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嫉妒
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的情緒狀態。嫉妒是人的天性,誰都會有,每個人都曾經嫉妒過別人,也給別人嫉妒過。嫉妒是人的一種本能。為保護自己應有的權益,每個人都會去竭力追求平等,而拼命去維護擴充自己勢力范圍。當發現別人超過自己時,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嫉妒心理。
嫉妒也并非一無是處,適當的嫉妒還是行動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嫉妒心越強,行動的決心越大,就越可能取得成功。伯特蘭· 羅素是20世紀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在其《快樂哲學》一書中寫道:“嫉妒心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完成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過度的嫉妒就讓你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憤怒的情緒隨之而來,甚至采取非理智的破壞性行動,不僅對已不利,而且傷害他人。日本學者詫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學》一書中說:“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所產生的感情。”嫉妒這種感情是一種極欲排除別人優越的地位,或想破壞別人優越的狀態,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它深藏在人們的心中,以歪曲的形態爆發。巴爾扎克說:“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嫉妒心強的人,往往以恨人開始,以害已而告終。”

嫉妒就是這樣的一把小刀,藏在心中,會刺痛自己,藏在外面,會刺傷別人。生活中,妒嫉的人常常會詆毀別人的成績,還會怨恨自己的無能,心中充滿害怕被別人超越的苦惱,身心備受雙重打擊。妒嫉心強的人還會惹是生非,拆人家的臺,給人家處處出難題、使絆子。同時也會使人變得消沉,或是充滿仇恨,如果一個人心懷妒嫉,那么他距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三國演義》里的東吳大都督周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千方百計要害死諸葛亮,結果落得自己活活氣死,臨死時還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俗語說:“身正不怕影子斜,腳正不怕鞋子歪”。當被別人嫉妒時,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大光明的,就不會被別人的嫉妒所嚇住。否則,自信不足,心存疑慮,庸人自擾,勢必憂心忡忡,似乎外界的風言風語都該承受。妒嫉源于與他人的對比。你如果拿自己的不幸與別人的幸運相比,那是一種自我折磨。但你如果拿自己的幸運與別人的不幸相比,你就會覺得特別的珍惜,特別的幸福。因此,當你妒嫉他人時,就要想想身邊比你更不幸的人,你就會心安理得了。當你被別人嫉妒時,應該懂得自己所取得的成績與別人的幫助是分不開的,自己取得成功和榮譽,不要冷落了大家,更不要居功自傲。
這個充滿競爭、機會和變化的年代,在我們身邊,每天都有人發財、升官。你需要這樣的一雙眼睛,既能正確估價自己,又能客觀地評價別人,既能看到別人的長處,也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比別人強,人有所長也有所短。人固然應該喜歡自己、接受自己,但還要客觀看待別人的長處。從而揚長避短,尋找和開拓有利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新領域,補償先前沒能滿足的欲望,縮小與嫉妒對象的差距,化嫉妒為力量,化嫉妒為行動,積極進取,迎頭趕上。從而達到減弱乃至消除嫉妒心理的目的。
印度思想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

8.憤怒
憤怒是你經歷挫折的一種后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愿望不相一致的現實。水受到激發,就會泛濫,火受到激發,就會漫延;人受到激發,就會作亂。在激發怒氣的情況下,君子也會變成小人。
畢達哥拉斯:“憤努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人們會認為女性的憤怒是一種懦弱,而男性的憤努卻理解為辦事很有魄力。其實在許多場合,因為不可抑制的憤怒,使人失去了解決問題和沖突的良好機會。因此,要引導女性的情感并轉化為建設性的行為。適當的憤怒是必要的,因為情緒可以壓倒事實,所以在采取行動或做出反應前,一定要確保你的反應是有道理的。如果你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沒有任何反應,那便是一種懦弱。
