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投法
第一步:準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之所以選透明玻璃杯, 主要是為了便于后面的的觀察),置入適量適溫的開水后,投入3-5克綠茶茶葉。 第二步:靜待綠茶茶葉下沉。 第三步:綠茶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上下沉浮,湯明色綠。 第四步:欣賞綠茶茶葉起浮及舒展的過程。 第五步:待綠茶茶葉完全下沉后即可品飲。 第一步:準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先置入適溫開水約三分之一, 投入3-5克綠茶茶葉,靜待綠茶茶葉慢慢舒展。 第二步:待綠茶茶葉舒展后,加滿開水。 第一步:這次我們準備瓷蓋杯(本例大小約150ml)或溫杯,投入適量茶葉。加入少許適溫開水。 第二步:拿起沖泡的瓷蓋杯,徐徐搖動使茶葉完全濡濕,并讓茶葉自然舒展。
古人曾云“茶性發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 【泡一泡】 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 【paoyipao.com】 我個人認為,水質對茶湯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還在其次了。 用稍差的水,即使沖泡烏龍茶,亦覺不堪一飲。 終不過是要求水甘而潔,活而新。純粹從科學理論上講, 水的硬度直接影響茶湯的色澤和茶葉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則色黃褐而味淡, 嚴重的會味澀以致味苦。此外,劣質水不僅無法沏出好茶,長期使用生成嚴重水垢, 還會損壞茶具。所以泡茶用水,應是軟水或暫時硬水。 至于雨水和雪水,以當今環境污染之重,恐怕沒人敢喝了。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礦泉水。 國內的水,我比較常用農夫山泉,微帶泉水的清甜。茶藝館的水,也多用礦泉水或蒸餾水, 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則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廣州白云山的泉水。 一般家庭使用濾水器過濾后的水,也勉強可用。 概括起來,燒水要大火急沸,剛煮沸起泡為宜。水老水嫩都是大忌。 水溫通過對茶葉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來影響茶湯滋味和茶香。 高級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以80C左右為宜。 茶葉愈嫩綠,水溫愈低。水溫過高,易燙熟茶葉,茶湯變黃,滋味較苦; 水溫過低,則香味低淡。至于中低檔綠茶,則要用100C的沸水沖泡。 如水溫低,則滲透性差,茶味淡薄。 若是處理過的無菌生水,只需燒到所需溫度即可。 一般來說,沖泡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 嚴格的茶葉評審,綠茶是用150ml的水沖泡3g茶葉。 初學者可嘗試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茶湯濃度。 只適于沖泡中低檔綠茶。 可觀察到茶在水中緩緩舒展、游動、變幻。 特別是一些銀針類,沖泡后芽尖沖向水面,懸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筍出土似金槍林立。 上好的君山銀針,可三起三落,極是美妙。所以一般茶藝館,多使用玻璃杯沖泡綠茶。 一般來說,沖泡條索比較緊結的綠茶,如珠茶眉茶,我個人比較喜歡蓋碗。 好的白瓷,可充分襯托出茶湯的嫩綠明亮,且蓋碗比較雅致,手感觸覺是玻璃杯無法可比的。 此外,由于好的綠茶不是用沸水沖泡, 茶葉多浮在水面,飲茶時易吃進茶葉,如用蓋碗,則可用蓋子將茶葉拂至一邊。 應分為兩種。然而,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第一步均需燙杯,以利茶葉色香味的發揮。 此時茶葉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葉片展開,現出芽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葉如旗; 湯面水汽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云蒸霞蔚。 如碧螺春,此時則似雪花飛舞,葉底成朵,鮮嫩如生。葉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譽。 茶葉評審中,以5分鐘為標準,茶湯飲用和聞香的溫度均為45-55C。 若高于60C,則燙嘴也燙鼻;低于40C,香氣較低沉,味較澀。這個時間不易控制。 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覺溫度合適即飲; 如用蓋碗,則稍稍倒出一點茶湯至手背以查其溫度。完全依靠經驗,所以實踐是最重要的。 如若茶葉肥壯的茶,二泡茶湯正濃,飲后舌本回甘,齒頰生香,余味無窮。 飲至三泡,則一般茶味已淡。 茶藝館中,普遍是直接將水沖擊茶葉,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妥。 這種茶本身比較舒展,無需利用水的沖力,反而易燙傷嫩葉。 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則沿杯邊注水,蓋碗則將蓋子反過來貼在茶杯的一邊,將水注入蓋子,使其沿杯邊而下。 然后微微搖晃茶杯,使茶葉充分浸潤。此時茶香高郁,不能品飲,然恰是聞香最好時候。 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間,別具茶趣。 有些條索不是特別緊結亦非特別松展的茶,兩種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習慣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