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蘇聯政治家,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軍隊最高領導人。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對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涉,此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1966年3月29日,勃列日涅夫成為蘇共總書記。 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烏克蘭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44年升為少將。1952年任蘇共中央書記。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蘇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積極推行赫魯曉夫的墾荒政策。1956年再次當選為黨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和中央書記。1957年開除馬林科夫集團后,升任主席團正式委員。1960年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參與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任蘇共第一書記。在結束了赫魯曉夫的無序而帶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總體趨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領導期間腐化和裙帶風盛行。他在任期間,蘇聯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核武器的數量超過美國,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大國,但是蘇聯國內的福利也有很大的發展。在他統治后期,由于超高的軍費開支和失敗的計劃經濟,蘇聯經濟已經停滯。 對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有限主權論”,聲稱當華沙條約成員國的社會主義政權受到威脅時,蘇聯可以進行武力干涉,此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他1968年派軍隊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為蘇聯元帥。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親蘇聯的政策,他發動了阿富汗戰爭,成為導致蘇聯衰落和最終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任內蘇聯與中國關系長期沒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死前發表的1982年“塔什干講話”,被認為是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 勃列日涅夫選拔官員的標準很簡單,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讀過書,或來自他工作過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獲得提拔。在給大量親信委以重任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漸排擠他不信任的人。以至于蘇聯著名外交家葛羅米柯曾發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樣,有的人突然從這里出現,有的人突然在這里消失。”勃列日涅夫還有強烈的“舐犢之情”,對自己的子女異常“寬厚”,竟用公款為子女營造豪華別墅。他的女婿丘爾巴諾夫也青云直上,在短短十年內,由一名低級軍官晉升為上將。 據他的翻譯蘇霍德列夫回憶,勃氏有兩件事干得極好:打獵和開車。他曾親眼看見勃氏在打獵時一槍命中野豬心臟。1973年,勃氏訪問美國時,尼克松送了一輛“林肯”牌轎車給他。勃列日涅夫馬上拉著尼克松坐到車上,在狹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嚇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譯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執政后期,他則總泡在家里看電視、看電影,然后再招來他喜歡的演員,給他們頒發各種各樣的獎章和勛章。
1906 年12 月19 日,生于烏克蘭葉卡杰琳諾斯拉夫州卡門斯科耶。1921—1923 年在卡門斯科耶冶金廠做工。1923—1927 年加入共青團;在庫爾斯克農田耕作與土壤改良中等技術學校學習。1927—1930 年任自俄羅斯奧爾沙區科哈諾夫斯基鎮的土地丈量員;在庫爾斯克州的一個區任區農業管理局農田耕作組組長;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的比塞特任縣執行委員會農業部部長,比塞特縣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任烏拉爾州農業部副部長。 1930 年在莫斯科農業大學學習。1931 年加入聯共(布);在卡門斯科耶冶金學院夜校學習,并同時在冶金廠做工,任冶金學院黨組織組織委員。1935 年畢業于冶金學院,獲工學士學位;在卡門斯科耶冶金廠當工程師;服兵役。1936 年在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冶金廠任工程師,并任冶金技術學校校長;5 月,任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市蘇維埃副主席。1938 年5 月,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部長。1939 年2 月,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主管宣傳工作的州委書記。1940 年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負責國防事務的州委書記,團政委。1941 年7 月,入伍;同月,任南方方面軍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團政委,旅政委。 1942 年4 月,在第十八集團軍任政治部主任;10 月,獲上校軍銜。1944 年獲少將軍銜。1945 年4 月,任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7 月,在倫貝格任喀爾巴阡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 年任扎波羅熱州委第一書記。