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過:“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離譜了。”《弟子規》就是一部關于禮節的啟蒙經書。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它本來是古代中國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但是在目前的現代社會里,也有著越來越明顯的現實意義。其實,現在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在《弟子規》中早已涵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大道至簡”,很多深奧的人生哲理蘊含在樸素的語言當中。《弟子規》,寥寥一千多字卻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治家到修身,從孩子的教育到夫妻的相處之道,從對父母的恭敬心到濟世的大胸懷。樸素的語言到處顯露出古代先賢的智慧,歷久彌新。 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后人際關系、夫妻關系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后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的總則,這24個字清楚明晰地告訴我們每個人出塵入世做人的基本準繩。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學習。以上這些是為人處世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之后,還能有余遐,就應更努力地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因此,從《弟子規》里,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一個“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都很認同一個人如果能夠孝順,那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像“孟子哭竹求筍”、“王祥臥冰求鯉”、“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為母埋兒”等二十四個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而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為后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長久不衰。古人所講的“仁愛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華。“仁”的核心是“愛人”,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愛”以“孝悌”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從而形成一種濃厚的家庭親情,進而有利于形成“尊老愛幼”的社會風尚。如果學生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師長都不尊敬,又怎么能愛他人、愛社會、愛人民、愛祖國呢?因此,我們必須以此來教育學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在學校要尊敬師長,尊重每一位職工;在社會,要敬老愛幼,助人為樂。 一個對自己父母都不知道恭敬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行走,最后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朝以孝治天下,國運昌盛八百年。“首孝悌”,當一個人孝悌做到了,一個有孝心的人,他會推己及人,當他對自己的父母孝,對別人的父母同樣也會恭敬的對待。當孩子對人懂得恭敬,對事、對物自然而然也會心生恭敬。“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父母的恩情是我們這一生都不可能報答得了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做到為人子的孝道。父母是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恩情的人,也是最容易為我們忽略的人。工作忙,路途遠,事務多,時間少,都是我們不常常回家探望他們的理由。多少曾經答應過父母的事,一拖再拖,甚至忘沒了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不管多忙,都應該抽出點時間來陪陪年邁的父母,不要讓我們的一生留有太多的遺憾。 孝道既然是根植于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那它就不僅存于古代哲學、僅存于古人的行為方式里。她還深藏于國人靈魂深處,并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越來越得到重視和發揚,像目前我國公務員考評體系就將“是否盡孝”作為了一個重要考核指標。 《弟子規》中關于孝道的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就不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假如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那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其次,從《弟子規》里,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于世,只要開口說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些人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歡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就輕易傳播出去;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不管與已是否有關都喜歡參與進去,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是與中國人的傳統道德相違背的,是應該屏棄的。 還有些人,聽見別人說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稱贊自己就高興。殊不知,這樣一來,圍繞在自己身邊的虛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先應該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這些優點,是不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要正確地接受和面對。只有這樣,正直誠實的人才會喜歡和自己接近。 從《弟子規》里,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于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子、奴才”的社會,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里,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而這是與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里的“泛愛眾”思想,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和諧社會。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廣泛運用,并經過家庭、學校、社會,逐步推廣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應該認真地反復讀誦,深入內心,并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南。 背誦《弟子規》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做一句,實踐一句。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