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及與課文相關的知識 (一)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1926年10月12日,最初發表于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副題《舊事復提之九》,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背景情況請參見本文第二部分“課文分析”里“寫作特點”中的“開頭與結尾”的有關內容〉。 (二)福井縣藤野先生紀念碑 藤野先生的故鄉福井縣,面臨日本海。在郁郁蔥蔥的樹林、盛開的百日紅和紫羅蘭裝點的足羽山巔上,立著一座石碑。它是1956年8月,日本人民為紀念魯迅先生與藤野先生的友誼而建立的。石碑正面鑲嵌著青銅制的藤野先生在仙臺任教時的半身像,碑上刻著從藤野先生贈給魯迅的照片上模下的“惜別”二字。這座藤野先生紀念碑,和建立在仙臺的魯迅碑,是記載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事跡的可貴的紀念碑。 ——《魯迅作品教學與研究》第二輯 (無錫市教師進修學院、教育局) (三)仙臺魯迅紀念碑 到了(仙臺)青葉山麓,即魯迅紀念碑所在地,這里背靠青山,面臨廣闊的平野,風景極佳。陪同前去的人們告訴我們:這里戰爭時原是軍事區域,閑人輕易不能走進的,因為魯迅做學生的時候常來這里游玩,現在軍事建筑已經不存在了,就決定在這里建立紀念碑。 魯迅紀念碑建設委員會是由中日友好協會發起,籌建工作的發起人到1960年3月陸續參加的有佐藤春夫、中島健藏、白石凡、高橋剛彥等日本全國知名人士一百五十多人。 募捐是由三個方面進行的,一為工會捐助,次為民主團體捐助,最后是個人捐獻,因此紀念碑的建立,乃是廣大日本人民表示中日友好的體現。 經過三年多的籌備,1960年春天才開始動工。碑用宮城縣稻井出產的黑色玄昌石制成,高四點五米,寬二米,重十噸。正面上半部有直徑一米的園形浮雕,是取自魯迅逝世前十月八日在上海青年會參觀時所攝的像片,由日本名雕家翁朝盛先生精心制成;碑的下半部橫塑著郭沫若同志手書的“魯迅之碑”的行書字;再下面刊有宋體字的碑文。碑文是仙臺東北大學文學部教授內田先生的手筆,扼要地敘述了魯迅居留仙臺的情形。 碑文的刻鑿者是名雕刻家白金茂先生。紀念碑參考了中國漢代石碑的式樣,雄傳莊嚴,這是東北大學工學部飯田教授精心設計的結果。 ——許廣平《仙臺漫筆》(1961年6月20日《報日人民》) (四)“日暮里”析 當時,日暮里是東京府北豐島郡的一個村,在東京市區的北郊,從上野到仙臺的火車通過這里。1904年,魯迅入仙臺醫專那年,這里才設車站開始營業。 日暮里這個地方很富詩意。“日暮”這個詞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經常可以見到,且往往與悲傷、愁苦的情感聯系在一起。如: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杜甫《登樓》)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杜甫《無家別》)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劉長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魯迅自己學詩,也常用“日暮”這個詞,來表達悲愁的感情。例如,1900年2月,他在南京讀書時曾寫詩《別諸弟三首》,其中便有: 還家未久又離家,日暮新愁又外加。 1901年2月,再寫《別諸弟三首》,又有: 日暮舟停老圃家,棘籬繞屋樹交加。 悵然回憶家鄉樂,抱翁何時更養花。 除了上述魯迅讀詩、寫詩經常遇見和運用“日暮”一詞這個原因之外,“日暮里”這個地名所以給魯迅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于:當時中華民族正處于風雨飄搖,禍難重重的日子里。胸懷救國救民大志而身處異國的魯迅,正為探求真理而勞碌奔波;面對站牌上的“日暮里”三字,更勾起他憂國憂民的悲憤激越之情。 ——唐榮昆《“日暮里”句的一二理解》 (江西《語文教學》1981年第3期) (五)“中國留學生會館” 中國留學生會館,亦叫清國留學生會館,1902年建立,館址在東京神田區駿河臺鈴木町十八番地。館為兩層樓房,樓房外,尚有一間作為傳達室——即“門房”——的小房,管收發兼售會館出版的書刊。 會館是留學生的會議場所,也是留學生的一個出版中心。1935年1月,中國留學生會館為火災所毀。 ——張代敏《讀〈藤〉偶拾》 (浙江《語文教研》1984年第10期) (六)作為課文背景材料之一的日俄戰爭是怎么一回事? 這是1904年至1905年間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權益而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1900年沙俄出兵占領中國東北。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權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2年英國為利用日本抑制沙俄遠東擴張,與日本締結同盟。1904年2月8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旅順口和朝鮮仁川港的俄國艦船。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對俄宣戰。日本陸軍一面從朝鮮登陸,渡過鴨綠江,攻擊俄軍;一面從遼東半島登陸,占領金州、大連。8月黃海海戰中,日本艦隊戰敗俄國艦隊。9月遼陽會戰中,沙俄陸軍敗退。1905年1月日軍攻下旅順;3月日軍占領奉天(今沈陽);5月日本海軍殲滅沙俄調到遠東的波羅的海艦隊。不久在美國的調停下,9月5日日俄兩國簽訂《樸茨茅斯和約》。日本迫使俄國把從中國奪得權益中的南滿鐵路、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權等轉讓給日本,并使其承認日本對朝鮮的特權,割讓庫頁島南部。 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數十萬人民被迫流離失所。但腐敗的清朝政府卻置國家主權于不顧,無恥宣布“中立”,劃遼河以東的“戰區”,任憑帝國主義蹂躪。這種情況,也給魯迅以很大刺激。 ——據《世界歷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 “日俄戰爭”條等資料摘編 (七)幻燈事件 魯迅在《藤》文中所提到的電影,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幻燈,日本的魯迅研究者,把這一事件稱為幻燈事件。這架幻燈,是細菌學教授中川委托在德國留學的柏村教授買來的。因為花錢太多,中川教授遭到校長和會計的非難,后來是每月從中川教授的工資里陸續扣除的。會計認為放映幻燈要支出電費,不讓學生使用,但人們卻背著會計私自放映。