當受到侮辱或攻擊,憤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它只能使你陷入社交的困境。由于情緒失控,頭腦不清醒,就更難達到擺脫困境的途徑。唯一可取的是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冷靜,能使自己客觀地從對方的攻擊中尋找出他的不符合事實、不近情理之處,抓住他的弱點,分析他的目的,然后采取對策,加以揭露,予以反擊,使自己從劣勢轉為優勢,轉危為安。
“沖動是魔鬼。”壞脾氣是一只會吃人的老虎。咬了別人的同時,也會傷了自己。古人素有“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的說法,發怒會產生心跳加快等一系列心理反映,對健康不利。不要輕易發脾氣,你的任何舉止,都會在別人的心里留下印記,別人也會對你采取報復,反過來,最終還是傷了你自己。

敵意和憤怒是人的致命心態,是誘發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不要因別人脾氣暴躁而生氣,不要因悲慘的事而沮喪,對人類愚蠢的行為付出不必要的代價。那是他人的錯與你有關系,你若因此而生氣,傷害的是你。你以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受福的也是你。曾有人問比肯斯菲爾德,他為什么一直能得到女王的喜愛,他回答道:“你瞧,我從來不同她正面沖突,而且有時我很健忘。” ---對在國王首相身邊工作的人來說,這可是一句至理名言。
怒氣有時候會自己溜走,稍稍耐心地等待一下,不必急著發作,否則會惹出更多的怒氣,付出更多的代價。面對事情,心平氣和方能化解一切矛盾。人生路上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磕磕絆絆也少不了,是心平氣和的去化解還是怒氣沖天的去對待,往往一件小事就能決定今后的命運如何。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說:“人總是有缺點的,但是你要盡量往一個人的好處看,慢慢你就會覺得,那些缺點也都是可愿諒的。”學會諒解要把握住兩點:一是要懂得,世界上總有人想靠傷人悅已。二是要明白,多想想那些人的難處、長處、可憐處、無奈處、便會消氣。
控制自己的壞心情。最忌的一是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會覺得天空越來越小。二是喝酒。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人更難受。最好的辦法:一是哭。哭是感情渲泄的一種方式,和笑一樣有價值。與其憋在心里,為什么不尋個無人的角落痛快地哭。二是鍛煉。跑步、游泳、打球可以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極度的放松。三是旅游。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選擇一片空曠的原野,或高山,讓自己自由自在的飛翔。四是找個朋友傾訴。把所有的憂愁都告訴它,然后忘掉。五是與愛人作愛。如果不能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投入女人的懷抱也是一個辦法。女人能讓你的身心得到發泄而放松。六、想想自己的未來。不要因為今天的痛苦就對人生下結論,度過這個時節,日子可能會更好.快樂也好,痛苦也好,時間可以忘掉一切。七、要發泄努氣時,心中默念“不要發火,息怒,息怒”,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八、即使實在要發泄,也要以不造成重大傷害為目標,所造成的結果自己能挽回。九、覺得憤怒時,趕緊找借口跑出動,換一個場所,讓自己冷靜下來,解除憤怒的情緒。十、把怒氣宣泄在書信上,只要寫好之后,暫時不要寄出,就會怒氣全消。或者用火將信燒掉。一方面燒掉憤怒,一方面也燒掉秘密。
“一失足成千古恨”,因為平平常常的小事而而發怒,造成更大的失敗,是最令人痛心、后悔的事。

9.煩惱
一天早上,死神正朝一座城市進發,有人問他:“你要做什么?”“我要奪走100個人的性命。”死神答道。“這太可怕了!”那人說。這人急忙跑去報信,將死神的計劃盡可能地告知每一個人。夜幕降臨時,他又遇見了死神。“你跟我說要奪取100個的的性命,可為什么死了10000個人?”死神回答說:“我并未食言,我只取了100個人的命,其他人的命是被煩惱壓走的。”
《莊子》中講了一個“畏影而不走”的故事:一個蠢人走路時突然見到自己的影子,不知這是什么東西。他便拼命快跑,想甩掉它。結果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煩惱就是我們給自己心理上投下的陰影,多半是心理作用。
煩惱是一種可怕的情緒。煩惱是指因受到威脅而產生并伴隨著逃避愿望的情緒反應。人類的大多數煩惱情緒是后天獲的。煩惱反應的特點是對發生的威脅表現出高度的警覺。如果威脅繼續存在,個體的活動少,目光凝視含有危險的事物,隨著危險的不斷增加,可發展為難以控制的驚慌狀態,嚴重者出現激動不安、哭、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
