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脈經

 寒江天外伴月而眠 2009-11-23
 
                                     脈經卷第一
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設軍臣林億等類次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洪脈,極大在指下。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
數脈,去來促急。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加弓弦狀。
緊脈,數如切繩狀。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
細脈,小大于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駃于遲。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述,因而復動。脈結者主,代者死。
動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搖。
浮與芤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
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
                              平脈早晏法第二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
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
參伍,決死生之分。
                        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
尺寸。寸后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
三陰三陽。陽生于尺動于寸,陰生于寸動于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
手。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候者,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
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
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
度而復會于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
     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會要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
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
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
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
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
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是真臟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
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脈三部大都欲等,
只如小人、細人、婦人,脈小、軟;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
吉。
                              持脈輕重法第六
     脈有輕重,何謂也?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之來疾者,腎部也。故曰
輕重也。
                   兩手六脈所主五臟六腑陰陽逆順第七
     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
殼、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
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決斷,兩在關后。人無二脈,病死不
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后。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奇
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針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里,以小腸合
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龜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里,以膽合為府。合
于中焦,名曰胞門,在太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里,以膀胱合為
府。合于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里,以大腸合為
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里,以胃合為府。合
于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脅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后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里,以膀胱合為
府。合于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
生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別知臟腑之病也。
     脈來浮大者,此為肺脈也。脈來沉滑,堅如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
肝脈也。脈來疾去遲,心脈也。脈來當見而不見為病。病有淺深,但當知如
何受邪。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
     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
受殼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俱
沉,何以別之?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
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脈也。脈有陽盛陰虛,陰盛陽虛,何謂也?然:浮之
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
陰陽虛實之意也。
     經言: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
一陽三陰。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脈俱動耶?然:經言如此者,非有六脈俱動
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
陰也,澀者陰也,短者陰也。所以言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
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以
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
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之逆順也。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
為陽,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是為三陰三陽也。陽病見陰脈者,
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數則吐
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
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撓不得眠也。陰附陽則強,陽附陰則癲。
得陽屬腑,得陰屬臟。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
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也。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傷悲,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
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尺脈沉細音,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酸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
余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小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
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寸
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若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夫風
傷陽,寒傷陰。陽病順陰,陰病逆陽。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在腸胃之間,
以藥和之;若在經脈之間,針炙病已。
-----------------------  1-----------------------
                                平虛實第十
     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
脈之虛實者,脈來軟者為虛,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
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
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問曰:何謂虛實?答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何謂重實?所謂重
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
     問曰:經絡俱實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
當俱治之。故曰滑則順,澀則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五臟骨肉滑利,
可以長久。
-----------------------  2-----------------------
                          從橫逆順伏匿脈第十一
     問曰:脈有相乘,有從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師曰:水行乘火,金
行乘木,名曰從。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
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經言:脈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臟,而言伏匿也?然:謂陰陽更相乘,更
相伏也。脈居陰部反見陽脈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陽中伏陰
也;脈居陽部反見陰脈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
重陰者癲,重陽者狂。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  3-----------------------
                          辨災怪恐怖雜脈第十二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師曰:脈有弦、有緊、有澀、有滑、有浮、有
沉、此六脈為殘賊,能與諸經作病。
     問曰:嘗為人所難,緊脈何所從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
令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緊。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虛冷,故令緊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
故脈滑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脈與病形證相應,
因為作湯,比還送湯之時,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病腹中痛。因問言我前來
脈時,不見此證,今反變異,故是名為災怪。因問:何緣作此吐痢?答曰:
或有先服藥,令發作,故為災怪也。
     問曰:人病恐怖,其脈何類?師曰:形脈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等類?師曰:其脈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其脈自澀,而唇干燥也。
     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其里痛也。行遲者。其表疆也。坐而伏者,
短氣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實護腹,如懷卵者,必心痛。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因伸者,無病也。假令向壁臥,聞師
到,不驚起而目眄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此為詐病。假令脈自和,
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  4-----------------------
                          遲病短長雜病法第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胃氣、手少陽三焦、四時五行脈法。夫子言脈有三陰三
陽,知病存亡,脈外以知內,尺寸大小,愿聞之。歧伯曰:寸口之中,外別
浮沉、前后、左右、虛實、死生之要,皆見寸口之中。脈從前來者為實邪,
從后來者為虛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外結者,病癰腫;內結者,病疝瘕也;間來而急者,病正在心,癥氣也。脈
來疾者,為風也;脈來滑者,為病食也;脈來滑躁者,病有熱也;脈來澀者,
為病寒濕也。脈逆順之道,不與眾謀。
     師曰:夫呼者,脈之頭也。初持之來疾去遲,此為出疾入遲,為內虛外
實。初持脈來遲去疾,此為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
     脈數則在腑,遲則在臟。脈長而弦,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脈下
堅上虛,病在脾胃,脈滑而微浮,病在肺。脈大而堅,病在腎。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又云:脈
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
虛。沉細滑疾者熱,遲緊者寒。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
在內冷。
     脈小弱而澀者,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浮滑,其人外
熱,風走刺,有飲,難治。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脈沉
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脈浮緊且滑直者,外熱內冷,
不得大小便。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發熱癰腫。脈細小緊急,病速
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脈沉
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癥。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脈沉重,前不至寸
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尸。脈左轉而沉重者,氣微傷在胸中。脈右轉出
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癥。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脈直前左右彈者,
病在血脈中胚血也。脈后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脈前大后小,即頭痛
目眩。脈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
困無所苦。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革,至
如涌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
緩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
脈虛者,病在外。在上為表,在下為里,浮為在表,沉為在里。
-----------------------  5-----------------------
                          平人得病所起脈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無肝脈也。無心脈,夏得病。無肺脈,秋得病。無腎脈,
冬得病。無脾脈、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雞肉得之,當以秋時發,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
腥死,女子見之,以明要為災。不者,若感金銀物得之。
     假令脾病東行,若食雉免肉,及諸木果實得之。不者,當以春時發,得
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魚得之。不者,當以冬時發,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當以夏時發,得病以丙
丁日也。
     假令腎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諸土中物得之。不者,當以長夏時發,得病
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脈,當于縣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脈,當于嫁娶家得之,或相慶賀家得之。
     假令得胎脈,當于產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脈,當于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脈,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脈,當于死喪家感傷得之。
     何以知人露臥得病?陽中有陰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諸陽入陰也。
     何以知人食飲中毒?浮之,無陽、微、細之不可知也。但有陰脈。來疾
去疾,此相為水氣之毒也。脈遲者,食于物得之。
-----------------------  6-----------------------
                          診病將差難已脈第十五
     問曰:假令病人欲差,脈而知愈,何以別之?師曰:寸、關、尺、大、
小、遲、疾、浮、沉,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平復,當自愈。
     人病,其寸口之脈與人迎之脈,大、小及浮、沉等者,病難已。
-----------------------  7-----------------------
脈經卷第二
-----------------------  8-----------------------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臍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即冷
上搶心。刺手心主經,治陰。心主在掌后橫理中。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痹,小腸有熱,小便赤黃。
刺手太陽經,治陽。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
     左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心脈者。苦心下毒痛,掌中熱,時時善嘔,口
中傷爛。刺手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經,
治陰。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瞇目,善畏如見鬼狀,
多驚少力。刺足厥陰經,治陽。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實不安,身軀習習也。刺足少陽經,
治陽。在足上第二指本節后一寸。
     左手關上陰絕者,無肝脈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
刺足少陽經,治陽。
     左手關上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刺足厥陰經,治陰。
     左手關后尺中陽絕者,無膀胱脈也。苦逆冷,婦人月使不調,三月則閉,
男子失精,尿有余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
     左手關后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逆冷,脅下有邪氣相引痛。刺足太
陽經,治陽。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
     左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里急,精氣竭少,勞
倦所致,刺足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              ,耳聾悵悵
善鳴。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
刺手太陰經,治陰。在魚際間。
     右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錐刀所刺,無休息時。
刺手陽明經,治陽。在手腕中。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
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彭彭與肩相引。刺手
太陰,治陰。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經,
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后一寸。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不思飲食,得食不能消。刺足
陽明經,治陽。在足上動脈。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
嘔。刺足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經。
治陰。
     右手關后尺中陽絕者,無子戶脈也。苦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
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手關后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刺足太陽經,治
-----------------------  9-----------------------
陽。
     右手關后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
善厭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刺足太陽經,治陽。
     右手關后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內寒熱。刺足少陰經,
治陰。右陰陽二十四氣脈證。
----------------------- 頁面 20-----------------------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第二
     心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厥陰經也。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
四肢重,身熱,苦胃脹。刺三里。
     心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厥陰經也。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
以言,心如寒,狀恍惚。
     小腸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汗出而
煩,心中滿,身重,口中生瘡。
     小腸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
     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頭痛,
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以胃氣不轉,水谷實也。
     心、小腸俱虛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寒,少
氣,四肢寒,腸澼,洞泄。
     肝實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自忿忿如
怒狀。
     肝虛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
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
     膽實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苦腹中氣滿,飲食不下,咽干,頭
重痛,灑灑惡寒,脅痛。
     膽虛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
坐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           。
     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脹,嘔逆,食
不消。
     肝膽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
人,妄見,少氣不能言,時時自驚。
     腎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膀胱脹閉,少腹與腰脊
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舌燥,咽腫,心煩,嗌
于,胸脅時痛,喘咳汗出,小腹脹滿,腰背強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黃,好
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
     腎虛
----------------------- 頁面 21-----------------------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足腫不
可以按地。
     膀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
勞也。
     膀胱虛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
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后痛。
     腎膀胱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強,
反折戴眼,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
     腎、膀胱俱虛
     左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小便利,
心痛背寒,時時少腹滿。
     肺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
喘逆,咽中寒,如欲嘔狀。
     肺虛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虛者,手太陰經也。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干不
朝津液。
     大腸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腹滿,善喘咳,面赤身
熱,喉咽中如核狀。
     大腸虛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也,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
唇口干,目急,善驚,泄白。
     肺、大腸俱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
眩,驚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肺、大腸俱虛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
嘈,時妄見光明,情中不樂,或如恐怖。
     脾實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
臥。
     脾虛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
疸,心煩不得臥,腸鳴。
     胃實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腹中堅痛而熱,汗不出如溫瘧,
唇口干,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胃虛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寒灑灑,目急,
腹中痛,虛鳴,時寒時熱,唇口干,面目浮腫。
----------------------- 頁面 22-----------------------
     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脹、腹堅,搶
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沖肺肝,動五臟,立喘
鳴,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
     脾胃俱虛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
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腎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
相引痛,足逆,熱煩。
     腎虛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脈
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脹滿,上搶胸痛引脅
下。
     膀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不得小便,頭眩
痛,煩滿,脊背強。
     膀胱虛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
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
     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癲疾,
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風,多汗。
     腎、膀胱俱虛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
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腎心俱痛。
      (一說云:腎有左右,而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
----------------------- 頁面 23-----------------------
                          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
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沖、顳颥,
摩治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院,
服除熱湯。若是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從藥薄熨之,摩以風
膏,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
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而短氣。宜服茯苓湯、內補散,適飲食消息,
勿極勞,針胃管,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干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三里,補
之。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芪
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氣上沖心胸。宜服前胡湯、
大三建丸,針巨闕、上管,灸膻中。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
     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于地黃湯,薯蕷丸、內補
散、牡蠣散并粉,針太沖,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姜湯,調和
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
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湯。
     寸口脈細,發熱及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
中府。
     寸口服洪大,胸脅滿。宜服生姜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管、
期門、章門。
     右上部寸口十七條。
     關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姜前胡湯,
針胃管,先瀉后補之。
     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
兩治之良。針巨闕,下管,瀉之。
     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姜湯,附子丸,針巨闕,
補之。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丸,除熱湯,針巨闕、上管,瀉之。
     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丸、初脾湯,
針章門,補之。
     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
----------------------- 頁面 24-----------------------
湯下之,太平胃丸,針胃管,瀉之。
     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宜服茱萸湯,溫調飲
食,針胃管,補之。
     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
之,熱去則寒起。止宜服竹葉湯,針胃管,補之。
     關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宜服干地黃湯、內補
散,針足太沖上,補之。
     關脈芤,大便去血數升者,以膈腧傷故也。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
膈腧。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
     關脈伏,中焦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湯,針胃管,
補之。
     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
補之。
     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脘,補之。
     關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脘,補之。
     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宜服紫菀丸、瀉脾丸,針灸胃
管,瀉之。
     關脈細,脾胃虛,腹滿。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管。
     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管,先瀉后補之。
     右中部關脈十八條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瀉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針氣海。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
瀉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余瀝。宜服滑石散、瞿麥湯,針橫骨,
瀉之。
     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樸硝煎、大黃湯,下
去經血,針關元,瀉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血海,瀉
之。
     尺脈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干地黃湯,茯苓湯,針關元,
補之。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了四逆湯,針足太沖補之。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亦針
補之。
     尺脈伏,小腹痛,癥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
補之。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濡,苦小便難。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補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以利大便;針關
元,補之,止小便。
----------------------- 頁面 25-----------------------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
右下部尺脈十六條。
----------------------- 頁面 26-----------------------
                            平奇經八脈病第四
     脈有奇經八脈者,何謂也?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
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
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圣人圖設
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沛妄行,當此之時,
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流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系也?然:陽維者起于諸陽之
會;陰維者起于諸陰之交。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溉灌諸
經者也。陽蹺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于跟中,循內
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沖脈者起于關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督
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風府。沖脈者陰脈之海也。督脈
者陽脈之海也。任脈者起于胞門、子戶、夾臍上行至胸中。帶脈者起于季肋,
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經,故曰奇經八脈者也。
     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相維,悵然
失志,容容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來病,苦心痛。陰蹺為病,
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
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苦
腹滿,腰容容若坐水中狀。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弦,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
     診得陰維如貫珠者,男子兩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
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于寸口,其人皆苦
恍惚狂疑。不者,必當由豫有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
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
人風癇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也。
灸頂上三丸,正當頂上。
     尺寸脈俱牢,直上直下,此為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
孕,遺失溺,肋支滿煩也。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苦腹中有氣如指,上
搶心,不得俯仰,拘急。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
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
----------------------- 頁面 27-----------------------
脈經卷第三
----------------------- 頁面 28-----------------------
                                肝膽部第一
     肝象木,與膽合為腑。其經足厥陰,與足少陽為表里。其脈弦。其相,
冬三月;王,春三月;廢,夏三月,囚,季夏六月,死秋三月。其王日,甲
乙,王時,平旦、日出。其困日,戊巳,困時,食時、日昳。其死日,庚辛;
死時,晡時、曰入。其神魂。其主色。其養筋。其候目。其聲呼。其色青。
其臭臊。其液泣。其味酸。其宜苦,其惡辛。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門;
膽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右新撰。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陽起于夜半,肝家王,肝者東方木,萬物始生,其
氣來軟而弱,寬而虛。故脈為弦。軟即不可發汗,弱即不可下。寬者汗,開
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寬而虛。春以胃氣為本,不可犯也。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脈肝也,東方木也,萬物
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黃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
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
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肋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黃帝曰:善。
     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春以胃氣為本。肝脈來盈實而滑,
如循長竿,曰肝病。肝脈來急而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
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
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不敢正當人,陰
縮而筋攣,兩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名曰平脈也。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肝,
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
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
病易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為微邪,雖病即差。
     肝脈來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
五至死;六至命盡。足厥陰脈也。
     肝脈急甚為惡言;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緩甚為善嘔;微緩水瘕
痹。大甚為內癰,善嘔衄;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少腹。小甚為多飲;微小
為消癉。滑甚為頹疝;微滑為遺溺。澀甚為淡飲;微澀,為瘈疭攣筋。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
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故脈弗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
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肝死臟,浮之脈弱,按之中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右《素問》,
 《針經》,張仲景。
----------------------- 頁面 29-----------------------
                               心小腸部第二
     心象火,與小腸合為腑。其經手少陰,與手太陰為表里。其脈洪。其相,
春三月;王,夏三月;廢,季夏六月;囚,秋三月,死,冬三月。其王日,
丙丁,王時、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時,晡時、日入。其死日,壬
癸;死時,人定、夜半。其藏神。其主臭。其養血。其候舌。其聲言。其色
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其惡咸。心俞在背第五椎,募在巨
闕;小腸俞在第十八椎,募在關元。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萬物洪盛,垂枝布葉,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鉤。心脈洪大
而長,洪則行氣實,實則氣無從出。大則榮氣萌。萌洪相薄,可以發汗,故
名曰長。長洪相得,即引水漿。溉灌經絡,津液皮膚。太陽洪大,皆是母軀。
幸得戊已,用牢根株。陽氣上出,汗見于頭。五內干枯,胞中空虛,醫反下
之,此為重虛也。脈浮有表無里,陽無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心也,南方火也,萬物
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
病在中。黃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
熱而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帝曰:善。
     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玕,曰平。夏以胃氣為本。心脈來,喘喘
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脈來,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夏胃微鉤曰乎,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
甚曰今病。
     心藏脈,脈舍神。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脫肉,毛悴
色夭,死于冬。
     夏心火王,其脈洪,大而散,名曰平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
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
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
病易治。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為微邪,雖病即差。
     心脈來,累累如貫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
死;六至命盡。手少陰脈。
     心脈急甚為瘈疭;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緩甚為狂笑;微緩為伏梁,
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大甚為喉介;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小甚為善
噦;微小為消癉。滑甚為善渴;微滑為心疝引臍少腹鳴;
     澀甚為喑;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癲疾。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少陰者,心脈也。心者,脈之合也。脈不通,
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
水勝火也。
     心死臟。浮之脈實如豆麻擊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 頁面 30-----------------------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與胃合為腑。其經足太陰,與足陽明為表里。其脈緩。其相,
夏三月;王,季夏六月,廢,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
已。王時,食時,日昳。困日,壬癸;困時,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
死時,平旦、日出。其神意。其主味。其養肉。其侯口。其聲歌。其色黃。
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惡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門。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倉。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萬物眾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廣。萬
物懸根住莖,其葉在巔。蛸蜚蠕動,蚑蠷喘息,皆蒙土思,德則為緩,恩則
為遲,故令太陰脈緩而遲。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沙而生,互行其時,而
以各行,皆不群行,盡可常服。土寒則溫,土熱則涼。土有一子,名之曰金,
懷挾抱之,不離其身。金乃畏火,恐熱來熏,遂棄其母,逃歸水中,水自金
子,而藏火神,閉門塞戶,內外不通,此謂冬時也。土亡其子,其氣衰微,
水為洋溢,浸漬為池。走擊皮膚,面目浮腫,歸于四肢。愚醫見水,直往下
之,虛脾空胃。水遂居之,肺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沒。下有荊棘,恐
傷其身,避在一邊,以為水流。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工醫
來占,固轉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陰陽,喘息則微,
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氣因起,陽行四肢。肺氣亭亭,喘息則安。腎為安
聲,其味為咸。倚坐母敗,洿臭如腥。土得其子,則成為山。金得其母,名
曰丘矣。
     右四時經。
     黃帝曰:四時之序,逆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歧伯曰:脾者土也,
孤臟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乎?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
見。曰:惡者何如?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
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雍塞
不通,名曰重強。
     脾脈來,而和柔相離,如雞足踐地,曰平。長夏以胃氣為本。脾脈來,
實而盈數如雉舉足,曰脾病。脾脈來,堅兌如鳥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
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脈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黃不澤,毛折乃死。
     長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無胃,曰死,濡弱有石,
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榮,榮舍意。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
死于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間土之位,脾王之時。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
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
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
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
之乘脾,水之陵土,為微邪,雖病即差。
     脾脈萇萇而弱,來疏去數,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
死;六至命盡。足太陰脈也。
     脾脈急甚為瘈疭;微急為膈中滿,食飲入而還出,后沃沫。緩甚為痿厥,
----------------------- 頁面 31-----------------------
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大甚為擊仆;微大為痞氣裹大膿血
在腸胃之外,小甚為寒熱;微小,為消癉。滑甚為頹癮;微滑為蟲毒蛔,腸
鳴熱。澀甚為腸頹;微澀,為內潰,多下膿血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濡,
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脾死臟,浮之脈大緩,按之中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 頁面 32-----------------------
                               肺大腸部第四
     肺象金,與大腸合為腑。其經手太陰,與手陽明為表里。其脈浮。其相,
季夏六月;其王,秋三月;廢,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其王日,
庚辛;王時,晡時、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時,平旦、日出;其死日,丙
丁;死時,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聲。其養皮毛。其候鼻。其聲哭。其
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惡苦。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
中府。大腸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樞。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萬物之所終。宿葉落柯,萋萋枝條,其杌然獨在。其脈為
微浮毛,衛氣遲。榮氣數,則在上,遲則在下,故名曰毛。陽當陷而不陷,
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中邪則卷,陰中邪則緊,卷則惡寒,緊則為栗,
寒栗相薄,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來出。旦中旦發,暮中暮發。臟有遠
近,脈有遲疾,周有度數,行有漏刻。遲在上,傷毛采。數在下,傷下焦。
中焦有惡則見,有善則匿。陽氣下陷,陰氣則溫,陽反在下,陰反在巔,故
名曰長而且留。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歧伯對曰:秋脈肺也,西方金也,萬
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而浮,其氣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黃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
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黃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何
如?歧伯曰: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溫溫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
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肺脈來不上不
下如循雞羽,日肺病。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赤白不澤,毛折乃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
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氣,氣舍魄。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
毛悴色夭,死于夏。
     秋金肺王,其脈浮澀而短,曰平。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肺,火
之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肺,子之扶母,
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
易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為微邪,雖病即差。
     肺脈來,泛泛,輕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
脫精;五至死;六至,命盡。手太陰脈也。
     肺脈急甚為癲疾;微急為肺寒熱,怠墮,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
不通。緩甚為多汗;微緩為痿偏風,頭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為脛腫;微大
為肺痹,引胸背,起腰內。小甚為飧泄;微小為消癉。滑甚為息賁上氣;微
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微澀為鼠瘺,在頸支掖之間,下不勝其上,其
能喜酸。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氣先
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 頁面 33-----------------------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 頁面 34-----------------------
                               腎膀胱部第五
     腎象水,與膀胱合為腑。其經足少陰,與足太陽為表裹。其脈沉。其相,
秋三月;其王,冬三月,廢,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
日,壬癸,王時,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時,禺中、日中。其死日,
戊已,死時,食時、日昳。其神志。其主液其養骨。其候耳。其聲呻。其色
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惡甘。
     腎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門。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募在中極。
     右新撰。
     腎者,北方水,萬物之所藏。百蟲伏蜇,陽氣下陷,陰氣上升,陽氣中
出。陰氣烈為霜,遂不上升,化為雪霜。猛獸伏蜇,蜾蟲匿藏。其脈為沉,
沉為陰,在里,不可發汗,發則蜾蟲出,見其霜雪。陰氣在表,陽氣在藏,
慎不可下,下之者傷脾,脾土弱即水氣妄行。下之者,如魚出水,蛾入湯。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則喘。無持客熱,令口爛瘡。陰脈且
解,血散不通,正陽遂厥,陰不往從。客熱狂入,內為結胸。脾氣遂弱,清
溲痢通。
     右四時經。
     黃帝問曰:冬脈如營,何如而營?歧伯對曰:冬脈腎也,北方水也,萬
物之所以合藏,故其脈來沉而搏,故曰營。反此者病。黃帝曰:何如而反?
歧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
在中。黃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如何?歧伯曰:太過則令人解 ,
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脛中清,脊中痛,小
腹滿,小便黃赤。
     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腎脈來如
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真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謂,曰死。石而有鉤,曰
夏病;鉤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
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腎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傷志則善忘其前言,腰脊痛,
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曰平。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
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扶母,
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浮澀而短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
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腎,火之陵水,為微邪,雖病即差。
     腎脈沉細而緊,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病;四至脫精;五至死、六至
命盡。足少陰脈也。
     腎脈,急甚為骨痿、癲疾;微急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緩甚
為折脊;微緩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為陰痿;微大為石
水,起臍下以至小腹,腫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為洞泄;微小為
消癉。滑甚,為癃痜;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目無所見,視見黑花。澀甚
為大癰;微澀為不月水,沉痔。
     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
----------------------- 頁面 35-----------------------
則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親,則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垢,發無
澤,發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腎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問》、《針經》,張仲景。
----------------------- 頁面 36-----------------------
脈經卷第四
----------------------- 頁面 37-----------------------
                           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
     經言:所謂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
從胸以上至頭,中部主候從膈以下至氣街,下部主候從氣街以下至足。
     浮、沉、牢、結、遲、疾、滑、澀,各自異名,分理察之,勿怠觀變,
所以別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審而明之,針灸亦然也。故先候脈寸中,浮
在皮膚,沉細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長久。
     上部之候,牢、結、沉、滑,有積氣在膀胱。微細而弱,臥引里急,頭
痛,咳嗽。逆氣上下。心膈上有熱者,口干渴燥。病從寸口,邪人上者,名
曰解。脈來至狀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經月不利,孔竅生瘡,男子病痔,
左右脅下有瘡,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腸鳴,寸口中虛弱者傷氣,氣不足。
大如桃李實,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虛也。如浮虛者,泄利也。
     中部脈結者,腹中積聚,若在膀胱兩脅下有熱。脈浮而大,風從胃管入,
水脹干嘔,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時,苦煩痛不食,食即心痛,
胃脹支滿,膈上積。脅下有熱時,寒熱淋露。脈橫出上者,脅氣在膀胱。病
即著右橫關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難。刺關元,入少陰。
     下部脈者,其脈來至浮大者脾也。與風集合時,上頭痛引腰背;小滑者
厥也。足下熱,煩滿,逆上搶心,上至喉中,狀如惡肉,脾傷也。病少腹下,
在膝諸骨節間,寒清不可屈伸,脈急如弦者筋急,足攣結者,四肢重。從尺
邪入陽明者,寒熱也。大風邪入少陰,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陽萎不起,
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脈,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關尺也。尺脈為陰,陰脈常
沉而遲;寸關為陽,陽脈俱浮而速,氣出為動,入為息。故陽脈六息七息十
三投,陰脈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脈相逐上下,一脈不來知疾所苦,尺勝治下,寸勝治上,尺寸俱
平治中央。臍以上陽也,法于天;臍以下陰也,法于地。臍為中關,頭為天,
足為地。有表無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為表里?寸尺為表,關為里,兩頭
有脈,關中絕不至也。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陰絕而
陽微,死不治。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
困無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足,樹之有根,雖枝葉枯槁,根本將自生,
木有根本,即自有氣,故知不死也。寸口脈平而死者,何也?然:諸十二經
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三焦之原,非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一名守邪之神也。
故氣者,人根本也,根絕則莖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
     歧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行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
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
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
     黃帝曰:冬陰夏陽奈何?歧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
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者,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數
乍疏,乍遲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以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
九候皆順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
----------------------- 頁面 38-----------------------
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
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送順循之。其
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弱反在關,濡反在巔,
微在其上,澀反在下。微即陽氣不足,沾熱汗出,澀即無血,厥而且寒。
     黃帝問曰:余每欲視色持脈,獨調其尺,以言其病,從外知內為之奈何?
歧伯對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變定矣。調之何如?
對曰:脈急者,尺之皮膚亦急,脈緩者,尺之皮膚亦緩。脈小者,尺之皮膚
減而少。脈大者,尺之皮膚亦大。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
膚亦澀。凡此六變,有微有甚。故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
色,能參合行之,可為上工。
     尺膚滑以淖澤者,風也。尺內弱解 安臥脫肉者,寒熱也。尺膚澀者,
風痹也。只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淡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
脈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膚寒甚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烜熱,先熱后寒者,
寒熱也。尺膚先寒久持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尺烜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