1965年的初夏,東北大學醫學院(仙臺醫專的后身)細菌學教授石田名香雄博士發現了德國造的一臺陳舊大型幻燈機和兒張稱為原版的幻燈片,仙臺醫專畢業的眼科醫生半澤正二郎跑去作了調查,他在《魯迅·藤野先生·仙臺》一書(1966年10月由仙臺魯迅會出版)中講:“我聽到這件事就立即跑到年輕的教授那里看了實物,我大吃一驚,有大明信片一半那么大的舊式幻燈片十三張放在銅木箱里。在郵票似的標簽上蓋著紫色膠皮圖章的印戳稍有些褪色,但還能清楚地看出橫寫的‘衛生學教室’幾個字。從桐木箱的大小來判斷,以前要裝二十張幻燈片就該滿了。是東京淺草區鶴淵商會制作的,都是些‘第二師團吉井中尉光榮戰死的場面’等類的片子。但是震撼了魯迅靈魂的‘處死俄探場面’的片子,終于未能找到。’ ——薛綏之《魯迅作品注解異議·藤野先生》 (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八)藤野先生談魯迅 《魯迅選集》在日本出版后,藤野先生的長子入第四高等學校讀書。教師發現他是藤野的兒子,就托他把《魯迅全集》帶給藤野看。藤野戴上眼鏡,當他看見書的扉頁上魯迅的照片時,驚喜地叫了起來:“啊!這是周君,他已經了不起啦!”魯迅逝世后,他懷著深厚的感情寫了《謹憶周樹人先生》一文,發表在《文學案內》1938年3月號上。他在文中真切地記述了他和魯迅認識的經過,描繪了魯迅在仙臺的情況。現將原文摘錄如下: 明治34年末尾我從愛知縣醫專轉到了仙臺醫學,又過了兩年或三年,才來了最初的一名留學生周樹人先生。留學生入學不經考試。那年招生約百人,留級生30人,留學生只有他自己。周先生身材不算高,圓圓的臉,是一個聰明的貌相。但他臉上血色并不象健康的樣子。我擔任人身解剖學,他能認真作筆記,只是由于剛剛入學,日語程度和理解能力還不充分,學習是很艱苦的。我下課后,常把周先生的筆記要來看一看,把他聽錯和寫錯的地方,加以修改補充。他身處異國,若是在東京還有很多本國留學生在一起,可是在仙臺,只他一人,我想他一定很寂寞吧,不過他好象滿不在意。他學習很努力。……聽說直到他逝世之前,一直把我的照片掛在他的房間里,使我很感動……周先生來日本時,雖然日清戰爭過去好多年了,可悲的是,日本人還罵中國人為“中中和尚”。他們同學中間,也有這種人,對周先生以白眼相看。在我少年時期,曾跟福井藩校出身的野坂先生學過漢文。我總覺得……對這個國家的人也要高看才是。這也就是周先生感到對他特別親切而使他心中感謝的原因。……周先生的家屬現在怎樣?有孩子沒有?謹向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關心而感到如些重大恩情的周先生之靈表示深深的悼念。并祝其家屬健康! ——薛綏之《魯迅作品注解異議·藤野先生》 (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摘編 (九)林志浩談《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以優美的筆調,沉郁的感情,記敘了作者從童年到辛亥革命時期的片斷經歷,從側面勾劃了古老中國的社會風貌。……《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范愛農》三篇,在描述往事中,集中筆力于發掘普通人民善良的品質和高尚的情操。阿長有滿肚子麻煩的禮節,但卻渴求幸福和衷愛兒童,能夠做別人不肯做的事情。藤野先生是個學風踏實而不拘小節的日本學者,他對中國學生表現了熱誠和厚誼。……《朝花夕拾》是新文學散文創作的碩果,反映了作者早年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趣。它在熱烈地抒情中閃射著諷刺的火花,在平靜的敘述里夾雜著很有深意的妙語,鋪得開收得拔,既嚴肅又幽默,不論就傳記意義或文學意義來說,都是十分珍貴的。 ——林志浩《魯迅的生平和作品·新文化戰線上的旗手》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摘編) 二、課文分析 (一)對作品主題思想的理解,主要意見有四種 1 作品主要寫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 李何林在《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中說:“我覺得這篇主要是贊揚藤野先生的優秀品質,寫作者的愛國精神是次要的。”理由是“題目叫《藤野先生》,就表明了它的主題思想是寫藤野先生的。” ——沈紹鏞《對〈藤野先生〉的不同看法》 (語文戰線)1981年第12期) 2 作品是以寫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的。 復旦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合編的《魯迅作品分析》中,在具體分析這篇散文時指出:“‘ 我’——是一個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愛國青年的鮮明形象。”《藤野先生》“是青年愛國者魯迅以他的革命熱情譜成的一闋感人的戰歌,是一首充滿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激越的詩篇”。 同上 3 寫藤野先生與表達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 山東師院中文系編寫的《魯迅詩歌散文選講》就持這種意見。他們認為“文章的各部分都是圍繞贊述藤野先生這一中心而展開的,作者愛國主義思想的抒寫和思想發展的追記,是與寫藤野先生的性格交織在一起進行的”。 同上 4 是回憶珍貴的師生情誼的。 理由是:漫長的、曲折艱險的獻身祖國的事業中,藤野先生的為人和期望,正是作者投入戰斗的精神力量之一。因此作者把始終不渝的愛國激情跟藤野先生的偉大形象熔鑄在自己的生活和斗爭里,不能機械分主次。文章中回憶的這段生活道路上的重要經歷,恰恰是以跟藤野先生的交往為線索來寫的。 ——陸續春《我教〈藤野先生〉》 (《語文教學通訊》1982年第1期) (二)形象分析 散文也要刻化人物形象,尤其是寫人、敘事的散文。與小說不同之處是它不要求完整的故事情節,可以通過對個別的、片斷的情節或細節的描敘及作者的抒情來進行,有時也夾著議論。 “我”,就是留學日本時期的青年魯迅。這是一個有著急切的革命要求、具有強烈的革命愛國主義思想的青年。他決心為了祖國的進步和解放而貢獻自己整個的一生,他終身從事什么事業,完全是以這個需要為標準來擇定的。 他看不慣那一班庸俗的“清國留學生”。不屑于與他們為伍。 對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被人岐視凌辱,他感到極大的憤慨和不平。他認識到這是由于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孱弱無力。所以,他對于辮子、迷信、裹腳等事物充滿了痛恨和厭惡。 當他從切身的實際體驗中認識到為了求得祖國的解放和進步,首要的不在搞好人們的身體,而在于喚起人們的革命覺醒時,他立即毅然地放棄醫學,離開仙臺,去從事革命的文學工作,為祖國的進步而獻身。 對于真正對中國人民懷有真誠的友好感情的外國朋友如藤野先生,他是非常尊重、熱愛的,感情真摯而深厚,并且把這種感情化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自己努力為革命而工作,也用以報答外國朋友的關懷和期望。 藤野先生是一個正直的日本知識分子。文中所描寫的思想性格主要有兩方面的特點。