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點的判斷,離不開背馳。下面以最典型的a+A+b+B+c走勢為例闡述背馳的問題。注意,不是任何a+A+b+B+c形式都有背馳的。
首先,沒有趨勢,沒有背馳。當說a+A+b+B+c中有背馳時,必須要a+A+b+B+c是一個趨勢。而一個趨勢,就意味著A、B是同級別的中樞,否則,就只能看成是其中較大中樞的一個震蕩。例如,如果A的級別比B大,就有a+A+b+B+c=a+A+(b+B+c),a與(b+B+c)就是圍繞中樞A的一些小級別波動。這樣,是不存在背馳的,最多就是盤整背馳。當然,對于最后一個中樞B,背馳與盤整背馳有很多類似的地方,用多義性,可以把b、c當成B的次級波動。但多義性只是多角度,不能有了把b、c當成B的次級波動這一個角度,就忘了a+A+b+B+c是趨勢且A、B級別相同的角度。多義性不是含糊性,不是怎么干怎么分都可以,這是必須不斷反復強調(diào)的。
其次,c必然是次級別的,也就是說,c至少包含對B的一個第三類買賣點,否則,就可以看成是B中樞的小級別波動,完全可以用盤整背馳來處理。而b是有可能小于次級別的,力度最大的就是連續(xù)的缺口,也就是說,b在級別上是不能大于c的。例如,如果b是次級別,而c出現(xiàn)連續(xù)缺口,即使c沒完成,最終也延續(xù)成次級別,但c是背馳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還有,如果a+A+b+B+c是上漲,c一定要創(chuàng)出新高;a+A+b+B+c是下跌,c一定要創(chuàng)出新低。否則,就算c包含B的第三類買賣點,也可以對圍繞B的次級別震蕩用盤整背馳的方式進行判斷。對c的內(nèi)部進行分析,由于c包含B的第三類買賣點,則c至少包含兩個次級別中樞,否則滿足不了次級別離開后次級別回拉不重回中樞的條件。這兩個中樞構(gòu)成次級別趨勢的關(guān)系,是最標準最常見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可以繼續(xù)套用a+A+b+B+c的形式進行次級別分析確定c中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里次級別趨勢的背馳問題,形成類似區(qū)間套的狀態(tài),這樣對其后的背馳就可以更精確地進行定位了。
如果一時搞不懂中樞的問題,可以用MACD對背弛進行輔助判斷,這是一種不絕對精確,但比較方便,容易理解的方法,就用這個方法,也足以應付一般的情況了。必須說明的是,由于MACD本身的局限性,要精確地判斷背馳,還是要從中樞本身出發(fā),但利用MACD,對一般人理解和把握比較簡單點,而這已經(jīng)足夠好了。光用MACD輔助判斷,即使你對中樞不大清楚,只要能分清楚A、B、C三段,其準確率也應該在90%以上。而配合上中樞,那是100%絕對的,因為這可以用純數(shù)學的推理邏輯地證明。
首先,背弛同樣有級別的問題,一個1分鐘級別的背弛,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不會制造一個周線級別的大頂,除非日線上同時也出現(xiàn)背弛。但出現(xiàn)背弛后必然有逆轉(zhuǎn),這是沒任何商量余地的。有人要問,究竟逆轉(zhuǎn)多少?那很簡單,就是重新出現(xiàn)新的次級別買賣點為止。由于所有的買賣點,最終都可以歸到某級別的第一類買賣點,而背馳與該種買賣點密切相關(guān),所以可以這樣說,任何的逆轉(zhuǎn),必然包含某級別的背馳,以后用嚴格的方法,可以證明如下定理:
“背馳-買賣點定理”:任一背馳都必然制造某級別的買賣點,任一級別的買賣點都必然源自某級別走勢的背馳。