1947 年11 月,任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1950 年3 月,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6 月,在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工作;7 月任摩爾達維亞黨中央第一書記。1952 年10 月,任蘇共中央委員。1953 年3 月,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逝世。被解除蘇共中央書記的職務,任命為海軍部政治部主任,領中將軍銜。1954 年2 月,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二書記。 1955 年8 月,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1956 年2 月,蘇共舉行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被選舉為主席團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57 年6 月,任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1958 年任蘇聯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局副主席。1959 年1 月,出席蘇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并發言。1960 年5 月,第五屆最高蘇維埃舉行第五次會議,被任命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7 月,因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免去了蘇共中央書記的職務。1961 年10 月,出席蘇共二十二大,并發言;12 月,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62 年9 月,出訪南斯拉夫。 1963 年6 月,在蘇共中央舉行的全會上,被選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64 年7 月,由于已任蘇共中央書記,被解除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一職;10 月,蘇共中央全會,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同月,在紅場歡迎宇航員大會上發表講話;同月,與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哥穆爾卡等人在波蘭邊境比亞沃維斯卡森林的普什哈會晤;11 月,在克里姆林宮慶祝十月革命47 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12 月,在第六屆最高蘇維埃舉行的第五次會議上,接任蘇聯憲法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1965 年1 月,出席華沙條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4 月,訪問波蘭;5月,在克里姆林宮慶祝蘇聯衛國戰爭勝利20 周年大會上作報告;十月,再次訪問波蘭;同月,在蘇共中央舉行的全會上作《關于召開例行的蘇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的報告;10 月,第六屆最高蘇維埃舉行第六次會議,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11 月,訪問民主德國。1966 年1 月,訪問蒙古;2 月,英國首相威爾遜訪問蘇聯,與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3 月,蘇共舉行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他在會上作了蘇共中央總結報告,在這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1967 年1 月,訪問波蘭;同月,訪問埃及;2 月,訪問捷克斯洛伐克;4月,率代表團參加德國統一社會黨第七次代表大會;5 月,訪問保加利亞;9月,率團訪問匈牙利。 1968 年1 月,訪問波蘭;同月,訪問民主德國;3 月,與保、匈、民主德國、波、捷黨政領導人在民主德國德累斯頓會晤;4 月,蘇共中央舉行全會,會上作了《關于國際形勢的迫切問題和蘇共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團結而斗爭》的報告;5 月,與保、匈、波、民主德國領導人在莫斯科會晤;7月,與捷共中央主席團在捷邊境城鎮切爾納會晤;8 月,與捷、波、民德、保、匈領導人在布拉迪斯拉發會晤,之后,蘇共中央全會于19 日決定對捷進行軍事干涉。1969 年1 月,在莫斯科紅場發生槍擊事件,據說,是針對蘇聯領導人的;6月,在莫斯科舉行了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會上致開幕詞并作了長篇發言。 1970 年5 月,言論集《遵循列寧主義的方針》一書出版;同月,訪問捷克斯洛伐克;同月,在第八屆最高蘇維埃舉行的第一次會議上,選舉了包括他在內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8 月,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蘇,與勃列日涅夫會見;10 月,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蘇,同勃列日涅夫舉行了會談。1971 年3 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蘇,與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同月,蘇共舉行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會上作了總結報告;4 月,蘇共舉行第一次中央全會,選舉他為總書記;5 月,率團參加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6 月,率團參加德國統一社會黨第八次代表大會;8 月,與保、匈、民德、蒙、波、捷黨政領導人在克里木會晤;9 月,與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克里木會談;同月,對南斯拉夫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同月,訪問匈牙利、保加利亞;10 月,薩達特訪蘇,與勃列日涅夫會談;同月,訪問法國、民主德國;12 月,率團參加波蘭統一工人黨第六次代表大會。 1972 年4 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基辛格訪蘇,與勃列日涅夫會談;同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蘇,會見勃列日涅夫;同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蘇,勃列日涅夫與尼克松簽署了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兩項協議等文件;10 月,言論集《遵循列寧主義的方針》第三卷出版;11 月,又一言論集,題為《蘇共為一切革命力量和愛好和平力量的團結而斗爭》出版。