一是他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懷有真誠友好的感情;二是他樸素勤謹,熱愛科學工作認真負責細致。在他對待魯迅的態度上,這兩方面是不可分的。至于他想知識中國女人裹足的究竟,也是為了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明這一作法愚蠢,幫助中國人民驅除這一落后事物。他與魯迅分別時的依戀、悲哀、惋惜的感情流露,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文章對藤野的樸素、嚴謹、科學、求實的性格特征,是從肖象衣著、聲調表情、工作環境、語言行動等幾個方面,用白描的手法加以勾勒,刻劃得形象鮮明、生動逼真。 第九輯《語文教參資料》 (西南師院中文系資料室1980年版) (三)貫穿全文線索的四種理解 對貫穿全文的線索的看法意見不一。 吳鴻逵說:“以作者的思想演變為線索,愛國主義思想象一條紅線貫串全篇”。 周桐淦認為貫穿全文的紅線是“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復旦大學、上海師大中文系編的《魯迅作品分析》中說:“貫串著這篇文學的內在線索,正是魯迅的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對祖國對人民的徹底獻身的革命精神。” 山東師院中文系編的《魯迅詩歌散文選講》說是以記敘藤野先生為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演進為內在線索。 ——沈紹鏞《對〈藤野先生〉的不同看法》 (語文戰線》1981年第12期 (四)兩種分段法 1 分為三段 第1段(第1—3自然段)寫在東京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憎惡一些留學生的所作所為,決心離開東京。 第2段(第4—35自然段)寫作者遇見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和藤野先生告別的具體過程。分四層。 第3段(第36—38自然段)寫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贊頌以及藤野先生給作者的影響。 ——馮光廉《藤野先生》(初中課本語文 第五冊教學參考資料山東教育出版社82年版 2 分四段 第一段(第1—5自然段)寫所謂“清國留學生”在異國的種種丑態及魯迅去仙臺的路上和初到仙臺的情形。 第二段(第6—23自然段)集中描寫了藤野先生,刻劃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 第三段(第24—31自然段)表現了魯迅對國弱民愚的切膚之痛,指明了他棄醫從文的原因。 第四段(第32—最后)表現了魯迅和藤野之間的深厚情感,并作為全文的必要的交代和結束。 ——第九輯《語文教參資料》 (西南師院中文系1980年版) (五)寫作特點 1 形散而神聚 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即從形式上來看,十分自由,天南地北,歷史地理,國內國際,馳騁自如。但是,優秀的散文又總是不拘一格而中心突出,富于變化而主題集中,靈活多樣而線索分明,縱橫開合,隨意驅使,都緊緊圍繞一個思想。《藤野先生》一文正是這樣。 這篇散文,從所寫的時間來說,自1904年在仙臺醫專的生活到1926年在廈門大學的工作,20多年;從所寫的內容來看,有東京清國留學生的情況,有醫專的學生生活,有國內有國外;從寫作手法來說,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真是寫人則栩栩如生,記事則娓娓動聽,狀物則身臨其境,抒情則感情奔涌,議論則尖銳潑辣。 全文三個部分,層次井然。第一部分寫“我”對清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無所事事,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的腐敗生活的諷刺,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那末別的地方如何呢?文章過渡到第二部分,著重寫作者在去仙臺途中見聞及仙臺醫專的生活。赴仙臺途中,作者特地點出“日暮里”與“水戶”兩個地名。這是為什么?因為“日暮里”,望文生義有日落西山暮色降臨之感,與當時“風雨如磐暗故園”的祖國現狀吻合,觸景生情,記憶尤其深;至于“水戶”是明末遺民朱舜水先生客死之地,朱先生是浙江余姚人,頗有民族氣節,明亡后進行反清宣傳活動,事敗后長居日本講學,這當然又對魯迅先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魯迅去日本是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這種愛國主義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對兩個地名的記憶中。魯迅離開東京到沒有清國留學生的仙臺醫專學習,正是體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作者在仙臺的住宿吃飯,雖然受到優待,但畢竟十分艱苦,然而他不怕蚊蟲叮咬, 不怕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堅持學習,這不也表現了作者為了尋求救國真理而發奮學習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品質嗎? 文章的第二部分著重寫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藤野先生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教學態度,對作者無微不至的關懷,激發了作者學習的積極性。當作者在課堂上經受了一場“參觀槍斃中國人”的“盛況”之后,便當機立斷,決定棄醫從文了!“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吶喊·自序》)學醫是為了救國,棄醫從文也是為了救國! 可見,愛國思想,象一條閃光的紅線,貫穿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之中,全文也正是用這條紅線把各種各樣的材料有機地組織起來的。 文章的第三部分寫作者離開仙臺以后直到寫作本文時的一段生活,著重寫了藤野先生對自己的影響和鼓舞作用。還是寫作者愛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形散”是指內容的豐富性,手段的多樣性;“神聚”是說中心突出,主題鮮明。本文充分體現了散文寫作的這一特點。 2 開頭與結尾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文章亦然。一篇好的文章常常從開頭就能深深地吸引著讀者。