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峪古道,位于華陰市境內。一條峪道,串聯兩條秦嶺峪道。出口在甕峪山口,進口卻在大敷峪中上部。古人選擇則樣的路線,考慮有三點:一是大敷峪山口方向,懸崖峭壁,山谷窄峽,山勢兇險,開路不易,難度極大;二是從甕峪出,是個向東北的斜方向,路程近了許多;三是坡度緩,馬、騾馱物資較容易一些?;谶@些原因,甕峪古道,坡勢緩,古道寬。往來密度大,運輸繁忙,興盛景象可見一斑。他是關中東部古代最興盛、最繁忙、規模較大的一條古道! 甕峪古道,古已有之。古道寬闊,石階鋪成。歷朝華陰縣令,多是對古道又不成都的修整。是古今,關中東部,翻越秦嶺山脈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商家物資交流的主要騾馱大道。北通韓城、黃龍;東出潼關、進豫西和晉西南;南到洛南、商州諸縣和湖北省北部山地廣大地區。因此,甕峪古道,也是省際間物資交流的古道之一! 華縣境內,過去的秦嶺古道,也有多處,也多涉獵過,從中發現,唯有甕峪古道規模最大。在這個古代運輸物流線上,居住的村民也較為稠密,為過往客商提供方便和食宿服務。據說也有18家釀酒作坊,可見這條古道的繁榮程度!在甕峪嶺山巔埡口的石壁上,遺存著兩處時刻文字,同時印證著甕峪古道,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默佑眾生”4個石刻題字,說明了甕峪古道,在古代保障民生作用上的意義重大;大清光緒十年(即1865年),文人衙景圭,在此書寫的“群山領袖”石刻,也說明甕峪嶺古道埡口處,在群峰中的領導地位。甕峪古道,廢棄于20世紀50年代初期,即:大敷峪的“華金公路”開通以后,甕峪古道,才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完成了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 甕峪古道,人稱四十里古道。從大敷峪半道,向東北方向,伸向華陰境內,是步行距離較近的古道。從華陽鄉公路邊“甕峪古道”石刻標志處下車,進入甕峪古道,到甕峪嶺埡口處,一直是上坡路線,也即陽坡路,坡度較緩,寬闊平坦。山坡上的植被多松林。盡管入冬已久,回首山巒,仍翠綠一片,一望無際。似乎這兒沒有冬一樣。甕峪古道南則,也即“賽華山”之所在,今已開發成繼華山之后的又一新景區。不久,便可對游人開放。初觀賽華山一峰,和華山西峰一模一樣,極其相似,壁立千刃,挺立于世。據說,還有其他各峰,和華山相媲美。 從甕峪嶺古道埡口下來,就進入古道的下行路線,陰坡,植被多灌木藤蔓,土壤濕度較大。原古道人家處,基本保持了古道的原貌。古道進入河道路段,古道遺跡,已基本消失。今年7月下旬之后,秦嶺山區爆發了多年不遇的暴雨,已將河道邊緣上的原古道沖毀。旅行者也只有在河道,石浪中艱苦的摸索下行。在古道的另一處高地的拐角處,還有一個小埡口,類似關口的模樣,遺存人工雕琢的痕跡,可能是古道上一個關口。遺跡顯著,雄風猶存。 古道山峰,一路走來,峽窄壁立,垂直對峙,一路風景,極為壯觀!是戶外旅行者登山、尋古、探幽的極佳路線??梢韵胂?,在古時這條物流大道上,從早到晚,人來人往,蹄聲不斷,物資山貨,各種商品,川流不息,盛況空前 … … … 由于過往人、馬牲畜稠密。有的地方的石板路,已被磨成了棗紅色的,深深的凹陷了下去,又有多少人、馬、騾,從他身上踩來踩去?至今,還在它身上仍儲存歷史密碼信息!駝鈴聲聲,人聲鼎沸,駐足歇店,儲存貨物,補充食宿,物資交流等,是甕峪千年古道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晝夜不停所產生的美妙旋律 … … … 古有“關中八景”、“華州八景”等典型的八景風光,而甕峪古道也有“甕峪八景”之說,這也挺新鮮的。能形成八景之說,至少也說明,甕峪古道的特別之處了!起碼也是甕峪古道上的人文歷史、自然景觀,也夠豐富的了。這“甕峪八景”具體的是:搭兒窩、走車崖、七仙龕(kan)、佛岔溝、公母山、和尚帽、藥王洞、戲秋峽。 甕峪古道,自解放初期被逐漸淘汰之后,亦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近些年,隨著扶貧力度的加大,村名幾乎全部搬出了深山。歷史上,這條著名古道,也被人們遺忘。而同時的戶外活動的逐年興盛,甕峪古道,又被戶外人走開了,且一浪高過一浪。 今天,固有的甕峪古道,重新換發青春,成為戶外旅行者的首選路線。打破了往日的寧靜,現代人,現代曲和現代生活方式,都帶到了古老的甕峪古道上。 山里的村民,盡管杜搬出了深山,隨著旅游業的開發,不久,也會來的。不過,這次回來,不是閑居,而是開發。共同開發甕峪古道景區,是秦嶺更加美麗,服務人類。 你瞧!甕峪古道的開發,已被華陰市委、市政府納入華山大景區,一起開開發。首先,先把甕峪、仙峪和華山連在一起;再是“賽華山”和古道景區,也會和華山連在一起的。賽華山不是已基本成為新的景區了嗎?進山旅游公路,已進入到甕峪的腹地,正在向東、向縱深挺進… …不久,華山----仙峪----甕峪,將成為新的景觀區。 村民和先覺者,已捷足先登了。古道山莊、古道蹄聲、佛寺、農家樂等工程設施,一股腦地已浮出了水面。也迎接游人的到來,迎接著古老的甕峪古道的明天! 華縣質量技術監督局 李吉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