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的控制與運用2011-08-25 13:38:57 哈夫 相機所拍的景物處于高度、寬度、深度的三維空間中,被攝體有遠近、高低、深淺之別。人的眼睛觀察景物時,是把遠近不同的對象同時都看清楚是不可能的,可是人的視覺神經有十分靈敏的調節機能,它可以根據景物所在的不同位置快速進行調焦活動,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一目了然。攝影鏡頭不具備這種多點遠景物同時對焦功能及靈敏性,但我們又要用鏡頭拍攝適應人的視覺的—“我讓你欣賞”的景物,這就是我們下面探討的。 景深的概念 攝影中,距離鏡頭(透鏡)聚焦點(處)較遠和較近的景物在畫面中可以結成清晰影像,清晰影像的遠處與近處的距離,稱為景深范圍。簡稱景深。 一般來說,攝影時要調好鏡頭焦距才能按下快門,理論上講我們所拍的景物只有被準確對焦的部分(焦點)清晰,焦點前和焦點后的景物會因為在焦點以外而顯得模糊。不過,基于所用鏡頭的焦距、光圈及拍攝距離等因素,在焦點前后仍然有一段距離的景物能夠被較清晰顯示,不至于落入模糊地帶(人眼的分辨能力;模糊圈影像的放大比例)。 (注:模糊圈又稱分散圈或彌散圈。點光源經過鏡頭在像平面成的像是一個點,保持鏡頭與感光介質距離不變,沿光軸方向前后移動點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會成為有一定直徑的圓形,圓形的大小取決于鏡頭孔徑和點光源偏離程度,只要這個圓形像的直徑足夠小,在畫面上看去仍然夠清晰,點光源圓形像再大些,畫面會顯得模糊,這個臨界點光源圓形像,就叫模糊圈); 影響景深大、小的因素 一般影響到景深大小的因素,有下面三種:
1、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在物距和鏡頭焦距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景深變淺小,被攝體的前后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后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大。因為光圈越小,進入鏡頭的光束越細,近軸效應越明顯,模糊圈直徑就小,使距離鏡頭較近和較遠不在焦點的景物,也結成比較可以接受的清晰景物。 2、焦距 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在光圈和物距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使用長焦鏡頭會讓景深變小,而使用廣角鏡頭時景深就會變大。焦距短的鏡頭比起焦距長的鏡頭,對來自被拍主體前后不同距離景物的光線所形成的聚焦帶(焦深)要狹窄得多,因此會有更多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 在光圈和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距離被攝體越近景深越小, 3、物距
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小,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大 在光圈和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距離被攝體越近景深越小,因為遠離鏡頭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調節就能獲得清晰調焦,而且前后景物結焦點被聚集得很緊密。這樣會使更多的光斑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對靠近鏡頭的景物調焦,由于擴大了前后結焦點的間隔,即焦深范圍擴大了,因而使進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區域的光斑減少,景深變小。由于這樣的原因,鏡頭的前景深總是小于后景深。 由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景深的大、小,主要是由光圈、鏡頭焦距及拍攝距離決定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攝場合中,我們就可以調整這些要素來拍出景深合適的照片。 在早期的鏡頭環上面都有不同的光圈相對物距的景深對應刻度,可以從上面讀出景深范圍,但是現在的自動對焦鏡頭大都舍去了這個設計,要不就是在鏡頭上附個非常簡陋的景深表,實用功能不大。 鏡頭景深的簡單測定(略) 景深的控制