其開頭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開門見山也好,概括集中也好,但必須與全文所表達的主題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開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我們說《藤野先生》的開頭是包含著作者極大憤慨、失望、不滿、厭惡等深沉感情的概括式開頭,既總括了文章一、二兩節的內容,又為下文的展開作了很好的伏筆。另外,應知道《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雖然十篇各自獨立成篇,但又常常首尾相連,緊密貫通。《藤野先生》是其中的第九篇,前一篇《瑣記》,詳細記述了作者對故鄉的失望而到異地南京去求學的經過。在南京求學幾年,大失所望。在《瑣記》的末尾說:“所余的還只是一條路:到外國去。”到哪里去呢?1902年作者到了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那末“東京”又是怎樣呢?那就是《藤野先生》一文中開頭的這句話:“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兩篇文章不是首尾相連了嗎? 好的結尾,或者干凈利落,堅決果斷,或者言已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或者前呼后應,首尾貫通,或者升華主題,突出重點。《藤野先生》的結尾寫道:“只有他(藤野先生——引者注)的照相至今還掛在我北京寓居的東墻上,書桌對面。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的文字。” 這一段結尾的文字,既起了首尾照應,使文章結構緊密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起到畫龍點睛式的突出了文章戰斗作用。 我們知道,魯迅是在1926年8月被“擠”出了“集團”之后從北京到福建的,其時的廈門大學保守勢力濃厚,尊孔讀經的聲浪甚囂塵上;不久,那些原先為北洋軍閥效力的“現代評論”派的人物紛紛南下,來到廈大,并與廈大的反動勢力互相勾結,繼續打擊,排擠魯迅。魯迅在北京曾經不遺余力地用雜文為武器,同這些“正人君子”之流進行過英勇頑強的斗爭,寫下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以及《墳》中的一部分雜文。如今,在廈門這樣一個環境中,魯迅決心改變戰斗方式,“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那時作者的心里是這么“蕪雜”,情況是那么“離奇”,他只好追憶往事,總結經驗,結清舊帳,以利再戰,于是“從記憶中抄出”了這十篇散文,寫成《朝花夕拾》。魯迅以回憶性散文的形式為武器,立足現實,回憶往昔,繼續作戰。所以本文的結尾含義十分深刻,既是在文章整體結構上首尾連貫一致,渾然一體,使人有嚴謹之感,又明白莊嚴地宣告:回憶往事,是為了今天的戰斗。從而突出了文章主題的作用。懷念藤野先生,激勵自己的斗志。 全篇以諷刺批判麻木不仁的清國留學生開頭,以決心寫文章揭露無恥的“正人君子”結束,筆力遒勁,令人深思。 3 兩組人物對比 魯迅善于運用對比手法來描寫人物,淡淡幾筆,人物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兩相對照,貶褒之中,愛憎分明。《藤野先生》一文中有兩組人物對比。 一是“我”與清國留學生的鮮明的對比。 二是藤野先生與日本某些學生的對比。 在作者筆下,藤野先生外貌并非不俗,只寥寥數筆,形象逼真:“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講話,給魯迅也是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接著,通過留級生講“掌故”,側面交代了藤野先生樸素的生活:“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的;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這樣一位骨科教授,生活如此簡樸,令人產生敬意。 寫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感受最深的幾件事是:一是幫助作者改正聽課筆記;二是寫藤野先生耐心地指出魯迅聽課筆記中的錯誤;三是寫了藤野先生因為魯迅敢于解剖尸體而高興,以及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向魯迅詳細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四是寫了作者告別藤野先生決定放棄學醫時的情況,“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并將一張親筆題有“惜別”二字的照片贈給魯迅,“叮囑我將來照了寄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 作者善于抓住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選擇富有意義的幾個細節,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人物的形象,寫出了人物的思想品質。文中反復描寫他的抑揚頓挫的聲音,時時縈繞在作者耳畔,引起作者深沉的回憶。 對具有狹隘民族觀念的日本學生,作者也只選擇了幾個細節,同藤野先生形成鮮明的對照。 藤野先生是日本一個教授,學者,對一個中國學生如此之關心愛護,而那所謂日本的“愛國青年”們,卻妄自尊大,思想卑劣,兩相對比,寄托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 ——方伯榮《中學語文教學手冊·關于〈藤野先生〉 教學中的幾個問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有刪節 三、語文基礎知識 (一)音形比較 緋(fēi) 畸(jī) 俳(pái) 倚(yǐ) 徘(pái) 琦(qí) 驛(yì) 誨(huì) 澤(zé) 侮(wǔ) 繹(yì) 扒(pá) 挾(jiā)(xié) 扒(bā) 俠(xiá) 趴(pā) 浹(jiā) (二)詞語辨析 〔熟悉 熟識〕 這兩個詞都兼屬動詞和形容詞,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區別是: “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學 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體事物)。“熟識”是指“了解得比較透徹”,一般常用以表示與人認識得比較久,相處得比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運用范圍比“熟悉”小。 練習(從本組近義詞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填在橫線上): 1 他曾經在這一帶地方工作過,所以對這里的情況比較 。 2 這樣邊干邊談,等把抬筐收拾好,他倆已經成了很 的朋友了。