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明史—地理志(下)

 黃甲龍 2012-03-22

明史—地理志(下)  

2010-03-21 21:43:55|  分類: 二十四史 |字號 訂閱

 

 

 

 

 

        【地理五】

 

  ○湖廣浙江

  湖廣《禹貢》荊、揚、梁、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臨路屬焉。又以襄陽等三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路并屬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陳理,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湖廣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五,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一,蠻夷長官司五。為里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與河南、陜西界。南至九疑,與廣東、廣西界。東至蘄州,與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與四川、貴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萬歷六年,戶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為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內黃龍山。東有黃鵠山,下為黃鵠磯,臨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涂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鎮巡檢司。又北有滸黃洲、西南有鲇魚口鎮二巡檢司。

  武昌府東。西有樊山,一名西山,產銀銅鐵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為白鹿磯。西有西塞山,與大冶縣界。北濱江,中有蘆洲,亦曰羅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匯縣南湖澤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東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東有金子磯鎮、又有赤土磯鎮、西南有白湖鎮三巡檢司。南有金牛鎮、西有三江口鎮二巡檢司,后廢。

  嘉魚府西南。西有赤壁山,與江夏縣界。北岸對烏林。西北濱大江,有陸水流入焉,曰陸口,亦曰蒲圻口。東北有簰洲鎮、西南有石頭口鎮二巡檢司。

  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陸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魚縣之石頭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樓巡檢司。

  咸寧府東南。陳友諒時徙治河北。洪武中復還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別名。

  崇陽府南。西有巖頭山。西南有龍泉山。東北有壺頭山,下有壺頭港,亦曰崇陽港,匯群川西合陸水,又名雋水。

  通城府西南。南有錫山,舊產銀錫。北有陸水,自巴陵縣流入。

  興國州元興國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永興縣省入,來屬。北有銀山,西有黃姑山,舊俱產銀。南有太平山,與九宮山接。東有大坡山,產茶。東北有大江。東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鎮巡檢司。又東北有黃顙口鎮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領縣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鐵山,又有白雉山,出銅礦。又東有圍爐山,出鐵。又西南有銅綠山,舊產銅。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檢司。

  通山州西少南。東南有九宮山,寶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東有黃泥垅巡檢司。

  漢陽府元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府。屬湖廣布政司,尋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湖廣。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僅七里。

  漢陽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復置。大別山在城東北,一名翼際山,又名魯山。漢水自漢川縣流入,舊逕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縣西郭師口之上決,而東從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漢口也,有漢口巡檢司。大江自巴陵縣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與漢水會。又西南有沔水,即漢水支流也,仍合漢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陽州流入,仍入大江,謂之沌口,有沌口巡檢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灄水,亦漢水支流也,有淪水流合焉,下流注于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諸水多匯焉。西有蔡店鎮、西南有新灘鎮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百人磯鎮巡檢司,后遷於東江腦。

  漢川府西少北。元屬漢陽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還屬。南有小別山,一名甑山,又有陽臺山。西南有漢水。東有涢水,自云夢縣來,南入漢,謂之涢口。北有劉家塥巡檢司。

  黃州府元黃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布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黃岡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濱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磯,非嘉魚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崢嶸洲。東有巴河,西有舉水,俱入於江。江濱西有陽邏鎮、北有團風鎮、又西北有中和鎮三巡檢司。又有鹿城關,有大活關。又東北有陰山關。

  麻城府北。東有龜峰山,舉水出焉,流入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關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關,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在陰山上。又北有黃土關,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為五關。又西有岐亭鎮,嘉靖五年筑城。

  黃陂府西。東南濱大江,有武湖自西來,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灄水,自漢陽流入江,曰灄口。北有大城潭鎮巡檢司。又北有白沙關,即麻城五關之一也。

  黃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縣之姜家畈置,析黃岡、黃陂二縣地益之。東有三角山,接蘄水、羅田、蘄州界。又有東流河,下流出團風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雙河,合流出灄口,入漢。又北有雙山關巡檢司。西北有金扃關,亦曰金山關,與河南羅山縣界。

