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胡燁亮報名參加了2010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的職位是國家海洋局中國海監總隊海監船舶飛機建造辦科員。他順利通過了報名資格審查,并參加了筆試。他的筆試成績在48名報考該職位的考生中名列第三,入圍面試。面試結束后,他以“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與第二名一起進入“差額考察”,起初,胡燁亮認為自己被錄取應該是十拿九穩的事,可最終錄用的卻是總成績排在自己之后的另一名考生。他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想要一個說法,但至今未收到任何答復。(中國青年報8月9日)
胡燁亮想要一個說法,并不奇怪。換著是你我,也會想不通。這條新聞與幾年前考研筆試第一名,最終落榜的“舊聞”,是有些不同的,考研錄取實行的是“筆試+面試”綜合考察,筆試第一名,面試不佳,總分低,不被錄取,本是很正常的。但前些年,由于大家質疑面試的公平公正,所以這成為一條“新聞”,隨著對錄取制度的了解,以及高校逐漸完善面試程序,筆試第一不被錄取,已經不能成為一條新聞了。 然而,“筆試+面試”第一的不被錄取,卻是頗令筆者意外的。至少在我了解的高校中,招生錄取必須嚴格按照“筆試+面試”的排序進行,因為這就代表了對考生綜合考察的結果。而這起事件中,“筆試+面試”第一者未被錄取,是因為錄用實行的是“筆試+面試+差額考察”方式,由于有了“差額考察”,所以第一者未被錄取,按照錄取規則來說,也是正常的。 但是,這種錄取規則,在嚴密的人才考察體系中,并不正常。嚴格說來,“差額考察”在人力資源招聘中,屬于“二次面試”范疇,也就是說,考生根據筆試成績,進入第一輪面試,然后再根據“筆試+第一次面試”成績,進入第二輪面試,最終,以三次成績的總和(或最后一輪面試的表現),決定被錄用者。這種招錄規則,在企業招聘中,十分常見,大學畢業生經常說的“一面”、“二面”、“N面”,就是指自己進入到企業招聘的哪一個環節了。如果考試組織者事先明確告訴老生這樣的招錄程序,第一輪面試結束領先者,顯然不會認為自己已經“十拿九穩”。 作為第二輪面試的“差額考察”,也必須是公開透明,而不能神神秘秘的。這是考試組織者所犯的第二方面錯誤——據胡燁亮說,2010年3月31日,國家海洋局的兩位工作人員來到胡燁亮所在公司對其進行考察。“他們找了兩個分管領導去談話,之后還查閱了我的檔案。”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差額考察”,然而,其傳遞給胡的信息,卻是要辦錄用手續了。 考試組織者還有另一方面問題,就是對每個評價、考核環節,都應有清晰的標準,以回應考生和社會的質疑。一般而言,考生和公眾對筆試成績是比較相信的,因為“白紙黑字”較少人為因素影響,但對面試卻頗懷疑,認為其人情因素比較大——就連面試考察中獲得最好成績的胡燁亮,也對“差額考察”存有懷疑,要討說法——這也是社會普遍質疑“筆試+面試”方式公正性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面試很難有公正性,其實不然。在維護面試考察公正性方面,國外大學和企業早已積累經驗。以美國大學為例,實行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但綜合評價并沒有引起社會廣泛質疑,其操作方式是,將對學生的綜合評價設立若干項指標,每個指標都有十分明晰的打分標準,考生完全可以復查。據統計,美國大多高校對學生的評價指標,有16大項,幾十小項。如果我國大學、用人單位也有這樣的評價體系,面對考生的質疑,只要把評價打分拿出來,不是很有說服力嗎?給考生一個說法,會很難嗎? 由這一起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招錄環節的設計(程序公正、合理),到招錄評價體系的建立(標準清晰),以及招錄過程的實施(透明公開),我國的人力資源評價、管理都還處于較低水平,而這必然影響到人才的培養、使用。今年6月頒發的《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建立科學人才評價體系的重要性,這需要所有單位高度重視人才評價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改革各類人才選拔方式同時,完善人才評價標準。 |
|
來自: xiongmao007 >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