(《普通勞動者》) 〔疑心 疑惑〕 這兩個詞都含有“懷疑某人某事可能怎么樣”的意思。主要區別是: “疑心”常作名詞用,是指“懷疑的念頭”(如“我完全是好意,你不要起疑心。”);還可作動詞用,相當于“懷疑”(如例①)。“疑惑”是形容詞,是“心里不明白”或“不相信”的意思(如例②)。在句法功能上,“疑心”常作主語、賓語和謂語;“疑惑”多作謂語用。此外,“疑心“可構成“多疑心”、“疑心病”、“疑心重重”、“疑心生暗鬼”;“疑惑”卻不能。 練習: 1 我 他把地址記借了。 2 這個問題為何老是不得解決呢?我實在 不解。 〔學問 學術〕 這兩個詞都是名詞,都指知識。 主要區別是: “學問”指“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系統知識”(如例①),也指一般的“學識、知識”(如“這個人很有學問”)。“學術”指“有系統的、比較專門的學問”,在程度上深于“學問”(如例②)。在詞語的搭配上,“學術”可構成“學術界、學術團體、學術思想、學術報告、學術研究、學術討論、學術水平”等偏正詞組;“學問”可構成“有學問、做學問、研究學問、掌握學問、積累學問”等動賓詞組。這些詞組中的“學術”和“學問”,調換過來就不能搭配。 練習: 1 諺語說得好:燈油越耗越少, 越積越多。 2 他的 論文,已經在報上發表了。 〔陌生 新鮮〕 這兩個詞都是形容詞,都含有“剛出現、不熟悉”這類意思。主要區別是: “陌生”指“初次見到,以前從未接觸過”,多用于人和地方,運用范圍較小。“新鮮”有“新清、不干枯、不陳腐、剛出現、不多見、有趣味”等含義,使用范圍較廣。如“空氣新鮮”里的“新鮮”跟“渾濁”相對,“青菜新鮮”里的“新鮮”跟“干癟、干枯”相對,“魚肉新鮮”里的“新鮮”跟“陳腐”相對,“新鮮事物”里的“新鮮”跟著“過時、陳舊”相對,“新鮮消息”里的“新鮮”跟“尋常、沒趣”相對。課文例句中的“新鮮”是指講課的內容對魯迅來說是前所未聞的,覺得有趣味。 練習: 1 我們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似乎并不感到。 2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 事……(《故鄉》) 〔斥責 詰責〕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都含有“責備”的意思。主要區別是: “斥責:是“用嚴厲的言語指斥別人的錯誤或罪行”的意思。“詰責”是“用盤問(或追問、反問)的口氣來責備對方”的意思。在強硬的程度上,“斥責”深于“詰責”。 練習: 1 他破壞了公物,受到父親的嚴厲 。 2 這個決定不是我作出的,你們不應該 我! 〔當然 自然〕 這兩個詞都可作副詞、作容詞用,都含有“合乎事理或情理”的意思,常可通用作狀語(如例①②)。主要區別是: “當然”常表示“情理所必然”,“自然”常表示某種現象的發生是合乎規律順乎情理的。在詞語的搭配上,“當然”可以說“想當然”、“理所當然”、“當然代表”,“自然”則不能;“自然”可以說“自然村”、“自然數”、“自然段”以及“自然界”、“自然常識”等(很多屬于名詞用法),“當然”則不能。此外,都作副詞用時,“自然”比“當然”更富有口語色彩。 練習: 1 俗話說,“鐵杵磨成針,功到 成”。 2 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 睡不著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練習答案〕依次是: 1 熟悉 2 熟識‖1 疑心 2 疑惑‖1 學問 2 學術‖1 陌生 2 新鮮‖1 斥責 2 詰責‖1 自然 2 當然(填“自然”也行,但不及“當然”貼切) ——朱文獻《〈藤野先生〉近義詞辨極及練習》 (《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8期) (三)副詞的選用 1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一開頭就使人有失望情緒,乃是副詞“也”、“無非”所起的作用。 2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用表示反問語氣的“何嘗”和否定副 詞“不”配搭,表示了憤慨的感情。 3 “實在標致極了”程度副詞“實在”用在這里表肯定,加強了諷刺效果。 4 “似乎想說話”,“似乎”傳達了作者對先生的了解。 5 “居然睡安穩了”,“居然”一詞把作者戰勝生活上的困難的精神表達出來了。 6 “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大概”表示測度、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詞“罷”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語氣。 7 “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大概”大大地減弱了肯定的語氣。表示“留級學生”說的話本不可信,但在某一點上倒被印證了。 8 “解剖實習了大概一星期”。“大概”表估計不一定確切。 副詞恰當運用,使語氣更加準確,并增強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舒康東《〈藤野先生〉中副詞的選用》 (《語文教學之友》1982年第2期) (四)釋幾個日語借詞 在現代漢語的詞匯中有不少詞是從別的民族語言中借用的,叫做外來詞,或借詞。 本文中有幾個日語借詞,一般人不太熟悉,容易發生誤解,有解釋的必要。 1 “試驗”即“考試”之意。 2 “講堂”為“禮堂”、“會堂”之意。不是指一般的教室。 3 “講義”為“講課”或“講授”之意。文中的“講義”一詞意為“講課”時可作日語詞看待,而意為“講義”時可作漢語詞看待。 4 “驛”,意為“火車站”。“驛站”中的“站”應看作漢語詞,“驛”與“站”合在一起的“驛站”可以看作日語借詞與漢語詞匯的復用,而不能把“驛站”看成象“啤酒”“卡車”等音譯兼表義的外來詞一樣。 5 “結束”可解為“最終”、“結果”,其詞義與字面的意義相符。 6 “同級會”即“同年級的學生大會”的意思。 7 “落第”此處是日語借詞,表示一般的考試不及格。 8 “文法”一詞本是我國古籍里的舊詞,指文書法令之類,其后也指文章作法。后來日本人用“文法”一詞來意譯英文的grammar,而我國有一段時期也借用了這個詞,表示語法的意思。 ——楊亦鳴等《對〈藤野先生〉中日語借詞的補述》 (《語文戰線》1981年第8期 (五)難句試解 1 “使我很為難” 魯迅在談到藤野先生擔任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學的時候,曾說:“但他也偶有使我很為難的時候。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關于“使我很為難”目前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認為是魯迅因中國有這種落后野蠻的習俗被外國知道而感到難為情,由此表示了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 第二種,認為主要是由于沒有見過到底“怎么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所以說不具體和清楚而感到“為難”,以自己的“為難”襯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學、重視調查的可貴精神。 