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課外閱讀的人必將成為精神發育不良的人 記者:如今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學業成績,競相花高價為孩子報課外班,請家教,買教輔書,只要是對孩子的考試、升學有利的事情,家長為孩子付出再多都是在所不辭的。但是,讓孩子在業余時間大量閱讀課外書,家長們就有些顧慮了,害怕孩子顧此失彼:讀書越多,學習成績越差。對于閱讀,家長們有這樣的擔心必要嗎? 朱永新:現在,孩子們的課業負擔很重,很多家長都擔心,在課業負擔外再讓孩子大量閱讀,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從大量的實踐來看,家長的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先說不喜歡閱讀的孩子,他的知識面窄,生活枯燥,學習興味寡淡,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太好;越往后走,學習古板、思維僵化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必將會越發吃緊。 再說喜歡閱讀的孩子,他會在閱讀中學到很多的知識,發現很多的樂趣,他的思維開闊,學習興趣濃厚,智力背景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越往后走,學習成績必將越來越好。這一點已經被許多國內外的實驗所證明。 當然,我們所說的課外閱讀,不是讀那些消遣、娛樂、搞笑的漫畫書,而是讀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開發智力啟迪人心的優質圖書。孩子們學習累了,偶爾翻翻、看看那些漫畫書不會產生什么負面影響;但是,孩子們的業余時間都去讀那些不動腦子的、打打殺殺的消遣娛樂書,那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做人了。 盡管不是所有的書都是好書,但我們家長切不可因為排斥那些消遣娛樂的劣質書,就把所有的高品質的優質書都排斥在孩子的閱讀外。孩子小的時候,對他們讀什么、怎么讀多加關心、過問是正常的,必要的;孩子一旦步入正軌,當他們有了高品質的閱讀需求,閱讀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時,就沒有必要再干涉他們的閱讀了。 記者:為什么教科書、教輔書不能代替孩子的大量的課外閱讀? 朱永新:對于孩子們來說,教材教輔是必要的,那是孩子們在特定發展時期的精神主食。因為教科書是由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精心編寫的,根據學科特點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特征科學安排的。不讀教材教輔,孩子們不知自己的主業是什么,不知相應的年齡應該構建怎樣的框架;不受正規教育的孩子是難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的。但是,只看教科書、教輔書又是遠遠不夠的;長期排斥課外閱讀的人,必然會成為精神發育不良的人。 因為,教科書、教輔書只是人類精神文化產品的一部分,大量的營養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并沒有收入教科書、教輔書。孩子們排斥課外書,就相當于排斥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品。人的物質食糧需要豐富多彩、營養均衡,人的精神食糧同樣需要豐富多彩、營養均衡。我曾經說過,教科書就像母親乳水,在孩子最初的發展中起到了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給孩子最初的生命的力量。但是,如果在兩、三歲還繼續吃乳水,那就肯定是發育不良了。 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一定是大量閱讀的人。人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是從小培養的。當一個人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時,那他就有了一種精神饑餓感。有精神饑餓感的孩子,每天都會主動地自覺自愿地閱讀。就像高爾基說的,一個喜歡讀書的人看到書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一樣。雖然他沒有進過正規的大學,但是他在《我的大學》里面就是把閱讀作為了他的大學。 教科書讀得好的孩子,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補充、完善、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和境界;教科書讀得不好的孩子同樣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來改善、扭轉自己的不利局面。既不愛讀教科書,又不愛讀課外書的孩子,必然是個愚昧無知的孩子;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的孩子,必然是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孩子;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的孩子,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喜歡教科書,只喜歡課外書的孩子,雖然考試成績不理想,但是,這樣的孩子在升學、就業受阻之后,完全可能憑著濃厚的自學興趣另謀出路。所以,我要說,大量的課外閱讀對每個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實,在一定意義上說,學校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讀書的場所,一個真正的全天候的讀書空間。在人生的這個時期,如果沒有認真地讀一些書,和那些最偉大的靈魂對話,與那些最偉大的思想交流,是非常可惜的。
