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學類似中國先秦時期的平民共產主義,是封建帝王深惡痛絕的學說
理想主義在中國的存在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理想主義。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領導的墨學運動,在當時也可以說是一場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從來就是短暫的。
墨家主義在當時興盛了大約100多年,共產主義在中國可能也會興盛一百年。這兩種理想主義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即被統治階層深惡痛絕。墨家為什么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主要原因是:墨家是橫亙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因此,消滅墨家,便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由于歷史資料的淹沒,墨家與秦兵搏斗的經過只能靠后人想象得知。最近有一部《墨攻》電影問世,這部歷史片以真實的虛構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命運。在“非攻”思想的主導下,墨家成了當時社會反對戰爭的中堅力量。開始是阻止關東六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后來便成了主要是反對秦國對六國的兼并。
在一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并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隨著秦王朝的勝利和圍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經在中國難以隱藏,不少墨家殘余逃亡海外,東渡日本。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墨家學派是最早被徹底打跨和消滅的思想武裝集團,繼之而來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團。
對于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只有“焚書坑儒”,為什么沒有“焚書坑墨”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當時墨家已經不存在了,墨家集團的成員大多已經戰死了,或者已經不能公開存在了。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焚書的過程中,墨家之書肯定是主要銷毀的對象。秦王朝的統一對墨家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墨家集團從此一蹶不振。隨著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政治牢固地建立,墨家再也沒有復興的氣候和土壤了。
墨學與封建集權專制是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關系,兩者形同水火,勢不相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秦始皇的封建專制是墨家的最大克星,只要有墨家在,就不會有秦始皇的存在,只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如果當年墨家力量戰勝了秦國的兼并統一,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就不會是后來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中國就會發展成另外一付樣子。或許象歐洲,諸國并立,倡導民權,主張民主,文化科技繁榮發展。
秦王朝和漢王朝是塑造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后,中國走上一條王權愈發強大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選天子——封建帝王最忌諱的墨家主張
今天研究墨家的學者在介紹起墨學時,大多將《墨子》一書中的幾個章節題目復述一遍,什么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等等。從這些題目表面上看,也不一定完全為帝王所不容,譬如說節用和節葬,有些帝王和君主還是比較節省的,并不一定非要主張鋪張浪費。至于尚賢、兼愛、非攻,有些觀點甚至是深獲帝王所贊許的。
那么什么主張使中國歷代的統治者行動一致地擯棄了墨家學說?什么思想使帝王統治者感到了最大的威脅?那就是墨家的“選天子”思想。在“尚同”篇里,墨子反復強調了“選天子”及地方長官的思想。墨子說:“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
---------------延伸閱讀------------------------------------
關于墨家機關術的一些資料……
提到墨家機關術,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國產經典RPG游戲〈軒轅劍〉系列。〈軒轅劍〉系列游戲設定里面的資料已經是非常詳細了,比史書的記載還要詳細~~千萬別以為墨家和魯班的把戲都是真事兒~~史書記載中的墨子發明的云梯、滑車、連弩、可以旋轉的連弩炮臺轉射機、藉車等機械可能是利用杠桿、軸、齒輪、繩索的彈性實現的機械工具,加上弓箭、火箭、燃燒的炭火、石塊等作為武器。至于公輸班的能飛三天不落的木頭鳥和動力十足的木頭車,除了把老爹老媽害死沒什么作用……再說機關術早已失傳,除了歷史上些微的記載,有的只是后人添油加醋的想象……更何況古人記載歷史也難免喜歡吹牛B,就說現代有人按照記載制造了木牛流馬,大小樣貌都合適,但是諸葛亮一句木牛流馬能自行行走就把后人所有的假設都推翻了……
根據《墨子》中關于機關術的記載,當時墨家發明出來的機關器械有:
1. 連弩車 見于《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置于城墻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轆轤迅速卷起收回。
2. 轉射機 見于《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于城墻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3. 藉車 見于《墨子·備城門》。藉車外部包鐵,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夠投射炭火的機器,由多人操縱用來防備敵方的攻城隊。
實際中的機關術顯然不如游戲中那樣神奇且令人驚嘆,但以兩千多年前的生產力,能夠設計并制造出如此復雜的機械,也是相當的不容易。