  蘄水府東少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西南濱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縣,流經縣境西南入江。又東有蘭溪,東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縣之板石山,流入黃岡縣界。有蘭溪鎮、巴河鎮二巡檢司。

  羅田府東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東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縣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黃岡縣之巴河,入大江。東北有多云鎮巡檢司,又有栗子關,又有上岐嶺、中岐嶺、下岐嶺等關。西北又有平湖關。

  蘄州元蘄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蘄春縣省入,來屬。正統十年,荊王府自江西建昌遷此。東北有百家冶山,產蘄竹。南濱江。東北有蘄水,出大浮山,經州北,匯為赤東湖,西南流,接蘄水縣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鎮、北有大同鎮二巡檢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廣濟州東北。南濱江,江中有中洲。崇禎末遷治於此,尋復故。又有武山湖、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鎮、西南有馬口鎮二巡檢司。

  黃梅州東北。東南有礦山,舊產鐵。大江在南,江濱有太子洑。又南有縣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開口鎮巡檢司,屢圮於江,內徙。又南有靖江觜鎮巡檢司。

  承天府元安陸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直隸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弘治四年,興王府自德安府遷此。嘉靖十年升州為承天府。十八年建興都留守司於此。領州二,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鐘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樂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梁王府,正統六年除。元曰長壽縣,元末廢。洪武三年復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復置,更名。東有兩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興獻王陵寢在焉,嘉靖十年賜名純德山,置顯陵縣於此。明末,縣廢。西濱漢水。北有直河,自隨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豐樂水,又東有臼水,俱注於漢水。

  京山府東。南有縣河,下流至景陵縣,入漢江。又東北有撞河,自隨州流入,至漢川縣入漢江,或謂之富水。

  潛江府東南。元屬中興路。洪武十年八月來屬。北有漢水。西北有潛水,即漢水分流,經縣東南入於漢。又東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漢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為江水之分流,經縣南,有重湖環繞,又東匯於漢水。

  荊門州元治長林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為縣,省長林縣入焉,屬荊州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州,仍屬荊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來屬。東南有章山,即內方山也。漢水逕其東,亦曰沔水。又西有權水,東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陽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荊門守御千戶所。北有宜陽守御千戶所。東南有建陽鎮、新城鎮,西北有仙居口,北有樂仙橋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領縣一:

  當陽州西。元屬荊門州。洪武九年改屬荊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荊門縣。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復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縣,逕縣東南,合榕渡,與漳水會,下流至枝江縣,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檢司。

  沔陽州元沔陽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玉沙縣省入,直隸湖廣布政司,尋直隸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直隸湖廣。嘉靖十年十二月來屬。東南有黃蓬山,其下為黃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漢水。東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匯焉,由漢陽縣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長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漢水支流也,至州東北潴口合流,東入於沔水。東有沙鎮、西南有茅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領縣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楊水,北注沔,謂之楊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楊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楊水,曰中口。東有乾鎮巡檢司。

  德安府元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屬湖廣行省。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黃州府。十一月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為府,屬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陸倚。成化二十三年建興王府。弘治四年遷於安陸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壽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縣省。十三年五月復置。東有章山,即豫章山。涢水在城西,俗稱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謂之漳口。南有高核鎮巡檢司,后移於隨州之合河店。

  云夢府東南。西南有涢水。東有興安鎮巡檢司,后廢。

  應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云夢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漢水。又峙山鎮巡檢司亦在西北。

  孝感府東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漢水。南有淪河,自涢河分流至漢陽,合灄水入江。北有小河溪、東南有馬溪河二巡檢司。

  隨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隨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應山縣。十三年五月復升為州。西有大溪山,氵員水出焉,下流至漢川縣入漢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氵厥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涢水。又西北有合河店、東北有出山鎮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應山州東。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復置。西有雞頭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涢水。東有白泉河,與澴水合,入孝感縣界。西北有杏遮關巡檢司,即平靖關,義陽三關之一。又西南有平里市巡檢司。又東北有武陽關,一名武勝關,又名禮山關,亦義陽三關之一。

