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沈克尼 文/圖
我國在抗日戰爭中繳獲的日本手槍為數不少,其命運與“三八式”、“九九式”、“十一年式”步、機槍不同。中國抗日部隊的正規軍很少使用日本手槍,繳獲之后,即轉交地方武裝使用。而地方武裝雖使用日本手槍,但決不肯背被稱為“王八盒子”的牛皮槍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戰爭中繳獲的日本手槍大部分被銷毀,只留存了極少的一部分陳列在博物館中和電影廠的道具庫里。作為日本手槍附屬品的槍套,留存更是寥寥無幾了。 我找到了抗日戰爭繳獲侵華日軍“南部式”和“十四年式”、“九四式”,以及7.65mm手槍幾種手槍皮套。我想從這幾種槍套來追溯日本自1904年至1945年的手槍發展簡史。 日本陸軍的制式手槍,較早是明治10年(1877年)引進美國的0.44英寸口徑的斯密斯·韋森轉輪手槍。日本自行制造的手槍是“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因日本陸軍正式使用是在明治二十六年(1893年)而得名。此槍口徑9mm,彈巢容量6發。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的皮套是牛皮壓制成型的凸起大翻蓋將槍套中附帶的可容50發手槍彈包整體包蓋其中,其槍套形制和銅制槍套掛扣都奠定了后來“南部式”、“十四年式”手槍套的基本形態。日俄戰爭以后,“二十六年式”手槍主要裝備日軍的騎兵和憲兵。太平洋戰爭末期,由于日軍戰爭資源幾近枯竭,兵器不足,再次啟用老式的“二十六年式”轉輪手槍裝備特攻艇的乘員。 日本手槍人們最熟悉的首先是被當年中國軍民稱之為“王八盒子”的“南部式”和“十四年式”8mm手槍。因“南部式”、“南部式小型手槍”及“十四年式”三種手槍的大翻蓋牛皮槍套(圖1)狀似甲魚,俗稱“王八”,故得其名。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日本的半自動手槍的研發是1904—1912年的8mm口徑的小室手槍,其特點是沒有扳機護圈。1903—1906年日本槍械專家南部麒次郎(圖2)研制8mm口徑的半自動南部手槍,日本陸海軍正式采用稱“南部式”和“陸式”。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南部式”手槍的槍套,如同德國毛瑟7.62mm手槍的木套,射手可以將手槍裝配在木套上穩定據槍射擊。日本還生產一種“南部式”手槍結構相同,但口徑為7mm的小型軍官用手槍,稱“南部式小型手槍”(圖3),這兩種口徑的“南部式”手槍結構復雜,其手動保險裝置在握柄上。其后南部麒次郎對“南部式”手槍加以改進,如將保險改在扳機上方,并簡化機件,于1925年即日本大正十四年裝備日本軍隊,故稱“十四年式”半自動手槍(圖4)。此槍日本軍隊作為“官給品”配發其憲兵(圖5)、下士官、機槍射手及裝甲兵。 “十四年式”手槍由日本東京小倉兵工廠和名古屋兵工廠等幾家兵工廠制造,發射8mm南部手槍彈,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全槍長231mm,全槍質量為0.9kg,彈匣容量8發,初速335m/s。此槍有專家評論,槍管細長,瞄準指向性良好。瞄準基線長,射擊精度較高,握柄與槍管軸線的角度設計合理。其缺點是擊針易發生折斷或擊發無力等致命問題,特別是在冬季。因而皮槍套配有備用擊針。 “十四年式”半自動手槍還有一種專為適應我國東北寒區以便射手帶手套射擊而加大扳機護圈的所謂“北滿型”。1940年日本還在“十四年式”手槍基礎上制造了一種加長槍管發射9mm手槍彈的手槍,外形頗有德國的“魯格”手槍的風格,美國人稱其為“Indonesian rework”。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1945年間日本在“十四年式”手槍基礎上改進制造了一種“北支一九式”8mm手槍(圖6),在中國生產。此槍較“十四年式”手槍長4mm,重0.016kg。另從外形看,我發現“北支一九式”手槍改進了手動保險機構的位置,使射手更方便用單手操作。此槍數量極少,據說只生產了500枝,隨著1945年8月日軍迅速戰敗投降,此槍未大量生產并裝備部隊使用。我曾在北京民兵武器館和濟南軍區武器陳列館尋找這種槍,惜未見到,亦不知軍事博物館是否有。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十四年式”手槍主要是配備日軍下士官和士兵,而日本當時為其軍官設計生產的7mm“南部式小型手槍”的產量很少,因而日軍軍官有不少自費購買德國的7.65mm毛瑟手槍或比利時7.65mm勃朗寧手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的“九四式”半自動手槍應運而生(圖7),此槍是1929年南部麒次郎中將退役后設計,于1934年投產,1937年裝備日軍。這種小型手槍作為日本軍官個人購置的自衛手槍(圖8),同時也裝備日軍飛行員、空降兵、裝甲兵。“九四式”手槍全槍長183mm,口徑8mm,彈匣容量6發,全槍質量0.79kg,初速305m/s。此槍日軍在實際使用中常發生走火的現象,日本的兵器資料也說此槍“安全有缺陷”。有評論稱日本“九四式”手槍為最丑的手槍,很少有人知道“九四式”手槍的另一設計槍型比該槍還難看。我手中的牛皮制日軍“九四式”槍套(圖9),是日軍的制式皮套。比之“南部式”的皮槍套簡化了槍套翻蓋上的掛扣,翻蓋只有一按扣,抽取槍迅速。而日軍為空降兵配發的“九四式”槍套是聯裝于子彈帶上的帆布槍套(圖10)。日軍在戰爭后期由于物資的匱乏,以帆布制的槍套代替各類牛皮槍套。
