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在女人的血液里永遠不會死,永遠游去來兮。即使生活進入互聯網與數字化的時代,浪漫仍是烈火里面的“柴”,隨風而起,永不老去。 所謂情調只是浪漫的外衣,對女人來說,浪漫的本質是一場美夢,無法描述但可以感受。對男人來說,戀愛婚姻家庭幾個方面可以混為一談,故有“老婆孩子”之說。而浪漫只是其中一個幼稚的、階段性的、轉瞬即逝的小插曲。然而用女人的眼光觀察,婚戀家庭各歸各碼,浪漫是高居其上的大理想,總領全局。它跟男人有關,但男人不是浪漫的中心,只是戲中演員。只有男人才會把浪漫跟女人及上床等同起來,即魯迅挖苦過的“由胳膊想到全身”,所以男人不懂浪漫,是泥做的,而且不是什么好泥。而女人都喜歡浪漫。她們渴望浪漫,追求浪漫。 男人從小養成一種責任感,可以說是從小的一種訓練,他們像個孩子一樣,就只會單一地想著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會去想亂七八糟的事情。 他們的精力比較集中在某件事情上,比較專一,對別的事情不會太細致;對于感情,他們不會很細膩,甚至容易被女人說成被忽略。而不同的是,女人偏感性,想象力豐富,期盼在生活里出現某些驚奇,某些意外的能感動人,打動心的東西——曾經的某些細節和情愫,可能正隱秘在她心房的某個角落,溫情而生動地不斷重現。 女人的浪漫可以是對追求者意想不到的表白,也可以是經年累月的相思情懷,甚至可以是突如其來的情感之暴風雨,而且毫無理性可言…… 女人喜歡浪漫,而男人則喜歡浪漫的女人。浪漫的女人都很有情調,而浪漫感動自己,也感動男人。 男人最無法拒絕的就是女人的那份情調。在這個講究包裝的年代,浪漫經過女人一渲染就成了別樣的情調,征服了他,也給自己的愛情增色不少。 浪漫沒有年齡限制。一個留牛角辮的小女孩在游戲中會自然地進“新嫁娘”的角色,實在沒有人教過她們。一個對紅塵萬事全無所求的白發婆婆,仍然會為影視中浪漫故事而淚眼盈盈。女人能夠浪漫到死。少女眼中的浪漫,是《飛越迷情》里張學友為張曼玉點燃的“ILOVEYOU”的燭光,是《有情飲水飽》中梁朝偉特地為舒淇打造的直升機和游樂園,是《兩個人的煙火》里許志安為梁詠琪點燃的煙火;是港劇里,無數次出現的用玫瑰堆砌城壁求婚的場景。 少婦眼中的浪漫,是《廊橋遺夢》,是《羅馬假日》,是《亂世佳人》;是在家里煲好湯,丈夫從背后伸出了許多個日子里未送過的玫瑰花;是在一個陽光嫵媚的午后,兩個人手牽著手在或海邊或公園散步;是坐在咖啡廳,各自看著自己喜歡的書,然后,時不時地抬起頭,四目相接,彼此微笑;是相約著放一個長假,攜手旅游;是靜靜地待在屬于彼此的空間里,不發一語,靜靜地享受默契。 老人眼中的浪漫,則是趙詠華的歌《最浪漫的事》,是坐在搖椅上,數著昨天一起走過的日子,數著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看著從前的照片,回味著過去的點點滴滴。而彼此還是彼此手心里的寶。 少女的浪漫是一種關于美好憧憬的幻想,是屬于“理想型”;少婦的浪漫是對驚喜和“生活在別處”的安排,多了一份真實;老人的浪漫是一種相濡相沫。兩個人能夠攜手到老,無須言語,也無須特別地做些什么事兒,就已經是一種浪漫。 其實,只要兩個人相愛,這種“相愛”的存在,本身不也就是一種浪漫么? 浪漫是一種純真的心態,也是一種生活的熱忱。只有當你熱烈地付出愛時,它才會翩然而至,這樣的浪漫甘若晨露。突如其來的鮮花是浪漫,餐桌上的蠟燭是浪漫,包裝精美的禮物是浪漫,手拉手漫步街頭也是浪漫。浪漫就像古代仕女的花手絹,制作的時候是一種興趣,而使用的時候則是一種情趣。一個善于營造浪漫的女人,同樣也是一個懂得生活的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