有心理學家對煩惱進行了數字化分析,認為人們的中,有40%屬于杞人憂天;30%是為了怎么煩惱也沒有用的既定事實;另12%是事實上并不存在的幻想;還有10%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就是說,我們的心中有92%的煩惱都是自尋的。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多少有點惴惴不安的消極和煩惱!外表上偽裝得若無其事,有時未免會懷疑究竟有什么地方不對的,這種懷疑是改善的基礎。其實不會發生的事終究不會發生,你煩惱,只是徒增煩惱;而該發生的事也不會因你的煩惱而停止。因此,應該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天地萬物,無須煩惱。

煩惱大都由于過度的擔心所致。富蘭克林·皮爾斯·亞當斯曾以失眠來比喻,他說:“失眠者睡不著,因為他們擔心會失眠,而他們之所以擔心,正因為他們不睡覺!”馬克吐溫晚年感嘆道:“我的一生太多時候在憂慮一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沒有行為比無中生有的憂愁更愚蠢了。”
自己才是煩惱最大的敵人。一生中我們可能戰勝過很多人,可我們卻經常被自己打敗,對于煩惱,我們先要戰勝自己的悲觀和慌亂,然后集中力量與之抗衡,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只有戰勝自我才能獲得再生。因此,要解除煩惱,必須去熱愛生活,培養自信,對別人特別是對比自己在某方面有優勢的人,你不必害怕,對方和你是平等的,對方是個重要人物,你也很重要。只有你用勇敢的精神、正確的思想、自信樂觀的態度去克服煩惱心理,你就可以打倒煩惱,走向快樂的人生。

如何克服自己的煩惱心理呢?專家給出了答案:
一、樹立自信。自信心是消除煩惱心理的前提。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控制局勢、免受挫折和傷害的能力抱懷疑態度,夸大自己的無能,因而容易產生憂慮、緊張和煩惱,盼望別人支持,具有依賴性。因此,要消除煩惱心理,增強自信心是一個重要途徑。要知道,每增加一份自信,就會多一份勇氣,就能消除一份煩惱。在煩惱面前,多想勝利后的長處,多回憶自己努力后成功的事例,這樣就能牢固樹立克服煩惱的信心。
二、找清原因。科學家指出:“當知識完備的時候,所有的煩惱,將統統消失。”首先,要正視煩惱的對象。也就是要弄清自己到底怕什么,不要強迫自己回避感到煩惱的事物,也不要掩蓋自己的煩惱感。心理學家認為,“有煩惱心理的人,只有當他敢于正視自己所害怕的事物時,他才會相信你對解除對他煩惱所做的解釋。”生活中要對自己煩惱的問題耐心地找出正確的答案,變疑慮為了解,增強制勝心理,消除煩惱的根源。
三、典型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善于用英雄人物勇敢無畏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勇氣,相信世界上沒有征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克服不了的煩惱,增強自己勇敢地面對煩惱,戰勝煩惱的信心。
四、錘煉意志。心理學告訴我們,意志是人類重要的心理品質,是人們自覺遵守目標并克服困難,力求實現目標的內在動力。人的意志力量是無限的,并具有創造性的社會價值。高爾基就曾說道:“堅強的意志,產生奮不顧身的精神,能克服任何煩惱和障礙,能在世界上創造奇跡。”所以說,堅強的意志,是克服煩惱的重要心理潛力,是做一個生活強者的重要基石。如果對某種事物產生煩惱,不妨主動,積極地去接觸它,接觸得多了,就能夠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達到消除煩惱的目的。
五、轉移視線。迫使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煩惱的對象上轉移到其它無關的方面,淡化煩惱,并消除煩惱,并反復接受引起煩惱事物的刺激,并使其逐漸適應,習慣成自然后,也就不再煩惱了。
事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遇到這個事物所產生的煩惱、憂慮、害怕等心理。別人還未動手,自己就先被自己嚇倒了。

10.后悔
一個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個聲音對他說:“撿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會又高興又后悔的。”
這個人彎腰撿了一把卵石放進口袋。
第二天,當他將手伸進口袋時,他驚奇地發現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鉆石、綠寶石和紅寶石。他感到非常高興,不一會兒,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興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沒有多拿一些。
