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驛站(yi4) 教誨(hui) 系住(ji) 蘆薈(hui)
瞥見(pi百) 畸形(ji1) 匿名(ni) 請責(jie2)
杳無消息(yao3) 深惡痛疾(wu3) 油光可鑒(jian4) 緋紅(fei1)
2.解釋下列詞語。
宛如:正像,好像。 緋紅:鮮紅。
油光可鑒:這里是說頭發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 鑒,
原意是鏡子,這里作動詞。 驛站: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掌故: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里指學校發生的
一些事情。不遜:無禮。遜,謙遜。詰責:反問并責備。
杏無消息:從此再也沒有消息。 杳:遠得不見蹤影。瞥見:一眼看見。
二、導人
恩師是讓人永遠懷念的。特別是當你獨處異國他鄉,在失望中苦
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時候,都有一位老師給你無私的關愛和真
誠的鼓勵。那是永不墜落的寒夜星辰,永遠在人生的征途中溫暖地閃
亮。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發生在20世紀初那個特殊年代里感人至
深而又發人深省的往事。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
家、革命家。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
日記>,抨擊吃人的舊禮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是中
國新文學運動的旗手。后參加左聯的領導工作,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的左翼文藝運動的主將。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
全集>。本文選自<朝花夕拾>,這是魯迅的一個回憶散文集,寫于1926
年2月至11月,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訂成書改名。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可以請幾個同學讀。朗讀過程中,要求同學們考慮段落的劃分,找出描寫藤野先生的語句,以及藤野先生與作者交往過程中的幾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
提問: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明確:可以分三部分。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意思是:作者在東京的所見所感。(寫在公園賞櫻花;在會館,留學生學跳舞。)2.“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意思是:回憶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離別。主要寫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3.“我離開仙臺之后……深惡痛疾的文字。”意思是:離開仙臺后,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崇敬之情。
課文的第二部分較長,內容較多,可以讓學生討論,進一步劃分層次。
明確:第二部分分以下幾層:
第一層:“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咽的芋梗湯”。寫去仙臺途中所見和初抵仙臺后受到的優待。
第二層:“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寫藤野先生給魯迅的最初印象。
第三層:“過了一星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寫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幾件有意義的事情。
第四層:“有一天……我便將這托爾斯泰式的信退還了他們”。寫藤野先生受到日本“愛國青年”誣蔑的經過。
第五層:“中國是弱國……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寫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和與藤野先生惜別的情況。
五、分析刻畫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質一
提問: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
明確:寫他:“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講課是“緩慢而很有頓挫”。他衣著“模胡”,“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町嫵鲆晃簧顑€樸,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學和教育事業上的學者形象。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寫人抓特征,幾筆勾勒,非常傳神。
提問:在與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記敘了幾件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明確:記敘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為作者添改講義。“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藤野先生一直堅持這樣做,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作者用事實說話,表現了藤野先生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和對作者的熱心幫助。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為作者糾正解剖圖,他循循善誘地說:“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表現了藤野先生對作者要求嚴格,一絲不茍。作為一位學者,他尊重科學;作為一位教師,他主動熱忱。
第三件事是寫藤野先生關心作者的解剖實習。“我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擔心,怕你不肯解剖尸體,現在總算放心了,沒有這回事”,始而“擔心”,繼而“放心”,說明藤野先生對作者熱情誠懇,體貼入微。一位教授能對一個普通的異國留學生如此關心,沒有絲毫的偏見,真是難能可貴。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國女人裹腳的問題,對纏足引起的足骨畸形,他總想看一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說明他求實,注重調查,具有嚴謹的治學態度。
提問: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樣的寫法?
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明確:以上四例都是寫實。寫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經歷的實事,既可信,又耐人尋味。這些事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了藤野先生為人正直熱誠,對工作認真負責,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六、小結
這堂課主要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學習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七、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聽寫詞語:
緋紅 落第 不遜 詰責 托辭
油光可鑒 抑揚頓挫 深惡痛絕 物以稀為貴
二、繼續學習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并討論問題。
1.提問:課文一開頭就描寫了“清國留學生”賞櫻花和學跳舞兩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明確:“形成一座富士山”,是形象、夸張的比喻;“還將脖子扭幾扭”,他們以丑為美,丑態百出;“標致極了”是諷刺反語,這些“清國留學生”白天出入于上野公園,不務正業,游逛喪志。晚上會館的地板“咚咚咚地響得震天”,“滿房煙塵斗亂”,這些留學生留而不學,于國不顧。
作者對此嗤之以鼻。他鄙視、憎惡這種醉生夢死的生活,作者到日本留學的目的,是尋求救國救民的道理,學習有益的知識和本領,這是他愛國主義思想的體現。“東京無非是這樣”,表明東京不足戀,這又為他去仙臺結識藤野先生作了鋪墊。 .