1、光圈控制 景深大、小與光圈大小密切相關。在一定物距時,利用光圈的調整來調節景深大、小具有比較明顯的效果。需縮小景深虛化背景時,采用大光圈乃至最大光圈;需增大景深時,選擇小光圈乃至最小光圈。在同樣物距、焦距拍攝同一對象,大、小光圈對景深大小影響非常明顯。另外,對于數碼相機,在光圈調整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可通過調整感光度,為光圈的調整留有余地。 2、物距控制 拍攝一般人物全景或風光場景時,景深大小都以米來衡量的,除較近的前景外,大多景物都會清晰(景深范圍之內);拍攝近景特別是特寫時,景深的大小往往以厘米來計算:當用微距鏡頭或者用便攜式數碼相機的微距模式做近攝時,景深大小常常會以毫米計算。可見物距越近,景深也越小,相反,物距越遠,景深越大。 在使用長焦鏡頭和大光圈的情況下,如希望再縮小景深時,在不影響畫面整體布局的前提下,可以縮短物距以縮小景深;如以較短焦距配合小光圈,做微距近攝仍然希望增大景深,可略微調遠物距來增大景深,當然這將使被攝主體所占畫面比例變小。 3、焦距控制 改用不同焦距的鏡頭,配合光圈和物距,控制景深的長短效果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當物距與鏡頭焦距的改變后,將使所被攝景物影像的透視關系也隨之變化。 另外,也可以運用前景深小、后景深大的景深原理,一般可通過對焦點選擇來充分利用景深。如拍攝側面人物特寫,需將焦點調在近于鏡頭的眼睛上,另個眼睛處在后景深范圍內。如將焦點調在距鏡頭遠于的眼睛上,近于鏡頭的眼睛很可能處于前景深之外,顯得不清晰。 4、超焦距 是利用景深范圍使用的一種拍攝手段 超焦距并不是指鏡頭的焦距,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特定的對焦距離。如果我們把相機聚焦在超焦距上,那么從1/2超焦距到無限遠都會相當清晰。焦距改變、光圈改變都會影響到超焦距。 對超焦距聚焦,可以讓我們在光圈和鏡頭焦距不變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景深。超焦距經常被用于風光攝影中。由于它擁有與生俱來的“免對焦特性”,這也使它在過去的新聞攝影記者和抓拍愛好者中頗受青睞。
景深的運用 景深的運用在攝影藝術造型中,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們了解景深的原理、影響景深的因素和景深的控制,就要把這些靈活地應用在攝影創作中,控制畫面景物不同的虛與實程度,強化主題、使客(陪襯)體淡化并服務于主體,增強畫面的空間感、透視效果等。
1、在實際拍攝中,將焦點對在主體上,讓模糊的前景與后景在畫面上產生空間透視關系,并盡可能地降低客體在畫面中的地位,以強化、凸顯主體。前景與后景在虛化之后使雜亂無章的亮點、色斑會形成略暗光環和模糊的色塊,而這些光環和色塊不僅是構圖的要素(色彩平衡、亮暗平衡),使畫面增加形式美感。同時,也渲染了畫面氣氛、增強了縱深感。 當我們使用的鏡頭焦距相對較短,而被攝體處于中景(如使用焦距為50MM標準鏡頭或更短的焦距鏡頭,拍攝大半身或全身人物)時,根據鏡頭景深大小原理,即使我們使用最大光圈,除了主體與前后景距離較遠外,前后景很難得到很好的虛化。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改換焦距較長的鏡頭,縮小景深范圍。如果欲增大景深范圍,反向抄做。 利用小景深的方式來模糊被攝體前后的景物,通過模糊、朦朧、虛幻的前景與后景來烘托或反襯清晰的主體,不僅會使畫面顯得簡潔、明快,也給欣賞者以豐富的想象余地。
應指出的是有很多攝影者強調所謂的“焦外”,所指的是后景的虛化,而很少注意前景的利用并虛化。在這不想多探討,影友們可以試利用前、后景的虛化與僅利用后景虛化的畫面作比較,看看效果,自己做結論。 2、在拍攝風景等的場景時,我們常利用縮光圈來增大景深范圍的方法,來表現整個影像清晰的宏觀場景(光圈縮小,使得快門速度變慢,需要使用腳架來穩定機身)。(簡)
3、對于縮小景深,凸顯主題,是一個很方便的手法。但有攝影者言:那是一種無能的辦法,由于處理不好前、后景與主體的關系,沒辦法的辦法—全“虛化”。此言有一定道理。 一是客體在攝影畫面中處于陪襯地位,但是它與主體組成某種情節,對于幫助表達主體的特征、深化主體內涵起到重要作用。畫面中有了客體的陪襯,視覺語言會更加生動、準確; 二是每個客體在畫面中都是構成特定環境的組成部分,凸顯主體處于什么環境之中(主、客體的關系),起著對主體的烘托、攝影者情感的表達作用,有利于加強主題思想的表現力。
在攝影中,如果將前、后景等客體虛化成朦朧的“斑、塊、條”,可能會使被攝主體“孤家寡人”,也無從談到主體與客體、主體與環境的關系了,削弱了照片的表現力;如果畫面中主、客體都處于“實”中,有可能會產生主次不分或“喧賓奪主”等問題。
因此,在攝影創作時,對客體(或稱陪襯體)的虛與實的程度(畫面效果的視覺分辨),攝影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的創作意圖進行控制景深(方法見上述),較準確地處理好主體與前、后景及其它客體的虛與實、輕與重等主次關系,創作出滿意的作品來。 但是,攝影創作是多種創作手段有機地結合,景深范圍的運用不過是其中一種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