該定理的證明這理暫且不說了,換句話說,只要你看到某級別的背馳,必然意味著要有逆轉(zhuǎn)。但逆轉(zhuǎn)并不意味著永遠的,例如,日線上向上的背馳制造一個賣點,回跌后,在5分鐘或30分鐘出現(xiàn)向下的背馳制造一個買點,然后由這買點開始,又可以重新上漲,甚至創(chuàng)新高,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用MACD判斷背馳,首先要有兩段同向的趨勢。同向趨勢之間一定有一個盤整或反向趨勢連接,把這三段分別稱為A、B、C段。顯然,B的中樞級別比A、C里的中樞級別都要大,否則A、B、C就連成一個大的趨勢或大的中樞了。A段之前,一定是和B同級別或更大級別的一個中樞,而且不可能是一個和A逆向的趨勢,否則這三段就會在一個大的中樞里了。
歸納上述,用MACD判斷背馳的前提是,A、B、C段在一個大的趨勢里,其中A之前已經(jīng)有一個中樞,而B是這個大趨勢的另一個中樞,這個中樞一般會把MACD的黃白線(也就是DIFF和DEA)回拉到0軸附近。而C段的走勢類型完成時對應的MACD柱子面積(向上的看紅柱子,向下看綠柱子)比A段對應的面積要小,這時候就構(gòu)成標準的背弛。
注意,看MACD柱子的面積不需要全出來,一般柱子伸長的力度變慢時,把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面積乘2,就可以當成是該段的面積。所以,實際操作中根本不用回跌后才發(fā)現(xiàn)背馳,在上漲或下跌的最后階段,判斷就出來了,一般都可以拋到最高價位和買在最低價位附近。
一般來說,一個標準的兩個中樞的上漲,在MACD上會表現(xiàn)出這樣的形態(tài),就是第一段,MACD的黃白線從0軸下面上穿上來,在0軸上方停留的同時,形成相應的第一個中樞,同時形成第二類買點,其后突破該中樞,MACD的黃白線也快速拉起,這往往是最有力度的一段,一切的走勢延伸等等,以及MACD繞來繞去的所謂指標鈍化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這一段,這段一般在一個次級別的背馳中結(jié)束,然后進入第二個中樞的形成過程中,同時MACD的黃白線會逐步回到0軸附近,最后,開始繼續(xù)突破第二個中樞,MACD的黃白線以及柱子都再次重復前面的過程,但這次,黃白線不能創(chuàng)新高,或者柱子的面積或者伸長的高度能不能突破新高,出現(xiàn)背馳,這就結(jié)束了這一個兩個中樞的上漲過程。明白這個道理,大多數(shù)股票的前生后世,一早就可以知道了。
必須注意,MACD在0軸附近盤整以及回抽0軸所形成的中樞,不一定就是相應級別的中樞,而是至少是該級別的中樞。例如日線MACD的0軸盤整與回拉,至少構(gòu)成日線的中樞,但也可以構(gòu)成周線的中樞,這時候就意味著日線出現(xiàn)三段走勢。
上面是一種最標準的背馳判斷方法。在趨勢中產(chǎn)生的背馳,一定至少回跌到B段中,這就可以預先知道至少的跌幅。對背馳的回跌力度,和級別很有關(guān)系,如果日線上在上漲的中段剛開始的時候,MACD剛創(chuàng)新高,紅柱子伸長力度強勁,這時候5分鐘即使出現(xiàn)背馳,其下跌力度顯然有限,所以只能打點短差,甚至可以不管。而在日線走勢的最后階段,特別是上漲的延伸階段,一個1分鐘的背馳足以引發(fā)暴跌,所以這一點必須多級別地綜合來考察,絕對不能一看背馳就拋等跌50%,世界上哪里有這樣的事情。