第三種,認為這句話表現了魯迅對舊中國弊病的深惡痛絕。許壽裳曾回憶,魯迅學醫,還有一個愿望,就是:“救濟中國女子的小腳,要想解放那些所謂‘三寸金蓮’,使恢復到天足的模樣。后來,實地經過了人體解剖,悟到已斷的筋骨沒有法子可想。……”從這一點出發,魯迅回答藤野先生的問題,不是因不具體不清楚而“為難”,而是以沉痛而又復雜的心情具體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問題。藤野的嘆息,表示他對中國纏足女子的深切關注和無限同情。 我以為第二種和第三種意見都可以“言之有理”,第三種意見似更符合原文含義,不過我要作一點補充,即“為難”似可解釋為“難過”,魯迅因藤野問及此事,又已經知道,對已纏足的女子,已無能為力,因而有難過的感覺。 2 “嗚呼,無法可想!” 魯迅談到日本同學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槍斃的幻燈照片之后,歡呼“萬歲”,魯迅感慨萬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魯迅用“嗚呼,無法可想!”這一感慨,來說明中國群眾的愚昧和落后,說明長期殘酷的階級壓迫所造成的后果多么嚴重。也說明,經過二十年的觀察和實踐,僅僅用文藝來啟發人民的覺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魯迅已持懷疑和否定態度。但是1906年在日本仙臺學醫時卻不同。 3 “小而言之,大而言之” 魯迅在文章將近結束時,深情地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感激:“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 有的參考書這樣解釋:“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是指使學術為全人類服務。一些進步的科學家認為科學應打破國界,為全人類謀幸福,魯迅當時還沒有掌握馬列主義,因此衍用了這個缺乏階級觀點的提法。 我對此有不同理解。 這里的“大”“小”都是“新的醫學”的流傳范圍而講,“為中國”“為學術”也都有具體的解釋。“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這個范圍小,因為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新的醫學,已經在世界不少先進國家中流傳,再傳到中國,流傳范圍就更大。“大”“小”是從新的醫學的流傳范圍而談的。 ——薛綏之《魯迅作品注解異議·藤野先生》 (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四、課堂教學建議 (一)標題與內容的關系 題為《藤野先生》,作品中卻有不少篇幅寫其他內容,似乎與“藤野先生”無關,但實際是緊扣題目的。如: 1 第1—3自然段寫了作者的慨嘆:“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學跳舞”的內容,這段文字實際上是交代結識藤野先生的原因,這些“清國留學生”的丑惡形象的描繪,是藤野先生崇高形象的反襯。 也交代了作者熱愛、尊敬藤野先生的原因是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基礎的。 2 去仙臺途中,“日暮里”和“水戶”的印象一段,寫出了作者遠離祖國,獨往異鄉,在“冬天冷得厲害”的仙臺,更需要溫暖。以下寫藤野先生的真情,自然如雪中送炭,深摯感人。 3 寫在仙臺受“優待”的心理(“物以希為貴”),寫日本職員“操心”。那個時代,日本職員僅僅盡職而未盡情,給作者的生活和心理帶來不愉快。這就襯托出藤野先生對作者盡心盡力、入情入理的關懷,使作者對藤野先生感激、敬重之情油而生。另一說法是:仙臺生活一方面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為下文烘托藤野先生的高貴品德埋下伏筆;另一方面說明作者學習生活的消苦,與東京那些“清國留學生”形成鮮明對照,顯示了作者為救國而求學的刻苦精神。第三種說法:寫仙臺醫專的一些日本人對作者的態度,與藤野先生對作者的態度有比較和襯托作用。從文章中看出,當時日本人對待魯迅有三種態度。一是友好的,但是從“物以希為貴”的觀點出發的;二是抱有民族偏見,對作者不友好的,這可以反襯出藤野先生的難能可貴;三是以藤野先生為代表的日本正直的人民,他們對作者是友好的,態度是真誠的。 以上三點所舉內容,交代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相識的原因、環境和友好情誼的基礎。 (四)文中關于“匿名信”、“看電影”與“惜別”三件事的敘寫。前兩年事給作者刺激很大,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愛國思想,另一方面更促使他改變了學醫的決心,更說明了師生惜別的原因。“惜別”表現了作者和藤野先生之間深厚的情誼。 ——《中學語文課文研究信息集·藤野先生》 (四川教育出版社87年版) (二)教學體會 魯迅先生說過:“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當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看來,針對學生讀寫方面的缺陷,抓住幾篇名作進行剖析,幫助學生“看作”作者怎樣寫,領悟自己“應當怎樣寫”,該是提高他們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好方法。在教《藤野先生》一文時,我們就是試著這樣做的。 1 講清文章的結構線索,教會學生布局謀篇 初中學生讀寫復雜的記敘文,不容易掌握布局謀篇。《藤野先生》是寫得較長的敘事散文,涉及了許多的人和事,地點也幾經變換。為了幫助學生把握寫作線索,學會布局謀篇,我們按照傳統的起承轉合式樣,把課文分成四個大段進述: (1)從“東京”到“喝芋梗湯”,寫魯迅為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飄洋過海,遠尋師學。這是全文的“起”。 (2)“從此就”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正面寫藤野先生對“我”“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這是全文的“承”。 (3)從“有一天”到“此后的狀況”,寫魯迅受了國恥之后,震動極大,決心棄醫從文,告別先生。這是全文的“轉”。 (4)從“我離開仙臺之后”到“深惡痛疾的文字”,寫藤野先生“為中國”、“為學術”的精神,永遠鼓舞“我”戰斗。這是全文的“合”。 魯迅就是按照上述“尋師——從師——別師——報師”的線索,以藤野先生為中心,寫出了這篇凝聚著師生深情的杰作的。上面的講棕,雖然和《教參》上的某些分析法不同,但眉目清楚,符合傳統的文章結構規律,學生感到容易理解。