這些機械的制造者墨子,生于約公元前468,卒于公元前376年,名翟,《墨子》一書中多稱“子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先后曾為宋、邾、魯、齊等國的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嚇人的頭銜: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這位集五個“家”,一個創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與宋國國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貴族降為了平民。墨子當過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稱是“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諸宮舊事》和今天罵人的“賤人”意思不同)。從墨子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他還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傳人學習周禮,“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倫”。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的煩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學,“法夏宗禹”,創立了自己的墨家學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選擇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長工巧和制作,在軍事技術方面高于其他諸子,堪稱博學多才。據說他能在頃刻之間將三寸之木削為可載300公斤重的軸承。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他利用杠桿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還制造了轆轤、滑車和云梯等,用于生產和軍事。他還擅長守城技術(即所謂的“墨守”),其弟子將他的經驗總結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魯陽文君要攻打鄭國,墨子知道后又前去說之以理,說服魯陽文君停止攻鄭。他“南游使衛”,宣講“蓄士”以備守御。又多次訪問楚國,獻書楚惠王。但后來他拒絕了楚王賜給他的封地,離開了楚國。墨子晚年來到齊國,企圖勸止項子牛討伐魯國,但沒有成功。越王邀請墨子作官,并許給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以“聽吾言,用我道”作為前往條件,而不計較封地與爵祿。
關于墨子的事跡,最著名,也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止楚攻宋”的故事。
戰國初年,楚惠王意圖攻宋,墨子求見楚惠王,陳述厲害關系,還當著楚惠王的面和公輸般用皮帶當作城墻,用小木板當作攻城器械,互比攻守城池的技術,來了一場精彩的攻防“論戰”,最終阻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其間墨子的口才固然了得(先秦的名辯之學到了墨子手中才真正達到完善,成為與古希臘邏各斯,天竺因明鼎立的三大邏輯系統),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他的防御器械以及讓弟子禽滑嫠等三百人守住了宋城策略。
戰國初年的楚國是一個國力強盛的大國。這樣一個大國的軍事計劃竟然被墨家這個學派的力量所改變,可見墨家在當時具有相當強的實力和影響力。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據《漢書·藝文志》,墨家之學出于清廟之守(掌守宗廟),即巫祝,有濃厚的宗教傾向。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即治國者應“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提倡無差別之愛;非攻,即否定非正義戰爭(“攻”),肯定正義戰爭(“誅”);尚賢,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應唯賢是用;尚同,即“選天下之賢可者,立為天子”,達成社會的統一;節用,即節約財物;節葬,即反對奢侈的喪葬;非樂,即反對當權貴族的“繁飾禮樂”和頹廢淫蕩的靡靡之音;天志,即把一切自然現象看成是上天愛人的表現;明鬼,墨子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非命,墨子在先秦思想家中第一個明確反對儒家的“命定論”,認為 “執有命是天下之大害”。
公元前376年,墨家創始人墨子卒。墨家弟子將開派鼻祖的遺體從簡安葬于狐駘山下的蒼松翠柏之中。他的陪葬品極其簡單,最有價值的是一部《墨子》的手稿。墨子生前對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自己的學說非常自信,曾經慨然而呼:“天下無人,子墨子之言猶在。”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統稱為《墨子》。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聲學、代數、幾何等內容,前人稱其為《墨經》。《墨經》代表著戰國時期中華科學發展的一個最高峰。在力學方面《墨經》中提出了關于機械運動的定義為:“動,域徙也。”意思是說,機械運動的本質是物體位置的移動,這與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完全一致。同時墨家學派掌握杠桿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2個世紀。在光學方面,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墨經》中記載了墨子及其學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并對實驗結果作出了精辟的見解,這是對光沿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在數學方面,《墨經》提出了一些幾何學的定義,例如中學數學教材中所舉的《墨經》中對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 這與近代數學中圓的定義“對中心一點等距離的點的軌跡”是完全一致的。