2.提問:作者為什么對“日暮里”和“水戶”有深刻的印象?
明確:“日暮里”,含有“日暮途窮”的意思,屈原的<離騷>中有“日忽忽其將暮”的詩句,魯迅先生在他的<彷徨>的題辭中曾引用。魯迅來到異國他鄉,必然會想到災難深重的祖國,也很可能以古詩名句寄托自己的情懷,記起“日暮里”,就會自然觸動作者思念故國之情。
至于“水戶”。是明末遺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在明亡后圖據舟山為抗清根據地,失敗后亡命日本,在日本講學二十余載,力圖恢復明朝,“自誓非中國恢復不歸”,最后客死在異國。魯迅很崇敬舜水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之志。
3.提問: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明確:作者氣憤地敘述了這個事件后,又非常憤慨地議論道:“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作者在這里用了一個本不是因果關系的因果關系復句,并且用“當然”加以強調,深刻地揭露了這種邏輯的錯誤,表達了對這種謬論的憤懣與抨擊。然而作者冷靜下來后,覺得:“也無怪他們疑惑”,馬上
意識到,弱國國民受歧視,遭凌辱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激發了作者立志學好本領,來報效祖國的決心。
“匿名信事件”也極大地諷刺了日本的所謂“愛國青年”,他們捏造事實,無中生有;同時也表明了藤野先生主持公道,沒有民族偏見。
4.提問:如何理解“看電影事件”?
明確:魯迅先生1902年東渡日本,抱定了醫學救國的思想去學醫。這在他的《<吶喊)自序》中有記載:“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但是,在仙臺醫專學醫時,他的思想變化了。“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被殺的是愚昧的中國人,圍觀的也是愚昧的中國人,影片的內容震撼了作者的心。tt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更是刺激了作者,加之周圍“酒醉似的喝彩”。這一切自然加劇了作者“棄醫從文”思想的轉變。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寫道:“我便覺得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了。,,
應該說,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因素很多,而“看電影事件”是他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
5.提問:在課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質的激勵、教育,而決心勇于革命,為國戰斗的句子,并加以體會。
明確:“……,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幾句話,作者把對藤野先生的敬重與自己的愛國思想統一起來了,把對藤野的懷念與自己未來的使命結合起來了。作者所說的“良心發現”,就是作為中國人,為了祖國,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增加勇氣”,就是增加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以及它們的御用文人斗爭的勇氣。作者決心用筆作刀槍,周“正人君子”們開戰,為革命吶喊,為光明的中國繼續奮斗。
小結:以上五個問題都是圍繞著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分析的。這與分析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并不矛盾,不僅如此,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是統一的整體。
三、學習本文語言的特點
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評析。
明確:
如:“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對藤野先生認真負責的精神表示欽佩。“他更叮囑我將來寄來照片給他,并且時時通信告訴他此后的狀況。”表明藤野先生對“我”的關心,對友情的珍重。“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深切地表達了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感激。以上例子說明,不論是記敘的語言,還是議論抒情的語言,都飽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寫了作者的胸懷。
又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無非”是“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花前月下,游蕩玩樂生活的厭惡。“實在標致極了”,“實在”是“的確”之意,增強了反語的諷刺力量。“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大概”是“有很大可能性”或“不十分精確,不十分詳盡”之意,表示一種推測,作者來到仙臺,雖然得到了一些優待和關照,但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種辛酸,一種弱國國民難于承受的辛酸,這里也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居然睡安穩了”,“居然”是“出乎意料”之意,表示作者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不以為然,說明了東渡日本的目的不在于對生活的追求,而是求得知識。“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何嘗”是“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曾或并非”之意,說明看客們的麻木不仁、幸災樂禍,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下的人們精神麻木的憂傷與痛恨。“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似乎”是“好像、仿佛”之意,表明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深深懷念。
四、小結
本文是一篇散文,是魯迅對20世紀初自己在日本留學的一段經歷的回顧,重點敘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熱情歌頌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誠。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課文在寫人敘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寫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特征來刻畫人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敘事方面,主線鮮明。脈絡清晰,重點突出。這篇文章也可以說是作者青年時代愛國、報國的心路歷程的寫真,通篇洋溢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感情。
五、布置作業1.研討與練習四。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