之后,我們又講了“起要平直,承要從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的一般要求,讓學生細讀課文,大多數人對文章的布局謀篇方法,就有所“領悟”了。 2 講清魯迅從師的一段文章,教會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選材 學生作文,最感困難的,就是他們不會從平凡的現實生活中選材,而他們讀以平凡生活為題材的文章,也往往讀不下去。為了克服這方面的弱點,我們把魯迅從師一段所選的五個材料,逐條講解,讓學生“看出”魯迅是怎樣堅持現實主義,從平凡的生活中選材表現深湛思想的。 (1)師生生活中,最大量的是課堂生活,魯迅首先就選課堂生活來寫;學生對老師印象最深的,往往是第一堂課,魯迅就選第一堂課寫。先生的音容笑貌學生最注意,魯迅就先寫音容笑貌;先生講課離不開書,魯迅就重點寫書。所有這些敘述都是真實的,就是對那些“坐在后面發笑”的留級生和他們“便給新生講演每一個教授的歷史”的敘寫,也都是取自生活的,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成分中的不同層次,反襯了先生的風度。 (2)師生交往中,和課堂交往同樣重要的,是作業批改,所以魯迅接著就寫了藤野先生添改講義。 (3)為了保證傳道授業,老師常常要批評學生,所以魯迅寫了藤野先生批評解剖圖。 (4)和批評同樣重要的是表揚,所以魯迅接著寫了先生表揚自己解剖尸體。 (5)隨著師生關系的親密發展,老師也會向自己的學生詢問疑難,所以魯迅寫了藤野先生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 五個材料,全部是從平凡的師生生活中正面擷取的,既真實,又從容。作者把它們有先有后,有主有從地組織起來,生動地體現了藤野先生對“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 3 講清魯迅別師的第三大段,教會學生寫文章要向縱深開掘 一般學生作文,容易停留在生活表面,寫不出事物在一般發展之后的更深刻的變化,因而主題得不到升華。而他們讀文章時,對高潮部分也往往下不到功夫,讀不到家。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領悟寫文章時“轉要變化”的規律,我們集中力量講解了魯迅別師的第三大段。我們體會,這一大段中的轉,包括以下三個相應的方面: (1)由于匿名信和電影的刺激,年輕的魯迅思想產生了激變。從強烈的愛國主義出發,魯迅決定棄醫從文,告別先生。在這里,魯迅由一個被教育的受動者,一變而為歷史的主動者;他正在學醫,一變而為從文;他正在求學,一變而為別師。 (2)與此相應,對藤野先生的描寫,則從第二段的明線和正面,轉為暗線和側面。匿名信事件時,“我便將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沒有寫到先生的反應;看電影時,壓根兒沒有寫到先生是否在座;惜別時,雖然寫到了先生,但他那時畢竟是被動者了。 (3)同時,文章的筆調也發生了變化,由寫師生生活的和平溫馨,一變而為慷慨悲涼,魯迅受到國恥,滿腔悲憤;藤野先生被誣,其憤慨也可以想見;并且在告別時,魯迅分明看到了先生的“悲哀”和“凄然”,聽到了先生的“嘆息”。 文章有了變化,就顯得騰挪飛動,婉轉妖嬌,動人心弦,發人深思。但是應當告訴學生:①、文章中的變化,是文章中所寫的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不是作者硬加進去的。要寫好文章的變化部分,必須向生活的縱深開掘。②、文章中所寫的變化,又是經過作者選擇的。在魯迅當時的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多種變化,但魯迅只是選了他的思想變化來寫。這說明,文章高潮部分要選最根本的變化來寫。③、寫變化是為深化主題服務的。試想,如果作者只寫到第二大段的上課和改作業,主題如何能得到這樣高度的升華呢?所以,講清變化部分,是開掘文章內涵和開拓學生文思的重要手段。學生反映,聽清了課文的變化部分,才感到老師講夠味了;寫出了變化部分,才覺得自己作文使上勁了。 4 講清重要語段,教會學生把握文章的細胞 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是語段。第一個語段就是文章的一個細胞。為了幫助學生“領悟”語段的寫作,“看出”魯迅是怎樣運用語言元素“合成”這種活躍著文章生命力的細胞的,我們著力分析了藤野先生批評解剖圖一段。前面說過,這是一個寫得非常精采的語段。 為了糾正我們在語段教學上的粗糙性,我們先分句闡述了一些詞語的含義,然后再指出整個段的結構: “藤野先生將我叫到他的研究室” ——“研究室”是最好的教學環境;單獨“將我”叫去,說明先生的關懷 “翻出我那講義上的一個圖來” ——“翻”字傳神,說明先生耐心。“接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指著”,說明先生鄭重;“和藹”說明先生可親。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 “你看”,引起注意;“移了一點位置”,是錯誤所在。錯“一點”先生就發現了,指出了,說明先生認真。 “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 ——細心體察學生出錯的原故。“你看”,“自然”,還有前面的“指著”,兩字一頓,語調舒緩,說明先生循循善誘,言和色夷。 “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 ——闡明科學和藝術的區別,強調科學必須嚴格尊重事實,不能憑主觀隨意對待。這是此次批評的中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 ——做出示范 “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提出要求 試想,一位學者,親自找來學生,親自翻出講義,親手指著,向身邊的學生指出缺點,分析原因,然后做出示范,提出要求,并且態度和藹,語言親切,這該是一位具有怎樣高尚師德的先生啊!這種情形,該是一幅多么深情的嚴師誨教圖啊!在這個用極普通的語言材料鑄造的細胞中,魯迅確實給它灌注進了整篇文章的生命的基因。 從整體來看,這個只有三層次的語段,構造十分嚴密。語段的第一句,“可惜我那時太不用功,有時也很任性”,并合前段,籠起下文:“可惜”兩字承上,表示所寫內容將發生轉折;“太不用功”,所以解剖圖出錯,引出先生的批評;“也很任性”,所以受了批評之后,“口頭答應著”,心里還在做童子之想。而中間一段藤野先生的話,則是嚴格地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寫成的,反映了作為學者、教育家的風范。當然,這里的“不用功”和“很任性”,是作者自抑的寫法,它構成了對先生慈祥和認真態度的反襯。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有計劃地抓住幾篇思想性、藝術性很強的大家名作,從宏觀到微觀“全部”加以分析,不但能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系統“領悟”“應當怎樣寫”的規律。