  岳州府元岳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直隸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復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復置。西南有巴丘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納湘、澧二水,自西南來合,謂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謂之三湖。沅、漸、元、辰、敘、酉、澧、澬、湘九水,皆匯於此,故亦名九江。東南有氵邕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檢司。

  臨湘府東北。東南有龍窖山,跨臨湘、通城、當陽、蒲圻四縣界。西南有城陵磯,又有道人磯,皆濱大江,有城陵磯巡檢司。又南有土門鎮、東北有鴨欄磯二巡檢司。

  華容府西北。東有東山,又有石門山。大江在北。又有華容河,自大江分流,南達洞庭湖。南有澧水,東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與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樓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家穴巡檢司,后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檢司,后廢。

  平江府東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為縣。北有永寧山。東北有幕阜山。東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東北有長壽巡檢司。

  澧州元澧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澧陽縣省入,屬常德府。三十年三月來屬。元元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復舊治。東有關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門、武陵、桃源三縣界。南有澧水,一名蘭江,亦曰繡水。其東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東有嘉山鎮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三:

  安鄉州東南。西有澧水,一名長河。北有涔水。

  石門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

  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南有天門山,有檳榔洞,與瑤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歷山,澧水出焉,下流至華容縣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漊水,源出四川巫山縣,東流合諸溪澗之水,至縣西匯於澧水,亦曰后江。西南有永定衛,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順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龍伏關,東南有后平關、黑崇關,謂之永定三關。所屬曰大庸守御千戶所,本大庸衛,在衛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為所,曰茅岡長官司,在衛東北,正統中永定衛置。北有九溪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淵、野牛、三江口、閘口四關。所屬曰守御添平千戶所,在衛北,洪武二年置。曰守御安福千戶所,在衛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御麻寮千戶所,在衛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撫司,本桑植、荒溪等處宣撫司,在衛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后廢,永樂四年十一月改置。

  荊州府元中興路,屬荊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為荊州府,屬湖廣行省。吳元年十月置湖廣分省於此,尋罷。九年屬湖廣布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還屬。領州二,縣十一。東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樂元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遷於此,隆慶二年十月除。萬歷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濱江。東南有夏水,至沔陽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陽水,東北至景陵縣,入沔水。又東北有三海,沮、漳水匯流處。北有柞溪。又東有靈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謂之零口。東北有龍彎市、東南有沙頭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檢司。

  公安府東南。東北有舊城。今治崇禎元年所遷。北濱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謂之油口,有油口巡檢司。東北有夏水。

  石首府東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繡林山左,本宋時舊治也。北濱江,江中有石首山。又東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調弦口巡檢司。

  監利府東少南。南濱江。東南有魯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陽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謂之涌口。又東有瓦子灣、西有窯所、南有白螺磯、北有毛家口、又有分鹽所五巡檢司。

  松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濱大江。南有紅崖子巡檢司。又有西坪塞巡檢司,后廢。

  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松滋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濱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經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謂之沮口。

  夷陵州元峽州路,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府。九月降為州,直隸湖廣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縣省入,來屬。大江在南。西北有關曰下牢關,夾江為險。又有西陵、明月、黃牛三峽,峽中有使君、虎頭、狼尾、鹿角等灘,皆江流至險處也。西北有赤谿,東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檢司。又東有金竹坪巡檢司,后廢。又西有西津關。東北有白虎關。東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三:

  長陽州西南。東南有清江。西有舊關堡、西南有蹇家園、南有漁洋關三巡檢司。南有古捍關。西有梅子八關。

  宜都州東南。西北有荊門山,下臨大江,其對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東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檢司。又西北有古江關、東北有普通鎮二巡檢司。

  遠安州東北。舊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遷於東莊坪。崇禎十三年又遷鳳凰山麓,即今治也。東北有沮水。