后悔是指為了過去的作為或為了沒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做了錯事,事后醒悟過來時,常常自我埋怨,自我譴責,以致自我懲罰,心情十分痛苦、內疚和懊惱,這種情緒活動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后悔。其實,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都會因這樣或那樣的過失,帶來某種悔恨的心情。
人們產生后悔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做出決定之前對可能出現的消極后果有一定的預知,但由于疏忽大意或盲目樂觀,對這種危險的苗頭沒能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決定人是非常后悔的,因為他已經接近正確的選擇,只因一念之差發生了重大遺漏。另一種后悔經常發生在盲目樂觀者身上,決定者在制訂行動方案時,對未來的困難、危險及不利條件根本未加考慮,出現失誤。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后悔是人們的一種正常的心里現象,因為瘦才羨慕壯,因為矮才羨慕高,人總是羨慕自已沒有的。得到的不覺得珍惜,擁的的不覺得寶貴,人總是失去了才覺得后悔。契訶夫說:“人對自己已經有的東西,總歸不知足。”后悔也并非一無是處,后悔醒悟之后,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擁有。作家史鐵生曾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一連數日躺在病床上,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睛朗。”
克服后悔心理,要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任何一種工作都不會一無可取,任何領導都不會一無是處。因此,不要只想工作的枯燥、乏味,只想到領導的缺點,因為,人很容易受自己的心理欺騙,認為別人的工作似乎更有趣一些,別人的領導似乎更有人情味一些。養成“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隔鍋的飯香”等錯誤思想。當你失去了你就會知道什么叫做心痛了。大多數的人會在幾天里習慣做一件事情或是接受一個人的感情,但有一天當你停止了在你手上做過的事和接受的人時,你就會覺得好像少了些什么。其實什么也沒少,只是你已經開始習慣那樣的生活,那種感覺。所以當你失去的他(她)的時候就會想到他(她)是有價值的,當初若是珍惜他(她),現在他(她)也不會離開你。所以每個人都要好好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都離你也去時,自己只剩下的是后悔和自責。
克服后悔心理,要合理地控制欲望。盧克萊修說:“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那它就比什么都好。想要的東西得到了,那就會想要另一樣,人的欲望還是那個樣。” 總是別人的老婆好。不管我們遇到什么,享受到什么,我們還是覺得不滿足,還是拼命地去追求新的東西,沒見過的東西,因為現在的東西滿足不了我們。因為人都是有欲望的,一旦你得到后就把得到的放到自己的欲望之外,因為有更大的欲望讓你覺得珍貴,一旦你失去了它自然這已經不屬于你的所有,而且對你一定很需要,所以變成了你欲望的一部分,你又覺得應該珍惜它了。所以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卻又得不到的東西才顯得格外美麗。
克服后悔心理,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認真反思后悔的根源,找出決定失誤的原因。有的人經常后悔,而且經常經歷相似的后悔,他們的失誤往往不是新的失誤,而是屢次重復舊的失誤。他們的后悔僅僅停留在膚淺的情緒水平,沒能深深地觸及認知結構,沒能很好地剖析失誤的原因和吸取發人深省的教訓。

克服后悔心理,應學會“健忘”。在面臨與過去相似的選擇時,一定要仔細地回憶過去失敗的情形,積極地利用過去的經驗,從而避免犯相同的錯誤。美國一位教師曾用一很形象的事例來教育學生擺脫徒然無益的悔恨,在課堂上她將一只裝滿牛奶的瓶子朝地上猛摔下去,瓶子破碎了,牛奶流了滿地。她告訴學生:“你們可能對這瓶牛奶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已經無法使這瓶牛奶恢復原樣了。因此,在你們今后的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摔破了的牛奶瓶。”這位教師道出了一個生活哲理:如果明知錯誤已經形成,而且無可挽回,卻偏要去挽回,這樣做是徒勞無益的。