1973 年1 月,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蘇,與勃列日涅夫在明斯克附近的扎斯拉夫爾進行工作會晤;5 月,獲得“加強國際和平列寧獎金”;同月,訪問波蘭、民主德國及聯邦德國;6 月,訪問美國,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同月,訪問法國;7 月,接受加強國際和平列寧獎金;同月,與東歐及蒙古各國領導人在克里木會晤:9 月,1964—1972 年的言論集《關于蘇共和蘇維埃國家的對外政策》出版;10 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蘇,同勃列日涅夫會談;11月,訪問印度。 1974 年1 月,首次訪問古巴;4 月,參加在華沙舉行的華沙條約國政治協商委員會會議;6 月,阿富汗共和國總統達烏德首次訪蘇,勃列日涅夫與達烏德會晤;6 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蘇,勃列日涅夫與尼克松會談,并簽署了10 項文件;7 月,訪問波蘭,參加波蘭國慶30 周年紀念活動;10 月,在柏林參加民主德國25 周年國慶活動;同月,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舉行會談;同月,與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舉行會談;11 月,與美國總統福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會談,并第一次“中風”;同月,率團訪問蒙古,參加蒙古人民革命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及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50 周年慶祝活動,再次“中風”。1975 年2 月,與來訪的英國首相威爾遜舉行會談;3 月,率團參加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7 月,率團參加在赫爾辛基舉行的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第三階段會議,會議期間與多國領導人舉行會晤;11 月,與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統謝爾舉行會談;同月,與來訪的意大利總統利昂納舉行會談。12 月,牢團參加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并發表講話。 1976 年2 月,在蘇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會上作總結報告,代表大會結束時,被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5 月,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蘇聯元帥軍銜;6 月,率團出席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并作長篇發言;11 月,訪問南斯拉夫;同月,訪問羅馬尼亞;12 月,在70 壽辰時,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部長會議聯合給勃列日涅夫寫賀信。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他第五枚列寧勛章、第二枚蘇聯英雄金星獎章和榮譽武器(短佩劍)。1977 年6 月,會見來訪的索馬里第一副總統薩馬特爾;同月,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會議,解除波德戈爾內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職務,選舉勃列日涅夫擔任這一職務;同月,訪問法國;8 月,與來訪的南共聯盟中央總書記鐵托舉行會談;11 月,同芬蘭總統吉科寧會晤。 1978 年2 月,會見來訪的古巴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勞爾·卡斯特羅;3 月,會見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斯多夫;同月,被授予勝利勛章;5 月,出訪聯邦德國;同月,訪問捷克斯洛伐克;12 月,會見來訪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總書記、總理塔拉基。1979 年5 月,率團訪問匈牙利;6 月,在維也納同美國總統卡特舉行會談;9 月,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革命委員會主席塔拉基舉行會談;10 月,率團訪問民主德國,并參加民主德國國慶30 周年活動。1980 年5 月,率團抵貝爾格萊德,參加鐵托總統的葬禮;同月,與法國總統德斯坦會談;同月,與來訪的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會談;8 月,致函美國總統卡特、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及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表示愿同西方就削減歐洲中程導彈問題進行談判;10 月,與來訪的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卡爾邁勒會談;12 月,出訪印度。 1981 年2 月,蘇共舉行第二十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4 月,率團出席捷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并在會上講話;5 月,與來訪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會談;11 月,訪問聯邦德國。1982 年3 月,在蘇聯工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講話;同月,在塔什干授勛大會上發表關于對華政策的講話,并談及對日關系問題;5 月,在蘇聯共青團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同月,會見黎筍,黎筍授予他一級胡志明勛章和越南勞動英雄稱號;9 月,會見訪蘇的印度總理英·甘地;11 月,在克里姆林宮慶祝十月革命65 周年招待會上發表講話;11 月10 日,猝然去世,終年75 歲。
