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以后,除了要重視孕婦的身心健康,還要注意胎兒心理發展及對胎兒精神情操方面的培養。研究結果表明,胎兒在母體內的心理發展對期以后的一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胎兒的感知覺
最近,生理學家的研究證實胎兒具有五種感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正是胎兒具有了這五種感覺,才使胎教具有了可行性。 妊娠第四個月,胎兒的耳、眼等感覺器官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此時胎兒對外界的聲音、光線和動作已不再無動于衷,而是逐步有了反應。
聽覺的發展
實驗結果顯示:懷孕6個月開始,胎兒對外界的聲響,開始有了不斷地“凝神傾聽”的動作。研究人員曾把一只微型的話筒經陰道插入子宮,聽里面的聲音,結果吃驚地發現,胎兒生活的空間竟是一派喧嘩和吵鬧的空間。首先大家可以想象,懷孕期間母親腹腔內的子宮是一個非常吵鬧的環境。子宮內有波動的羊水,子宮壁上附著巨大的胎盤,在胎盤和胎兒之間又有包裹著兩根動脈和一條靜脈的臍帶,當血液從胎盤流至胎兒時勢必會不時發出微微的湍流聲;其次,母體的腹腔內還可產生從胸腔傳來的有節奏的心音,有來自胃、腸不斷發出的蠕動聲;第三,母親生活的外界環境,更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聲音,其中,既包括音響里播放出悅耳的音樂聲、電視里傳播出各種故事情節的對話,也包括街道上噪雜的汽車喇叭聲、攤販的叫賣聲,還包括家庭里的各種對話和開門、關門的聲音等等。這些大量的聲音都將傳入胎兒的耳內。如果加以分析、比較,在這些聲音中,最為嘈雜的當屬母親胃腸道發出的咕嚕咕嚕的蠕動聲;最為動聽并能支配胎兒所處環境的聲音,卻是母親那富有節律的心臟搏動聲。如其節奏正常,胎兒就會知道一切正常,使胎兒會因感到所處環境安全而無憂無慮??梢姡谔旱恼麄€發育過程中,聽覺給胎兒帶來的影響最大。因此,在我們的胎教內容中,利用胎兒的聽力對胎兒實施教育也相應占據重要的地位。借助聲音,對胎兒進行良好的指導,也是我們實施胎教的有效途徑。
用什么方法能夠證明這些觀察和看法呢?下面介紹四項實驗結果:
用儀器監測 用先進的彩色多普勒測定儀對胎兒進行監測時發現,在各種聲響出現時,胎兒的心跳數目出現變化;如果發出的只是超聲{測定儀本身發出的,并無可聽見的聲音},則胎兒的心率依然如故;如果胎兒聽不到聲音,其心臟是不會出現反應的。
聽母親心音 由于胎兒聽慣了母親的心音,等他出生時,母親把他抱在左側胸前,使孩子的耳朵緊緊地貼在母親心臟跳動的區域,孩子就會安靜下來。
喚胎兒名字 在孕婦妊娠期間,讓父母給胎兒起一個小名{“明明”},并讓父親經常面對母親的腹部呼喚孩子的小名“明明”,天長日久,待寶寶出世后,當他聽到呼喚他的小名時,會突然停止吃奶或在哭鬧中安靜下來,有時甚至會露出即興的表情。這項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胎兒不但具有聽力,而且對聲音有一定的領悟能力。
播放心跳錄音 新生兒室內播放心臟跳動錄音時,一部分新生兒聽到這種錄音比沒聽到這種錄音表現得活潑、飲食和睡眠狀況良好、體重迅速增加、呼吸能力不斷增強,而且不愛哭鬧、不易生病。
以上的觀察和研究都說明,胎兒對母體及母親的聲音具有依賴性與敏感性,這與胎教有著直接的關系。眾所周知,耳朵是胎兒與環境保持聯系的主要器官,也是進行聽力訓練特別是音樂胎教的基礎。因此,近年來人們對音樂胎教和聽覺功能研究越來越重視了。80年代以后,人們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胎兒聽力進行測定,除證明胎兒有完整的聽力外,進而提出胎兒在子宮內能接受“教育”,進行“學習”,并形成最初的“記憶”。這種新的認識,為胎教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隨著對胎兒聽覺系統的研究,專家們發現,胎兒患先天性耳聾,在子宮內就可能被診斷。當他出生后,可進行早期聽覺訓練,為避免部分兒童失去聽覺提供了可能。
視覺的發展
過去的研究認為:胎兒的視覺比其他感覺器官的發育緩慢。這一結論似乎很容易理解,因為母體子宮內基本上見不到光亮。其實不然,經過專家們的進一步研究發現,胎兒的視覺在妊娠13周就已形成。按說,在這個時候胎兒就應該能看到東西了,但胎兒并沒有看。雖然胎兒不去看,但胎兒對光線很敏感。實驗觀察表明:
對光敏感 妊娠4個月起,母親進行日光浴時,胎兒就可能有所察覺,表明胎兒已經對光線很敏感了。
