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樂曲代表人物之一: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于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里,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 作品: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 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 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 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 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 f小調第二十三鋼琴奏鳴曲《熱情》 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E大調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劇《費德里奧》 G大調小步舞曲 獻給愛麗絲 古典樂曲代表人物之二: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國古典主義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早年曾從戈賽爾、馬克遜學鋼琴,一生交游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賞識與支持,是創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與巴赫,貝多芬并稱德國音樂史上的"三B"。 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其中以《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 他的四部交響曲有很深的音樂造詣,但晦澀難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號》是雅俗共賞的作品。 作品:c小調第一交響曲 e小調第四交響曲 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一號匈牙利舞曲 第五號匈牙利舞曲 學院節慶序曲 搖籃曲 古典樂曲代表人物之三: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采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后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后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并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作品: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協奏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單簧管協奏曲 降E大調第三圓號協奏曲 G大調弦樂小夜曲 C大調長笛,豎琴協奏曲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魔笛》 歌劇《唐璜》 安魂曲 土耳其進行曲 小步舞曲 古典樂曲代表人物之四: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里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后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杰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 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作品: 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d小調第一零一交響曲《時鐘》 升f小調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 清唱劇《創世紀》 C大調大提琴協奏曲 小號協奏曲 小夜曲 古典樂曲代表人物之五:吉奧阿基諾·羅西尼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著名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自幼便是音樂天才,十四歲起習作歌劇。 羅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的體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賽維利亞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中,他從現實生活出發,采用現實主義的筆觸,借助民族音樂的因素,賦予作品以生氣,歌劇的音樂形象鮮明,樂曲中洋溢著生活的歡樂,豐富的智慧,辛辣的諷刺,流露出真實和歡快的情緒。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雖然在當時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傳世精品只有《賽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和《賊鵲》序曲等少數幾部。他是真正的音樂天才,樂思豐富,作曲神速,其《賽維利亞的理發師》全劇是在十三天內完成,被傳為佳話。 作品:歌劇《威廉·退爾》序曲 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 歌劇《賊雀》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