政治生涯: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壓根沒有人會把這位性格溫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語)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職位聯系起來。出生于1906年的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時代并沒有顯示出什么過人之處,但其升遷之路卻異常順利。1939年,年僅33歲的勃氏就擔任了州黨委書記,并在衛國戰爭中先后擔任了第18集團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將軍銜。然而在整個戰爭期間,勃列日涅夫并未真正上過前線。 戰爭結束后,勃氏連升三級,從1952年起擔任蘇共中央書記,并深得斯大林賞識。在當時的蘇共中央委員會中,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認為能力較弱的人,對誰都構不成威脅。他本人也曾多次“謙虛”地表示過:自己沒有領袖的才能,更沒有那樣的野心。因此,在險象環生的權力場中,勃氏反倒躲過了無數災禍。 1964年10月,蘇共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和克格勃負責人謝列平密謀把赫魯曉夫趕下臺。當時,有人要勃氏給正在度假的赫魯曉夫打電話,他竟“害怕得差一點昏厥過去,后來被別人強拉硬扯到電話機前”。當聽說赫魯曉夫知道了政變的消息時,勃氏一下子撲到朋友的懷里,驚恐不安地說:“全完了,赫魯曉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赫魯曉夫下臺后,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只好推舉勃氏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在幾年內不動聲色地剪除了謝列平等人的黨羽,牢牢坐穩了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大位。 政治行動: 在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間,龐大的軍費開支和同樣巨大的重工業投資,使得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逐步改變了蘇美之間的力量對比。上世紀60年代,蘇聯處于美國軍事力量的壓制之下,而到70年代時,蘇聯的軍力已能與美國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國。此時,美國在國外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在國內則面臨著高漲的反戰運動和“水門事件”的政治危機;中國則處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之中。所以,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種錯覺,認為整個國際形勢發展對蘇聯有利,頻頻向美國發起挑戰。就在這一時期,蘇聯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被蘇聯直接或間接地控制,這些國家的領導人無一不是親蘇派。這時的蘇聯自己也承認,其對外政策“在當前條件下具有全球進攻性”。 盡管勃列日涅夫后來與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限制反彈道導彈防衛系統條約》 、《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等緩和軍備競賽的協議。然而兩國關系卻沒有就此走上緩和軌道,反而由于勃列日涅夫在1979年悍然發動入侵阿富汗的戰爭而陷入了全面對抗。而正是勃氏發動的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最終耗盡了蘇聯的發展動力。 執政時與中國的關系:曾想用核武器攻擊中國,晚年開啟中蘇關系正常化大門 1969年3月,中、蘇兩國軍隊先后在珍寶島發生了三次武裝沖突。珍寶島沖突爆發后,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在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等人的強烈主張下,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準備用中程導彈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為取得美國人的支持,蘇聯駐美大使多勃雷寧奉命將消息告知美國方面。 然而尼克松政府認為:一個強大中國符合西方的戰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讓蘇聯人打開潘多拉盒子,整個世界就會跪倒在北極熊的面前。“我們能夠毀滅世界,可是他們卻敢于毀滅世界。”幾天后,《華盛頓明星報》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則消息,題目是“蘇聯欲對中國做外科手術式核打擊”。這則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強烈反響,勃列日涅夫氣得發瘋,憤怒地喊道“美國出賣了我們”。 此后,蘇聯陳兵百萬于中蘇邊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極大威脅。但勃氏在執政晚期意識到了中蘇關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連發出積極的信號,為中蘇關系“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拉開了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蘇關系在勃氏手上達到了對立的頂峰,也開啟了正常化的大門,這個時期是中蘇關系的一個分水嶺。 執政期間的影響: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的蘇聯,國民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兩位數,經濟規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費品卻長期短缺;蘇聯擁有當時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糧食卻連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筆外匯進口糧食;蘇聯的宇宙飛船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汽車卻故障頻出且耗油驚人;許多蘇聯百姓家里的家用電器陳舊不堪,電視機爆炸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經常開玩笑說,蘇聯生產的電視機應當送給敵人。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卻開始深入蘇聯普通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靈深處。迪斯科、爵士樂等西方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一度根絕的吸毒現象開始風靡一時,社會治安狀況大大惡化。