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樹、你的糧食卻不要你的人,中國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農民排除在外面。 城市化就是把鄉村變成城市,把農民變成居民嗎? 陸學藝教授的回答:“不是,或者說不是這么簡單美好的方式。”
鄉村開始仇恨城市?
在社會藍皮書發布會上,專家認為,中國城市化每年以2%的速度行進并不是一件太樂觀的事情。“這意味著,每年有多少個農民被剝奪掉土地。失去農 民的土地能干什么,進入城市嗎?中國的城市從政策照顧到醫療保險完全都是一副拒絕農民的態度。這成了中國最大的隱患。”齊建國說。
陸學藝舉了現在許多城市暴力頻增的例子:“大量農民,此前根本沒有任何知識積累,在被水泥化的土地里他們找不到經濟來源,連飯都吃不了,他們試 圖去融入城市,可是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發展的巨大鴻溝,許多城市都需要現代技術,而大量農民只懂得簡單的手工,矛盾來了,他們在融入不進的時候連吃飯都沒 辦法保證,而且因為國家特殊的戶口體制,他們也沒有所謂的低保,當吃飯成了問題,再加上土地是被城市剝奪的,他們會對城市抱有敵意,這就是為什么這幾年城 市治安問題突出的原因了。”
據悉,珠江三角洲等地區,開始出現治安惡化的情況,出現了拍頭黨、砍手搶劫等惡性事件,網易曾驚呼:中國出現暴力城邦。廣州最新的調查顯示,僅有兩成的人對城市治安表示放心。“不只是這些問題,我們擔心的是集體情緒的仇恨城市。”齊建國說。
“所以那時候實施了計劃經濟,有意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產品價格,原本2塊錢的工業品變成3塊錢,原本兩分錢的米變成一分錢,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迅速把資金集中在工業上面,所以可以說,農業養活了工業。事實上,我國的農業產品一直是偏低的。”
城市是發展工業的需要,工業發展需要集中的市場,交通樞紐,但是城市建設又需要大量的基礎建設。“當時國家沒錢,即使到了1978年,國家也只 能推行所謂的鄉鎮企業,就是讓農民‘離土不離鄉’,農民進城當時的城市根本無法承擔,而發展鄉鎮企業,還能發展工業,提供建設城市的基礎原料。”所以,中 國的城市吃農村的奶水長大。1996年這個平衡無法維系了。當時鄉鎮企業已經遍地開花,城市里的工業也進入了現代化,具有很強的生產能力,不僅鄉鎮企業間 相互競爭,在城市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產品面前,鄉鎮企業很難再有銷售出去的機會。
鄉村是集體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的鄉村起著穩定的職能,圍繞著糧食和產品支持進行,而城市則在國家的安排下成為突圍兵,不斷地現代化,無論從知識能力到生活習慣兩者關系不斷拉大,沒有知識、沒有技術的農民根本很難進入城市。
“而且遺憾的是,現在的中國城市還進行保衛城市的政策,在就業政策上傾向城市人口,城市人有醫療保險就業保險,農村人卻沒有保障。從道義說,中國的農村養大了城市,城市應該反哺農村,但是,現在沒有,這成了關系緊張的根本。”齊建國說。
陸學藝認為本質上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斷地推進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供給的“無限性過剩”與國際化先進的科學技術供給在一種壓縮型工業化過程中 激烈碰撞,使得我國的生產高速增長與失業率上升并存。一方面,我國需要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體系,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質量,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 一方面,大量勞動力需要就業。解決這一尖銳矛盾需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以便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保證社會安定。
齊建國還是比較樂觀的,他認為: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必然帶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快速發展產生了兩個轉移,一是農民向城市轉移,二是農業人口 向非農產業轉移。顯然,這兩個轉移都將會促進生產率提高,而生產率的提高是人均收入提高和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這將會使得國內需求不斷增長,為經濟增長提 供強大的動力。
照齊教授的觀點,只要最多20%的人從事農業就可以了,解放了農民也解放了中國的經濟。所以他認為讓城市化軟著陸的方法就是:“真正把農民變成居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