尺緊人迎脈小甚則少氣,色白有加者,立死。肘后獨熱者,腰以上熱。肘前
獨熱者,膺前熱。肘后獨熱者,肩背熱。肘后粗以下三、四寸,腸中有蟲。
手所獨熱者,腰以上熱。臂中獨熱者,腰腹熱。掌中熱者,腹中熱。掌中寒
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
     諸浮諸沉,諸滑諸澀,諸弦諸緊,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關上,胃
以下病。若在尺中,腎以下病。
     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中手長者曰足脛痛。中手
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
     寸口脈沉而弱者曰寒熱及疝瘕,小腹痛。
     寸口脈沉而弱,發必墮落。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
     寸口脈沉,胸中短氣。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風頭痛,亦如之。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尿。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
     寸口脈偏絕,而臂偏不遂。其人兩手俱絕者,不可治。兩手前部陽絕者,
苦心下寒毒,喙中熱。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大小不勻,是為病方欲進,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其人
----------------------- 頁面 39-----------------------
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
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
如瘧狀。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尺脈澀,下血,不利,多汗。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為病。
----------------------- 頁面 40-----------------------
                               平雜病脈第二
     滑為實,為下,又為陽氣衰。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
為掠。
     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
     緊則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弦為痛痹,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伏者,霍亂。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肺中寒,飲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虛冷,此等其脈并緊。
     浮而大者,風。
     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
     浮而緩,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
     大堅疾者,癲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尸,至困不死。緊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滑,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為癖病。
     遲而滑者,脹。
     盛而緊曰,脹。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腹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滑數,心下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
----------------------- 頁面 41-----------------------
     浮而絕者,氣急。
     辟大而滑,中有短氣。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沉而數,中水,
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病,臟傷,有瘀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脈來細而滑,按之能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谷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嫋者,社祟。
     脈來沉沉澤澤,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
----------------------- 頁面 42-----------------------
                         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三
     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
如水不止。
     病人膽絕,七日死,何以知之?眉為之傾。
     病人筋絕,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
     病人心絕,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視,立死。
     病人腸絕,六日死。何以知之?發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人脾絕,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腫,腹熱臚脹,泄利不覺,
出無時度。
     病人胃絕,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
     病人肉絕,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腫,溺血,大便赤泄。
     病人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還。
     病人大腸絕,不治,何以知之?泄利無度,利絕則死。
     病人腎絕,四日死,何以知之?齒為暴枯,面為正黑,目中黃色,腰中
欲折,白汗出如注流水。
     病人骨絕,齒黃落,十日死。
     諸浮脈無根者,皆死。
----------------------- 頁面 43-----------------------
                            診四時相反脈證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脈治當先至;心脈次之;肺脈次之;腎脈次之;此為四
時王相順脈也。到六月土王,脾脈當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腎脈,此為腎反
脾也,七十日死。何為腎反脾?夏火王,心脈當先至,肺脈次之,而反得腎
脈,是謂反腎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謂脾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脾脈先至,
是謂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腎反肝,三歲死。何為腎反肝?春肝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
是謂腎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腎反心,二歲死。何為腎反心?夏心脈當先至,而反不至,腎脈先至,
是謂腎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 頁面 44-----------------------
                               診損至脈第五
     脈有損至,何謂也?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
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二
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
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
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也。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
食飲不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
起于床。反此者至之為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
皮而毛落者,死。治損之法奈何?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
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肺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
其精氣,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
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然:脈來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其病。前大后小,
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適欲甚。脈
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即夜加,浮大即晝加,不大小,雖困可治,其有
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十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
一呼一至,吸一至,名日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
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
行尸。
     扁鵲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
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
陰。故人一呼而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
脈五動,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人十息。脈五十動,氣行六尺。二十
息。脈百動,為一備之氣,以應四時。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
節。晝夜漏下水百刻,一備之氣。脈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氣
行盡,則周遍于身,與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無病也。一陰一陽是也。
     脈再動為一至,再至而緊,即奪氣。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
息,百刻萬三千五百息,二刻為一度,一度氣行一周身,晝夜五十度。脈三
至者離經。一呼而脈三動,氣行四寸半,人一息脈七動,氣行九寸。十息脈
七十動,氣行九尺,一備之氣,脈百四十動,氣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氣
過百八十度,故曰離經。離經者,病,一陰二陽是也。
     三至而緊,則奪血。脈四至,則奪精。一呼而脈四動,氣行六寸。人一
息脈九動,氣行尺二寸。人十,脈九十動,氣行一丈二尺。一備之氣,脈百
八十動,氣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氣過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節,
一時之氣而重至。諸脈浮澀者,五臟無精,難治。一陰三陽是也。四至而緊,
則奪形。
     脈五至者,死。一呼而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人一息,脈十一動,氣尺
五寸。人十息,脈百一十動,氣行丈五尺。一備之氣,脈二百二十動,氣行
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行過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過百七十
度。一節之氣,而至此,氣浮澀,經行血氣竭盡,不守于中,五臟痿痟,精
----------------------- 頁面 45-----------------------
神散亡。脈五至而緊則死。三陰三陽是也,雖五,猶末如之何也。
     脈一損一乘者,人一呼而脈一動,人一息而脈再動,氣行三寸。十息脈
二十動,氣行三尺。一備之氣,脈四十動,氣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節。
氣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氣,身體懈墮矣。
     脈再損者,人一息而脈一動,氣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脈十動,氣行尺五
寸。一備之氣,脈二十動,氣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節。凝氣血盡,經中不
能及,故曰離經。血去不在其處,小大便皆血也。
     脈三損者,人一息復一呼而脈一動。十息脈七動,氣行尺五寸。當行尺
五寸。一備之氣,脈十四動,氣行三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節,故曰
爭。氣行血留,不能相與俱微。氣閉實則胸滿臟枯,而爭于中,其氣不朝,
血凝于中死矣。
     脈四損者,再息而脈一動。人十息脈五動,氣行七寸半。一備之氣,脈
十動,氣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節,故曰亡血。亡血者,亡失其度。
身羸疲,皮裹骨。故氣俱盡,五臟失神,其死明矣。
     脈五損者,人再息復一呼而脈一動。人十息脈四動,氣行六寸。一備之
氣,脈八動,氣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節,故曰絕,絕者,氣急不
下床,口氣寒,脈俱絕,死矣。
     歧伯曰:脈失四時者,為至啟,至啟者,為損至之脈也。損之為言,少
陰主骨為重,此志損也。飲食衰減,肌肉消者,是意損也。身安臥,臥不便
利,耳目不明,是魂損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華,是魄損也。四肢皆見脈
為亂,是神損也。
     大損三十歲,中損二十歲,下損十歲,損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長脈
短者,是大損,三十歲。人短脈長者,是中損,二十歲。手足皆細,是下損,
十歲。失精氣者,一歲而損。男子左脈短,右脈長是為陽損,半歲。女子右
脈短,左脈長,是為陰損,半歲。春脈當得肝脈,反得脾肺之脈,損。夏脈
當得心脈,反得腎肺之脈,損。秋脈當得肺脈反得肝心之脈,損。冬脈當得
腎脈,反得心脾之脈,損。
     當審切寸口之脈,知絕不絕,前后去為絕。掌上相擊,堅如彈石,為上
脈虛盡,下脈尚有,是為有胃氣。上下脈皆盡者,死。不絕不消者,皆生。
是損脈也。至之為言,言語音深,遠視憒憒,是志之至也。身體粗大,飲食
暴多,是意之至也。語言妄見,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蘢蔥華色,是魄之
至也,脈微小不相應,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脈之法也。死生相應,
病各得其氣者,生。十得其半也。黃帝曰:善。
----------------------- 頁面 46-----------------------
                     診脈動止投數疏數死期年月第六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
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動一止,八日死。
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
十動一止,立夏死。十一動一止,夏至死。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十
四、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動一止,
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三十動一止,二歲若三歲死。三十五動一
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
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
臟無氣。卻后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卻后三
歲,麥熟而死。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臟無氣,卻后二歲,桑椹赤而死。
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死,遠不出谷
雨而死。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臟無氣,卻后五日而死。脈一來而久住者,
宿病在心主中治。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枝中治。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
脾下中治。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
治。
     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治,針不得而及,盛
人可治,氣全故也。
----------------------- 頁面 47-----------------------
                             診百病死生決第七
     診傷寒,熱盛,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傷寒,已得汗,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
     溫病,穰穰大熱,其脈細小者,死。
     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脈堅強急者,生。虛緩者,
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食飲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
死。四、五日,頭痛,腹痛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八、九日,頭不疼,
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
十七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者,當喑喑。后三日,溫汗不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焦干黑者,
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難差。
     熱病,已得汗,脈靜安者,生。脈躁者,難治。
     熱病,已得汗,常大熱不去者,亦死。
     熱病,已得汗,熱未去,脈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熱病,發熱,熱甚者,其脈陰陽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診人被風,不仁痿蹶,其脈虛者,生。緊急疾者,死。
     診癲病,虛則可治,實則死。
     癲疾,脈實堅者,生;脈沉細小者,死。
     癲疾,脈搏大滑者,久久自己。其脈沉小急實,不可治;小堅急,亦不
可療。
     診頭痛目痛,久視無所見者,死。
     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又實強者,生。沉者,
死。其脈大,腹大脹,四肢逆冷,其人脈形長者,死。腹脹滿,便血,脈大
時絕,極下血,脈小疾者,死。心腹痛,痛不得急,脈細小遲者,生。堅大
疾者,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腸澼之屬,身熱,脈不弦絕,
滑大者,生;弦澀者,死。以藏期之。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流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
     腸澼,筋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膿血,脈微小遲者,生。緊急者,死。
     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蝕食陰肛,其脈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咳嗽,脈沉緊者,死。浮直者,生。浮軟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脈形堅大者,死。
     咳嗽,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肌瘦,下脫形,熱不去者,死。
     咳而嘔,腹脹且泄,其脈弦急欲絕者,死。
----------------------- 頁面 48-----------------------
     吐血、衄血、脈滑小弱者,生。實大者,死。
     汗出若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脈緊強者;死。滑者,生。
     吐血再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脈數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氣,喘息低昂,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上氣,注液,其脈虛寧寧伏匿者,生。堅強者,死。
     寒氣上攻,脈實而順滑者,生。實而逆澀者,死。
     痟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弦小堅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消渴,脈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
     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
     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
亦生。
     病瘡,腰脊強急、瘛疭者,皆不可治。
     寒熱,瘈疭,其脈代絕者,死。
     金瘡,血出太多,其脈虛細者,生。數實大者,死。
     金瘡出血,脈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瘡出血一、二石,脈來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斷者,其血止,脈來大者,七日死。
滑細者,生。
     從高傾仆,內有血,腹脹滿,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人為百藥所中傷,脈浮澀而疾者,生。微細者,死。洪大而遲者,生。
     人病甚而脈不調者,難差。人病甚而脈洪者,易差。
     人內外俱虛,身體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體不得安靜者,
死。
     脈實滿,手足寒,頭熱,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脈微,陽羸陰強者,生。脈焱大加息者,死。陰弱陽強,脈至而代,
奇月而死。
     尺脈澀而堅,為血實氣虛也。其發病腹痛,逆滿氣上行,此為婦人胞中
絕傷,有惡血,久成結瘕,得病以冬時,黍穄赤而死。
     尺脈細而微者,血氣俱不足,細而來有力者,是谷氣不充,病得節輒動,
棗葉生而死,此病秋時得之。
     左手寸口脈偏動,乍大乍小不齊,從寸口至關,關至尺,三部之位,處
處動搖,各異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脈,桃花落而死。
     右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
出魚際,沉伏即下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脈,三十動一止,有頃更還,二十動一止,乍動乍疏,連連相
因,不與息數相應,其人雖食谷猶不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脈,四十動而一止,止而復來,來逆如循直木,如循張弓弦,
----------------------- 頁面 49-----------------------
絙絙然如兩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
----------------------- 頁面 50-----------------------
                         診三部脈虛實決死生第八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
     三部脈廢者,死。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
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實而緊急,癲癇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軟,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浮而滑,長病亦死;浮而數,長病風得之,
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蠱毒病,必死。數而軟,蠱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脈如弓弦,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反婉轉腹痛,針上下差。
----------------------- 頁面 51-----------------------
脈經卷第五
----------------------- 頁面 52-----------------------
                              張仲景論脈第一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氣血,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
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
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
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縷陣,令得分
明。
     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
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
下二刻,脈一周身,旋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
寒則緊弦,沉潛水滀,支飲急弦,動弦為痛,數洪熱煩。設有不應,知變所
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
察表里,三焦別分,知邪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腑臟,獨見若神。為子條記,
傳與賢人。
----------------------- 頁面 53-----------------------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脈,平旦曰太陽,日中見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
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
     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
月、二月甲子王。
     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于筋上,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陽明之脈,浮大以短,動搖三分。大前小后,狀如科斗,其至跳。五月、
六月甲子王。
     少陰之脈緊細,動搖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陰之脈,緊細以長,乘于筋上,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急弦,動搖至六分已上,病遲脈寒,少腹痛引腰,形喘者,死。
脈緩者,可治,刺足厥陰入五分。
     少陽之脈乍短,乍長,乍大,乍小,動搖至六分已上。病頭痛,脅下滿,
嘔可治。擾即死。刺兩季肋端足少陽也,入七分。
     陽明之脈洪大以浮,其來滑而跳,大前細后,狀如科斗,動搖至三分已
上。病眩頭痛,腹滿痛,嘔可治。擾即死。刺臍上四寸,臍下三寸,各六分。
     從二月至八月,陽脈在表,從八月至正月,陽脈在里。附陽脈強,附陰
脈弱。至即涼,實則痸疭。細而沉,不痸疭即泄,泄即煩,煩即渴,渴即腹
滿,滿即擾,擾即腸澼,澼即脈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氣,
上氣甚則肩息,肩息甚則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
     變出寸口,陰陽表里,以互相乘。如風有道,陰脈乘陽也。寸口中,前
后溢者,行風。寸口中,外實內不滿者,三風,四溫。寸口者,勞風。勞風
者,大病亦發。駃行汗出亦發。軟風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診也。表緩腹
內急者,軟風也。猥雷實夾者,飄風,從陰趨陽者,風邪,一來調,一來速,
鬼邪也。陰緩陽急者,表有風來入藏也。陰急者,風已抱陽入腹。上逯逯,
下宛宛,不能至陽,流飲也。上下血微,陰強者,為漏癖;陽強者,酒癖也。
傴偷不過微反陽,澹漿也。陰,扶骨絕者,從寸口前頓趣于陰,汗水也。來
調四布者、欲病水也。陰脈不偷,陽脈傷,復少津。寸口中后大前兌,至陽
而實者,癖食。小過陽,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三分者,十五
日癖;四分者,二十日癖;四分中伏不過者,半歲癖。敦敦不至胃陰一分,
飲 餌癖也。外勾者,久癖也。內卷者,十日以還。外強內弱者,裹大核也。
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緊而數,如沉,病暑食粥。有內緊而伏,麥飯若餅。
寸口脈倚陽,緊細以微,爪菜皮也。若倚如緊,薺藏菜也。賾賾無數,生肉
癖也;附陽者,灸肉癖也。小倚生,浮大如故,生麥豆也。
----------------------- 頁面 54-----------------------
                               扁鵲脈法第三
     扁鵲曰:人一息脈二至謂平脈,體形無苦。人一息脈三至謂病脈。一息
四至謂痹者,脫脈氣。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脈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
都息病,脈來動,取極五至,病有六、七至也。
     扁鵲曰:平和之氣,不緩不急,不滑不澀,不存不亡,不短不長,不俯
不仰,不從不橫,此謂平脈。腎受如此,身無苦也。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里急,多言,頭眩目痛,腹滿
筋攣,癲疾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干。相病之法,視色聽聲,
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浮如數,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而
有熱者,氣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
若羸長病,如脈浮溢寸口,復有微熱,此疰氣病也。如復咳又多熱,乍劇乍
差,難治也。又療無劇者,易差。不咳者,易治也。
----------------------- 頁面 55-----------------------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病人五藏已奪,神明不守,聲嘶者,死。
     病人循衣縫,譫言者,不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掣衣掇空,妄言者,死。
     病人妄言錯亂及不能語者,不治。熱病者,可治。
     病人陰陽俱絕,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病人兩目皆有黃色起者,其病方愈。
     病人面黃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人面黃目赤者,不死。赤如衄血,死。
     病人面黃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人面黃目黑者,不死。黑如炲,死。
     病人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人面青目白者,死。
     病人面黑目白者,不死。
     病人面赤目青者,六日死。
     病人面黃目青者,九日必死,是謂亂經。飲酒當風,邪入胃經,膽氣妄
泄,目則為青,雖有天救,不可復生。
     病人面赤目白者,十日死。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槨。
     病人面白目黑者,死。此謂榮華已去,血脈空索。
     病人面黑目白者,八日死。腎氣內傷,病因留積。
     病人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病人著床,心痛短氣,脾竭內傷,百日復愈。能起傍徨,因坐于地,其
立倚床,能治此者,可謂神良。
     病人面無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者,四日死。
     病人目無精光,及牙齒黑色者,不治。
     病人耳目鼻口有黑色起,入于口者,必死。
     病人耳目及顴頰赤者,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色出于額,上發際,下直鼻脊,兩顴上者,亦死在五日中。
     病人黑氣出天中,下至年上顴上者,死。
     病人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鼻口,死在三日中。病人及健人,
面忽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病人面黑,目直視,惡風者,
死。
     病人面黑唇青者,死。
     病人面青唇黑者,死。
     病人面黑,兩肋下滿,不能自轉反者,死。
     病人目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病人頭目久痛,卒視無所見者,死。
     病人陰結陽絕,目精脫,恍惚者,死。
     病人陰陽絕竭,目眶陷者,死。
     病人眉系傾者,七日死。
     病人口如魚口,不能復閉,而氣出多不反者,死。病人口張者,三日死。
     病人唇青,人中反,三日死。
----------------------- 頁面 56-----------------------
     病人唇反,人中反者,死。
     病人唇口忽干者,不治。
     病人唇腫齒焦者,死。
     病人陰陽俱竭,其齒如熟小豆,其脈駃者,死。
     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
     病人舌卷卵縮者,必死。
     病人汗出不流,舌卷黑者,死。
     病人發直者,十五日死。
     病人發如干麻,善怒者,死。
     病人發與眉沖起者,死。
     病人爪甲青者,死。
     病人爪甲白者,不治。
     病人手足爪甲下肉黑者,八日死。
     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
     病人卒腫,其面蒼黑者,死。
     病人手掌腫,無文者,死。
     病人臍腫,反出者,死。
     病人陰囊莖俱腫者,死。
     病人脈絕,口張足腫者,五日死。
     病人足趺上腫,兩膝大如斗者,十日死。
     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病人尸臭者,不可治。
     肝病皮黑,肺之日庚辛死。
     心病目黑,腎之日壬癸死。
     脾病唇青,肝之日甲乙死。
     肺病頰赤目腫,心之日丙丁死。
     腎病面腫唇黃,脾之日戊己死。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赤欲如綿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黑欲如重漆,不欲如炭。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黑在腎,黃在脾,青在肝。黃色不可名者,
病胸中。
     診目病,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也,從下上者,陽明病也;從外入內者,
少陽病也。
     診寒熱瘰疬,目中有赤脈,從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診齲齒痛,按其陽明之脈來,有過者獨熱。在右右熱,在左左熱,在上
上熱。在下下熱。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
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
而澀者,不嗜食。
----------------------- 頁面 57-----------------------
                        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
     扁鵲曰:夫相死脈之氣,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水交馳之狀,如懸
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里,為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脈病人不病,脈來如屋漏、雀啄者,死。又經言:得病七、八日,脈如
屋漏、雀啄者,死。
     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
     脈困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翔者,死。
     脈如懸薄卷索者,死。脈如轉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脈涌涌不去
者,死。脈忽去忽來暫止復來者,死。脈中侈者,死。脈分絕者,死。
     脈有表無里者,死。經名曰結,去即死,何謂結?脈在指下如麻子動搖,
屬腎,名曰結,去死近也。
     脈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經名曰代。何謂代?脈五來一止也。脈
七來是人一息,半時不復增減,亦名曰代,正死不疑。
     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連年月而不已。其死生存亡,可
切脈而知之耶?然,可具知也。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
急而長,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
緊實而數,反得沉滑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得沉細,而反
浮大牢者,死。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脈反
沉細微者,死。病若大腹而泄,脈當微細而澀,反得緊大而滑者,死。此之
謂也。
     經言:形脈與病相反者,死。奈何?然:病若頭痛目痛,脈反短澀者,
死。
     病若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病若腹滿而喘,脈反滑利而沉者,死。
     病若四肢厥逆,脈反浮大而短者,死。
     病若耳聾,脈反浮大而澀者,死。
     病若目       ,脈反大而緩者,死。
     左有病而右痛,右有病而左痛,下有病而上痛,上有病而下痛,此為逆,
逆者死,不可治。
     脈來沉之絕濡,浮之不止,推手者,半月死。脈來微細而絕者,人病當
死。
     人病脈不病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
     人病尸厥,呼之不應,脈絕者,死。脈當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
     羸人得躁脈者,死。
     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死。
     人身滑,而脈來往澀者,死。
     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
     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
     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
     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
     尺脈不應寸,時如馳,半日死。
     肝脾俱至,則谷不化。肝多即死。
----------------------- 頁面 58-----------------------
     肺肝俱至,則癰疽,四肢重。肺多即死。
     心肺俱至,則痹,消渴懈怠。心多即死。
     腎心俱至,則難以言,九竅不通,四肢不舉。腎多即死。
     脾腎俱至,則五臟敗壞。脾多即死。
     肝心俱至,則熱甚 疭,汗不出,妄見邪。
     肝腎俱至,則疝瘕,少腹痛,婦人月使不來。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腫。肺之雍喘而兩胠滿。肝雍,兩胠滿,臥則驚,
不得小便。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肺滿大,癇痸筋攣。
     肝脈小急,癇痸筋攣。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腎肝并沉,為石水,并浮,為風水。并虛,為死。并小弦,欲驚。腎脈
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久自己。
     肝脈小緩為腸澼,易治。
     腎脈小搏脈沉,為腸澼,下血,血溫身熱者,死。心肝澼,亦下血。臟
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者,為腸澼,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緊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
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順者喑,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
死。
     脈至而搏,血衄身有熱者,死。脈來如懸鉤,浮為熱。
     脈至如喘,名日氣厥。氣厥者,不知與人言。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已。
     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十至以上,是為經氣予不足也。微見,
九十日,死。脈至如火新然,是心精之予奪也,草干而死。
     脈至如散葉,是肝氣予虛也。木葉落而死。
     脈至如省客,省客者,脈塞而鼓,是腎氣予不足也。懸去棗華而死。脈
至如泥丸,是胃經予不足也,榆莢落而死。
     脈至如橫格,是膽氣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脈至如弦縷,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脈至
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見,四十日死。脈至如涌泉,浮鼓肌中,
是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
     脈至如委土之狀,按之不得,是肌氣予不足也,五色先見黑,白壘發死。
     脈至如懸雍,懸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脈至如偃刀者,偃刀者,浮之小急,而按之堅大急,五臟菀熟,寒熱獨
并于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脈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腸氣予不足也。
棗葉生而死。
     脈至如春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
秋而死。
     問曰:常以春二月中,脈一病人,其脈反沉。師記言:到秋當死。其病
反愈,到七月復病,因往脈之,其脈續沉。復記言:至冬死。問曰:二月中,
----------------------- 頁面 59-----------------------
得沉脈,何以故處之至秋死也?師曰:二月之時,其脈自當濡弱而弦,得沉
脈,到秋自沉,脈見浮即死,故知到秋當死也。七月之時,脈復得沉,何以
處之至冬當死?師曰:沉脈屬腎,真臟脈也,非時妄見。經言:王、相、囚、
死。冬脈本王脈,不再見,故知至冬當死也。然后至冬復病,正以冬至日死,
故知為諦。華佗效此。
----------------------- 頁面 60-----------------------
                           肝足厥陰經病證第一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肝氣虛則夢見圓苑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
起。肝氣盛則夢怒。厥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
     病先發于肝者,頭目眩,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
二日之胃,而腹脹。三日之腎,少腹腰首痛,脛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
夏早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
而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溢人肌皮、腸胃之外也。
     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苦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少腹而痛,時小便
難,苦目眩頭痛,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女人月使不來,時無時有,得
之少時,有所墜墮。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診曰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
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肝中風者,頭目瞤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歸狀。
     肝中寒者,其人洗洗惡寒,翕翕發熱,面翕然赤,縶縶有汗,胸中煩熱。
肝中寒者,其人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時時盜汗,
咳,食已吐其汁。
     肝主胸中喘,怒罵。其脈沉,胸中必窒,欲令人推按之,有熱,鼻窒。
     凡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能下,積于左脅下則傷
肝。肝傷者其人脫肉,又臥,口欲得張,時時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為肝
臟傷所致也。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少腹。肝水者,其人腹大,不能自轉側,而脅
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乘肝,即為癰腫;心乘肝,必吐利。
     肝著者,其病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久不愈,
發咳、逆,痎瘧,連歲月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肺病傳肝、肝當
傳脾,脾適以季夏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因結留為積,
故知肥氣以季夏得之。
     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脅下苦滿,或時眩冒,其脈弦長,此為可治。
宜服防風竹瀝湯,秦艽散。春當刺大敦,夏刺行間,冬刺曲泉,皆補之。季
夏刺太沖,秋刺中郄,皆瀉之。又當灸期門百壯:背第九椎五十壯。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             無所見,耳無
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若欲治之,當取其經。
     足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目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胻內,善瘛,節時腫。取之行間,
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血脈,以散惡血,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趺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
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陰毛中,環陰器,抵少腹,俠胃,
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
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
上注肺中。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痜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干,
----------------------- 頁面 61-----------------------
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閉癃。盛
者,則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
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肝病,胸滿脅脹,善恚怒,叫呼,身體有熱,而復惡寒,四肢不舉,面
目白,身體滑。其脈當弦長而急,今反短澀,其色當青,而反白者,此是金
之克木,為大逆,十死不治。
----------------------- 頁面 62-----------------------
                           膽足少陽經病證第二
     膽病者,善大息,口苦,嘔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嗌中介介然,
數唾。候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見其脈之陷下者灸火;其寒熱,刺陽陵泉。善
嘔有若汁,長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溢
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汁,故曰嘔膽。刺三里以下胃氣逆;刺足少陽血絡以
閉膽;卻調其虛實以去其邪也。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苦,太息。
     厥氣客于膽,則夢斗訟。
     足少陽之脈,起于目兌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
至肩上,卻交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
目兌眥后。其支者,別目兌眥,下大迎,合手少陽于 ,下加頰車,下頸,
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
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中,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趺上,出
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趺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內,出其端,還貫入爪
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面微塵,體
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痛,頷痛,目兌眥痛,
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
至胻、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不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于寸
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63-----------------------
                           心手少陰經病證第三
     心氣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心氣虛,則夢救火,傷物,得其時
則夢燔灼。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厥氣客于心,則夢兵煙火。
     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先發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五日之脾閉
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病消渴,而已。
     心脈沉之小而緊,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時手
足熱,煩滿,時忘不樂喜太息,得之憂思。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
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有形。其以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少腹
當有形。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屬于心。心氣虛者,其人即
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即為癲,陽氣衰者
即為狂。五臟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飛揚者,其五臟空虛
也,即邪神居之,神靈所使,鬼而下之,脈短而微,其臟不足,則魂魄不安。
魂屬于肝,魄屬于肺。肺主津液,即為涕泣。肺氣衰者,即為泣出。肝氣衰
者,魂則不安。肝主善怒,其聲呼。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饑而欲食,食則嘔。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蟲注。
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愁憂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
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發煩熱,當臍跳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腎乘心,必癃。
     真心痛,手足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心腹痛,懊 ,發作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熱,苦渴,
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按而堅,持之,毋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
蟲不動,乃出針。腸中有蟲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針。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于臍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煩心,
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適以秋王,王者不
受邪,心腹欲還腎,腎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氣,手掌煩熱,或啼笑罵詈,悲思愁慮,面赤身
熱,其脈實大而數,此為可治。春當刺中沖,夏刺勞宮,季夏刺太陵,皆補
之;秋刺間使,冬刺曲澤,皆瀉之。又當灸巨闕五十壯,背第五椎百壯。
     心病者,胸內痛,脅支滿,兩脅下痛,膺背肩甲間痛,兩臂內痛。虛則
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大陽,舌下血者。其變病,
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視有馀不足而調之其俞。
     黃帝曰:手少陰之脈獨無輸,何也?歧伯曰:少陰者,心脈也。心者,
----------------------- 頁面 64-----------------------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心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客。客之則
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身死矣。故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
也者,心主之脈也,故少陰無輸焉。少陰無輸,心不病乎?對曰:其外經肺
病,臟不病,故獨取其經于掌后兌骨之端也。
     手心主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
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
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
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則寸口大
一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于兩筋間,循經以上,系于心包
絡,心系氣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燙心,嘔吐,咳逆,狂語,汗出如珠,
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
為大逆,十死不治。
----------------------- 頁面 65-----------------------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第四
     小腸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乏,復耳前熱。苦寒甚,獨肩
上熱,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睪,引腰脊,上中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
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動肝肺,散于肓,結于厭,故取之肓原以
散之,刺太陰以與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
調之。
     小腸有寒,其人下重,便膿血,有熱,必痔。
     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
     小腸脹者,少腹膹脹,引腹而痛。
     厥氣客于小腸,則夢聚邑街衢。
     手太陽之脈,起之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
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膈外后廉,出肩解繞肩甲,交肩上,入缺盆,
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兌
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者,別頰,上臑,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
目黃,頰頷腫、頸、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則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66-----------------------
                           脾足太陰經病證第五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
     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脾氣盛,則夢歌樂,
體重,手足不舉。
     厥氣客于牌,則夢丘陵大澤,壞屋風雨。
     病在脾,日昳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
     病先發于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一日之胃,而腹脹;二日之腎,少
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
夏晏食。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骭腫,
若水狀。
     脾脈沉之而濡,浮之而虛,苦腹脹,煩滿,胃中有熱,不嗜食,食而不
化,大便難,四肢苦痹,時不仁,得之房內。月使不來,來而頻并。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
     寸口脈弦而滑,弦則為痛,滑則為實。痛即為急,實即為踴,痛踴相搏,
即胸脅搶急。
     趺陽脈浮而澀,浮即胃氣微,澀即脾氣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
為脾家失度。
     寸口脈雙緊,即為入,其氣不出,無表有里,心下痞堅。
     趺陽脈微而澀,微即無胃氣,澀即傷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積不
消,胃微脾傷,谷氣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虛下實,谷氣不通,為
秘塞之病。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為陽,衛氣長;遲則為陰,榮氣促。榮衛俱和,剛
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氣必強。
     趺陽脈滑而緊,滑即胃氣實,緊即脾氣傷。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
能食而腹不滿,此為胃氣有馀。腹滿而不能食,心下如饑,此為胃氣不行,
心氣虛也。得食而滿者,此為脾家不治。
     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肉瞤瞤而短氣也。
     凡有所擊仆,若醉飽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
陽不從陰,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氣弱,病利下白,腸垢大便堅,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氣弱。
或五液注下,青、黃、赤、白、黑。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發癰;微黑者,有熱;青者,有寒;
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臍反
出者,此為脾先落。
     脾脹者,善噦,四肢急,體重不能衣。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支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
為約。脾約者,其人大便堅,小便利而反不渴。
     凡人病脈以解,而反暮微煩者,人見病者差安,而強與谷,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黃癉,
----------------------- 頁面 67-----------------------
食飲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適以冬王,
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腹苦脹滿,體重節痛,大便不利,其脈微緩
而長,此為可治。宜服平胃丸、瀉脾丸、茱萸丸、附子湯。春當刺隱白,冬
刺陰陵泉,皆瀉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孫,秋刺商丘,皆補之。又當灸章
門五十壯,背第十一椎百壯。
     脾病者,必身重,苦饑,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脹,腸鳴,
溏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
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
其三里。
     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
上腨內,循胻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
本強,食則嘔,胃管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而食,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
溏,瘕,泄,水閉,黃疸,好臥,不能食肉,唇青,強立股膝內痛厥,足大
指不用。盛者,則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后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腹中切痛;虛則膨脹。取之所別。
     脾病,其色黃,體青,失溲,直視,唇反張,爪甲青,飲食吐逆,體重
節痛,四肢不舉。其脈當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黃,今反青,此是木
之克土,為大逆,十死不治。
----------------------- 頁面 68-----------------------
                           胃足陽明經病證第六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三
里。
     飲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則抑而刺之;在下管,則散
而去之。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者,當病食痹,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即能食。
     胃脹者,腹滿,胃管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實則脹,虛則泄。
     病先發于胃,脹滿;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閉;五日上之脾,閉寒不通,身痛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
后,夏日昳。
     脈浮而芤,浮則為陽,芤則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趺陽脈浮大者,此胃家微,虛煩圊,必日再行。
芤而有胃氣者,脈浮之大而軟、微按之芤,故知芤而有胃氣也。
     趺陽脈數者,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趺陽脈澀者,胃中有寒,水谷不
化。趺陽脈粗粗而浮者,其病難治。趺陽脈浮遲者,故久病。趺陽脈虛,則
遺溺;實則失氣。
     動作頭痛重,熱氣朝者,屬胃。
     厥氣客于胃,則夢飲食。
     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
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
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
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俠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胃
下口,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菟,下入膝臏中,下循胻
外廉,不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其
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是動則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數欠,顏
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動,欲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
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
汗出,鼽衄,口,唇緊,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痛循膺、乳、街、
股、伏菟、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
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盛者,則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69-----------------------
                           肺手太陰經病證第七
     肺氣虛,則鼻息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仰息。肺氣虛,則夢見白物,
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厥氣客于肺,
則飛揚,見金鐵之器奇物。
     病在肺,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先發于肺,喘咳;三日之肝,脅痛支滿;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
體重;五日之胃,腹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其濡而散者,當病漏汗至今不復散發。
     肺脈沉之而數,浮之而喘,苦洗洗寒熱,腹滿,腸中熱,小便赤,肩背
痛,從腰以上汗出。得之房內,汗出當風。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大,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
肺痹,寒熱,得之困醉而使內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
     形寒寒飲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而上行。肺傷者,
其人勞倦則咳唾血。其脈細緊浮數,皆吐血,此為躁擾嗔怒得之,肺傷氣雍
所致。
     肺脹者,虛而滿,喘咳逆倚息,目如脫狀,其脈浮。
     肺水者,其人身體重而小便難,時時大便鴨溏。
     肝乘肺,必作虛喘。
     脈軟而弱,弱反在關,軟反在顛;浮反在上,弱反在下。浮則為陽,弱
則血不足。必弱為虛,浮弱自別,浮則自出,弱則為入。浮則為出不入,此
為有表無里;弱則為入不出,此為無表有里。陽出極汗,齊腰而還,此為無
表有里,故名曰厥陽。在當汗出不汗出。
     趺陽脈浮緩,少陽微緊,微為血虛,緊為微寒,此為鼠乳,其病屬肺。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久不愈,病灑灑寒熱,氣
逆喘咳,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也?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適以春
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得之。
     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為可治。宜服五味
子大補肺湯、瀉肺散。春當刺少商,夏刺魚際,皆瀉之;季夏刺太淵,秋刺
經渠,冬刺尺澤,皆補之。又當灸膻中百壯,背第三椎二十五壯。
     肺病者,必喘咳,逆氣,肩息,背痛,汗出,尻、陰、股、膝攣,髀、
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手太陰,足太陽
之外、厥陰內、少陰血者。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寒熱,上氣,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