眼能活動 用胎兒鏡發現,當胎兒入睡或有體位改變時,他的眼睛活動次數就會增加。
眼活動變化 在妊娠后期,如果將光線送入子宮內,胎兒的眼睛和活動增加;多次強光照射,胎兒還會安靜下來。
腦電和心率變化 光照射后用腦電圖監測,可見腦部對光照射有反應;用電光一閃一滅地照射腹部,用B超監測會發現胎兒心率出現劇烈變化。
生后觀察 胎兒出生后不到10分鐘,就能發揮視覺作用,檢查發現:新生兒的視力只關心30-40毫米以內的東西,這恰好也與他在子宮內位置的長度相等。
觸覺的發展
觸覺的發展要比視覺的發育相對早一些。
妊娠早期 胎兒尚小,他就能在羊膜內滑動;當自己的手觸到嘴時,他的頭會歪向一側,并張口。表明鍰他的體表后有感覺的反應。
妊娠后期 胎兒發育長大后,當隔著母體摸出孩子的頭部、臀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時,孩子的反應與早期的表現大有較大進步,他可以用嘴去吮手,表明胎兒對觸覺有著靈敏的反應。用胎兒鏡直接觀察發現用一根小棍接觸到胎兒的手心時,能觀察到孩子的手指會緊握拳頭做出反應;碰足底時,腳趾也會動、膝和髖還可以屈曲,有時連嘴都會張開。
這些結果表明:胎兒不僅有觸覺,而且接受刺激后會有不同反應。這種能力為開展胎教奠定了基礎。
味覺的發展
胎兒的味覺神經乳頭在妊娠第26周形成,胎兒從34周開始喜歡帶甜味的羊水。
嗅覺的發展
胎兒在宮內似乎用上不嗅覺,但他一出生,馬上就會用了,表明在宮內已經發育起來。
胎兒的記憶
有些學者認為胎兒有記憶能力,雖然目前還未完全被公認,但是以下的研究結果,已經給人們帶來了啟示。
原西德醫生保羅.比庫博士曾治療一位男性患者,當這位患者處于劇烈不安狀態時,全身常出現暫時性的發熱感覺。為了查明原因,保羅博士對這位患者進行了催眠。于是,這位口才漸漸回憶到胎兒時期,回想起當時發生的重大事情。當他在講述孕7個月以前的情況時,語調很平靜神態也安詳??墒钱斔v述7個月以后的情形時,突然變得嘴角僵硬、渾身發抖、高燒,并露出恐懼的神色。很顯然,這位患者回憶起了導致了出現這一疾病的胎兒時期的情況。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幾個星期之后,保羅博士走訪了患者的母親。據這位母親說,在她妊娠7個月后,曾洗過熱水浴,試圖墮胎。很顯然,雖然患者的記憶中并沒有記錄下母親的這一行為。然而,這一行為引起的恐怖卻給患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美國北卡羅里那大學和狄加斯柏對16名離預產期還差一個半月的婦女進行觀察。先請母親對胎兒朗讀一本叫做《帽中的貓》的書。然后,他設計了一個實驗,讓新生兒吸一個奶嘴,奶嘴上接上一架錄音機。如果用一長一短的吸法,就可以聽到母親朗讀《帽中的貓》的錄音;如果用另一長短不同的吸法,就聽到母親朗讀別一本讀物的錄音。結果表明,大部分嬰兒會選擇《帽中的貓》的吸法。這也說明胎兒可能有一定記憶能力。
正是胎兒有了上述的感知和記憶兩種能力,才使我們的胎教具有了意義。
胎兒的性格
隨著早期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深刻認識到健康的心理是兒童健康發育不可少的因素,而兒童早期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性格,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科學已經證明:胎兒期的性格對其今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胎兒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他的生活環境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影響胎兒性格形成的因素有:
性激素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初期,很多國家一起用雌激素、黃體酮或它們的化合物來防止流產。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了這類藥物產生的不良影響。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一項報告表明:如果孕婦使用雌激素或黃體酮,那么,所生的孩子具有明顯的女性特征。如果是男孩子,便有女性經的趨勢,表現為性格懦弱,很少具有攻擊性;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則比一般的女孩子更加女性化。