MACD當一個輔助系統(tǒng),還是很有用的。MACD的靈敏度,和參數(shù)有關(guān),一般都取用12、26、9為參數(shù),這對付一般的走勢就可以了,但一個太快速的走勢,1分鐘圖的反應也太慢了,如果弄超短線,那就要看實際的走勢,不難發(fā)現(xiàn),MACD的柱子伸長,和乖離有關(guān),大致就是走勢和均線的偏離度。打開一個MACD圖,首先應該很敏感地去發(fā)現(xiàn)該股票MACD伸長的一般高度,在盤整中,一般伸長到某個高度,就一定回去了,而在趨勢中,這個高度一定高點,那也是有極限的,一般來說,一旦觸及這個乖離的極限,特別是兩次或三次上沖該極限,就會引發(fā)因為乖離而產(chǎn)生的回調(diào)。這種回調(diào)因為變動太快,在1分鐘上都不能表現(xiàn)其背馳,所以必須用單純的MACD柱子伸長來判斷。注意,這種判斷的前提是1分鐘的急促上升,其他情況下,必須配合黃白線的走勢來用。
還有一種,就是股票不斷一字漲停,這時候,由于MACD設計的弱點,在1分鐘、甚至5分鐘上,都會出現(xiàn)一波一波類似正弦波動的走勢,
這時候不能用背弛來看,最簡單,就是用1分鐘的中樞來看,只要中樞不斷上移,就可以不管。直到中樞上移結(jié)束,就意味著進入一個較大的調(diào)整,然后再根據(jù)大一點級別的走勢來判斷這種調(diào)整是否值得參與。如果用MACD配合判斷,就用長一點時間的,例如看30分鐘。一般來說,這種走勢,其紅柱子都會表現(xiàn)出這樣一種情況,就是紅柱子回跌的低點越來越低,最后觸及0軸,甚至稍微跌破,然后再次放紅伸長,這時候就是警告信號,如果這時候在大級別上剛好碰到阻力位,一但漲停封不住,出現(xiàn)大幅度的震蕩就很自然了。
注意,如果這種連續(xù)漲停是出現(xiàn)在第一段的上漲中,即使打開漲停后,震蕩結(jié)束,形成一定級別的中樞后,往往還有新一段的上漲,必須在大級別上形成背馳才會構(gòu)成真正的調(diào)整,因此,站在中線的角度,上面所說的超短線,其實意義并不太大,有能力就玩,沒能力就算了。關(guān)鍵是要抓住大級別的調(diào)整,不參與其中,這才是最關(guān)鍵的。
///////////////////////////////////////////////////////////////////////////////
盤整背馳上一節(jié)說“沒有趨勢,沒有背馳”。那么,背馳在盤整中有用嗎?首先,為明確起見,一般不特別聲明的,背馳都指最標準的趨勢中形成的背馳。而盤整中,利用類似背馳的判斷方法,也可以有很好的效果。這種盤整中的類似背馳方法的應用,稱為盤整背弛判斷。
趨勢,一定有至少兩個同級別中樞,對于背馳來說,肯定不會發(fā)生在第一個中樞A之后,肯定是至少是第二個中樞B之后,對于那種延伸的趨勢來說,很有可能在發(fā)生第100個中樞以后才背馳,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來說,一百年見不到幾次。第二個中樞后就產(chǎn)生背馳的情況,一般占了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特別在日線以上的級別,這種就幾乎達到90%以上,因此,如果一個日線以上級別的第二個中樞,就要密切注意背馳的出現(xiàn)。而在小級別中,例如1分鐘的情況下,這種比例要小一點,但也是占大多數(shù)。一般4、5個中樞以后才出現(xiàn)背馳的,都相當罕見了。
而如果在第一個中樞就出現(xiàn)背馳,那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背馳,只能算是盤整背馳,其真正的技術(shù)含義,其實就是一個企圖脫離中樞的運動,由于力度有限,被阻止而出現(xiàn)回到中樞里。一般來說,小級別的盤整背馳,意義都不太大,而且必須結(jié)合其位置,如果是高位,那風險就更大了,往往是刀口舔血的活動。但如果是低位,那意義就不同了,因為多數(shù)的第二、三類買點,其實都是由盤整背馳構(gòu)成的,而第一類買點,多數(shù)由趨勢的背馳構(gòu)成。一般來說,第二、三類的買點,都有一個三段的走勢,第三段往往都破點第一段的極限位置,從而形成盤整背馳,注意,這里是把第一、三段看成兩個走勢類型之間的比較,這和趨勢背馳里的情況有點不同,這兩個走勢類型是否一定是趨勢,都問題不大,兩個盤整在盤整背馳中也是可以比較力度的。這里,先補充一個定義,就是在某級別的某類型走勢,如果構(gòu)成背馳或盤整背馳,就把這段走勢類型稱為某級別的背馳段。