據統計,在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大約形成了2400個黑手黨組織,并且這些黑手黨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紀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紐約一樣,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1]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終年76歲。在勃列日涅夫的時代,蘇聯的國勢達到了頂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對蘇聯社會積累的無數尖銳矛盾缺乏認識,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魄力,使這些矛盾越積越深,社會動亂的能量越積越大,最終隨著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個曾經令人仰視的強國也隨之墜入深淵。 然而在勃氏去世20多年后,俄羅斯人卻開始懷念這位“忠厚長者”。俄各界對于勃列日涅夫的評價呈現出肯定多于否定的總體態勢,主要是出于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與現在相比具有“公正”的優勢,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統計數據表明,在勃列日涅夫執政初期的1965年,蘇聯人的平均工資只有96.5盧布,到了其執政晚期就上漲到170盧布。很多蘇聯人在這段時間內搬進了屬于自己的房子,購買了像樣的家具、服裝甚至汽車。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分化為界限分明的貧富兩大社會集團。對于大多數俄羅斯民眾,勃列日涅夫時代是“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羅斯的對立面。根據列瓦達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訪者認為,如果俄羅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爾巴喬夫改革之前的狀況會比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處于發展的巔峰期,國際格局一度呈現出蘇攻美守的局面,俄羅斯的大國主義傳統和實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然而蘇聯解體后,在經歷了十幾年的經濟和社會資本主義化之后,俄羅斯始終沒有能夠找回曾經的大國榮光。而大國意識和強國意識恰恰在俄民眾的意識形態認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當然,俄羅斯人現在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時代。因為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開始停滯不前,這段時間內,蘇聯GDP增速從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只有1966年和1973年兩年能夠保障面包的供應,其余年份竟然需要大量從國外用硬通貨進口糧食。蘇聯經濟正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嚴重依賴于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從而為蘇聯的覆亡埋下了隱患。一些有識之士指出,勃列日涅夫執政的歷史要求俄羅斯人民進行深入思考,維護穩定的代價是什么?穩定又是怎樣轉化成為停滯的泥淖?俄羅斯今后要實現重新崛起就不得不汲取勃列日涅夫時代的慘痛教訓,而不能僅僅沉湎于這個時代表面的顯赫背后
笑話 若要評選史上最搞笑的國家首腦,冠軍非蘇聯共產黨前總書記勃列日涅夫(1964-1982在位)莫屬。他要認了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一把手,勃列日涅夫的水平與所作所為確實和他的地位嚴重不相稱。 勃列日涅夫的翻譯霍德列夫在回憶錄中寫道:勃列日涅夫是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知識貧乏的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諸如“我們將研究研究”、“我們考慮考慮”這類話搪塞對方提出的問題。只要手頭沒有講稿,他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這個平庸的國家最高領導曾鬧出許多笑話來。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私下會晤,他照本宣科,念著為他準備的稿子,當念到劃去的段落時,竟轉過頭去問翻譯:“我還要往下念嗎?” 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視察,在阿塞拜疆黨員大會上致祝賀詞。他拿錯了別人為他準備的另一份講話稿念了起來,居然沒有發覺!由于他的講話與大會毫不相干,臺下聽眾騷動起來,秘書連忙替他換了一份講稿,他這才明白念錯了稿子! 勛章 勃列日涅夫還有濃郁的“勛章情結”。以發獎章、勛章的方式頌揚自己治理下的蘇聯社會,成了勃氏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事,并對此走火入魔。他的警衛講了這樣一件真事:勃列日涅夫在看電視連續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時,一個護士在一旁說,劇中的偵察員伊薩耶夫是個真實的人,現在還活著,只是被人遺忘了。這一下可算是觸動了勃氏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他馬上讓警衛去了解伊薩耶夫的近況,如住在哪里,現在干什么等等。警衛說,不用去了解,沒有這個人,那是電視劇塑造的藝術形象。勃列日涅夫還是不放心,又給安德羅波夫打電話,得到的是同樣的回答。怎么辦?勃列日涅夫本來是想給這個伊薩耶夫頒發勛章的,人都沒有,勛章怎么發?勃氏這時來了聰明勁兒,他把一枚金星勛章授給了扮演伊薩耶夫的演員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 勃列日涅夫當政期間究竟給多少人發了多少獎章和勛章,已無法統計清楚;但可以說清楚的是,他沒少給自己發勛章,他一生獲得114枚勛章。1976年12月,70歲生日時獲得“蘇聯英雄勛章”,這是當時蘇聯的最高勛章,一般只授予為蘇聯國家和社會做出偉大貢獻的人士。同樣出于慶生,他還獲得“列寧勛章”和“金星勛章”超過三次。1978年他還獲得軍隊最高勛章“勝利勛章”,成為二戰結束后唯一獲得該勛章人士。他死后,1989年蘇聯取消了他的這枚勛章資格。 時間一晃過去了20多年,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仍常常出現在俄羅斯的各種場合,掛在老百姓的嘴邊,不過不是懷念,而是對他進行諷刺。說唱藝術家彼德羅相在舞臺上裝出一副臃腫不堪的樣子,嘴角歪斜,學勃列日涅夫說話:“今天,我……代表……蘇……蘇聯政府……授予您勛……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