此外,孕婦服藥與胎兒的行為也有密切關系。同時流向了黃體酮、雌性激素的孕婦所生的孩子與只注射黃體酮孕婦所生的孩子相比,則更具有明顯的女性特征。
母親情緒的影響
調查表明:婚后家庭不合睦的夫婦所生的孩子因恐懼心理而出現神經質,比婚后生活美滿的夫婦所生的孩子神經質的發生率要高4倍。由此可見,母親以愉快、舒暢、甜蜜的心情歡迎孩子的到來,并經常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對胎兒的身體發育有重大意義,還可以使孩子在性格及其他方面健康地發展。
思想行為的影響
比如,當孕婦處于口頭上表示不愿意要孩子,但內心卻又想生的矛盾狀態時,胎兒因接受不同的情感信息而引起精神上的混亂,出生后大多感覺遲鈍、體弱乏力。因此,孕婦應根除這種矛盾心理。
又如,美國的托馬斯.伯尼曾分析了一個典型的案例:一個乳名叫克里斯蒂的女孩子出生后拒絕吸母親的乳汁,而對別人的乳汁卻不厭惡,后經專家多方面研究才確定;她不愿與母親“交流”,因為當初母親不愿生她并想過墮胎??梢姡赣H的思想行為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因此,孕婦應根除這種矛盾的心理。
精神狀態的影響
科學家研究表明:孕婦的精神狀態,如孕婦的情感、行為、思維等均可引起激素內分泌量的改變,從而對胎兒的性格形成,起著間接的作用。
熱愛胎兒的母親所生的孩子與厭惡胎兒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在身心發展等各方面,尤其是在性格上,前者都明顯優于后者。厭棄胎兒的母親早產、流產和出生低于標準體重兒的概率很高,尤為嚴重的是,這種嬰兒精神異常較多,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情緒不穩定。
胎兒的習慣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胎兒也像成人一樣有著某些“生活習慣”。
瑞典醫生舒蒂爾曼研究了新生兒的睡眠類型,從而證實了這一事實。
舒蒂爾曼認為,新生兒的睡眠類型是在懷孕后幾個月內由母親睡眠所決定的。為此,舒爾蒂曼專門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將孕婦分為早起型和晚睡型兩種類型,然后對這些孕婦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早起型母親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早起的習慣;而晚睡型的母親所生的孩子也同其母親有著同樣的習慣----晚睡。
從上述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出生前的幾個月內,胎兒就可能和母親在某些方面就有著共同的習慣了。
胎兒的活動
懷孕4個月以后,孕婦的子宮膨大較快,羊水迅速增加,胎兒的活動也在增加。這時孕婦可以感到胎兒在子宮內拳打腳踢、頻繁活動,這就是胎動。對于大多數孕婦來說,胎動是可以理解的,但有少數孕婦仍懷有一種神秘感。
實際上,在懷孕7-8周時,胎兒在子宮內就已經開始活動了,只不過此時孕婦察覺不到而已,但能通過B超的影像很清楚地觀察到。
怎樣才能算正常的胎動呢?一般說來,孕婦從懷孕4個多月開始能感到胎動,以后胎動的次數逐漸增多;懷孕28-38周,是胎兒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將近足月時由于胎頭下降,胎動次數減少,這是正常的。正常情況下,胎兒的活動是有一定規律的。
那么,胎動多少次才算正常呢?一般說來,正常的次數應不低于3-5次/小時,12小時內胎動次數在30-40次以上。有時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胎兒缺氧,胎動應會發生變綠中次數減少,這是胎兒發出的信號,孕婦應給予重視。如果胎動次數逐漸減少,甚至減少到12小時只動10次以下或一動不動,說明胎兒已經很危險。一般計算連續12小時胎動次數不大可能,因此,可在早、中、晚各測1小時,然后把測得的胎動次數相加再乘以4,即為12小時胎動次數。如果每天只能測1次,最好在晚上,且時間要固定。一般在晚7-8點記胎動次數是最能反應胎兒是否缺氧的一種信號。如果發現胎動減少,應及時向醫生反映,至于如何處理,可由醫生根據孕婦情況與胎兒情況做出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