配合MACD,盤整背馳是很容易判斷的。以盤整中往上的A、B、C三段為例子,往下的情況反之亦然。這里有三種情況:
1、如果C段不破中樞,一旦出現(xiàn)MACD柱子的C段面積小于A段面積,其后必定有回跌。
2、如果C段上破中樞,但MACD柱子的面積小于A段的,這時候的原則是先出來,其后如果回跌重新跌回中樞,就繼續(xù)該盤整。
3、如果第2種情況中回跌不重新跌回中樞,就在次級別的第一類買點回補,剛好這反而構(gòu)成該級別的第三類買點。
注意,盤整背馳出來,并不一定都要大幅下跌,否則怎么會有第三類買點構(gòu)成的情況。在背馳與盤整背馳兩種情況中,背馳是最重要的,一旦出現(xiàn)背馳,其回跌,一定至少重新回到B段的中樞里。而盤整背馳,一般會在盤整中弄短差時用到,上述盤整背馳的三種情況,特別第三種情況,一定要搞清楚。
盤整背馳最有用的,就是用在大級別上,特別是至少周線級別以上的,這種盤整背馳所發(fā)現(xiàn)的,往往就是歷史性的大底部。這種例子太多了,例如000002,請看該股的季線圖,也就是三個月當成一個K線的圖。1993年第一季度的36。7元下跌到1996年的第一季度的3。2元,構(gòu)成第一段,剛好前后13季度,一個神奇數(shù)字;1996年的第一季度然后到2001年第三季度的15。99元,構(gòu)成第二段,一個典型的三角形,中樞的第二段出現(xiàn)三角形的情況很常見,前后23季度,和21的神氣數(shù)字相差不大;2001年第三季度下跌到2005年的第三季度的3。12元,前后剛好17周,神奇數(shù)字34的一半,也是一個重要的數(shù)字。第一段跌幅是33.5元,第三段是12.87元,分別與神奇數(shù)字34和13極為接近。因為13的下一個神氣數(shù)字是21,加上前面說過的17,都不可能是第三段的跌幅,因此,站在這種角度,萬科的2.99元附近就是鐵底了。不過這種數(shù)字分析意義不大,最簡單的判斷還可以用MACD來,第三段跌破第一段的3.2元,但MACD明顯出現(xiàn)標準的背弛形態(tài):回抽0軸的黃白線再次下跌不創(chuàng)新低,而且柱子的面積是明顯小于第1段的,一般來說,只要其中一個符合就可以是一個背弛的信號,兩個都滿足就更標準了。從季度圖就可以看出,萬科跌破3.2元就發(fā)出背弛的信號。而實際操作中,光看季度線是不可能找到精確的買點的,但對大資金,這已經(jīng)足夠了,因為大資金的建倉本來就是可以越跌越買,只要知道其后是一個季度級別的行情就可以了。而對于小資金來說,這太浪費時間,因此精確的買點可以繼續(xù)從月線、周線、日線、甚至30分鐘一直找下去,如果你的技術(shù)過關(guān),你甚至可以現(xiàn)場指出,就在這1分鐘,萬科見到歷史性大底部。因為季度線跌破3.2元后,這個背馳的成立已經(jīng)是確認了,而第三段的走勢,從月線、周線、日線等,可以一直分析下去,找到最精確的背馳點。