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 記者:在當今的讀圖時代、讀屏時代,為什么您偏偏要強調讀紙質圖書的重要性呢? 朱永新:這得從歷史發展的淵源說起。 美國人有一句玩笑,說全世界的錢在美國人的口袋里,而美國人的口袋又在猶太人的腦袋里。猶太人對宇航技術、計算機技術、農業技術都有很多非常獨到的貢獻。一說到猶太民族,不同種族的人都會對他們肅然起敬,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猶太人是最善于閱讀的民族。曾有統計,猶太人平均每年每人的閱讀量是65本書,孩子生下來,猶太人就要在圣經的封面上涂一層蜂蜜讓他們舔一下,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猶太人對書的崇敬差不多近乎宗教,猶太人是一個閱讀的民族。 我經常講,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民族的競爭力取決于這個民族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的精神力量取決于他的閱讀力量。因此,一個不善于閱讀的民族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絕對不會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民族。所以,說到閱讀的重要性,我經常會以猶太人為例,說明閱讀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當前,我國民眾的閱讀水平堪憂。據第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抽樣調查”結果,我國國民閱讀圖書率連續6年呈下降態勢,并首次跌破50%。全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量只有4.5本。 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閱讀率下降的背后是民族素質的下降。現在部分國民心態浮躁,與疏于閱讀、遠離經典、缺乏應有的文化底蘊不無關系。 現在“三屏”(手機、電視和電腦)大大擴充了我們的視界,增加了知識和娛樂的選擇,也顛覆了人們傳統的讀書、讀報的生活方式。但是,網絡生活的過度化導致了人們“淺思輒止”“精神矮化”的現象,這使人們鮮活的思想失去了積深、積厚、升華的機會。讀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閱讀,它只是一種點擊、瀏覽的方式,不能像書籍那樣給我們留下足夠的沉思默想的空間。 所以,在讀圖時代、讀屏時代,我們更要強調讀書的重要性。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物相,但能改變人生的氣象。人的外在的相貌、體形基于遺傳無法改變,但人的精神可以由閱讀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引用《朗讀手冊》中的一句話就是:“閱讀是消滅無知、貧窮與絕望的終極武器,我們要在它們消滅我們之前殲滅它們。”新教育實驗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閱讀,特別是兒童的閱讀。“從書香校園到書香社會”,“從推進閱讀到撬動中國教育的改造”,這是我們的理想。
童年期讀過的書會給他們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記者:玩是孩子的天性,怎么才能把孩子的玩心收回來,像愛玩一樣愛書呢? 朱永新:真正的好書,特別是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經典圖書,都是最好的書。但是,最好的書不一定適合各個年齡的孩子——每一本好書都有它相對特定的、最適合的閱讀時機和閱讀對象。所以,對于不同年齡、不同喜好的兒童,選擇閱讀時機和閱讀對象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閱讀畢竟不像看電視、玩電腦,不像做其他游戲那么輕松、隨意;閱讀是一個眼到、腦到、心到的智力過程,所以,重閱讀不重興趣培養不行。 在新教育實驗學校,我們開展了兒童階梯閱讀的實驗,為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兒童選擇不同的圖書,如在1—3年級,我們采取以繪本為主的讀寫繪一體化實驗。同時,我們為孩子的閱讀開展了非常多的有意義的活動,比如配畫,兒童看名著后為名著配畫、繪圖;再比如書中人物表演:你演孫悟空,他演豬八戒,搞情景劇,讓孩子們到臺上現場表演;此外,還有續寫童話等,孩子們根據自身的體驗、愛好續寫童話,大大滿足了他們的創作欲望。 不鼓勵孩子閱讀,他們不會自行尋找、閱讀那些經典好書;把一堆好書扔給孩子,不加引導,不調動情緒,也很難使他們愛上這些書。把書和孩子的年齡、性格、愛好結合起來,讓他們在玩中品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中提升玩的品味,就能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兒童14歲前讀過的好書,會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我也多次講過,人的一生其實是圍繞童年展開的,兒童早期的閱讀、體驗、經驗等,就是成年人今后建設屬于他們的世界的基本工具。 記者:在浩如煙海的書中,孩子是不具分辨力的,如果見書就讀,是否有可能迷失在消遣娛樂、搞笑怪異、低級黃色的書中不能自拔?如何才能規避這種閱讀危險呢? 從小就給孩子們推薦健康、有益的書,孩子們有了基本的價值取向,長大后,看見那些紅紅綠綠的低級、劣質的書,自然就會退避三舍。一個孩子品嘗過真正的美食以后,對于那些垃圾食品,自然就不會感興趣了。當然,對于未成年的孩子,我們家長、老師隨時都得強化他們的精品意識、健康意識,不能放任自流。 2000年7月,剛剛擔任張家港高級中學校長的高萬祥在給首屆高一新生的錄取通知書里就夾著一封《走進名著世界,你才能享受到精神富有的歡樂》的公開信。