外俞,背第三椎之傍,以手痛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
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
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掌中熱。氣盛有余,則肩背痛,
風汗出,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失
無度。盛者則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頁面 70-----------------------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間,別走陽明。其別者,并太陰之
經,直入掌中,散入于魚際。其實則手兌掌熱;虛則欠咳,小便遺數。取之
去腕一寸半。
     肺病,身當有熱,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今反浮大,其
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為大逆,十死不治。
----------------------- 頁面 71-----------------------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第八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
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腸中雷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盲之原、巨虛上廉、
三里。
     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栗發熱,有時如瘧狀。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寒則泄,食不化。
     厥氣客于大腸,則夢田野。
     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
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上入肘后廉,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直入上
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俠鼻孔。
是動則病齒痛, 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盛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盛
者,則人迎大三倍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72-----------------------
                           腎足少陰經病證第九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脹滿,四肢正黑。腎氣虛,則夢見舟船溺人,
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畏怖。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相屬。厥氣客于腎,
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病在腎,夜半慧,日乘四季甚,下晡靜。
     病先發于腎,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之膀胱,背 筋痛,小便閉,二
日上之心,心痛;三日之小腸,脹;四日不已,死。冬大食,夏晏晡。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當病少血。
     腎脈沉之大而堅,浮之大而緊,苦手足骨腫,厥,而陰不興,腰脊痛,
少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閉,時泄。得之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內,及勞
倦發之。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少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
水而臥。
     凡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如浴水,則傷腎。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腎水者,其人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鼻頭汗,其足逆
寒,大便反堅。
     腎著之為病,從腰以下冷,腰重如帶五千錢。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冰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食飲如敵,
是其證也。病屬下焦。從身勞汗出,衣里冷濕故,久久得之。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狀,上下無時。
久久不愈,病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也?脾病傳腎,腎當
傳心,心適以夏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因留結為積,故
知奔豚以夏得之。
     水流夜疾,何以故?師曰:土休,故流疾而有聲。人亦應之,人夜臥則
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
     腎病,其色黑,其氣虛弱,吸吸少氣,兩耳苦聾,腰痛,時時失精,飲
食減少,膝以下清,其脈沉滑而遲,此為可治。宜服內補散、建中湯、腎氣
丸、地黃煎。春當刺涌泉,秋刺伏留,冬刺陰谷,皆補之;夏刺然谷、季夏
刺大溪,皆瀉之。又當灸京門五十壯,背刺第十四椎百壯。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痛,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即胸中痛,
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足少陰、太陽血者。
     邪在腎,則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
肩背、頸項強痛,時眩。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內踝之后,別
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腘中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
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
中。是動則病饑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喉鳴而喘,坐而欲起,
目      無所見,心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若人將捕之,是為腎
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
黃疸,腸澼,脊股內后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灸則強食生肉,緩
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則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于
人迎也。
----------------------- 頁面 73-----------------------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沖,當踝后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
心包,下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小腹結痛,氣沖于
心。其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而反黃,此是土之克水,為大
逆,十死不治。
----------------------- 頁面 74-----------------------
                          膀胱足太陽經病證第十
     膀胱病者,少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則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
陷,足小指外側及脛踝后皆熱。若脈陷者,取委中。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病先發于膀胱者,背 筋痛,小便閉;五日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
一日之小腸,脹;一日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二日不已,死。冬雞鳴,
夏下晡。
     厥氣客于膀胱,則夢游行。
     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
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會于后陰,下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膊內,
左右別,下貫髖,過髀樞,循髀外后廉,過腘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側。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腨如列,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
顛疾,頭腦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腨、腳皆痛,
小指不用,盛者,則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75-----------------------
                         三焦手少陽經病證第十一
     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本,留則為
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于脈。取委陽。
     少腹病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太陽大絡,視其絡脈與厥陰小絡,
結而血者。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殼殼然而不堅,不疼。
     手少陽之脈,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因腹堅;熱在下焦,因溺血。
     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
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
絡心包,下膈,偏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后,直上
出耳上角,以屈下額,至 。其支者,人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
前,交頰。至目兌眥。是動則病耳聾,輝輝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
病者,汗出,目兌眥痛,頰腫,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
用。盛者,則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虛者,則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頁面 76-----------------------
脈經卷第七
----------------------- 頁面 77-----------------------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里,不可發其汗。
     脈浮而緊,法當身體疼痛,當以汗解。假令尺中脈遲者,不可發其汗,
何以故然此為榮氣不足,血微少故也。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
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
汗,躁不得眠。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正在心端。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
食即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絕,手足逆冷,欲得踡臥,不
能自溫。
     諸脈數,動微弱,并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
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
還。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
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厥,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谷不得前。
     諸逆發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晴眩者死,命將難全。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而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
便續自可,一日再三發,其脈微而惡寒,此為陰陽俱虛,不可復發汗也。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則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咽
干燥者,不可發汗。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必額陷,脈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瞤,不得
眠。
     汗家,重發其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可與禹余糧丸。
     淋家,不可發汗,發其汗,必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則痙。
     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厥逆冷。汗出多極,發其
汗,亦堅。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厥者后必熱,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其汗,必口傷爛赤。病人脈數,數為有熱,
當消谷引食。反吐者,醫發其汗,陽微,膈氣虛,脈則多數,數為客陽,不
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令吐也。
     傷寒四、五日,其脈沉,煩而喘滿。脈沉者,病為在里,反發其汗,津
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又自嘔者,下之益煩心,
----------------------- 頁面 78-----------------------
懊如饑;發汗則致痙,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咳唾。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痙。
     傷寒脈弦細,頭痛而反發熱,此屬少陽,少陽不可發其汗。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堅者,不可發
其汗。
     少陰病,咳而不利,譫語者,此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
汗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者,是為下厥上竭,為難治。
     傷寒有五,皆熱病之類也,同病異名,同脈異經。病雖俱傷于風,其人
自有痼疾,則不得同法。其人素傷于風,因復傷于熱,風熱相薄,則發風溫,
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出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汗出譫言
獨語,內煩,躁擾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治之復發其汗,如此者醫殺之
也。
     傷寒濕溫,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暍,濕熱相薄,則發濕溫,病若兩脛
逆冷,腹滿叉胸,頭目痛苦,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
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如此者,死。醫殺之也。
----------------------- 頁面 79-----------------------
                              病可發汗證第二
     大法,春夏宜發汗。
     凡發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縶縶一時間益佳,但不欲如水流離。若病不
解,當重發汗。汗多則亡陽,陽虛不得重發汗也。
     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凡云可發汗而無湯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為解,然不如湯隨證良。
     太陽病,外證未解,其脈浮弱,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為未解,可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夫病脈浮大,問病者,言但便堅耳。設利者為虛,大逆。堅為實,汗出
而解,何以故?脈浮,當以汗解。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
當汗出愈。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熱,此屬陽明。脈浮虛者,
當發其汗,屬桂枝湯證。
     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而外不解,此衛不和也。榮行脈中,
為陰主內;衛行脈外,為陽,主外。復發其汗,衛和則愈,屬桂枝湯證。
     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汗即愈,
屬桂枝湯證。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堅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
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必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者,
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屬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傷寒病,脈浮緊,發其汗,因衄,屬麻黃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發其汗則愈,屬麻黃湯。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其汗,屬桂枝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候續在,
此當發其汗,服湯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
故也,屬麻黃湯。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其汗,屬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小便反清,此為不在里
故,在表也,當發其汗。頭痛者,必衄,屬桂枝湯。
     下利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若惡寒,屬桂枝湯。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
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屬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屬桂枝湯證。
     太陽病,下之,氣上撞,可與桂枝湯,不撞,不可與之。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法當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
湯則愈。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心者,
灸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 頁面 80-----------------------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屬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屬葛根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不嘔者,屬葛根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屬葛根加半夏湯。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脈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
屬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屬麻
黃湯證。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屬麻黃湯證。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頭痛,屬大
青龍湯。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之,服之則厥,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傷寒脈浮緩,其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喝,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小腹滿,或微喘,屬小青龍湯。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而渴者,此寒去為欲解,
屬小青龍湯證。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
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
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但浮無余證,與麻黃湯。
不溺,腹滿加噦,不治。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嗜臥,此為外解。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
湯;脈浮者,屬麻黃湯。
     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后,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
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中悸,小便不
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者,屬小柴胡湯。
     傷寒四、五日身體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屬小柴胡
湯。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徽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
者,屬小柴胡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
故微發汗也。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利小便發汗。
----------------------- 頁面 81-----------------------
                            病發汗以后證第三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續
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者,可小發其
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大徹,不
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而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汗出而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即愈。何
以知其汗不徹,脈澀故以知之。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兩耳無所
聞也。所以然者,重發其汗,虛故也。
     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其汗,必吐下不止。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復重發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煩,不了了,此大
便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堅。當問小便日幾行,若本日三、四
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
必當大便也發汗多,又復發其汗,此為亡陽,若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
者,不死。
     傷寒發其汗,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相搏在里,不解故也。
     病人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
伸,屬桂枝加附子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但洪大,與桂枝湯。若其形如瘧,一日再三發,
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屬白虎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必煩微惡寒,而腳攣急,反與桂枝湯,
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煩躁,吐逆,當作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厥
愈足溫,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而胃氣不和,譫語,可與承氣湯。
重發其汗,復加燒針者,屬四逆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其脈浮數,可復發其汗,屬桂枝湯。
     發汗后,身體疼痛,其脈沉遲,屬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湯。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以麻黃杏子甘草石膏
湯。
     發汗過多已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屬桂枝甘草湯。
     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賁豚,屬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后,腹脹滿,屬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惡寒但熱者,
實也,當和其胃氣,宜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飲之,
令胃中和則愈。
     發汗已,脈浮而數,復煩渴者、屬五苓散。
     傷寒,汗出而渴,屬五苓散;不渴,屬茯苓甘草湯。
     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解,其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而動,振
振欲擗地,屬真武湯。
     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堅,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
----------------------- 頁面 82-----------------------
中雷鳴而利,屬生姜瀉心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堅,嘔而下利,屬大柴胡湯。
     太陽病三日,發其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于胃也,屬承氣湯。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下利,厥而惡寒,屬四逆湯。
     發汗多,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津液后
自愈。
----------------------- 頁面 83-----------------------
                              病不可吐證第四
     太陽病,當惡寒而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而數,此
醫吐之過也。若得病一日、二日吐之,腹中饑,口不能食;三日、四日吐之,
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醫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者,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
內煩也。
     少陰病,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
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當溫之。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 頁面 84-----------------------
                               病可吐證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
     病如桂枝證,其頭不痛,項不強,寸口脈微浮,胸中痞堅,氣上撞咽喉,
不得息,此為胸有寒,當吐之。
     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
日十余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利即止。
     少陰病,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當遂吐之。
     宿食在上管,當吐之。
     病者手厥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
當吐之。
----------------------- 頁面 85-----------------------
                              病不可下證第六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
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
可下,下之則心下痞堅。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喉燥鼻干,頭眩心悸。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里拘急,食不下,動氣反劇,身雖有熱,
臥反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浮冷,熱汗自泄,欲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谷,心下痞堅。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體急痛,
復下利日十數行。
     諸外實,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則厥,當臍握熱。
     諸虛,不可下,下之則渴,引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
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微則為咳,咳則吐
涎沫。下之咳則止,而利不休,胸中如蟲薔,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
急,喘息為難,頸背相牽,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軀冷若冰,眼睛不慧,
語言不休,谷氣多人,則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則為陽虛,
數則為無血,浮則為虛,數則生熱。浮則為虛,自汗而惡寒。數則為痛,振
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滿汗流,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脅,
振寒相搏,其形如瘧。醫反下之,令脈急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
小便淋瀝,少腹甚堅,小便血出。
     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
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以為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
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
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
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變反
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氣實為孤陽,當小便難,
胞中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
盡,千煩不眠,血薄內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
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
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堅,氣噫
而除。何以言之?脾脈本緩,今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
堅,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殺谷,潮
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于臟,故邪氣浮
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其汗,無陽故也。陽已虛,尺中弱澀者,復不可
下之。
     脈浮大,應發其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 頁面 86-----------------------
     脈浮而大,心下反堅,有熱屬臟,攻之,不令發汗。屬腑,溲數則堅,
汗多即愈,汗少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復不徹,因轉屬陽明,欲
自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不可下,下之為逆。
     結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
     太陽與少陽并病,心下痞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病欲吐者,不可下之。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痞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因作痞。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
     本虛,攻其熱必噦。
     無陽,陰強而堅,下之必清谷而腹滿。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時自痛,胸下結堅。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甚者則欲吐,下
之不肯止。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脈弦遲,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傷寒,發熱,但頭痛,微汗出。發其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
腹滿;下之則短氣在腹滿,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必衄。
     傷寒,其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
更來漸大,是其候也。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睛不
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清谷,熱多便膿血;
熏之則發黃,熨之則咽燥。小便利者可救。難者必危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
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下之目閉。
貪水者,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發其汗則戰栗,陰陽俱虛。惡水
者,下之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發其汗,口中傷,舌上苔滑,煩躁。脈
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復發其汗,小便即自利。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而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
能食,以承氣湯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不大便六、
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大便,但頭堅后溏,未定成其堅,攻之必溏。當須小
便利,定堅,乃可攻之。
     臟結無陽證,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不可與。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少與小承氣湯,腹中轉矢氣者,此為有燥屎,乃知攻
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頭堅后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
者,即噦。其后發熱者,必復堅,以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矢氣者,慎不可
攻之。
     陽明病,身汗色赤者,不可攻也。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
----------------------- 頁面 87-----------------------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下止者,死;止者愈。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其汗,小便自利,此為內竭,雖堅不可攻之。當
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豬膽汁,皆可以導。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屬當
歸四逆湯。
----------------------- 頁面 88-----------------------
                               病可下證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三服。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屬大柴胡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屬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屬承氣湯證。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屬大柴胡
湯、承氣湯證。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堅者,可下之,屬承氣湯證。
     陽明與少陽合病而利,脈不負者為順,負者失也。互相克賊為負。
     滑而數者,有宿食,當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傷寒后脈沉,沉為內實,下之解,屬大柴胡湯證。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微熱者,此
為實,急下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太陽病未解,其脈陰陽俱沉,必先
振,汗出解。但陽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陰微者,先下之而解。屬大柴胡湯
證。
     脈雙弦遲,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屬承氣湯證。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即和。
     病者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可下之,屬大柴胡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續在,其脈微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此熱在
下焦,少腹當堅而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
熱在里故也,屬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其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為無血;小便自利,其
人如狂者,血證諦。屬抵當湯證。
     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此為血,當之下,屬抵當
丸證。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但頭汗出,其身無熱,齊
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屬茵陳蒿湯。
     陽明證,其人喜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雖
堅大便必黑,屬抵當湯證。汗出而譫語,有躁屎在胃中,此風也。過經乃可
下之。下之若早,語言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屬大柴胡湯、承氣
湯證。
     病者煩熱,汗出即解,復如瘧狀,日晡所發者,屬陽明。脈實者,當下
之,屬大柴胡湯,承氣湯證。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而反不能食者,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
但堅耳,屬承氣湯證。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乃可攻之。其人縶縶汗出,發作有時,頭
痛,心下痞堅滿,引脅下痛,嘔則短氣,汗出不惡寒,此為表解里未和,屬
十棗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即愈。其外未解,尚
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屬桃仁承氣湯。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小便不利,少腹微滿,屬茵陳蒿湯證。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屬大柴胡湯證。
----------------------- 頁面 89-----------------------
     但結胸,無大熱,此為水結在胸脅,頭微汗出,與大陷胸湯。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與大陷胸
湯。
     陽明病,其人汗多,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堅,堅者必譫語,屬承
氣湯證。
     陽明病,不吐下而心煩者,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而不惡寒,其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
如此者,其外為解,可攻其里。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堅,屬承氣湯,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滿大而不大便者,屬小承氣湯,微和胃氣,
勿令至大下。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其脈滑疾,如此者,屬承氣湯。因與承氣湯一
升,腹中轉矢氣者,復與一升;如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
脈反微澀者,此為里虛,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縶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
愈,屬承氣湯證。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
屬承氣湯。
----------------------- 頁面 90-----------------------
                          病發汗吐下以后證第八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
亡血,病當惡寒而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而與著復衣,冬月盛寒而與裸
其體。所以然者,陰徽即惡寒,陰弱即發熱,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
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故與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
故與裸其體。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
     太陽病三日,已發其汗,吐下、溫針而不解,此為壞病,桂枝復不中與
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而治之。
     脈浮數,法當汗而愈,而下之,則身體重,心悸,不可發其汗,當自汗
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和,即自汗出愈。
     凡病苦發汗,若吐,苦下,若亡血,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必愈。
     大下后,發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夜,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下以后,復發其汗,必振寒,又其脈微細。所以然者,內外俱虛故也。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其汗,表里俱虛,其人因冒。冒家當汗出
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然后下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再三下之,不能食,其
人脅下滿。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與柴胡湯,后必下重,大渴飲水
而嘔,柴胡湯不復中與也。食谷者噦。
     太陽病,二、三日,終不能臥,但欲起者,心下必結,其脈微弱者,此
本寒也。而反下之,利止者,必結胸;未止者,四、五日復重下之。此挾熱
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其脈浮者,必結胸;其
脈緊者,必咽痛;其脈弦者,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頭痛未止;其脈
沉而緊者,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必下血。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堅,下利不復止,水漿不肯下,
其人必心煩。
     脈浮緊,而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堅,脅下痛,氣上沖
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陽明病,不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
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即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
雖下,其腹滿如故耳,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
此為醫下之也。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
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也。
     吐、下、發汗后,其人脈平,而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里俱虛,
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
為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服桂枝湯,下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
----------------------- 頁面 91-----------------------
屬桂枝去桂加茯苓術湯。
     太陽病,先發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
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解其外則愈,屬桂枝湯。
     下以后,復發其汗者,則晝日煩燥不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而無表
證,其脈沉微,身無大熱,屬干姜附子湯。
     傷寒吐、下、發汗后,心下逆滿,氣上撞胸,起即頭眩,其脈沉緊,發
汗即動經,身為振搖,屬茯苓桂枝術甘草湯。
     發汗、吐、下以后,不解,煩燥,屬茯苓四逆湯。
     傷寒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劇者,反復顛倒,心下懊 ,屬梔
子湯,若少氣,梔子甘草湯;若嘔,梔子生姜湯;若腹滿者,梔子厚樸湯。
     發汗若下之,煩熱,胸中塞者,屬梔子湯證。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滿,
郁郁微煩,先時自極吐下者,與承氣湯。不爾者,不可與。欲嘔,胸中痛,
微溏,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重發其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
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不可近,屬大陷胸湯。
     傷寒五、六日,其人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
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此為未解,屬柴胡桂枝干姜湯。
     傷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中痞堅,噫氣不除者,屬旋復代赭湯。
     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可以麻黃杏子甘草石
膏湯。
     傷寒大下后,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
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屬桂枝湯,攻痞屬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
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屬白虎湯。
     傷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發潮熱,不惡
寒,獨語如見鬼神之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
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承氣湯。若下者,勿復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發汗則
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干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
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心怵惕,又煩躁
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 ,若饑不能食,
但頭汗出,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
堅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屬承氣湯證。
     太陽病,吐下發汗后,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
則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屬四逆湯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若微寒,屬桂枝去芍
藥加附子湯。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湯
證。
----------------------- 頁面 92-----------------------
     傷寒下后,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樸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干姜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身體疼痛,
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
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
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
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后屬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
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如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
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屬承氣湯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
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
胸,屬大陷胸湯。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余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
身必發黃。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
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不為逆也。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
滿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復不中
與也。屬半夏瀉心湯。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
者,屬五苓散。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
堅而滿,干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復重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屬甘草瀉心湯。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
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屬赤石脂禹余
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里不解,
屬桂枝人參湯。
     傷寒吐后,腹滿者,與承氣湯。
     病者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脈數
不解,今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屬抵當湯。若脈數
不解,而不止,必夾血,便膿血。
     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腹滿時痛,為屬太陰,屬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屬桂枝加大黃湯。
     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
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屬麻黃升麻湯。
     傷寒,本自寒嘔,醫復吐之,寒格更遂吐,食入即出,屬干姜黃苓黃連
人參湯。
----------------------- 頁面 93-----------------------
                               病可溫證第九
     大法,冬宜溫熱藥及灸。
     師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更疼痛,當救其里,宜溫藥,
四逆湯。
     下利,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宜四逆湯。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
     少陰病,其人飲食入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脈弦遲。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當溫之,宜四逆湯。
     少陰病,脈沉者,急當溫之,宜四逆湯。
     下利,欲食者,就當溫之。
     下利,脈遲緊,為痛未欲止,當溫之。得冷者滿,而便腸垢。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
之,宜當歸四逆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之。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里,宜溫之,以
四逆湯。
----------------------- 頁面 94-----------------------
                              病不可炙證第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
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當以汗解,而反灸之,邪無從去,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當重
而痹,此為火逆。若欲自解,當先煩,煩乃有汗,隨汗出而解。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當解。
     脈浮,熱甚,而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咽燥必唾血。
----------------------- 頁面 95-----------------------
                              病可灸證第十一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氣從少腹上撞者,灸
其核上一壯,與桂枝加桂湯。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少陰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發熱,不死。脈不足者,灸其少陰七
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數更衣,反少,當溫其上,灸
之。
     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壯,商邱、陰陵泉皆三壯。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
也。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
----------------------- 頁面 96-----------------------
                             病不可刺證第十二
     大怒無刺,已刺無怒。新內無刺,已刺無內。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
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饑無刺,已刺無饑。大渴無刺,
已刺無渴。無刺大驚,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身熱
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者,有
死征也。無刺病與脈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
逆此,謂之伐形。
----------------------- 頁面 97-----------------------
                              病可刺證第十三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自當愈,其經竟故也。若欲作再經者,當針足
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而反煩不解者,當先刺風池、風府,乃卻與桂枝
湯則愈。
     傷寒,腹滿而譫語,寸口脈浮而緊者,此為肝乘脾,名縱,當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其人大渴,欲飲酢漿者,其腹必滿,而自汗出,
小便利,其病欲解,此為肝乘肺,名曰橫,當刺期門。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人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
而瀉之發,濈然汗出者則愈。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人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
之。平病云: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三焦與此相反。豈謂藥不謂針耶?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痛,頸項強而眩,時如結胸,心下痞堅,當刺大椎
第一間,肺輸、肝輸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則脈弦。譫語五日不止,
當刺期門。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婦人傷寒,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加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狀,懷身七
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利則愈。
     傷寒,喉痹,刺手少陰。少陰在腕,當小指后動脈是也,針入三分,補
之。
     問曰:病有汗出而身熱煩滿,煩滿不為汗解者何?對曰:汗出而身熱者,
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也。太陽主氣,故先受邪,少
陰與為表里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治之,表里刺之,飲之湯。
     熱病三日,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
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痏;
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
發三寸,邊各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項中各一,凡六痏;巔上一。
     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苛菌為軫,鼻索皮
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
     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安,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赤,
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
     熱病而胸脅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針于四達。筋辟目浸,
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
     熱病數驚,瘈疭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去,
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腎也。
     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骨病食嚙牙齒,
耳清,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熱病,先身澀傍倚,煩悶,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
寒汗。
     熱病,頭痛,攝目脈緊,善衄,厥熱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余不足。
寒熱病。
     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輸及下諸指間,索氣于胃絡,
----------------------- 頁面 98-----------------------
得氣也。
     熱病,俠臍痛急,胸脅支滿,取之涌泉,與太陰、陽明,以第四針,針
嗌里。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大淵、大都、太白。瀉之則
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橫文以止之。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
間。
     熱病,先胸脅痛,手足躁,刺足少陽,補手太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手臂痛,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
     熱病,始于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熱病,先身重骨痛,耳聾目瞑,刺足少陰,病甚,為五十九刺。
     熱病,先眩冒而熱,胸脅滿,刺足少陰少陽。
     熱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發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
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陽明病,潮熱,微堅,可與承氣湯。不堅,勿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尿,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若腹中不轉矢氣者,此為但頭堅后溏,
不可攻之,攻之必腹滿,不能食,欲飲水者,即噦。
     陽明病,若胃中虛冷,其人不能食,飲水即噦。
     下利,其脈浮大,此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當溫
之,與水即噦。
     病在陽,當以汗解,而反以水噀之,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益煩,皮
上粟起,意欲飲水,反而不渴,宜文蛤散。若不差,與五苓散。若寒實結胸,
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身熱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
水噀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即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
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即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
即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
   。
     寸口脈濡而弱,濡即惡寒,弱即發熱,濡弱相搏,臟氣衰微,胸中苦煩,
此非結熱。而反薄居水漬布冷銚貼之,陽氣遂微,諸腑無所依,陰脈凝聚,
結在心下,而不肯移,胃中虛冷,水谷不化,小便縱通,復不能多,微則可
救,聚寒心下,當奈何也。
                              病可水證第十五
     太陽病,發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煩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
飲之,令胃中和則愈。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與飲之即愈。
     太陽病,寸口緩,關上小浮,尺中弱,其人發熱而汗出,復惡寒,不嘔,
但心下痞者,此為醫下之也。若不下,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為轉屬陽明。
小便數者,大便即堅,不便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欲飲水者,但與之,當以
法救之,宜五苓散。
     寸口脈洪而大,數而滑,洪大則榮氣長,滑數則胃氣實,榮長則陽盛。
怫郁不得出身,胃實則堅難,大便則干燥,三焦閉塞,津液不通,醫發其汗,
陽盛不周,復重下之,胃燥熱畜,大便遂擯,小便不利,榮衛相搏,心煩發
熱,兩眼如火,鼻干面赤,舌燥齒黃焦,故大渴。過經成壞病,針藥所不能
治。與水灌枯槁,陽氣微散,身寒溫衣覆,汗出表里通,然其病即除。形脈
多不同,此愈非法治,但醫所當慎,妄犯傷榮衛。
     霍亂而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熱多欲飲水,屬五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與豬苓散。飲之水亦得也。
 
