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的分類與中醫治療
腦梗死多數屬于中醫中風病范疇。還常見于眩暈、風眩、風痱、風懿等病證。 一、腦梗塞的分類與臨床分型 (一)腦梗塞的分類 常見的腦梗塞包括:動脈硬化血栓性腦梗塞、栓塞性腦梗塞、腔隙性腦梗塞和多發性腦梗塞以及出血性梗死。(二)腦梗塞的臨床分型 2005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由于腦梗死的部位及大小、側支循環代償能力、繼發腦水腫等的差異,可有不同的臨床病理類型,其治療有很大區別,這就要求在急性期,尤其是超早期(3~6h內)迅速準確分型。牛津郡社區卒中研究分型(OCSP)不依賴影像學結果,常規CT、MRI尚未能發現病灶時就可根據臨床表現迅速分型,并提示閉塞血管和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臨床簡單易行,對指導治療、評估預后有重要價值。OCSP臨床分型標準: 1、完全前循環梗死(TACI):表現為三聯征,即完全大腦中動脈(MCA)綜合征的表現:大腦較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意識障礙、失語、失算、空間定向力障礙等);同向偏盲;對側三個部位(面、上肢與下肢)較嚴重的運動和(或)感覺障礙。多為MCA近段主干,少數為頸內動脈虹吸段閉塞引起的大片腦梗死。 2、部分前循環梗死(PACI):有以上三聯征中的兩個,或只有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或感覺運動缺損較TACI局限。提示是MCA 遠段主干、各級分支或ACA 及分支閉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環梗死(POCI):表現為各種不同程度的椎-基動脈綜合征:可表現為同側腦神經癱瘓及對側感覺運動障礙;雙側感覺運動障礙;雙眼協同活動及小腦功能障礙,無長束征或視野缺損等。為椎-基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腦干、小腦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表現為腔隙綜合征,如純運動性輕偏癱、純感覺性腦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手笨拙-構音不良綜合征等。大多是基底節或腦橋小穿通支病變引起的小腔隙灶。 二、中醫辨證論治 (一)一般治療 根據病情給予適當時間的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涎壅盛者應吸痰,呼吸道阻塞出現呼吸困難時應行氣管切開,以免引起窒息;出現吞咽困難或中臟腑昏迷者,視病情可給予鼻飼流質及藥物;尿潴留或尿失禁時,宜留置尿管,并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沖洗膀胱,每日2次;保持大便通暢。 (二)辨證論治 臨床以分期為綱,分證為目。以分期、分證綜合治療為基本思路。分期主要根據發病時間與病情輕重。分證則以虛實為綱,邪氣盛為實,精氣不足屬虛;邪實主要責之肝胃,正虛主要在脾腎。腦梗死急性期標實癥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固脫、救陰固陽。所謂“內閉外脫”,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三)證治分類 1、痰熱內閉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昏憒,鼻鼾痰鳴,項強身熱,躁擾不寧,或頻繁抽搐。舌質紅絳,舌苔褐黃干膩,脈弦滑數。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常用方劑:菖蒲郁金湯加減,配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鼻飼)基本處方: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黃芩15g、天竺黃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遠志6g、姜竹茹12g、人工牛黃粉(沖)2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強痙抽搐加全蝎9g、地龍12g;發熱加金銀花30g;便秘加大黃9g。可以配合醒腦靜注射液靜脈滴注。 2、風火上擾清竅證 神識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素多有眩暈、麻木之癥,情志相激病勢突變,肢體強痙拘急,便干便秘,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而干,脈弦滑大數。治法:清肝瀉火,熄風鎮痙,開竅醒神。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基本處方: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梔子15g、地龍12g、丹皮12g、大黃6g、郁金15g、石菖蒲12g、懷牛膝18g、珍珠粉(沖)3g。水煎取400ml,口服或鼻飼,每日2-3次。痰鳴加天竺黃12g、鮮竹瀝30ml;嘔吐加黃連6g、竹茹15g;發熱加金銀花30g、黃芩15g。可以配合醒腦靜注射液等靜脈滴注。 3、痰濕蒙塞心竅證 腦梗死神昏,半身不遂。