sex,Ecology,Spirituality)》,本書許多主題在其中有更嚴謹的細節分析。
我從來沒有碰過一個人能在描述人類意識發展的進化途徑方面,比威爾伯更具系統性和整體性。在我的旅程中,我遇到太多自稱其真理版本有多完美的人,而我總是發現他們的結論都落於一邊,並且把另一邊的能力和價值排除在外。
威爾伯的結論則更具包容性和全面性,相信你很快就會發現這一點。在本書的篇幅中,他讚譽和體現眾多不同領域的真理,並且提出一個前后連貫的見解。這些領域有物理學和生物學、社會科學和系統理論、藝術和美學、發展心理學和冥想的神秘主義,以及從新柏拉圖主義到現代主義和從觀念論到后現代主義這些期間所產生的對立哲學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