                            病不可火證第十六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泆,失其常度,兩陽相
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
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而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
噦,手足躁擾,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陽病,醫發其汗,遂發熱而惡寒,復下之,則心下痞,此表里俱虛,
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火針,因而煩,面色青黃,膚瞤,如此者為
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愈。
     傷寒,加溫針必驚。
     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血虛則筋傷。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
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加燒針,血留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傷寒,脈浮,而醫以火迫劫之,亡陽驚狂,臥起不安,屬桂枝去芍藥加
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問曰:得病十五、十六日,身體黃,下利,狂欲走。師脈之,言當下清
血如豚肝,乃愈。后如師言,何以知之?師曰:寸口脈陽浮陰濡弱,陽浮則
為風,陰濡弱為少血,浮虛受風,少血發熱,惡寒灑淅,項強頭眩。醫加火
熏,郁令汗出,惡寒遂甚,客熱因火而發,怫郁蒸肌膚,身目為黃,小便微
難,短氣,從鼻出血。而復下之。胃無津液,泄利遂不止,熱瘀在膀胱,畜
結成積聚,狀如豚肝,當下未下,心亂迷憒,狂走赴水,不能自制。畜血若
去,目明心了。此皆醫所為,無他禍患。微輕得愈,極者不治。
     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言。弱者發熱,脈浮,解之,
當汗出愈。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有清血。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發黃。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干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
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則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必怵惕,又煩躁不得
眠。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為強責少陰
汗出。
     太陽病二日,而燒瓦熨其背,大汗出,火氣入胃,胃中竭燥,必發譫語、
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為欲解。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
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堅者,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便已,其頭卓
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病可火證第十七
下利,谷道中痛,當溫之以火,宜熬末鹽熨之。一方灸枳實熨之。
              熱病陰陽交并少陰厥逆陰陽竭盡生死證第十八
     問曰:溫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
為何?對曰:名曰陰陽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熱者
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
汗而熱留者,壽可立而傾也。
     夫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此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狂言者,
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陽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也。
     熱病,脈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躁盛得汗者。生
也。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膚刺,喘甚者,死。
     熱病,陰陽交者,死。
     熱病。煩已而汗,脈當靜。
     太陽病,脈反躁盛者,是陰陽交,死。復得汗,脈靜者,生。
     熱病,陰陽交者,熱煩身躁,太陰寸口脈兩沖,尚躁盛,是陰陽交,死。
得汗脈靜者,生。
     熱病,陽進陰退,頭獨汗出,死。陰進陽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
陰陽俱進,汗出已熱如故,亦死。陰陽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氣冷,
亦死。
     熱病,所謂并陰者,熱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謂并陰,故治。
     熱病,所謂并陽者,熱病已得汗,脈尚躁盛,大熱,汗之,雖不汗出,
若衄,是謂并陽,故治。
     右熱病并陰陽部
     少陰病,惡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陰病,下利止而眩,時時自冒者,死。
     少陰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其脈不至,其人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復煩
躁,不得臥寐者,死。
     少陰病,下利,若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服湯藥,其脈暴出者,死。微
細者,生。
     傷寒六、七日,其脈微,手足厥,煩躁,灸其厥陰,厥不還者,死。
     傷寒,下利,厥逆,躁不能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傷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
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傷寒,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熱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
不治。
     熱病在腎,令人渴,口干,舌焦黃赤,晝夜欲飲不止,腹大而脹,尚不
厭飲,目無精光,死不治。
     脾傷,即中風,陰陽氣別離,陰不從陽,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人形損故也。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脈反實者,死。
     病者脅下素有痞,而下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俠陰筋,此為臟結,死。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是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若下利者,亦死。
     結胸證悉具而煩躁者,死。
     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膠者,難解。舌頭四邊,徐有津液,此為欲解。
病則至經,上唇有色,脈自和,為欲解。色急者,來解。
                     重實重虛陰陽相附生死證第十九
     問曰:何謂虛實?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重實者,內熱,病
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問曰:經絡俱實何如?對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
而尺內緩也。皆當俱治。故曰滑則順,澀則逆。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
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寒氣暴上,脈滿實。實而滑,順則生;實而澀,
逆則死。形盡滿,脈急大堅,尺滿而不應,順則生,逆則死。所謂順者,手
足溫;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問曰:何謂重虛?對曰: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也。所謂氣虛者,
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匡然也;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
則死。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余臟
皆如此也。脈實滿,手足寒,頭熱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
而身有熱者,死。絡氣不足,經氣有余,脈熱而尺寒,秋冬為逆,春夏為順。
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寒澀,春夏死,秋冬生。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
絡虛,刺陰灸陽。問曰:秋冬無極陰,春夏無極陽,何謂也?對曰:無極陽
者,春夏無數虛陽明,陽明虛則狂;無極陰者,秋冬無數虛太陰,太陰虛則
死。
     熱病,所謂陽附陰者,腰以下至足熱,腰以上寒,陰氣下爭,還心腹滿
者,死。所謂陰附陽者,腰以上至頭熱,腰以下寒,陽氣上爭,還得汗者生。
 
