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要求: 備課是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境界的體現,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藝術的關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所以要認真備好課。備課要淡化教案(導學案)抄寫意識,強化教學準備意識;淡化教案(導學案)經典意識,強化教案(導學案)生成意識;教案(導學案)撰寫要突出“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突出“對學生學習狀態的全面估測”,突出“對教學流程的動態設計”。同時,要做好教學反思,每課撰寫教后小記,每二周撰寫教學反思。 為切實使教師從備課抄教案(導學案)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從教學的需要、實際和質量出發抓好備課管理,本學年提出實行年級組單元式或主題式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的備課方式,使校內資源共享,教師之間互相促進,加強和優化集體備課制度,切實提高備課質量,在集體備課和教材分析中培訓教師,增強教師業務能力,提高業務水平。 一、組織建構 為保證備課工作能有效開展,學校成立備課小組,即由學校教導處負責,各教研組組長負責管理本學科組,各備課組長協助教研組長組織開展。 備課組長的主要任務是組織本組的老師制定備課計劃、召開備課會議,教研組長制定本學科組教研計劃與開展專題研究(如:實驗課、研究課、展示課,組織案例分析等等),并及時向教導處反應備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 二、操作流程: 1、“分”:教研組長召集本學科組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劃分,按年級協商劃定每人所承擔的主備部分。原則上第一次的備課內容由教研組長或備課組長擔任。工作不滿兩年的教師如無獨立承擔備課的把握,可請教資深教師進行修改。 2、“鉆”:個人承擔的備課內容必須進行深入鉆研,在此基礎上首先要形成書面的詳盡的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的內容應包括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定和解決、本單元或本知識點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知識前后的聯系和邏輯體系、教材編排的體系(例題和習題安排的體系)等等;其次要形成本單元的詳盡的教案(導學案) 3、“議”:承擔本科任務的教師應在實施本內容教學活動至少一周前,將教學設計上傳在共享文件夾中,其他教師,特別是同科教師看后可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主備教師及時做好研討內容,便于及時修改教案(導學案)與資料收集整理備查。 4、“改”:主備人員在聽取大家意見后及時對教案(導學案)相應地方進行修改上傳。 5、“調”:每位成員在使用上傳的共享教案(導學案)時一定要根據本班和本人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個性化調整。 三、備課要求: 1、備課可以采用手寫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電子備課,不能照搬照抄。 2、語、數、英教師同時兼教其它學科,主要任教的一門學科必須重點備課,其他所任學科的備課可采用備簡案。專職教師:選擇兩個年級的課作為主要備課,其他年級的課備簡案。 3、總體要求老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各備課組集體討論備教學目標、備教學活動、備可能出現的教學中的意外情況、備教法和學法、備設計意圖。年級組都必須嚴格做到六個統一,即統一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資料、測驗考試和教學目標。 4、備課要堅持“十字訣”,閱讀(通覽教材、掌握內容)——探究(深入鉆研教材,把握作者意圖和教材內在聯系)——定點(確定重點難點)——理路(理清作者思路,擬出教路,安排學路)——落實(從教材、教師、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有效的教法,指導學法,組織教學結構)。 5、教研組長、學科教學能手、校級以上骨干教師,每學期開發觀摩課一個課時,教學設計上傳校園網,供大家學習觀摩。積極撰寫“教育教學敘事”,參與網上評課。發揮學科帶頭作用,指導青年教師上好公開課(包括教學競賽)。 6、對教案(導學案)主要環節的基本要求 : 學期教學計劃:學期教學工作計劃應當包含以下四塊內容: 1.學情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習慣,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及班級狀況等,分析利弊,作出預設,研究對策。 2.教材分析。在認真研究課標、明確課程性質、目標,理解課程基本理念,通讀全冊教材和配套教師用書,參加縣(市、區)級、協作區或學校教研組組織的教材備課會的基礎上,對本冊教材內容體系及教學目標進行系統分析,把握體系,明析目標。 3.教學策略。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提出提高學期學生科學素養的具體措施。 4.教學進度。制定教學進度表,寫出教學課時數,包括復習、檢測、實踐活動等時間安排,一般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學期教學計劃應在學期授課前制訂好,開學時上交學校并存檔。 單元教學計劃 1.單元整體內容分析。