這對建立學生的思想道德規范和寫作規范,都有好處。同時,這樣有重點地突破,還可以避免課文教學上平均使用力量、搞大忽隆的弊病。 ——陳如德《幫助學生“領悟”應當怎樣寫 ——教〈藤野先生〉的幾點體會》 (《中學語文教學》1986年第10期) (三)教學目標及檢測 檢測題 1 給下列字注音。 〔 〕 熳( )薈( )匿( )詰( ) 2 給下面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 〕 3 解釋黑體的字。 〔 〕 油光可鑒( ) 不遜( ) 匿名( ) 詰責( ) 深惡痛疾( ) 4 用下列詞語造句。 〔 〕 爛熳 抑揚頓挫 介意 托辭 深惡痛疾 5 下面語句各使用了哪些修辭方法?分別說說它們的修辭作用。 〔 〕(1)“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2)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 (3)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6 文章開頭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句中的“無非”表達了魯迅先生怎樣的情緒?〔 〕 7 說說下面語句的諷刺意味 〔 〕 (1)但到傍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 不免要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跳舞。” (2)其時正值日俄戰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 8 簡單介紹托爾斯泰。 〔 〕 9 請以魯迅寫藤野先生和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為例,說明寫人要抓住主要特征。 〔 〕 10 學習抓住主要特征寫人這一寫法,用一段話描寫一個你熟悉的人。 〔 〕 11 說說這篇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 〔 〕 12 說說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 〕 13 說說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 〕 ——李治良《初中第五冊基本篇目教學目標及檢測》 (錦州師院《語文學習與研究》1988年第3期) (四)練習 1 給下列黑體的字注音。 爛熳 緋紅 傍晚 驛站 食宿 解剖 畸形 不遜 匿名 詰責 杳無消息 瞥見 2 解釋詞語。 油光可鑒 標致 宛如 托辭 掌故 抑揚頓挫 好意難卻 落第 3 副詞的語法功能是修飾動詞和形容詞。副詞用得恰當、有分寸,能使語意更準確,并能加強思想感情色彩。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意即“只不過”。這個“無非”一下就把作者滿懷探求救國之道的熱情,離鄉背井來到東京,卻大失所望,并對之厭惡的感情表露出來了。同時又把作者決定離開東京的思想透露給了讀者,為后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設下了伏筆。聯系課文,請思考下列各句中加線的副詞在表達上有何作用。(1)實在標致極了。 (2)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 (3)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 (4)在這呼吸不息的地方,墳子竟無從插嘴,居然睡安穩了。 (5)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 (6)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4 描寫人物應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把人物的思想品質揭示出來,從課文中摘錄描寫藤野先生的語句。 外貌 聲調 衣著 教學態度 這些描寫,表現了藤野先生具有 的思想品質。 5 參看“導讀”2 用自己的語言,口頭或書面說明課文的結構特點。 6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是什么?這一層與第四層在內容上有何聯系?兩層內容反映了魯迅和藤野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 7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也無怪他疑惑。”你是怎樣理解這一段議論的?從文章內在聯系看,它有什么作用? 8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藤野先生》,但文中只有第二部分的第二、四兩層具體寫了藤野先生,為什么? 9 本文結尾的一段話,含義豐富深刻,值得仔細體會,請按照課文中所用詞語,在下面的橫線上填空,并在括號內說明所填詞語的思想含義: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 ( ),仰面在燈光中 ( )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 ( ),而且 ( ),于是點上一支煙, 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 的文字( )。 ——錢任初《中學語文190篇導讀與練習·藤野先生》 (江蘇教育出版社87年版) (五)板書設計 ——于漪《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案選·藤野先生》 初五冊(山東聊城師范學院中文系85年印刷) 五、參考書目及論文索引 1.余慶瑜《怎樣理解藤野先生的“模胡”》(江西《語文教學》1981年第12期) 2.李丹《〈藤野先生〉中的一個引號》(《遼寧教育》1982年第2期) 3.李丹《“發髻”還是“發髫”》(江西《語文教學》1982年第3期) 4.竟秋《魯迅是否回答了藤野先生的問話》(《語文學習》1982年第9期) 5.張智輝《〈藤野先生〉的線索是什么》(《語文教學之友》1982聽第6期) 6.曹文彬《淺談〈藤野先生〉的主題》(《安吉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7.趙璧仁《〈藤野先生〉的語言教學新探》(《青海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8.《魯迅作品教學初探》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藤野先生》山東棗莊市薛城區教研室(《中學語文教學》1985年第8期) 10.王業偉《魯迅關于人物回憶散文的藝術特色》(《華中師范大學學報85年第6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