                          熱病生死期日證第二十
     太陽之脈,色榮顴骨,熱病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己。與厥
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其熱病氣內連腎。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
也。榮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時自已。與少陰脈爭見者,死期不過三日。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
日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喘,不數,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下汗,四日死。
未曾汗,勿膚刺。
     熱病三、四日,脈不喘,其動均者,身雖煩熱,今自得汗,生。傳曰:
始腑入臟,終陰復還陽,故得汗。
     病熱七、八日,脈不喘,其動均者,生。微熱在陽不入陰,今自汗也。
     熱病七、八日,脈不喘,動數均者,病當喑。期三日不得汗,四日死。
     熱病,身面盡黃而腫,心熱,口干,舌卷,焦黃黑,身麻臭,伏毒傷肺。
中脾者,死。
     熱病,瘈疭,狂言,不得汗,瘈疭不止,伏毒傷肝。中膽者,死。
     熱病,汗不出,出不至足,嘔膽,吐血,善驚不得臥,伏毒在肝,腑足
少陽者,死。
                          熱病十逆死證第二十一
     熱病,腹滿 脹,身熱者,不得大小便,脈澀小疾,一逆見,死。
     熱病,腸鳴腹滿,四肢清泄注,脈浮大而洪不已,二逆見,死。
     熱病,大衄不止,腹中痛,脈浮大絕,喘而短氣,三逆見,死。
     熱病,嘔且便血,奪形肉,身熱甚,脈絕動疾,四逆見,死。
     熱病,咳喘,悸眩,身熱,脈小疾,奪形肉,五逆見,死。
     熱病,腹大而脹,四肢清,奪形肉,短氣,六逆見,一旬內死。
     熱病,腹脹便血,脈大,時時小絕,汗出而喘,口干舌焦,視不見人,
七逆見,一旬死。
     熱病,身熱甚,脈轉小,咳而便血,目眶陷,妄言,手循衣縫,口干,
躁擾不得臥,八逆見,一時死。
     熱病,瘈疭,狂走,不能食,腹滿胸痛,引腰臍背,嘔血,九逆見,一
時死。
     熱病,嘔血,喘咳,煩滿,身黃,其腹鼓脹,泄不止,脈絕,十逆見,
一時死。
 