在游戲《軒轅劍》中,墨家大寨的居民是一個秉承了墨家思想的團體。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墨家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武裝團體。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鉅)子”,巨子有絕對的權威。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而墨子就是墨家的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于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 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后轉腳跟后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戰國時,秦國巨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但巨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但是墨家并不是出身于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游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后四處游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并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于楚,游高石子于衛,游公孫尚過于越,出曹公子于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很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味道。
其實,用現代學生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墨家子弟并不為過。墨子的五個“家”里面就有一個“教育家”。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設有文、理、軍、工等科的綜合性平民學校,就是墨子約在其三十歲之前創辦的。這個學校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弟子彌豐,充滿天下”。
墨子的思想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想來應該是這個學校的必修課。
墨子死后,墨家分為三大派別,分別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鄧陵氏之墨(見《韓非子·顯學》)。分別以談辯,從事,說書為主要思想,其中談辯即辯論,從事即研究科學,說書即教書和研究各種典籍。他們各自以為是正宗,不相上下,誰也不服誰,甚至互相傾軋窩里斗,致使墨家元氣大傷。到了戰國后期,墨家三派又匯合成二支: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另一支則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
可惜的是此后的時間,也就是從秦統一六國以后到清朝初年的近兩千年里,墨學進入最低潮的時期。墨學基本上是處于停滯階段,治墨者屈指可數,能找到的的有:晉時的魯勝,唐時的樂臺,宋代的何蕪及元代的陸友等。這些人名都生疏得很,可謂是“鳳毛麟角”。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秦始皇的以法為教、焚百家之書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政策,但也有墨家自身未能保持生機和活力,以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的內因。大抵說來,還是墨家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難以實行,加上墨家獨特的巨子組織,已經是一種變相的神秘組織,既不如儒家有治世的理想,也不如道家可深植于心靈,更不如法家能被巧妙的應用在政治上,因此,墨家思想慢慢的沒落了。
但是墨家精神并沒有失傳,而是在中國民間的社會底層流傳著。漢代以后的俠士是墨家“兼愛”精神的繼承者。中國歌頌俠義精神的詩歌和俠士小說,其精神源頭莫不與墨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
DOMO之所以一再使用墨家文化背景,其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由于墨家主張 “明鬼”之說,與中文RPG游戲當中神人不分的世界觀一致;二是墨家主張“天志”之說,相信天的決斷,同時又反對宿命論,相信自身的努力,在這一點對于當今的青少年上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墨家的科技成就很高,在這一點上可以由編劇自由發揮,展現出一段波瀾壯闊的劇情。
作為中文RPG中的人物,輔子轍、輔子洵和水鏡,還有其他一些角色,多少都帶有些“俠”的影子。但是上面說過,墨家有嚴密的組織,并不適宜于具有自由意志、主張人格平等的游俠,何況墨家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也絕非“重氣輕命”的武俠所能為之。這點倒是可以從水鏡的處境上體現出一二。
然而,墨家卻與俠的生長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墨家對武俠現象進行了觀察和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任俠”觀念和理論主張。《墨子·經上》曰:“任,士損己而益所為也。”注曰:“謂任俠。”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俠”觀念,指出任俠出身于“士”階層,武俠是“士”的一部分,這是指俠的社會性質。墨子還精粹地概括了“任俠”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損己而益所為”,也就是損己利人。接著,墨子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這句話翻譯出來是:干己身所厭惡的事來解放他人的急難。也就是要不顧一切地去扶危救困,為人解難,正是俠的行為準則。墨子對剛出現的武俠現象十分關注,并及時地對俠義精神與俠義行為作了系統的聞述,論證它們是合理的,這無疑給初生的尚在用生命和鮮血去探索行動宗旨的武俠提供了所急需的精神武器。可見,墨者對于武俠的出現是充滿同情和好感的。
墨家團體還收留了一些跡近武俠的人。例如被稱為“東方之鉅狡”的索盧參,由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嫠收為及門弟子。又如好勇的武士屈將子“帶劍危冠”去見墨子的另一名弟子胡非子。胡非子向屈將子闡述了勇武的真正含義。屈將子為之心折,“乃解長劍,釋危冠,而請為弟子學”。這些記載的字里行間,保存了墨家對受迫害的俠士加以保護的記錄。而部分俠的棄武就學,也給墨家輸入了新鮮血液。(想想水鏡給墨家帶來了什么?)