其實,只要留心,便不難預見損失。首先,當選擇者搜尋各種可能性,并且僅僅發現了一個可接受的方案時,他就傾向于忽視這一可能性的危險,無暇思索未來的威脅。如果他得不到反對這個惟一方案的任何信息,他就會迅速采納這個方案。如果這個惟一的方案也很危險,且代價又很大,選擇者就會認為自己已山窮水盡,沒有選擇的余地了,這種沒有選擇余地的感覺嚴重妨礙了選擇者的思路,使之被動、草率地應付選擇。人們遇到難題向專家咨詢時,也會產生一種順從感或別無選擇感。這時,人們十分情愿地聽從專家的意見,認為他們的意見是惟一合理的。這種在專家面前的自卑感妨礙了人們的自主性,使人們輕易放棄了其它選擇。其次,選擇者盡管已經意識到選擇可能帶來損失及后悔,但認為損失不會馬上出現,他就容易低估損失的嚴重性。再次,如果選擇者認為自己的決定對自己的名譽和周圍人不會造成巨大影響,他就不易預見到后悔。最后,如果選擇者確信自己不會再發現新的信息或新的可能性,他就會默認現實的選擇,不再理睬可能出現的后悔。
與其無可挽回,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不如總結經驗教訓,從頭再來。

11.記恨
唐代的兩位智者寒山與拾得一日相見。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我、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說:“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人就是這樣容易記恨。
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行為趨向于對壞消息反應過度,而對好消息則反應遲緩。痛苦并不是真的比快樂更讓人記憶深刻,而是你將痛苦放大,忽略了幸福。
記恨容易記愛難。哲學家和神經內科專家研究表明,沒有立即兌現的好都不美好。對方給予的、很久以后才顯示的福祉,人們一般都無動于衷。愛,不容易在心里扎根。所謂愛情、感激,僅僅指對方滿足了自己之后的感受,于是民間有了這樣的諺語:“升米養恩人,斗米養仇人”。“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
恨的生命力不僅比愛強,而且還非常長壽,在人的心田寄生下來之后,人活多長,它就活多長,正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研究大腦機制的神經內科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恨的同時伴有憤怒和強烈復雜的化學反應。每恨一次,恨就通過心理和化學機制強化一次。由于人類大腦擁有回憶功能,每次回憶都在激化恨的生長。
“以牙還牙”、“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仇不報非君子”報仇是記恨的一種方式。中國文化是講究義氣的,講究恩怨相報的。“冤冤相報何時了”。記恨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恨在人的心里瘋長,就會占據和消耗了人的大部分能量。妨礙了人原本能做的許多事。如果仇恨壓在心里,人會變得虛偽,成為兩面人。勸人放棄仇恨,是幫人活得好一些。好比是幫人把心里的破磚爛瓦扔掉。因此,我們更提倡化干戈化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人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憎恨,一種是寬恕。如果憎恨的情緒持續在心里發酵,可能會使生活逐漸推動秩序,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后一發不可收拾。而寬恕就不同了,原諒了對方等于給自己的心靈一個解脫。記恨是拿以前的不快來扼殺現有的快樂,報復是使自己的傷口常使其更新,這傷口若不是反復發作,是會痊愈。報復僅僅成為一個人奮斗的動力是允許的,耐久的實施卻是愚蠢的,“忘掉過去的一切”是對伺機報復者的最佳勸導。記恨使我們連美食當前也食不知味。
記恨容易記愛難。因而盡量不要得罪人,給人留下仇恨。尤其是盡量不要采取打人或罵人等方式去懲罰人,除非萬不得已。多去贊美人。贊美就像溫暖人們心靈的陽光,讓人心暖洋洋的,人心暖了,自然會給予你溫暖的回報。贊美是你擁有美好人生的咖啡伴侶。
少懲罰人。懲罰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懲罰壓倒的是行動,壓不倒的是心理。懲罰是為了激發人的羞愧感面采用的一種過于粗暴的強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種在溫室培育出來的嬌嫩的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會立即枯萎,懲罰會使人產生恐懼,這是無疑的,但是靠不住的,它只能掩蓋內心的邪念。懲罰,是對人們的行為的否定和處罰,以扼止這種行為的發生,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難免誤入歧途,因而懲罰是必要的,但要盡量避免行為懲罰,正如洛克所言:“體罰的使用建立了不良的聯想。”懲罰無論如何人們總是不喜歡的。
少罵人,不要輕易說人是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不應該拿別人的缺點或不足開玩笑。別人的傷疤是不能輕易觸碰的,更不能拿來當作開玩笑的談資。卡德龍說:“語言是最危險的武器;刀劍刺的傷口要比語言刺的傷口容易治愈。”白得巴說:“能管住自己的舌頭是最好的美德。”因此,請你嘴下留情,少讓人記下仇恨。