                      熱病五臟氣絕死日證第二十二
     熱病,肺氣絕,喘逆,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栗不能言語,死。
魄與皮毛俱去,故肺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熱病,脾氣絕,頭痛,嘔宿汁,不得食,嘔逆吐血,水漿不得入,狂言
譫語,腹大滿,四肢不收,意不樂,死。脈與肉氣俱去,故脾先死,甲日篤,
乙日死。
     熱病,心主氣絕,煩滿骨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哭而笑,
死。神與榮脈俱去,故心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熱病,肝氣絕,僵仆,足不安地,嘔血,恐懼,酒淅惡寒,血妄去,遺
屎溺,死。魂與筋血俱去,故肝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熱病,腎氣絕,喘悸,吐逆,踵疽,尻癰,目視不明,骨痛,短氣,喘
滿,汗出如珠,死。精與骨髓俱去,故腎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故外見瞳子青小,爪甲枯,發墮,身澀,齒挺而垢,又皮面厚塵黑,咳
而唾血,渴欲數飲,大滿,此五臟絕表病也。
                        熱病至脈死日證第二十三
熱病,脈四至,三日死。脈四至者,平人一至,病人脈四至也。
熱病,脈五至,一日死。時一大至,半日死。忽忽悶亂者,死。
熱病,脈六至,半日死。忽急疾大至,有頃死。
                         熱病脈損日死證第二十四
     熱病,脈四損,三日死。所謂四損者,平人四至,病人脈一至,名曰四
損。
     熱病,脈五損,一日死。所謂五損者,平人五至,病人脈一至,名曰五
損。
     熱病,脈六損,一時死。所謂六損者,平人六至,病人脈一至,名曰六
損。若絕不至,或久乃至,立死。
脈經卷第八
                             平卒尸厥脈證第一
     寸口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于臟即死,入
于腑即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
出,為入腑,而復自愈。
                            平痓濕暍脈證第二
     太陽病,發熱無汗,而反惡寒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痓。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痓。
     太陽病,發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動搖者,
為痓。
     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痓,葛根
湯主之。
     剛痓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痓病,發其汗已,其脈浛浛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
弦者,必痓。
     脈來,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脈伏堅直上下。
     夫風病,下之則痓。復發其汗,必拘急。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沉遲,此為痓,栝簍桂枝湯主之。
     痓病有灸瘡,難療。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其汗,汗出則痓。
     太陽病,關節疼煩,脈沉而緩者,為中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即劇,此為風濕,汗出所致也。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而身色熏黃也。
     濕家之為病,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吐,
或胸滿,小便利,舌上如胎,此為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飲而不能飲,
則口燥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師云此可
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
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湯加術四兩,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湯主之。
     病人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
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即愈。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
而澀者,桂枝附子附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術附子湯主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
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太陽中熱,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白虎湯主之。
     太陽中熱,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膚中所致也,
瓜蒂湯主之。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小有勞,身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其汗,惡寒則甚;加溫針,
則發熱益甚;數下之,淋復甚。
                      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第三
     陽毒為病,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鬼,或吐血下
痢,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
可治也。有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后變成陽毒,升麻湯主之。
     陰毒為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
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身如被打,五、六
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或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藥六、
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甘草湯主之。
     百合之為病,其狀常默默欲臥復不能臥,或如強健人,欲得出行而復不
能行,意欲得食復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寒無寒,如
熱無熱,朝至口苦,小便赤黃,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脈一宗,悉病,各
隨證治之。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
復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狐惑為病;其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
蝕于陰為狐。狐惑之病,并不欲飲食,聞食臭,其面乍赤,乍白、乍黑。其
毒蝕于上部則聲喝,其毒蝕下部者,則咽干。蝕于上部,瀉心湯主之;蝕于
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其人脈數,無熱,微煩,默默欲臥,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
得之七、八日,目四眥黃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病人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膲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
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平霍亂轉筋脈證第四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師曰:嘔吐而利,此為霍亂。
     問曰:病者發熱,頭痛,身體疼,惡寒,而復吐利,當屬何病?師曰:
當為霍亂。霍亂吐利止,而復發熱也。傷寒,其脈微澀,本是霍亂,今是傷
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吐利。
     轉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雞屎白散主之。
                           平中風歷節脈證第五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
然。
     頭痛脈滑者,中風,風脈虛弱也。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則急,正氣引邪,僻不
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則重不勝;邪人于腑,則不識人;邪
人于臟,舌即難言,口吐于涎。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遲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
     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
致也。
     寸口脈沉而弱,沉則主骨,弱則主筋;沉則為腎,弱則為肝。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
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
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疼
痛不可屈伸,烏頭湯主之。
     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
母湯主之。
                           平血痹虛勞脈證第六
     問曰:血痹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起
臥不時動搖,如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但其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
小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狀,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差,陰寒精自出,
足酸削不能行,少腹虛滿。
     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苦腸鳴馬刀俠嬰者,皆為勞得之。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出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其脈浮者,里虛也。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
此人喜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痛,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
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通,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
之。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
不消化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
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平消渴小便利淋脈證第七
     師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
下之不肯止。
     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虛則衛氣不足,遲則榮氣竭。
     趺陽脈浮而數,浮則為氣,數則消谷而堅。氣盛則溲數,溲數則堅,堅
數相搏,則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師曰:熱在下焦則溺血,亦令人淋閉不通。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少
腹弦急,痛引臍中。
     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強吐。
     趺陽脈數,胃中有熱,則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則數。
     少陰脈數,婦人則陰中生瘡,男子則氣淋。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必便血。
                         平水氣黃汗氣分脈證第八
     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
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
愈必致癰膿。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癃疹,身體為癢,
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
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視人之目窠上
微擁,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時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
     太陽病,脈浮而緊,法當骨節疼痛,而反不痛,身體反重而酸,其人不
渴,汗出即愈,此為風水。惡寒者,此為極虛,發汗得之。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痛,暮躁不眠,此為
黃汗,痛在骨節。咳而喘,不渴者,此為脾脹,其形如腫,發汗即愈。然諸
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
     風水,其脈浮,浮為在表,其人能食,頭痛汗出,表無他病,病者言但
下重,故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防己黃芪湯主之。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越婢湯主
之。
     師曰: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
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趺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
滿短氣。
     趺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脈浮而遲,浮脈熱,遲脈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趺陽脈浮而數,
浮脈熱,數脈止,熱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
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為水矣。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水不沾流,走在腸間。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師曰:脈得諸沉者,
當責有水,身體腫重。水病脈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
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
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
即已。沉者與附子麻黃湯,浮者與杏子湯。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陰大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中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面反瘦。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
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陽脈革,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
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永,名曰血分。
     問曰:病者若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師脈之,不言水,反
言胸中痛,氣上沖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
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尚微,年盛不
覺,陽衰之后,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腎氣上沖,喉咽塞噎,脅
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系不去,其病不除。重吐之,胃家虛煩,
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
如少差,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
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當在后。
     黃汗之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而咳,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
蘗汁,其脈自沉。
     問曰:黃汗之病從何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
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
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
汗出,下無汗,腰寬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
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
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
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能則身冷,陰氣不能則骨疼;陽
氣前通則惡寒,陽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
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或枳實術湯主之。
 