信中寫道:閱讀名家名著,可以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讓最好的書籍永遠陪伴自己,是善待時間,珍惜生命,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選擇。隨信寄出的還有一份《張家港高級中學學生必讀書目》,并對學生的假期讀書提出了具體要求。信末的署名是“你的書友、校長高萬祥”。這是他們學校給學生的第一份禮物,也是他們給學生的第一堂課。從此,同學們與書結緣,與這個愛書的校長結緣。讀名著成了這個學校的特色和風景。 讀書正如飲食,不同的飲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營養結構,不同的書籍也同樣造成人不同的精神結構。要培養孩子的高雅情趣,就要努力幫助他從小建立自己的“小藏書箱”,建立他獨特的讀書體系。孩子有了自己的閱讀體系就不會隨意濫讀、受不良思想的影響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竭力鼓動親子共讀共享 記者:在孩子的閱讀過程中,家長充當什么角色、采取什么行動才能對孩子的閱讀更有幫助呢? 朱永新:我們給孩子推薦一些好書后,孩子讀沒讀、讀得怎樣、有什么收獲都是一個未知數。為此,我們正在做一個親子共讀的試驗。 大家不要以為閱讀就是孩子的事情,實際上,很多好書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效果會完全不一樣。因為,只有共同的閱讀才能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密碼。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整個家庭的語言有了書中的人物、書中的故事、書中的理念,那樣的生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生活;親子間才不是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 中小學是閱讀的黃金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致進行大量的閱讀;這些閱讀,會為他們一生的幸福奠基。大學是閱讀的最后陣地,過了這一時期,再想安心閱讀、大規模閱讀,已經沒有那樣的條件和心境。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竭力鼓動親子共讀共享;讓孩子感到閱讀和吃飯、穿衣一樣必不可少,他們就不會對閱讀產生排斥、厭惡情緒了。 記者:孩子喜歡讀書是好事,但是,僅有閱讀又是遠遠不夠的,怎么才能使孩子既愛讀書,又能增長才干呢? 朱永新: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才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人生境界,也是我們今天培養、造就孩子的重要途徑。孩子不讀書,不繼承前人的優秀文化傳統,不可能憑空創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孩子不走進自然,不參與社會實踐也不可能學以致用、擁有過硬的本領。 我的兒子朱墨是幸運的,他出生在一個擁有大量書籍的家庭,從幼兒園開始,圖書就伴隨著他。小學的時候,他就有了屬于自己的書架。中學的時候,他又有了自己的書房。他還經常侵占我的領地,選擇一些他感興趣的書去讀。 當然,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孩子僅僅讀有字書是不夠的,必須讀無字書,必須在行走中成長。因此,只要有時間,尤其在節日假期,我們盡可能讓他忘情于山水之間。他的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甚至漂洋過海,來到了徐志摩吟唱“再別康橋”的英倫半島——所到之處,差不多都留下了他的吟唱。朱墨的文字中很有一些人文的底蘊,這與他的大量閱讀是分不開的。 令我倍感欣慰的是,朱墨的讀書、行走和寫作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緊張的高中生活中進行的。為了寫小說《夢之隊》,他甚至請了一個星期的“創作假”。別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并未獲得多么優異的成績,他瀟灑地讀著、走著、寫著,功課不但沒有下降,還保持了相當的水準。兒子把閱讀、思考、創作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有了自己獨特的生長、發展道路,這是我最為高興的了。 讀著、走著、寫著,是我們父子共同的行動;成長著、幸福著、快樂著,是我們父子共同的感受。我感召著他,他也感召著我,在人類文化的長廊里,我倆成了忠實的同路人。我愿有更多的孩子和我們一起讀、一起走、一起思,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
讓閱讀和考察、游歷、體驗、創造并行不悖 記者:孩子們的閱讀是需要環境的,外部環境都是打牌、看電視、玩網絡游戲,怎么可能要求孩子靜下心來閱讀呢?為了千家萬戶的孩子有個好的閱讀環境,我們成人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朱永新:在新教育實驗基地,我們要求兒童每天都要晨誦、午讀、暮省,這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益的。但是,走出校門,孩子所處的環境就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了:孩子的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孩子的親戚、長輩、鄰居也沒有閱讀的習慣,很多成人的業余生活就是玩牌、看電視、玩網絡游戲、閑逛閑聊,這對孩子的學習會有什么好的影響?所以,2003年,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我第一次遞交了建立閱讀節的提案。這幾年,我都在不斷重申這個提案。令人欣慰的是,這個提案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支持。