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六經多綱、方證對應”?
傷寒名家劉渡舟高度贊賞胡希恕先生的傷寒臨床水平:“群賢會診,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獨排眾議,立方遣藥,效果非凡!”中醫(yī)大家任應秋教授則評價胡希恕先生“臨床善用經方,出神入化”。當代名醫(yī)任繼學教授也曾在與謝海洲教授談話中,追憶胡希恕先生的經方療效,稱贊不已。而身為傷寒大家的陳慎吾先生,在其母親高齡患病之時,數(shù)次邀請好友胡希恕先生診治,胡老運用經方,藥到病除,傳為美談。 那么,讓諸多中醫(yī)名家對其臨床療效稱贊不已的胡希恕先生,其“經方理論與臨床”有哪些突出特點呢? 和很多常見的經方應用體系不同的是:胡希恕先生在經方應用時,舍棄了“臟腑經絡辨證”,走出了一條和以劉渡舟先生為代表的“學院傷寒派”不同的經方之路: 胡希恕先生認為:經方臨床的核心,是“八綱六經”以及由此細化的“方證對應”。 具體來說: “八綱”是指表、里、寒、熱、虛、實、陰、陽。 其中,病位主要在于八綱中的表里。胡希恕先生提出:其實表、里的中間還應有個“半表半里”。 病情主要在于八綱中的陰、陽(具體包括寒、熱、虛、實)。 那么,胡希恕先生認為:上述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情(陰陽)的結合,則構成了“萬病的總綱”——六經。 胡希恕先生認為:“其實六經即來自于八綱,乃萬病的提綱”。所以,胡老不贊同“六經緣自經絡”的觀點,認為六經與經絡、臟腑、氣化無對應關系,只與八綱密切相聯(lián)。從更深的理論層面來看,胡老提出振聾發(fā)聵的觀點:《傷寒論》六經并非《內經》經絡概念,《傷寒雜病論》并非依據(jù)《黃帝內經》撰著,而是張仲景主要依據(jù)《湯液經法》、《神農本草經》撰成。有些人臨床上運用經方不能得心應手,可能與其把《傷寒》、《內經》硬要“結合”的緣故。因為《傷寒》、《內經》作為最為優(yōu)秀的中醫(yī)經典之一,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體系而各有所長,猶如火車和飛機各司其職,很難于“有機結合”。除非是博學卓見的臨床大家,能夠“兼收并蓄、觸類旁通”,融眾家所長于一爐。而普通的中醫(yī)學習者往往會因為“有機結合”而降低臨床的療效。 那么,胡希恕先生取得眾口皆碑的臨床卓效,有沒有什么獨家特色呢? 胡希恕先生這樣告訴我們:六經八綱雖然是辨證的基礎,但在實際應用遠遠不夠。例如表陽證/太陽病,依法當發(fā)汗,但發(fā)汗的方劑為數(shù)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fā)汗藥即可用之有效呢?我們的答復是不行,絕對不行。 必須具體落實到某方,如桂枝湯、或麻黃湯、或桂枝加桂湯等才可以。而這就要從“六經八綱”繼續(xù)辯證,直到辨到具體方藥,即“方證對應”。馮世綸教授最初跟隨胡老抄方時,常聽胡老說:“這個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證,這個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證”,并見其方總是《傷寒論》上原方、原劑量,很少加減,療效卻很好。感到很奇怪,于是請教胡老,胡老笑曰:“辨方證是辯證的尖端。”并繼續(xù)解釋:“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xù),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y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于方證是否辨得正確。” 請讀者特別注意的是:胡希恕先生為了臨床應用的方便,把“八綱”進行擴展,增加了“半表半里”、“水證”、“血證”等臨床常用的重要綱目,八綱擴展成“多綱”。如此以來,才取得了“豁然開悟,而臨床療效從此則大有提高”的佳效。 那么,臨床上是如果運用“六經多綱、方證對應”的呢?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舉個最簡單的實例: 臨床上見到患者:脈浮,惡風,汗出,項背強幾幾 。 那么,可以按照“辨六經、辨多綱、辨方證”的經方運用法則,進行診治: 一、 辨六經。 由“脈浮、惡寒(惡風)”為太陽病的提綱,可以辨別:該患者患有“表陽證/太陽病”。 二、 辨多綱。 由“汗出”的癥狀,可以辨別:該患者的“表陽證”為虛證;還可以辨別:該患者還有“項背強幾幾”的主癥。 三、 辨方證(藥證)。 由上述“表陽虛證+項背強幾幾”,可以辨別:該患者的方證為:“桂枝湯(治療表陽虛證)+葛根(治療項背強幾幾)”,即“桂枝加葛根湯”方證。 那么,既然“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xù),亦即辨證的尖端”,怎樣才能將成為“辨方證”的臨床高手呢? 其實,“方證”是由“六經多綱”組合而成,只要能夠把“六經、多綱”的每一項能夠清晰準確地辨別,那么,辨方證也就很容易了。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要對“辨六經”、“辨多綱”有著深刻地把握。 [作者按:中醫(yī)辨證論治,通常都會以“八綱(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及其細化的“寒、熱濕、燥、風;陰、陽、氣、血、津”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運用或臟腑經絡,或六經,或其他辯證方法。比如,通過前面例子可以看出:胡希恕先生的傷寒辯證體系即為:多綱+六經。 由于歷次版本的大學教科書對于基礎辯證命名并不統(tǒng)一,比如,鄧鐵濤教授主編的大學教科書《中醫(yī)診斷學》將通用的基礎辯證命名為“八綱辯證、病因辯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等)、氣血津液辯證”三大類辯證方法;朱文鋒教授主編的新版大學教科書《中醫(yī)診斷學》,則將通用的基礎辯證命名為“八綱辯證、病性辯證(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陰陽虛損、氣血、津液)”兩大類辯證方法。 既然這幾種基礎辯證方法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筆者受胡希恕先生的理論與實踐啟發(fā),使用“多綱”這個概念進行統(tǒng)一:“多綱”就是“八綱”及其細化的“寒熱濕燥風;陰陽氣血津”。這是幾乎所有中醫(yī)流派都要使用的基礎辯證體系。當然,不同的中醫(yī)流派,還會在“多綱”這個通用辯證體系基礎上,再增加自己獨特的辯證體系。 時方派:在“多綱”辯證基礎上,增用“臟腑辯證”或“經絡辯證”; 傷寒派,在“多綱”辯證基礎上,增用“六經辯證”; 溫病派,在“多綱”辯證基礎上,增用“衛(wèi)氣營血辯證”和“三焦辯證”] 無論中醫(yī)哪個流派,也無論采用哪種辯證體系,都曾經誕生過影響醫(yī)學界的一代臨床名醫(yī)。比如,采用“六經辯證”的張仲景;采用“衛(wèi)氣營血辯證”的葉天士、“三焦辯證”的吳鞠通;采用“臟腑辯證”、“經絡辯證”的張錫純。 當然,也有傷寒臨床家博采眾家所長,同時運用多種辯證體系,比如,劉渡舟先生、范中林先生臨床會采取“多綱辨證+六經辯證+臟腑辯證+經絡辨證”的多種體系(而胡希恕先生在臨床中純粹采取“多綱辯證+六經辨證”)。 “諸法平等,無有高下”?!P鍵是看這種辯證方法,是否更加適合你在臨床應用;看這種辯證方法,是否更加適合臨床上的這個病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