                          平黃疸寒熱瘧脈證第九
     凡黃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并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
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發病時,火劫其汗,兩熱所
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師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差,反劇為難治。
     又曰: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于陰部,其人
必嘔,發于陽部,其人振寒發熱也。
     師曰: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
湯。又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用大黃黃
柏梔子芒消湯。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
小半夏湯主之。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心中懊 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
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吐之即愈。
     酒疸色黃心下結實而煩。灑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
韭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
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少陰脈微,微則傷精,陰氣寒冷,少
陰不足。谷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則消谷,發已復饑,熱則腹滿,
微則傷精,谷強則瘦,名曰谷寒熱。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
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師曰: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
色必黃,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腹滿。尺脈浮為
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
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
疸。腹如水狀,不治。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
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
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
溫藥,若脈緊數者,可發汗,針灸之。浮大者,吐之。脈弦數者,風發也,
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病結為癥瘕,名曰瘧母,鱉甲煎丸主之。
     瘧但見熱者,溫瘧也,其脈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
 
解,暮發朝解,名曰溫瘧,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瘧多寒者,牡瘧也,蜀漆散主之。
 
                       平胸痹心痛短氣賁豚脈證第十
     師曰: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
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脈陰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
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賁豚病者,從少腹起,上行咽喉,發作時欲死復止,皆從驚得。其氣上
沖,胸腹痛,及往來寒熱,賁豚湯主之。
     師曰:病有賁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平腹滿寒疝宿食脈證第十一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下部閉塞,大便難,兩胠疼痛,此虛
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
去。腹滿時減,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趺陽脈緊而浮,緊則為痛,浮則為虛,虛則腸鳴,緊則堅滿。
     雙脈弦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限也,可下之。
     病腹中滿痛,為實,當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病腹滿,發熱十數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三物湯主之。
     腹滿痛,厚樸七物湯主之。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氣寒相搏,轉絞而痛。
     寸口脈遲而澀,遲為寒,澀為無血。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谷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
心下則痞。
     寸口脈弦者,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寸口脈浮而滑,頭中痛。趺陽脈緩而遲,緩則為寒,遲則為虛,虛寒相
搏,則欲食溫,假令食冷,則咽痛。
     寸口脈微,尺中緊而澀,緊則為寒,微則為虛,澀則血不足,故知發汗
而復下之也。緊在中央,知寒尚在,此本寒氣,何為發汗復下之耶?
     夫脈浮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脅下偏
痛,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寸口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惡寒;緊則不欲食,弦緊相
博,則為寒疝。
     趺陽脈浮而遲,浮則為風虛,遲則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
手足厥寒,其脈沉弦者,大烏頭湯主之。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
微而澀,故知有宿食。
     寸口脈緊如轉索,左右無常者,有宿食。
     寸口脈緊,即頭風寒,或腹中有宿食不化。
     脈滑而數者,實也,有宿食,當下之。
     下利,不欲飲食者,有宿食,當下之。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
腹滿痛,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宿食在上管,當吐之。
                          平五臟積聚脈證第十二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谷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
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病移,為可治;谷氣者,脅下病,按之則愈,
愈復發為谷氣。夫病已愈,不得復發,今病復發,即為谷氣也。
     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
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積
在背氣街。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
以其部處之。
     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
目瞑,皮膚寒,秋差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蟲緣之狀,甚者如針刺,時癢,
其色白。
     診得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嗌干,
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瘈疭,主血厥,夏差冬劇,其色赤。
     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 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
桃李,起見于外,腹滿,嘔,泄,湯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起,主
肌肉損,其色黃。
     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脅痛引少腹,男
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差秋劇,其色青。
     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饑則見,飽則減少腹里急,口
干,咽腫傷爛,目         ,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
     寸口脈沉而橫者,脅下及腹中有橫積痛,其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
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癥也。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
皆弦緊。若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管,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
     又脈癥法,左手脈橫,癥在左,右手脈橫,癥在右;脈頭大者,在上;
頭小者,在下。
     又法:橫脈見左,積在右;見右,積在左,偏得橫實而滑,亦為積。弦
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
諸不相應,為不治。
     左手脈大,右手脈小,上病在左脅,下病在左足;右手脈大,左手脈小,
上病在右脅,下病在右足。
     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癥,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脈來細而沉,時直者,身有癰腫,若腹中有伏梁。
     脈來小沉而實者,胃中有積聚,不下食,食即吐。
                   平驚悸衄吐下血胸滿瘀血脈證第十三
     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
     趺陽脈微而浮,浮則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作也。
驚生病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
     寸口脈緊,趺陽脈虛,胃氣則虛。
     寸口脈緊,寒之實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滿而噫。胃氣虛者,趺陽脈浮,
少陽脈緊,心下必悸。何以言之?寒水相搏,二氣相爭,是以悸。脈得諸澀
濡弱,為亡血。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問曰:病衄連日不止,其脈何類?師曰:脈來輕輕在肌肉,尺中自溢,
 目睛暈黃,衄必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師曰:從春至夏發衄者,太陽;從秋至冬發衄者,陽明。
     寸口脈微弱,尺脈澀弱,則發熱,澀為無血,其人必厥,微嘔。夫厥,
當眩不眩,而反頭痛,痛為實,下虛上實必衄也。
     太陽脈而浮,必衄、吐血。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也。
     衄家,不可發其汗,汗出必額上促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瞤,不得眠。
     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則吐血,女子則下血。嘔吐、汗出者,
為可治。
     趺陽脈微而弱,春以胃氣為本。吐利者為可,不者,此為有水氣,其腹
必滿,小便則難。
     病人身熱,脈小絕者,吐血,若下血,婦人亡經,此為寒。脈遲者,胸
上有寒。噫氣喜唾。
     脈有陰陽,趺陽、少陰脈皆微,其人不吐下,必亡血。
     脈沉為在里,榮衛內結,胸滿,必吐血。
     男子盛大,其脈手陽微,趺陽亦微,獨少陰浮大,必便血而失精。設言
淋者,當小便不利。
     趺陽脈弦,必腸痔下血。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其人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
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當汗出不出,內結亦為瘀血。病
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下血,先見血,后見便,此近血也;先見便,后見血,此遠血也。
                         平嘔吐噦下利脈證第十四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趺陽脈浮者,胃氣虛,寒氣在上,暖氣在下,三氣并爭,但出不入,其
人即嘔而不得食恐怖而死,寬緩即瘥。
     夫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
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也。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
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吐也。
     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
     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吐止者為下之,故不能食。設言未
止者,此為胃反,故尺為之微澀也。
     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
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
     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
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下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也。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
冷。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暮食朝吐,暮食朝
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宿。五臟氣絕于內者,下利不禁,
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若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
雖發熱不死。
     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利。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若微發熱,汗自出者,自愈。設脈復緊,為未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清膿血。
     下利,手足厥,無脈,灸之不溫,基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下利,脈數而浮者,今自愈。設不差,其人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其臟寒者,當溫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
故也。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先溫其里,乃攻其表。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此為病不盡,當復下之。
     下利而譫語者,為有躁屎也,宜下之。
     下利而腹痛滿,為寒實,當下之。
     下利,腹中堅者,當下之。
     下利后更煩,按其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下利后,脈三部皆平,按其心下堅者,可下之。
     下利,脈浮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當溫之。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胃中寒實,而下利不止者,死。
     夫風寒下者,不可下之。下之后,心下堅痛。脈遲者,為寒,但當溫之。
脈沉緊,下之亦然。脈大浮弦,下之當已。
                   平肺痿肺癰咳逆上氣痰飲脈證第十五
     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
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數被駃藥下利,重亡津液,
故得之。
     寸口脈不出,而反發汗,陽脈早索,陰脈不澀,三焦踟躕,入而不出。
陰脈不澀,身體反冷,其內反煩,多吐唇燥,小便反難,此為肺痿,傷于津
液。便如爛瓜,亦如豚腦,但坐發汗故也。
     肺痿,其人欲咳不得咳,咳則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則脈浮弱。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溺,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
虛不能制下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其臟。師曰:
肺痿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也。
     問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也?師曰:此為
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脈數實者,為肺癰。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后竟吐膿
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
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
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
所過,血為凝滯,畜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
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
喘鳴迫寒,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寸口脈數,趺陽脈緊,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胃氣如經,
此為肺癰。
     問曰:振寒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人飲食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
反不知,而以傷寒治之,應不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
師曰: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人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
自緊數。緊去但數,膿為已成也。
     夫病吐血,喘咳上氣,其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腫,
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躁而喘者,屬肺脹,欲作風水,
發汗則愈。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極飲過度所致也。
     咳家,脈弦為有水,可與十棗湯下之。咳而脈浮,其人不咳不食,如是
四十日乃已。咳而時發熱,脈卒弦者,非虛也,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當吐
之。咳家,其脈弦,欲行吐藥,當相人強弱,而無熱乃可吐之。其脈沉者,
不可發汗。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不可治。其脈虛者,必
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
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
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
 
支飲。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脈沉者,有留飲。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
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甘草湯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小青龍湯主之。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以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
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可與十棗湯。
     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心下水停,甚者則悸,微者短
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虛。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
短氣。
     病人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
其脈虛者為微勞,榮衛氣不周故也,久久自差。
     腹滿,口苦干燥,此腸間有水氣也。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
     假令瘦人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水也,五苓散主之。
     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水在心,心下堅,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
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平癰腫腸癰金瘡侵淫脈證第十六
     脈數,身無熱,內有癰也。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脈微而遲,必發熱;弱而數,為振寒,當發癰腫。
     脈浮而數,身體無熱,其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當發
癰腫。
     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則主榮,數則主衛,榮衛相逢,則
結為癰。熱之所過,則為膿也。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與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
無膿。
     問曰:宮羽林婦病,醫脈之,何以知婦人腸中有膿,為下之則愈?師曰:
寸口脈滑而數,滑則為實,數則為熱;滑則為榮,數則為衛。衛數下降,榮
滑上升,榮衛相干,血為濁敗,少腹痞堅,小便或澀,或時汗出,或復惡寒,
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
     腸癰之為病,其身體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
     腸癰者,少腹腫,按之則痛,小便數如淋,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
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
黃牡丹湯主之。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
有瘡,被刀器所傷,亡血故也。
     侵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之。
 
