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洗__是用來成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致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
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瑯、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于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瓷筆洗傳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窯(哥、官、汝、定、鈞)的產品。這些瓷筆洗一般為敞口,淺腹,形狀多種多樣,包括花果、魚、獸等形象。如桃試洗做成半個桃實形,一段有枝莖,桃葉包繞,造型爆滿,風趣,討人喜歡。宋代官窯、龍泉窯都燒有這種桃式洗,但傳世品不多見。現在能見到的桃式洗,大多是明清景德鎮、宜興窯及廣窯的產品。葵瓣洗通體成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窯、哥窯有此類形筆洗燒制。明清景德鎮也有,但一般為青花瓷,以青花魚藻紋為多。蓮花筆洗身為蓮花形,明清兩代均有燒制,但由于時代不同,窯口不同,筆洗的裝飾風格也有變化。如明代宜興窯的蓮花洗,一般是在洗的外部堆貼3根蓮花莖,莖端出凸起荷葉、荷包和蓮蓬,器體表面不滿灰白色片紋。廣窯的蓮花洗整體塑造成展開的蓮花形,花瓣層層疊疊,且在筆洗施明凈的藍會釉。值得注意的事,雖然明清兩代蓮花洗的形制相同,但還是有不同的時代風格。一般來說,明代蓮花洗得蓮瓣舒展自然,很生動;而清代花瓣則規整呆板,較程式化。蔗段洗是將洗的形狀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樣。這種形式的筆洗基本是宋元時期的產品,以景德鎮青白釉和龍泉青釉的產品為多。堪稱此戲中佳作的傳世品有:汝窯青釉三足瓷筆洗,官窯青釉瓷筆洗,哥窯米黃色五足筆洗,青灰釉海棠式筆洗,鈞窯天藍釉鼓釘瓷洗,仿定窯縭紋瓷洗,素三彩海水蟾紋三足洗,青花魚龍紋洗等。 北宋.汝窯淡天青圓洗高3.3cm 口徑13cm 足徑8.9cm
圓洗敞口,淺弧壁,圈足微外卷。通體施偏藍的淡天青色釉,釉面開細碎的片紋,胎呈香灰色,外底有三個細小如芝麻粒狀的支釘,并有鐫刻的“乙”字。此洗工藝精湛,釉色瑩潤。 汝窯遺址位于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是鑒別真假汝窯瓷器的重要依據,這三個特征在此件器物上都很明顯。 ![]() 宋.哥窯葵花洗高3.5cm 口徑12cm 足徑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內凸起,底有6個支釘燒痕。通體施灰色釉,釉汁厚潤,釉面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間,大片的紋線呈鐵黑色,小片的紋線呈金黃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 ![]() 宋.官窯粉青圓洗高6.5cm 口徑22.6cm 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粉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下署“乾隆御制”。可見實乃皇家御用珍品。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改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借助于燒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 宋.鈞窯鼓釘三足洗高9.4cm 口徑23.5cm 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稱鼓式洗。器身上下飾鼓釘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頭足。洗內施天藍色釉,外為玫瑰紫色釉。底刷黃褐色薄釉,繞底一周有支燒痕,并刻有“一”字標記。 此件洗屬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無損。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紋為鈞窯器之特征,是為傳世官鈞窯瓷器的代表作品。洗底“瀛臺靜憩軒用”為清代官款。 ![]() 南宋.龍泉窯洗
![]() 清中期.紫晶雕嬰戲筆洗高5.2cm 口徑14.7cm 寬12.2cm
茶晶為水晶的一種,瑩亮透明,晶體中的絲絲絡紋標明了其自然天成的材料質地,完美的拋光打磨工藝,使其晶瑩可愛。工匠利用材料巧妙構思了一幅天真爛漫的童子在長方形的水池四周或手攀池沿,或蹲踞戲嬉,或憨態可掬地向里張望,似乎在尋覓著什么。 ![]() 明宣德.霽紅釉菱花式洗高3.8cm 口徑15.9cm 足徑13cm
洗通體作十瓣菱花式,敞口,淺身,腹壁近直,平底。通體施鮮紅釉,釉面勻凈,色鮮艷。口沿與腹壁花瓣出筋處顯露潔白的胎色,與器身的紅釉相映生輝。底施白釉,無款。 純紅釉瓷器創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樂年間完全成熟。宣德紅釉與永樂紅釉齊名,釉層肥潤,呈色鮮紅,釉面多有桔皮紋,口沿有整齊的“燈草邊”,紅白分明。器物以碗、盤、洗多見。宣德以后,紅釉趨于衰落,歷朝雖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見。此洗憑其造型和紅釉特征來判斷,應為稀有的宣德紅釉器珍品。 ![]() 明宣德.青花鸞鳳紋葵瓣洗高4.5cm 口徑17.5cm 足徑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內外飾青花雙線紋,里心繪鳳、凰各一只,間以朵云。外壁繪團形鳳凰10組,與葵瓣式器身相對應。底青花雙圈內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 清康熙.豇豆紅釉膛鑼洗高3.9cm 口徑8.2cm 足徑7.5cm
洗斂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紅釉,有綠色苔點。足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豇豆紅釉是一種呈色多變的高溫顏色釉,用還原焰燒成,為清康熙時期銅紅釉中的名貴品種。其基本色調如成熟豇豆的紅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稱“大紅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及綠苔,又稱“美人醉”或“美人霽”;下品呈色暗褐,稱“驢肝”、“馬肺”。豇豆紅燒成難度很大,只能由官窯少量生產,僅供皇室內廷使用,且無大件器物,最高不過20cm。 ![]() 清咸豐.爐鈞釉花卉紋筆洗高4.3cm 口徑13.5cm
直腹,腹飾卷草紋,身下飾三足,通體施爐鈞釉,釉色典雅,色彩斑斕。底書“大清咸豐年籹”篆書款。本朝官窯。 ![]() 清中期.碧玉福壽云紋四足洗連座高10.5cm 口徑16.9cm 足距4cm
洗碧玉質,有黑斑。器圓形,口內斂,腹部線條圓潤,下具四矮足。器腹近口處飾回紋一周,主題紋飾為云蝠紋和篆體團“壽”字。玉洗配紫檀如意云頭木架。 洗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青銅器,用于日常的盥洗,形體都比較大。宋代以后,瓷洗成為常見的生活用品。故宮博物院藏有若干件清代早中期燒造的瓷洗,品種各異。此洗顯然仿瓷洗而制,這種玉洗已脫離了盥洗的作用而成為文房用品中的筆洗。 ![]() 清.青玉把蓮水蟲荷葉洗高7.1cm 口徑8.7-11cm
筆洗青玉質,荷葉形,葉心下垂,葉邊內卷,形成內凹的洗心。底部和葉邊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葉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筆洗雕工精細,蓮葉造型與其它附屬紋飾相映成趣。與其它荷葉洗不同,本器以把蓮為形制特點,碾琢的物象生動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 明宣德.霽蘭釉菱花式洗
![]() 清.郎窯紅釉膛鑼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