在通讀單元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單元教學內容,讀懂單元編排體系,理清課文間的邏輯關系,明確單元內容的結構特點。 2.制訂單元教學目標。根據全冊教學目標、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三維目標。 3.列出教學需要的學具和教具,明確不足或缺少的學具和教具,以及解決辦法。 單元教學計劃應在單元教學前制定好。兼課老師不作硬性要求,但是對整單元內容要作全面分析研究。 課時教學方案設計 課時教學計劃的內容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準備、教學過程。 (1)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認知目標,即知識技能的發展目標;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即使學生認真、積極地參與問題的探索與解決、動手操作、與人交流等學習活動;③情感目標:即興趣、學習習慣、較強的求知欲等非智力因素發展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面向全體,要關注個別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制定明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當前行為目標,切忌大、空,不切實際。 (2)教學重難點:從確立的目標出發,認真鉆研教材,分清每項具體內容的主次,確定閃光點,放在突出地位。根據學生的實際,找準疑點、難點和關鍵,優化教學過程。 (3)教學準備:為創設情境,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根據現有條件,恰當選用教具,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必要的演示、操作、實驗,教師要提前試做,并依據教學活動需要布置(檢查)學生準備相應的學具,以切實保證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要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4)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教案(導學案)的核心部分。青年教師教學過程務必詳盡,不要求程式化,教材不同,預設的教學內容也不同,同時要充分體現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各種教學材料的整合使用。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 ①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②善于創設教與學情境,形成師生互動,共同發展。既有教師活動內容、方式,又有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③注意“預設”與“生成”相結合,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 ④要有主要教學環節的安排和教學時間的預設。 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體現在教學環節之中。 ⑥練習設計:每課時的作業設計要具體,注意形式多樣化,要有層次,具有思維性,創新性。 ⑦板書設計:要做到巧妙、精煉、準確、條理清楚。布局要合理、美觀,力求多樣化。語文、品德與社會、品德與生活、英語、科學、勞動學科和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每課都要有板書設計(每一篇課文一份板書設計)。數學課要求新授、復習課有板書設計(練習課除外)。 ⑧教后反思:要重點寫自己教學過程的得與失,教后的體會與認識,以及對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和原因分析。避免應付式的空話、套話,要注重質量。 ⑨書寫工整,格式規范,超前量一周。 (5)作文:每學期根據每組課文的訓練要求,寫好作前指導與作后講評的教案(導學案)。大作文訓練數量與單元數相同,要有“指導”和“講評”備課。作文指導備課要結合訓練點,寫清習作要求和習作重點,有指導過程和方法,要給學生以充分構思與交流的時間,提倡教師寫下水文。講評備課應包括:整體情況分析、教師精批的內容、集體評議、進行修改幾個部分。小作文每學期教師班級學生實情酌情定量訓練,以片段練習為主。習作內容可以和閱讀教學有機結合,通過語文課堂作業的形式布置,不單設小作文備課。教師要特別注重口頭作文的訓練。 四、備課格式的要求 1、統一封面,要注明:* * 學年度第 * 學期、* 年級、* 學科、執教者。 2、電子備課教案(導學案)模板(見下表):表內各個欄目名稱均是黑體4號,其他是楷體小4號;頁面設置:頁邊距上、下、左、右為2厘米,頁面設置A4,行距18。電子備課教案(導學案)模板
2、學期教學計劃一式兩份,備課筆記一份。 3、單元教材分析、教學目標(不以單元編排的教材,不作要求)。 五、不同層次教師的要求 新教師的教案(導學案)要突出規范性和有效性,有經驗的教師的教案(導學案)要突出研究性和創新性,具體要求如下: 1、教齡5周年內的新教師,要求課課備詳案,每課有反思。 2、教齡5-10年的教師,要求有二分之一的詳案,有重點地進行10個課時的反思。 3、教齡11-19年的教師,要求有四分之一的詳案,有重點地進行10個課時的反思。 4、教齡20-30年的教師,可用簡案,有重點地進行5個課時的反思。 5、教齡滿30年或男滿50周歲、女滿45周歲的教師,可以是簡案。 6、縣骨干教師、縣名師及以上教師,發揮學科帶頭作用,指導青年教師上好公開課(包括教學競賽)。縣骨干教師,要求有3篇精品教案(導學案),其余可用簡案;縣名師及以上教師,按縣各項考核指標考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