脈經卷第九
 
                      平妊娠分別男女將產諸證第一
     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經云: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此是血氣和調,
陽施陰化也。診其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少陰,心脈也,心主血脈。又
腎名胞門子戶,尺中腎脈也,尺中脈按之不絕,法妊娠也。左右三部脈沉浮
正等,按之無絕者,妊娠也。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數也。
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
月也。
     婦人妊娠四月,欲如男女法,左疾為男,右疾為女,俱疾為生二子。
     又法得太陰脈為男,得太陽脈為女。太陰脈沉,太陽脈浮。
     又法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大為女。左右手俱沉實,猥生二男,左右手
俱浮大,猥生二女。
     又法尺脈左偏大為男,右偏大為女,左右俱大產二子。大者如實狀。
     又法左右尺俱浮為產二男,不爾則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為產二女,不
爾則男作女生也。
     又法遣妊娠人面南行,還復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
     又法看上圊時,夫從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
     又法婦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
     婦人懷娠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今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病
也。
     又法婦人欲生,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
                   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
     婦人懷胎,一月之時,足厥陰脈養。二月,足少陽脈養。三月,手心主
脈養。四月,手少陽脈養。五月,足太陰脈養。六月,足陽明脈養。七月,
手太陰脈養。八月,手陽明脈養。九月,足少陰脈養。十月,足太陽脈養。
諸陰陽各養三十日活兒。手太陽、少陰不養者,下主月水,上為乳汁,活兒
養母。懷娠者不可灸刺其經,必墮胎。
     婦人懷娠三月而渴,其脈反遲者,欲為水分。復腹痛者,必墮胎。
     脈浮汗出者,必閉。其脈數者,必發癰膿。五月、六月脈數者,必向壞。
脈緊者,必胞滿。脈遲者,必腹滿而喘。脈浮者,必水壞為腫。
     問曰:有一婦人,年二十所,其脈浮數,發熱嘔咳,時下利,不欲食,
脈復浮,經水絕,何也?師曰:法當有娠。何以故?此虛家法當微弱,而反
浮數,此為戴陽。陰陽和合,法當有娠。到立秋,熱當自去。何以知然?數
則為熱,熱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為六月位,土王,火休廢,陰
氣生,秋節氣至,火氣當罷,熱自除去,其病即愈。
     師曰:乳后三月有所見,后三月來,脈無所見,此便是軀。有兒者護之,
恐病利也。何以故?懷妊陽氣內養,乳中虛冷,故令兒利。
     婦人懷娠六月、七月,脈弦,發熱,其胎逾腹,腹痛惡寒,寒者小腹如
扇之狀,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婦人妊娠七月,脈實大牢強者生,沉細者死。
     婦人妊娠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
     婦人懷軀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墮,此非時,孤漿預下
故也。
     師曰:寸口脈洪而澀,洪則為氣,澀則為血。氣動丹田,其形即溫。澀
在于下,胎冷若冰。陽氣胎活,陰氣必終。欲別陰陽,其下必僵。假令陽終,
畜然若杯。
     問曰:婦人妊娠病,師脈之,何以知此婦人雙胎,其一獨死,其一獨生,
而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后竟免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
     師曰:寸口脈,衛氣平調,榮氣緩舒。陽施陰化,精盛有余,陰陽俱盛,
故知雙軀。今少陰微緊,血即濁凝,營養不周,胎則偏夭。少腹冷滿,膝臏
疼痛,腰重起難,此為血痹,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師曰:婦人有胎腹痛,其人不安,若胎病不長,欲知生死,令人摸之,
如覆杯者則男,如肘頭參差起者女也。冷在何面?冷者為死,溫者為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中生后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
令妊娠腹中痛,為胞漏,膠艾湯主之。
     婦人妊娠,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下血四五日不止,胎欲動,在于臍上,
此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
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宜桂枝茯苓丸。
     問曰:婦人病,經水斷一、二月,而反經來,今脈反微澀,何也?師曰:
此前月中,若當下利,故今妨經。利止,月經當自下,此非軀也。
     婦人經自斷而有軀,其脈反弦,恐其后必大下,不成軀也。
     婦人懷軀七月而不可知,時時衄血而轉筋者,此為軀也;衄時嚏而動者,
非軀也。
     脈來近去遠,故曰反,以為有軀,而反斷,此為有陽無陰故也。
     婦人經月下,但為微少。師脈之,反言有軀,其后審然,其脈何類?何
以別之?師曰:寸口脈陰陽俱平,榮衛調和,按之滑,浮之則輕,陽明、少
陰,各如經法,身反灑淅,不欲食飲,頭痛心亂,嘔噦欲吐,呼則微數,吸
則不驚,陽多氣溢,陰滑氣盛,滑則多實,六經養成。所以月見,陰見陽精,
汁凝胞散,散者損墮。設復陽盛,雙妊二胎。今陽不足,故令激經也。
     婦人妊娠,小便難,飲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婦人妊娠有水氣,身重,小便不利,灑灑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
主之。
     婦人妊娠,宜服當歸散,即易產無疾苦。
     師曰:有一婦人來診,自道經斷不來。師言:一月為衃,二月為血,三
月為居經。是定作軀也,或為血積,譬如雞乳子,熱者為祿,寒者為濁,且
當須后月復來,經當入月幾日來。假令以七日所來,因言且須后月十日所來
相間。設其主復來者,因脈之,脈反沉而澀,因問曾經半生,若漏下亡血者,
定為有軀。其人言實有是,宜當護之。今經微弱,恐復不安。設言當奈何?
當為合藥以治之。
     師曰:有一婦人來診,自道經斷,脈之,師曰:一月血為閉,二月若有
若無,三月為血積,譬如雞伏子,中寒即濁,中熱即祿。欲令胎壽,當治其
母。俠寒懷子,命不壽也。譬如雞伏子,試取雞一毛拔去,覆子不遍,中寒
者濁。今夫人有軀,小腹寒,手掌反逆,奈何得有軀?婦人因言:當奈何?
師曰:當與溫經湯。設與夫家俱來者,有軀;與父母家俱來者,當言寒多,
久不作軀。
     師曰:有一婦人來診,因言陰陽俱和調,陽氣長,陰氣短,俱出不入,
去近來遠,故曰反。以為有軀,偏反血斷,斷來幾日,假令審實者,因言急
當治,恐經復下。設令宮中人,苦寡婦無夫,曾夜夢寐交通邪氣,或懷久作
癥瘕,急當治下,服二湯。設復不愈,因言發湯當中。下胎而反不下,此何
等意邪?可使且將視赤鳥。
     師曰:若宮里張氏不差,復來相問。
     師曰:脈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為軀,
桂枝湯主之。法六十日當有娠,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方在 《傷寒》中。
     婦人脈平而虛者,乳子法也。平而微實者,奄續法也。而反微澀,其人
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脈虛,但坐乳大兒及乳小兒,此自其常,不能令甚
虛竭,病與亡血虛等,必眩冒而短氣也。
     師曰:有一婦人好裝衣來診,而得脈澀,因問曾乳子、下利?乃當得此
脈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設不者,經斷三月、六月。設乳子漏下,可為奄
續,斷小兒勿乳,須利止復來相問,脈之。
     師曰:寸口脈微遲,遲徽于寸,寸遲為寒,在上焦,但當吐耳。今尺反
虛,復為強下之,如此發胸滿而痛者,必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
師曰:寸口脈微而弱,氣血俱虛。若下血、嘔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陽脈
微而弱。春以胃氣為本,吐利者可;下者,此為水氣,其腹必滿,小便則難。
     婦人常嘔吐而胃反,若常喘,其經又斷,設來者必少。
     師曰:有一婦人,年六十所,經水常自下,設久得病利,少腹堅滿者為
難治。
     師曰:有一婦人來診,言經水少,不如前者,何也?師曰:曾更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可,何以故?師曰:亡其津液,故令經水少。設經下反多
于前者,當所苦困。當言恐大便難,身無復汗也。
     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
谷不化,脾氣衰則騖溏,胃氣衰則身體腫。少陽脈革,少陰脈細,男子則小
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為血分。
     師曰:寸口脈沉而數,數則為出,沉則為入,出則為陽實,入則為陰結。
趺陽脈微而弦,微則無胃氣,弦則不得息。少陰脈沉而滑,沉則為在里,滑
則為實,沉滑相搏,血結胞門,其藏不瀉,經絡不通,名曰血分。
     問曰:病有血分,何謂也?師曰: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
為難治。
     問曰:病有水分,何謂也?師曰: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
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當下。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顛。遲在上,緊在下。遲則為寒,名曰渾。
陽濁則濕,名曰霧。緊則陰氣栗。脈反濡弱,濡則中濕,弱則中寒,寒濕相
搏,名曰痹。腰脊骨節苦煩,肌為不仁,此當為痹,而反懷軀,遲歸經。體
重,以下腳為胕腫,按之沒指,腰冷不仁,此為水懷。喘則倚息,小便不通,
脈緊為嘔,血氣無余,此為水分,榮衛乖亡,此為非軀。
 
                平產后諸病郁冒中風發熱煩嘔下利證第三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
師曰:新產亡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何故郁冒?師曰:亡血復
汗,寒多,故令郁冒。何故大便難?師曰: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
郁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但頭汗出。所
以生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其大便堅,
若嘔不能食也,小柴胡湯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而更發熱者,此為胃熱
氣實,承氣湯主之。方在 《傷寒》中。
     婦人產得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堅,干
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可與陽旦,方在《傷寒》中,桂枝是也。
     婦人產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婦人產后腹中癘痛,可與當歸羊肉湯。
     師曰:產婦腹痛,煩滿不得臥,法當枳實芍藥散主之。假令不愈者,此
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與下瘀血湯。
     婦人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四、五
日,趺陽脈微實,再倍其人發熱,日晡所煩躁者,不能食,譫語,利之則愈,
宜承氣湯。以熱在里,結在膀胱也。方在《傷寒》中。
     婦人產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婦人熱利,重下,新產虛極,白頭翁加甘草湯主之。
 
                     平帶下絕產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
     師曰: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
為陰中癢,洪則生瘡,弦則陰疼掣痛。
     師曰: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已產屬胞門,未
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
     問曰:未出門女有三病,何謂也?師曰:一病者,經水初下,陰中熱,
或有當風,或有扇者。二病者,或有以寒水洗之。三病者,或見丹下,驚怖
得病。屬帶下。
     師曰:婦人帶下,九實中事。假令得鼠乳之病,劇易。當劇有期。當庚
辛為期。余皆仿此。
     問曰:有一婦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時時腹中痛,少食多厭,喜
   脹,其脈陽微,關、尺小緊,形脈不相應,愿知所說?師曰:當問病者飲
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飲食,聞谷氣臭者,病為在上焦。假令病者言,
我少多為欲食,不食亦可,病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飲食如故,病為
在下焦,為病屬帶下。當以帶下治之。
     婦人帶下,經水不利,腹滿痛,經一月再見,土瓜根散主之。
     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
     師曰:有一婦人將一女子年十五所來診,言女子年十四時經水自下,今
經反斷,其母言恐怖。師曰:言此女為是夫人親女非耶?若親女者,當相為
說之。婦人因答言:自是女爾。師曰:所以問者無他,夫人年十四時,亦以
經水下?所以斷此為避年,勿怪,后當自下。
     婦人小腹冷,惡寒久,年少者得之,此為無子;年大者得之,絕產。
     師曰:脈微弱而澀,年少得此為無子,中年得此為絕產。
     師曰: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而墮傷。浮則亡血,絕
產、惡寒。
     師曰:肥人脈細,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黃者,胸上有寒。
     婦人小腹礘磊轉痛,而復自解,發汗無常,經反斷,膀胱中結堅急痛,
下引陰中氣沖者,久必兩脅拘急。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則發熱,小腹里急痛,
腹滿,手掌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
瘀血在少腹中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與溫經湯。
     問曰:婦人病下利,而經水反斷者,何也?師曰:但當止利,經自當下,
勿怪。所以利不止而經斷者,但下利亡津液,故經斷。利止,津液復,經自
當下。
     婦人血下,咽干而不渴,其經必斷,此榮不足,本自有微寒,故不引飲。
渴而引飲者,津液得通,榮衛自和,其經必復下。
     師曰:寸口脈微而澀,微則衛氣不足,澀則血氣無余。衛不足其息短,
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榮衛俱虛,言語謬誤。趺陽脈微而澀,微則胃氣虛,
虛則短氣,咽燥而口苦胃熱,澀則失液。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
中寒,澀則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師曰:脈微血氣俱虛,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為可,不者,此為居經,
三月一來。
     問曰:婦人妊娠三月,師脈之,言此婦人非軀,今月經當下。其脈何類?
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衛浮而大,榮反而弱,浮大則氣強,反弱則少血,
孤陽獨呼,陰不能吸,二氣不停,衛降榮竭,陰為積寒,陽為聚熱,陽盛不
潤,經絡不足,陰虛陽往,故令少血。時發灑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數,多
唾涎沫,此令重虛,津液漏泄,故知非軀,畜煩滿洫,月稟一經,三月一來,
陰盛則瀉,名曰居經。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一朝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師曰:
此婦人前絕生,經水不下,今反清血,此為居經,不須治,當自止。經水下
常五日止者五日愈。
     婦人月經一月再來者,經來,其脈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
其經二月必來。
                平郁冒五崩漏下經閉不利腹中諸病證第五
     問曰:婦人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郁冒不知人,何也?師曰:經水下,
故為里虛,而發其汗,為表復虛,此為表里俱虛,故令郁冒也。
     問曰:婦人病如癲疾郁冒,一日二十余發。師脈之,反言帶下,皆如師
言,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濡而緊,濡則陽氣微,緊則榮中寒,
陽微衛氣虛,血竭凝寒,陰陽不和,邪氣舍于榮衛,疾起少年時,經水來以
合房室,移時過度,精感命門開,經下血虛,百脈皆張,中極感動陽動,微
風激成寒,因虛舍榮衛,冷積于丹田,發動上沖,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
涎唾涌溢出,眩冒狀如厥,氣沖髀里熱,粗醫名為癲,灸之,因大劇。
     問曰:婦人病苦氣上沖胸,眩冒,吐涎沫,髀里氣沖熱。師脈之,不名
帶下,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沉而微,沉則衛氣伏,微則榮氣
絕,陽伏則為疹,陰絕則亡血。病當小便不利,津液閉塞,今反小便通,微
汗出,沉變為寒,咳逆嘔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損經絡,因寒為血
厥,手足苦痹,氣從丹田起,上至胸脅,沉寒怫郁于上,胸中窒塞,氣歷陽
部,面翕如醉,形體似肥,此乃浮虛,醫反下之,長針,復重虛榮衛,久發
眩冒,故知為血厥也。
     問曰:五崩何等類?師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
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師曰:有一婦人來脈,反得微澀,法當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
幾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經水當斷,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虛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
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復花湯主之。
     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姜湯主之。
     婦人經水不利,抵當湯主之。方在《傷寒》中。
     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僻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礬石丸主之。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方在《傷寒》中。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熱入血室腹滿證第六
     婦人咽中如有炙腐狀,半夏厚樸湯主之。
     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甘草小麥湯主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身涼,
胸膈下滿如結胸狀,其人譫語,此為熱入血室,當刺期門,隨其虛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有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在 《傷寒》中。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了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
入血室,無犯胃氣若上二焦,必當自愈。
     陽明病,下血而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當刺期門,隨其實
而瀉之,濈然汗出者則愈。
     婦人小腹滿如敦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后者,此為水與血并結在血
室,大黃甘遂湯主之。
 
平陰中寒轉胞陰吹陰生瘡脫下證第七
     婦人陰寒,溫中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婦人著坐藥,強下其經,目眶為痛,足跟難以踐地,心中狀如懸。
     問曰:有一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
得病轉胞,不得溺也。何以故?師曰:此人故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
頭舉中空感,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服腎氣丸,此中有茯
苓故也。方在 《虛勞》中。
     師曰:脈得浮緊,法當身軀疼痛,設不痛者,當射云何?因當射言。若
腸中痛、腹中鳴、咳者,因失便,婦人得此脈者,法當陰吹。
     師曰:寸口脈浮而弱,浮則為虛,弱則為無血,浮則短氣,弱則有熱,
而自汗出。趺陽脈浮而澀,浮則氣滿,澀則有寒,喜噫吞酸。其氣而下,少
腹則寒。少陰脈弱而微,微則少血,弱則生風,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
下泄,陰吹而正喧。師曰:胃氣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實也,膏發煎導
之。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則生瘡。
     少陰脈數則氣淋,陰中生瘡。
     婦人陰中蝕瘡爛,狼牙湯洗之。
     婦人臟腫如瓜,陰中疼引腰痛者,杏仁湯主之。
     少陰脈弦者,白腸必挺核。
     少陰脈浮而動,浮為虛,動為痛,婦人則脫下。
 
                            平婦人病生死證第八
     診婦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
     診婦人漏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堅弦急者,死。
     診婦人疝、瘕、積、聚,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
     診婦人新生乳子,因得熱病,其脈懸小,四肢溫者,生;寒清者,死。
     診婦人生產,因中風、傷寒、熱病,喘鳴而肩息,脈實大浮緩者,生;
小急者,死。
     診婦人生產之后,寸口脈炎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金瘡在陰處,出血不絕,陰脈不能至陽者,死;接陽而復出者,生。
 
                            平小兒雜病證第九
     小兒脈,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
     診小兒脈,多雀斗,要以三部脈為主,若緊為風癇,沉者乳不消,弦急
者客忤氣。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而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 者,
脈亂無苦也。
     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有熱,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兒大便赤,青瓣,飧瀉,脈小,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
     小兒病困,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小兒病,其頭毛皆上逆者,必死。耳間青脈起者,瘛痛。
     小兒病而囪陷入,其口唇干,目皮反,口中出氣冷,足與頭相抵,臥不
舉身,手足四肢垂,其臥正直如得縛,其掌中冷,皆死。至十日,不可復治
之。
 
脈經卷第十
                 手檢圖三十一部
     經言:肺者,人之五臟華蓋也,上以應天,解理萬物,主行精氣,法五
行、四時,知五味。寸口之中,陰陽交會,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
有所主,上、下、中央,分為九道。浮、沉、結、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
歧伯曰:脈大而弱者,氣實而血虛也;脈大而長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
通者,陽脈也。堅在腎,急在肝,實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陽也,中央如外者,
足陽明也;后如外者,足陽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陽也。中央直前者,手少
陰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陰也。前如內者,足厥陰
也;中央如內者,足太陰也;后如內者,足少陰也。前部左右彈者,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下载|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无码免费午夜福利看片|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系列|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蜜桃色欲av久久无码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小鲜肉自慰网站|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播放器|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超碰97|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电影|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亚洲中文字幕成人无码|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欧美孕妇变态孕交粗暴| 18?视频???动漫| 亚洲最大成人网站|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女厕偷窥系列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 成人电线在线播放无码| 欧美性猛交xxxx富婆| 国内高清久久久久久| 成人亚洲a片v一区二区三区日本| 体验区试看120秒啪啪免费|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午夜dv内射一区区| 国产免费人成网站x8x8| 欧美两根一起进3p做受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