墨家文化如日中天的日子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如今留下的只是一部殘缺不全的《墨子》和種種神秘的傳說,但墨家的精神永遠不會消亡,因為它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它將永遠流傳。
------------------延伸閱讀----------------------------------
墨家 百科名片
墨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于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矩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后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
開創者
墨子,子姓墨氏名翟。《姓氏尋源》說墨氏出于宋微子,為宋微子后裔。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
墨家理論介紹
背景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后轉腳跟后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
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并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并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 ,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
后期墨家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后學”(亦稱“后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后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范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以后,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于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后基本消失。
春秋戰國時期ˇ百家爭鳴ˇ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墨子》一書是墨子講學時由弟子們記錄后整理而成的。文字質樸無華,缺乏文學性,但邏輯性強,善于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使說理文章有了很大發展,對后代議論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立者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音笛dí])。墨翟主張ˇ兼愛ˇ、ˇ非攻ˇ、ˇ尚賢ˇ,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墨翟
墨家對儒家的批判
1、 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結果“天鬼不悅“。
2、 儒家堅持厚葬,特別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喪,浪費了民眾的財富和精力。
3、 儒家“盛為聲樂以愚民“,結果只是少數貴族奢侈享受。
4、 儒家主張宿命論,造成民眾怠惰順命。
分析:第1、2、3點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社會背景。孔子代表一些有學識、有思想的上層或中層階級,而墨子反映的是處于社會下層民眾的觀點。第4點是屬于墨家的誤解,儒家所說的命,是人力無法控制的某種力量。而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強調先盡力而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這才是“知命”。
墨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于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于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聽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有一說法認為墨家說鬼所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
非命
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制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于國家并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后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
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杰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為眾多學者所稱贊,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
一個貌似矛盾的問題
儒家強調祭祀的重要性,卻不相信有鬼神?
回答:喪葬祭祀在古代受到重視,起初源于對鬼神的信仰,而儒家重視喪葬禮儀,不是由于信仰鬼神,而是由于重視去世的祖先。
墨家信仰鬼神,卻反對喪葬祭祀的繁重禮儀?
回答:墨子論證鬼神的存在,是為他的兼愛理論作張本,而并不是對超自然有什么興趣。他關于“天志“和”明鬼“的理論只是為了教人相信,實行兼愛,將得上天獎賞;反之,將受上天懲罰。這是墨子倡導的宗教規范。
墨子的國家起源理論
國家興起之前,社會處在一個“自然狀態”之中,沒有統一的是非標準,非常的混亂。國家之所以產生是為了制止人們由各行其是而產生的混亂。因此必須有一個國君順應天意而產生,按照神的意志而設立,“發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上同而不下比”,對最高領導,要事事同意,不要跟隨下面的人。因而,墨子的國家性質必然是傾向中央集權主義的,國君的權力是絕對化的。當然,墨子心中的是非標準,“是”就是“交相兼”,“非”就是“交相別”。
墨家著作
《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在東漢時的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
· 《墨子》七十一篇--墨翟
·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
·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
· 《我子》一篇
·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
· 《尹佚》二篇--一名在成、康時期的周朝官員在所著