圖11 圖12
我見過日軍專為各種7.65mm小型手槍制作的牛皮大翻蓋槍套(圖11)。日軍雖仿制歐洲流行的7.65mm手槍,但槍套依然是受“二十六年式”、“南部式”皮槍套的模式影響,依舊是凸起的牛皮大翻蓋,將子彈包蓋在里面。雖簡化了掛扣,但穿插的皮橫檔,仍不能用一個動作迅速將手槍抽取出來。我們從抗日戰爭的歷史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侵華日軍軍官所佩的手槍,從槍套可知是德國或比利時制,以及日本自制的7.65mm小型手槍(圖12)。
圖13 圖14 圖15
日本在1941~1943年前后依照比利時M1900式FN勃朗寧7.65mm手槍生產了口徑為7.65mm的“杉浦式”手槍(圖13)。1942年日軍谷戶少佐參照了比利時著名的M1903式和1910FN勃朗寧手槍的結構特點,設計了發射7.65mm手槍彈的“濱田一式”手槍(圖14)。全槍長165mm,全槍重0.65kg,彈匣容量9發。其槍套與比利時勃朗寧手槍套相同。日本還生產了發射8mm手槍彈的稻垣式手槍,其退殼窗在套筒的正上方,所以不能稱之為“側窗”了。當時日本還研制了與稻垣8mm手槍十分相似的7.65mm手槍,其退殼窗改在了側面。1943年日本在濱田兵工廠生產制造了500支發射8mm手槍彈的“濱田二式”手槍。全槍長176.5mm,全槍質量0.75kg,彈匣容量6發。我從歷史照片上看到昔日侵略我國東北的“滿鐵”(即“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職員頭戴鋼盔、身著防彈背心,手里就握著這種產量不大的“濱田二式”手槍(圖15)。 這些形形色色的日本手槍與它那丑陋的形狀和難聽的外號,連同侵略戰爭中造成的罪惡,都成為歷史的垃圾。
來自: 家住蒼煙 > 《抗戰史》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世界名槍——美軍手槍系列
世界名槍——美軍手槍系列。發明家和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的傳奇一生中設計了許多槍械,這里就是經久不衰的柯爾特1911...
Pistole 1904型/海軍1904型/海軍型魯格手槍
Pistole 1904型/海軍1904型/海軍型魯格手槍。民用市場上可購買的早期海軍魯格手槍喬治-魯格并沒有止步于1900年的型號,而是不斷地改進他...
世界名槍 軍用型半自動手槍 德國P229型手槍
世界名槍 軍用型半自動手槍 德國P229型手槍。SIG P229是一把由德國槍械公司西格和紹爾研制及生產的一把緊湊型軍用型半自動手槍,是SIG P...
隱藏式隨身槍套,為什么必須是皮革制?
皮套用來隱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你選擇的武器的武器不同,皮套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選擇一把長槍管、大框架的左輪手槍,隱蔽攜帶選擇...
二戰兵器系列之---糟糕透頂的南部14年式手槍(王八盒子)
二戰兵器系列之---糟糕透頂的南部14年式手槍(王八盒子) 二戰中日本的戰艦制造水平和軍隊整體的戰斗素養都可以稱為世界準一流水平...
這是什么型號,為啥沒有盒子炮出名?
悟空問答中的截圖中的手槍,應該是9×17mm柯爾特(COLT)M1908勃朗寧手槍,即柯爾特(COLT)M 1908式 .38口徑半自動手槍。美制柯爾特勃...
輕武器魅力-手槍篇(高清美圖保證讓你滿意)
輕武器魅力-手槍篇(高清美圖保證讓你滿意)口徑為9毫米,使用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全槍長度:187毫米,槍管長度:105毫米,空槍質量...
高清槍械美圖 誰不想來一把
高清槍械美圖 誰不想來一把。美國斯圖姆·魯格公司的.22口徑半自動手槍。
人氣最高的五把手槍:圖五沒有部隊敢裝配
M1911手槍,是1911年開始生產的一把使用45ACP口徑的半自動手槍,它的歷史非常悠久了,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波斯灣...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