少搬弄是非。爭辯永遠沒有贏家,不要為無謂的事爭與人爭口舌的勝利。一時的口舌之爭也許會讓你獲得短暫的勝利,但這種勝利是虛妄的,絕不會使你的對手心悅誠服,畢竟人們的思維方式和他固有的想法是很難被別人說服和改變的。這種不必要的爭論,不僅會使自己喪失朋友,還會浪費自己大量的時間。正如卡耐基說:“天下只有一種訪求能得到辯論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辯論。” 
放眼現實,我們可以有一萬個工作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摯友,但不要給自己太多的對手或敵手。有人為了個人私利,不惜用盡計謀來傷害同事或鄰里的和睦;有人為了虛名薄利,而機關算盡,錙珠必較,寸步不讓;有人總以為只有自己最出眾,便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其實,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常勝將軍,你一定要記住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要盡力讓你的每一個對手變成你的朋友,因為只有和平、友愛、寬容、尊嚴才是人類最可貴的東西。”
記恨容易記愛難,請你少去得罪人,多去幫助人,多去贊美人。
12.貪婪
荀子《性惡》篇中說:向舜問道:“人情怎么樣?”舜回答說:“人情很不好,又何必問呢?有了妻子,對父母的孝敬就差了;嗜好、欲望達到了,對朋友的信賴就差了;高官厚祿的愿望滿足了,對君主的忠誠就差了。”人有多貪婪。
人的本性是貪婪的。每個人活在世上,總是想擁有很多,開始的時候是夢想,慢慢的就會演變成難以遏制的欲望,最后這欲望便進化為貪婪。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這種天性使我們不僅僅滿足于吃得飽、穿得暖,還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的欲望、有更多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如果無節制地膨脹下去,就會變成貪婪的欲望。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那條神奇的小金魚為了報答漁夫的救命之恩,給了漁夫很多東西,原本一張新的漁網,一個新的木盆,一座新的房子就可以讓漁夫過上很快樂的生活了。 可是漁夫貪婪的老婆破壞了這一切,最后金魚收回了它所有的允諾,漁夫和漁婆又變得一無所有。
貪婪是指人對財物、錢等充滿非同尋常的強烈欲望。貪婪是膨脹的欲望。欲望因缺乏而產生。多病的人渴望健康,沒錢的人渴望發財,單身的渴望愛情。欲望有高有低。乞丐只渴望一餐泡飯,千萬富翁還想成億萬富翁。欲望的盡頭就是貪婪。“欲壑難填,做了皇帝想成仙。”人的貪婪是非常可怕的。老虎吃飽了,對身邊吃草的小鹿都視而不見,可是人對自己存單后邊的零是永遠不拒絕的。人若找不到管理欲望的手段,欲望就像沖出籠子的老虎還可怕。住了別墅還想住宮殿,當了縣官還覺得官太小。

告別貪婪,要倍加珍惜已經擁有的東西。陌生人給你的一點點關懷,你都會感動不已。而你的親人怎么寵愛你,你都可能視而不見。這就是有名的“貝勃定律”。比如5毛一份的晚報突然漲了1元錢,那么你會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但是如果原本500無的MP3也漲了一元,甚至10元,你并不會太介意。兩個人初走在一起時,對方為自己做一件很小的事情我們都會很感動。后來,他要做很多的事我們才會感動。再后來,他要付出更多更多我們才肯感動。對已經擁有的東西,往往不是很珍惜,而是珍惜失去的。越容易到手的東西,越容易被忽視;越不容易到手的東西,常常會加倍珍惜。
告別貪婪,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欲望自己是不可靠的,必須依靠制度來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欲望增長速度和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對于欲望要把握一個度。適當的欲望是人行動的原始動力,讓人上進。但過多的欲望則讓人沉倫,深陷其中,正所謂過之則為惡,少之則為善。劉安說:“患生于多欲,害生于不備”。達·芬奇說:“誰不能控制邪欲,誰就把自己擺在畜牲行列。”有人說,解決貧困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欲望。在增加收入無望的情況下,降低欲望也不失是一種好辦法。
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意思是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貪得的欲望。色欲、情欲使人沉倫;權力欲、金錢欲催人奮進。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該滿足了的人,永遠是快樂的。貪婪一旦不加控制,必然會毒害你的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