墨家著作在六朝以后逐漸流失,現代所傳的《墨子》只剩下五十三篇,這些篇幅是因為被道家著作《道藏》所收錄,才得以留傳下來。
墨家后期的基本思想
墨子死后,墨家學派發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動與戰國中后期。在自然觀方面,對物質,移動和時空關系作了唯物主義解釋,摒棄了墨子的天鬼觀念,并把唯物主義哲學和科學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認識論上,發揚了墨子重視實踐的特點,承認物質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狹隘的經驗論的錯誤。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義,利也”的著名論斷,突出了利,把它作為標準和基礎解釋各種社會問題和道德范疇。
后期的墨家在邏輯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形成了中國古代第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體系,主要反映在 小取 的篇中。后期墨家對概念,判斷和推理都做出了較為詳細的研究。
墨子名言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譯文】興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禍害。
兼愛。
【譯文】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譯文】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
尚賢
【譯文】不分貴賤地推薦、選拔、使用德才兼備的人。
尚同。
【譯文】政令、思想、言語、行動等要與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節用。
【譯文】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勤儉節約。
節葬。
【譯文】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
非樂。
【譯文】反對奢靡的音樂活動,提倡節約人財物力。
非命。
【譯文】反對命運之說,主張強力從事。
天志。
【譯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興利除害。
明鬼。
【譯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
兼相愛,交相利。
【譯文】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墨家思想的歷史價值
在高居廟堂尋歡作樂的儒士,嚴刑峻法役使天下的君王胥吏,飄然物外游戲人間的道士身后,總有一群身著簡樸衣裳的墨者,為了天下安寧,萬民福祉,冒著諸侯國的通緝和大軍的兵鋒,勞作、奔走在華夏大地。
墨家思想是中國古文完整版的辨證唯物主義及辨證唯物論。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一種人倫文化,熱愛自然科學、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入“勞力者”階層,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國歷史上,自然科學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發明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奇跡。無論是循規蹈矩的儒生,還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過是求得一己的安寧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夠真正擺脫各種社會勢力的糾纏和引誘,從力學、光學、幾何學、邏輯學等廣泛的知識領域去把握生命的本來含義,認知世界的真相,從而形成尋求真知、注重實踐、自勵自強的可貴品格。
一條重要規則
在已知條件下無法判斷事情真偽時,默認為真;直至事實證明該為偽為止,推翻該論點。
(墨翟作出"鬼神之有"錯誤論斷,總共在發展歷程中的幾次重大錯誤等,都是遵循該規則的)
(十)令人疑惑:秦漢后,為什么墨家未能夠如同儒道法家一樣流傳于世墨家學派曾有過輝煌的時光。韓非子曾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 (《韓非子·顯學》)將儒學與墨學相提并論。 莊子也較為客觀地評說墨子道:“不侈于后世,不靡于萬物,不暉于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莊子.天下》)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楊朱學說,專家認為是早期的道家學說)則歸墨”,可見當時最盛行的只有儒墨道三種學說,孟子在他的著作里常以刻薄的語言非難墨家,從反面證明了墨子作為儒家最大的反對派已獲得與孔子并駕齊驅的顯赫地位。近世哲學史大家馮友蘭先生在《原儒墨補》中說:“在先秦及漢初孔墨并稱,蓋二人所代表之學派皆具有甚深的社會背景,及甚大的社會勢力也。……與孔子抗衡之武圣人之稱,實則惟墨子足以當之。”
然而,到了秦漢之交,墨家已急趨衰微,墨子的影響日漸減小,墨家學派幾經支解,并最終淡出歷史舞臺,以至于《墨子》一書幾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后來居上, “儒道互補”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卻無可奈何地被擠出了中華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一、墨子以“非儒”起家,反叛不平等的現有秩序和各種侵略行徑,成為貫穿他的整個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的一條主線。他總是無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成為社會既得利益集團最大的思想障礙和行為障礙。他主張“非攻”,反對以武力脅迫對方,殃及廣大無辜百姓,這只能為被強大的諸侯國打得潰不成軍的弱小國家擁護,正四處擴張的強勢國家顯然是非常惱火他的。
二、節用,節葬的價值觀。他反對將寶貴的生命虛度在漫長的服喪期內,讓每個人多做有益于社會的事情,他反對王公大臣養三妃六妾,讓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間的幸福,這顯然又為統治集團所追捧的儒家所不容。
二、墨家極力主張吃苦耐勞,要求做到“量腹而食,度身而衣”,這顯然又讓錦衣玉食的王公貴族們氣得牙癢癢,試想,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正欲享盡榮華富貴的權貴們,聽得進他那刺耳的話嗎?在統治階層中有人譏評墨學為賤人之言,荀子更是嘲諷墨學為役夫之道,這一點也不奇怪呵!正因為此,歷史上總有那么一部分占盡便宜的人懼怕他,嫉恨他,甚至抵毀他。而儒道兩家,則與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吻合得多,其思想主張聽起來要順耳得多。在統治集團和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進則以儒治國,退則以道養身,儒道互補,多么令人愜意呀!只是在愜意之間,平民百姓的利益被忘得干干凈凈!