學過數(shù)學分析的,都應該對區(qū)間套定理有印象。這種從大級別往下精確找大級別買點的方法,和區(qū)間套是一個道理。以萬科為例子,季度圖上的第三段,在月線上,可以找到針對月線最后中樞的背馳段,而這背馳段,一定在季度線的背馳段里,而且區(qū)間比之小,把這個過程從月線延伸到周線、日線、30分鐘、5分鐘、1分鐘,甚至是每筆成交,這區(qū)間不斷縮小,在理論上,甚至可以達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明確指出,就這一筆是萬科歷史底部的最后一筆成交,這成交完成意味著萬科一個歷史性底部的形成與時代的開始。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因為這些級別不是無限下去的,因此,理論上并不能去證明就是一個如極限一樣的點狀情況的出現(xiàn),但用這種方法去確認一個十分精確的歷史底部區(qū)間,是不難的。推而廣之,可以證明:
“走勢精確大轉(zhuǎn)折點尋找程序定理”:某大級別的轉(zhuǎn)折點,可以通過不同級別背馳段的逐級收縮范圍而確定。
換言之,某大級別的轉(zhuǎn)折點,先找到其背馳段,然后在次級別圖里,找出相應背馳段在次級別里的背馳段,將該過程反復進行下去,直到最低級別,相應的轉(zhuǎn)折點就在該級別背馳段確定的范圍內(nèi)。如果這個最低級別是可以達到每筆成交的,理論上,大級別的轉(zhuǎn)折點,可以精確到筆的背馳上,甚至就是唯一的一筆。不過太小級別其實意義不大,1分鐘的背馳段,一般就是以分鐘計算的事情,對于大級別的轉(zhuǎn)折點,已經(jīng)足夠精確了,對大資金,基本沒什么用處。
如果不能理解,最好把高數(shù)里的區(qū)間套定理復習一下,這個思路是一樣的,當然,由于級別不是無限可分的,不可能達到數(shù)學上唯一一點的精度。
注意,第一類買點肯定是趨勢背馳構(gòu)成的,而盤整背馳構(gòu)成的買點,在小級別中是意義不大的,所以以前也沒專門當成一種買點,但在大級別里,這也構(gòu)成一種類似第一類買點的買點,因為在超大級別里,往往不會形成一個明顯的趨勢,站在最大的級別看,所有股票都只有一個中樞,因此,站在大級別里,絕大多數(shù)的股票都其實是一個盤整,這時候就要用到這因為盤整背馳而形成的類第一類買點了。這個級別,至少應該是周線以上。
類似的,在大級別里,如果不出現(xiàn)新低,但可以構(gòu)成類似第二類買點的買點,在MACD上,顯示出類似背馳時的表現(xiàn),黃白線回拉0軸上下,而后一柱子面積小于前一柱子的。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季度圖上的600685,2005年的第三季度的2.21元構(gòu)成一個典型的類第二類買點。在實際操作中,2.21元的相應區(qū)間的尋找,也是按上面級別逐步往下找背馳段的方法實現(xiàn)。
這一節(jié)把找大牛市底部的一個方法說了,這個方法足以讓人終生受用。隨著以后股票越來越多,老股票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將在下一輪大牛市中大放異彩,當然,這下一輪大牛市搞不好是30年以后的事情了,而如果按照周線級別,那不用等30年了。不過,周線找出來的,不一定是歷史性大底,可能就是一個比較長線的底部。如果把這種方法用在日線上,也是可以的,但相應的可靠性就不是那么絕對了。
對于背馳與盤整背馳,前者是有著最基礎(chǔ)意義的,而后者,只是利用前者相應的力度分析方法進行的一個推廣用法,主要用在與中樞震蕩相關(guān)的力度比較中。注意,a+B+c中,a和c的盤整背馳,其實都可以看成是B的中樞震蕩,雖然a存在時,B還沒出現(xiàn),但也不妨這樣看。
必須注意,無論背馳與盤整背馳,只要滿足相應的標準,其技術(shù)上都是絕對的,沒有任何的或然。問題不在于這種技術(shù)的準確性,而在于操作者判斷的準確性,也就是說,必須先把什么是背馳,什么是盤整背馳,他們之間的標準是什么搞清楚,一定要先分清楚趨勢和盤整,然后再搞清楚背馳與盤整背馳。如果連這些都搞不清楚,那是無法熟悉應用這項技術(sh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