肢體松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治法:溫陽益氣,滌痰開竅醒神,佐以活血通脈。常用方劑:滌痰湯、參附湯。基本處方:半夏9g、天南星12g、桃仁9g、石菖蒲12g、白術30g、人參12g、茯苓18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肢體松懈癱軟加巴戟天18g、杜仲18g、淫羊藿15g;四肢厥冷加細辛6g、熟附子12g。可以鼻飼蘇合香丸。 4、元氣敗脫,心神散亂證 突然神昏,昏憒,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自遺。舌瘦,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常用方劑:參附湯,生脈散、獨參湯。常用藥物:人參12g、附子9g、麥冬30g、五味子12g、山茱萸30g、龍骨30g、牡蠣30g。水煎取400ml,鼻飼,每日2-3次。益氣固脫:吉林參、五味子、麥冬、生龍齒。回陽救逆:熟附子。本型多為危重癥候,多以靜脈推注或靜脈滴注,常用參附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等救治。 5、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 腦梗死后癥見眩暈頭痛,面熱耳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舌苔薄黃, 脈弦有力。治法: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佐以活血通絡。常用方劑:羚角鉤藤湯或鎮肝熄風湯等。基本處方: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梔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龍12g、懷牛膝18g、鮮竹瀝90ml(分3次兌入)。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頭痛、嘔吐可用石決明30g,加龍膽草6g、綿茵陳15g、姜竹茹15g;咳嗽痰多加天竺黃12g;發熱者加青蒿30g、黃芩15g。 6、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 腦梗死后癥見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滑。治法:熄風滌痰,活血通絡。常用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等。基本處方:天麻15g、白術30g、半夏9g、天南星6g、丹參20g、當歸12g、桃仁12g、紅花9g、桂枝9g、川芎9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肢體拘急加全蝎9g或蜈蚣3條、白芍30g;言謇語澀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郁金12g;氣虛加黨參30g、黃芪30g。可以選用三七制劑等口服或靜脈注射。 7、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 腦梗死后癥見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治法:通腑瀉熱,滌痰醒神,熄風通絡。常用方劑:大黃栝樓湯加減。基本處方:大黃9g、芒硝6g、栝樓30g、羚羊角粉(沖)2g、鉤藤15g、地龍12g、天竺黃12g、鮮竹瀝(兌)60ml、竹茹18g、膽南星6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直至大便通暢,舌苔變薄;同時注意防止傷陰。便干舌燥,加生地、玄參;腹脹甚者加枳實、厚樸;可選用三七或銀杏葉制劑。 8、氣虛血瘀證 腦梗死后癥見面白或萎黃,氣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治法:補益氣血,活血通絡。常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基本處方:黃芪45-90g、當歸12g、川芎9g、丹參20g、地龍12g、紅花12g、懷牛膝18g、葛根15g。水煎取400ml,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患肢弛緩無力者加桂枝12g、炮附子6-9g、杜仲18g;言謇或失語加石菖蒲12g、遠志9g;氣短、納差加人參9g。 9、陰虛風動證 腦梗死后癥見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治法:育陰潛陽,養肝熄風,活血通絡。常用方劑:滋營養液膏。基本處方:麥門冬30g、女貞子20g、旱蓮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當歸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黃24g、沙苑子30g、阿膠(烊化)10g、太子參30g、丹參15g。水煎取400ml,分2次溫服或鼻飼。煩躁失眠加酸棗仁20g;耳鳴加山茱萸15g;手足灼熱加丹皮15g、麥冬30g。也可選用脈絡寧注射液等。 |
|
來自: 幸運草wrh > 《中風癡呆老年病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