-------------------------------------------------
『煮酒論史』 [國學宗教]試說墨家的突然消亡 作者:越山守
近來,煮酒欄中不少朋友正圍繞《墨子》中之天志篇進行討論,其中多有仁智之見。
墨家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學術流派,和儒家并稱“顯學”,而與道家,也成分庭抗禮之勢,所謂“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講的就是這種情形。可是,先秦時期如此重要的一個學術流派,中經秦漢的轉換,至漢初,卻突然消失了。司馬遷寫史記時,對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則更少有人提及。人們只知其大概,對這一學派的真實情況,卻少有了解。直到兩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時,才發現被誤收入其中的墨子書,這才有了乾、嘉以來墨學研究的興起。現在想來,還真該感謝那位粗心的《道藏》編撰者,正是他的誤收,為我們保住了一部珍貴的學術典籍。
今天讀墨子書,其內容之廣博、思想之精深,不難發現。但是,墨家學派的突然消亡,卻始終困擾著人們。對此,許多墨學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徑大體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這些分析都沒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問題。先秦諸子學到了漢代,或顯或隱、或盛或衰,大多有蹤跡可尋,唯獨墨家,卻象謎一樣消失了。為什么會是這樣呢?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看來不能僅僅局限于對其學說的分析,而要另謀出路。
我以為,墨家學派的突然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這一學派的組織特征與行為特征。
墨家是個有著崇高理想的學派,這個理想,便是公天下、兼愛天下。面對理想又該如何作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個有著強烈社會實踐精神的學派。正是因為這種實踐自已社會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眾多流派中,成為唯一一個有著嚴格組織的學派。墨者稱自已的領袖為巨子,奉巨子為圣人。其實,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僅是這個團體的思想領袖,還是這個團體參與社會實踐的組織者。不僅如此,墨者們還有著嚴格的自律精神,他們“以繩墨自矯”,嚴格要求自已。所謂繩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線。而正是這種“以繩墨自矯”、嚴格自律的特征,才是這個學派被人稱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為他們瞼黑或是墨子受過黥刑。
將以上分析結合其它資料,我們可以這樣來描述墨家的總體形象:這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崇高的社會理想與強烈的社會實踐情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還有,他們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
正是這種對理想的堅持與執著,墨者們具有一種勇敢的精神,為了公理與道義,他們可以義無反顧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西漢初年的陸賈說:墨門多勇士。《淮南子》書則說,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些,都是對墨家獻身精神的真實記載。而墨家對于社會實踐的參與,又多以有組織的群體形式出現,于是這種獻身精神,便很容易表現為一種集體行為。
據《呂氏春秋》記載,墨家巨子孟勝為楚國陽城君守封,他與弟子一百八十三人無一后退,全部戰死!在當時的紛亂之世,這樣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再看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反對戰爭而止楚攻宋,是作了兩手準備的,一方面,他千里迢迢只身赴楚以止楚,另一方面,則派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助宋守城以防不測。好在墨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說歹說不聽呢?以楚之強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於宋,不僅宋國難保,墨子與三百弟子的命運也很難說了。以墨家寧死不屈、義無反顧的精神推想,他們不會有一人退卻,寧可死。墨家有多少弟子呢?
我常想起秦漢之際的田橫。田橫,齊人,當初與劉、項同時起兵反秦,數年后,劉邦稱帝而田橫與五百壯士敗亡海島上。劉邦為長遠計,派使者軟硬兼施以召橫,田橫不得已,與二門客隨使赴洛陽。走到離洛陽三十里的地方,田橫對兩位門客說:當初我與劉邦同時起兵,而今一為天子,一為亡虜,我深以為恥。劉邦其實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煩勞二位將我的首級獻給劉邦。于是自殺。二門客如諾,獻田橫首于劉邦。劉邦大為嘆息,于是以王禮葬田橫并拜其二門客為都尉。葬畢,二門客在田橫墓側自掘坑,然后雙雙自殺。劉邦更為驚嘆,派使者赴海島召五百壯士欲加重用。而海島上的五百壯士從使者口中得知田橫已死的消息后,無一奉召,他們采取了另外一種回答劉邦、回應田橫的方式---全部自殺!
我常想,田橫是墨家嗎?田橫是巨子而五百壯士是墨者嗎?如果不是,他們那種重義輕生、慷慨赴死的精神與行事,與墨家何其相似!如果是呢?他們大概便是一群最后的墨者吧!
以崇高的理想為目標,以嚴格的組織為規范,以甘愿為理想而獻身為精神,這便是墨家的總體特征。當他們以集體的、群體的方式參與社會變革與實踐時,他們能顯示出一種力量。然而,悲劇性的結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當這個群體遭受強力打擊時,以他們對正義與理想的執著,以他們寧可死而決不后退的精神,其結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無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無生則無以為繼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這樣解釋呢?
先秦墨家作為一個學術流派突然消失了,但他們的精神與行為風格卻并沒消失。你去讀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游俠列傳》,游俠們那種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誠、赴人之危厄、救人之急難等精神與行事,不就象墨家中人嗎?只是他們的名稱已不再是墨家或墨者,而是被稱作---游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