在人大、政協的討論會上,許多專家說:“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如果淪落到大家不讀書了,頂多看看日本連環畫,那是非常可悲的。”“現在要解放學生,把學生從題海、游戲機房、網吧中解放出來,引導他們讀書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我所說的閱讀節和其他的節日不一樣,我希望把它放在9月28日,把孔子的誕辰日利用起來。孔子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在中國沒有一個紀念他的節日,多少是說不過去的,閱讀節放在這一天實際上也是傳承中國文化的象征。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孔子的閱讀精神在今天還沒有過時,因此我們把這一天作為中國人的閱讀節,實際上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標志、一個傳承。 通過閱讀節,我們希望看到,每一位中國公民都能捧起一套經典,拒絕粗制濫造,拒絕盜版,與知識為友,與大師為友,與真理為友,用最精心的閱讀來填實自己比天空更廣闊的心靈。 記者:您這么熱衷于全民閱讀,可有的學者并不贊同您的這一觀點。請問您是怎么認識、看待這一問題的呢? 朱永新:大家知道,我到處鼓吹“全民閱讀”,為此還與余秋雨教授有過一番公開的討論。余教授說:“與舊時代文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認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歷、體驗、創造。閱讀能啟發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費生命。” 我能理解余教授對信息爆炸的今天“災難性閱讀”的憂心,但是若不把“如何閱讀與閱讀什么”的問題說清楚,是不好貿然下這么大一個結論的。如果大致將我們身處的世界分為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話,余教授的擔憂有一定道理,他強調應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虛擬世界的游樂場,應張開雙臂,去擁抱廣闊的現實世界,應走出書齋,走向群山和田野,這是我們理解、贊同的。但這里需要仔細分辨的是,現實世界指的不僅是我們外在的物質世界,還有我們豐富的內在世界。 我們去考察,去游歷,是靠什么去體驗,靠什么去創造?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自身內在世界的現實性的話,我們看得再多,走得再遠,獲得的只是一大堆知識和經驗,是很難培養一種理性的洞察力,也很難開啟生命的智慧的。我們的“身”在游歷,實際上是“心”在體驗和創造,而真正的閱讀是幫助我們走入這種內在的現實世界的。在書的世界里,我們可以遭遇最偉大的靈魂,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促使我們覺醒。從這個意義來說,閱讀不僅沒有浪費生命,還以一種美麗和快樂的方式創造自己生命的經驗。
閱讀應成為生活的、生命的、享受的一部分 記者:閱讀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也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怎么才能凈化孩子的心靈,使他們從書中獲取更多的精神滋養呢? 朱永新:閱讀不是說教,不是講大道理,閱讀是一種情感陶冶、精神享受,許多文學名著和社會科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著一種無形的精神震撼力。例如,孩子們討論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大家去看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去讀讀《簡·愛》《鋼鐵是怎么煉成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通過閱讀這些優秀作品,必然會給孩子以強烈的心靈撞擊。如果一個孩子熱愛讀書,那么他會從書籍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從書中尋找生活的榜樣,從書籍中凈化自己的心靈;書中的人物往往就成為他生活的旗幟;書中的道理往往就成為他人生的坐標。 相反,不讀書,不重自身修養的人,往往是不幸福、不快樂的人。有人問智者:“為什么這里除了我,每個人都這么快樂?”“因為他們已學會在每一個地方看到善和美。”智者說道。“為什么我在每一個地方都看不到善和美?”“因為你無法在內在看到的,也無法在外在看到。” 怎么才能提升自身內在的“法眼”呢?閱讀是最為簡單、便捷的方式。捧起書本,在我們的靈魂深處存一筆精神財富,我們將享用一生,蔭及子孫。有句話說得好:“我一個人無法改變世界,但我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改變,從閱讀開始!當越來越多的人覺醒,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走進內在世界的價值,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記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里,什么樣的閱讀狀態,才是最為理想的狀態呢? 朱永新:著名文學理論家葉舒憲先生曾經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現在的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擠兌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學校中無書可讀的現象遠未銷聲匿跡,學生無暇讀書、不想讀書的情形也不少見。除了幾本干巴巴的教科書,學生幾乎不再有也不再讀其他書。這就使他們的精神世界逐漸枯萎,他們的人生色彩逐漸黯淡。這是令人痛心、發人深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