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偏方
早期頸椎病,癥狀輕微,或僅表現出頭暈,失眠,局部手臂麻木,或者頭頸部肌肉僵硬,活動不靈活。這個時候不需要做特殊的治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于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如消炎痛等即可減輕癥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癥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 第二,應用其他方法積極鍛煉頸肩部肌肉力量,增加頸椎后韌帶及側韌帶的力量,避免頸椎體空間狹小造成脊髓壓迫或者椎動脈壓迫。加強頸椎,肩部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并治療早期頸椎病。據調查,頸肩部肌肉韌帶,力量大的人群中,頸椎病繼續發作發展的幾率下降了80%,所以,頸肩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于頸椎病的早期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三:及時的發現頸椎病,并采取治療方式,頸椎病的治療應該以藥物治療為主,如佐藤灸,藥物治療要記住藥物治療始終是起到主導治療的作用。其他的治療為輔助治療,像牽引和理療,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頸椎病的癥狀。 絕大多數的頸椎病,不需要開刀,保守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中醫治療:針法松解術、中藥靶向滲透療法。 頸椎病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退行性常見多發性骨疾患,多見于中年以上的人。輕者頭、頸、臂、手、上胸、背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現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頸部是頭與軀體聯結的部位,頭部的血液供給大腦及軀體的神經系統,以及飲食、呼吸等生命活動,都需要經過頸部相互溝通。不僅如此,頸部還是頭部活動的樞紐。由于頸部椎骨的協同作用,頭部才能向前、后、左、右轉動,并可以進行仰頭、俯視等活動。正因為如此,頸部很容易受傷,例如:扭傷、落枕。臨床上常用的治療頸椎病的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全蝎10克,娛蚣2條,鹿銜草、川芎、當歸、自然銅、烏梢蛇各15克。將藥加水煎者2次,取藥汁混合,每日飲服2次。本方出自《江西中醫藥》1990.21期,適用于頸椎病。
[方二]白芍30克,木瓜13克,雞血藤15克,葛根、甘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本方出自《當代中國名醫高效驗方1000首》,對頸椎病有效。
[方三]蒼術、炒白芍、茯苓各20克,川芎15克,橘梗、干姜、厚樸、甘草各10克。制成合劑,每次30毫升,日3次,2周為1療程。本方出自《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9期,適用于頸椎病。
[方四]葛根25克,靈仙、雞血藤各15克,白芍15-30克,甘草6克,炙蜈蚣2條(研水沖服)或全蝎8克。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可隨癥加減。本方出自《陜西中醫》1987.8期,適用于頸椎病。
[方五]白芍30克,甘草15克,酸棗仁、牡蠣各10克,威靈仙、元胡各12克。將藥加水煎煮2次,取藥汁混合,每日分2次飲服。本方出自{中醫骨傷科雜志》1987.3期,對頸椎病有效。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于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病人,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征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于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藥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方藥:姜黃10克,甘草10克,羌活15克,海桐皮12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伸筋草15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水煎服。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藥,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后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藥方如下:赤芍12克,麻黃10克,桂枝12克,紅花6克,白芷15克,細辛3克,桃仁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方藥:羌活10克,獨活15克,蒿本10克,防風15克,甘草10克,川芎12克,蔓荊子10克。水煎服。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黃芪2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五味子15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人參5克,白芍12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方劑: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防風15克,細辛3克,當歸15克,白芍12克,川芎15克,地黃15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黨參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桂枝15克。水煎服。如四肢痿軟癥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方劑:姜半夏6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如病人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病人手足麻木伴兩目羞明、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克,陳皮10克,人參5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黃芪20克。水煎服。
5、外用熏洗藥: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克。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頸椎病中藥方劑
中醫方劑(一)
【辨證】風寒血滯。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名】芍葛湯。 【組成】白芍30克,葛根20克,靈仙20克,白芷12克,秦艽12克,當歸12克,川芎9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吳福財方。 中醫方劑(二)
【辨證】風陽上擾,濕熱內蘊。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祛濕。 【方名】疏風養血湯加減。 【組成】天麻10克,珍珠母30克,生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葛根12克,丹參20克,鉤藤15克,銀花藤20克,桑枝10克,秦艽12克,僵蠶10克,片姜黃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張海水方。 中醫方劑(三)
【辨證】寒濕兼血滯。 【治法】散寒祛濕,活血通絡。 【方名】芍葛湯加味。 【組成】白芍30克,葛根20克,靈仙20克,丹參15克,米仁15克,秦艽12克,白芷12克,當歸尾12克,桂枝9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吳福財方。 中醫方劑(四)
【辨證】經絡阻滯,血脈不通,髓海失充,肝風內動,風火上擾。 【治法】平肝定眩,舒頸醒腦。 【方名】定眩湯。 【組成】天麻9克,半夏9克,全蝎9克,僵蠶9克,白芍24克,夜交藤24克,鉤藤24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參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15天為1療程。 【出處】楊篤權方。 中醫方劑(五)
【辨證】風邪阻絡。 【治法】搜風通絡。 【方名】搜風通絡湯。 【組成】葛根20-30克,全蝎10-12克,蜈蚣2條,烏蛇13-15克,赤芍13-15克,川芎13-15克,自然銅13-15克,穿山龍13-15克,木瓜13-15克,鹿含草30克,黑木耳10-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 中醫方劑(六)
【辨證】氣滯血瘀,痰濕阻絡。 【治法】活血化瘀,地氣通絡,除濕滌痰。 【方名】除痹逐瘀湯。 【組成】當歸15克,川芎12克,紅花9克,劉寄奴15克,姜黃12克,路通30克,羌活9克,白芷12克,靈仙12克,桑枝30克,膽星9克,白芥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同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