  歸州元治秭歸縣,直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廢州入秭歸縣,屬夷陵州。十年二月改縣名長寧。十三年五月復改縣為歸州。舊治江北,后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陽。四年徙長寧,在江南楚王臺下。嘉靖四十年復還江北舊治。東有馬肝、白狗、空舲等峽。大江在州北,經峽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灘、蓮花灘、新灘,皆濱江。西北有牛口巡檢司,后遷於巴東縣利洲。東南有南邏口巡檢司,后遷於新灘。東距府五百二十里。領縣二:

  興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后還屬。正統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復置。南有香溪,亦曰縣前河,南流入江。東北有高雞寨巡檢司。又東有桑林坪巡檢司,后廢。又北有貓兒關,達鄖、襄。

  巴東州西。元屬歸州。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隆慶四年還屬。北濱大江,自四川巫山縣流入,東經門扇、東奔、破石,謂之巴東三峽,下流至黃梅縣入南直宿松縣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縣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鹽井。西南有連天關巡檢司。南有野山關巡檢司,本治石柱,隆慶四年更名。

  襄陽府元襄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布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六。東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陽倚。正統元年,襄王府自長沙遷此。南有虎頭山,又有峴山。東南有鹿門山。又西有隆中山。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東北,與唐河合,南入漢,謂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漢。北有樊城,有樊城關巡檢司,后移於縣東北之柳樹頭。又東北有雙溝口巡檢司。又西有油坊灘巡檢司,嘉靖十九年移於縣西北之北泰山廟鎮。

  宜城府東南。東有漢水。西有蠻水,亦曰夷水,源出房縣,流至縣界,入漢水,其支流曰長渠。又有沶水,自漢中流入,合於蠻水,謂之沶口。又有疏水,在縣東北,自南漳縣流入,注漢,謂之疏口。

  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荊山。南有蠻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當陽縣,合於沮水。東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廂坪二巡檢司。又西有七里頭巡檢司,后移於??悼h之常平堡。

  棗陽府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縣,后復置。東南有白水,南有浕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縣內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滾河,流入襄陽之白河。東北有鹿頭店巡檢司。

  谷城府西少北。東北有漢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謂之均口。又有筑水,經縣治東南,注於漢水,曰筑口。西有石花街巡檢司。

  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舊治在西。隆慶末,改建於阜城衛,即今治也。東有馬窟山。北有漢水。東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縣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營巡檢司,萬歷中,徙於縣舊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當縣省入。南有武當山,永樂中,尊為太岳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北有漢江,一名滄浪水。東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縣流入。又東南有黑虎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鄖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領縣七。又置湖廣行都指揮使司於此。衛所俱無實土。東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鄖倚。元屬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鄖陽府,治此。漢水在南。東南有龍門山,龍門河出焉,下流入於漢水。西北有青桐關。東北有雷峰、椏鎮二巡檢司。

  房府南少西。元房州,屬襄陽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縣省入,又降州為縣,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沮水出焉,流入遠安縣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筑水,俱流入谷城縣,注漢。西南有板橋山巡檢司,后移於縣東南之博磨坪。

  竹山府西南。元屬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東有方城山。西有筑山,筑水出焉,流入房縣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陽水,下流入漢。又南有堵水,源出陜西平利縣界,東流入漢。西北有黃茅關、吉陽關二巡檢司。

  竹溪府西南。本竹山縣之尹店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之縣河鎮,尋又遷巡檢司於白土關。南有竹溪河。

  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屬襄陽府。十年五月省入鄖陽。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有十八盤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漢,俗謂之夾河。南有江口鎮巡檢司。

  鄖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鄖縣之南門保置。南有漢江,自陜西白河縣流入,下流至漢陽縣入於江。

  ??蹈畺|南。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縣之潭頭坪置。北有粉水,東南有常平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縣之七里頭巡檢司於此。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歷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陰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余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

  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岳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云市巡檢司。

  湘陰府北。元湘陰州。洪武初降為縣。北有黃陵山。西有湘水,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湖在縣北,與洞庭連,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羅江,汨水自平江縣流入,分流為羅水,會於屈潭,西流注湘,謂之汨羅口。西北有營田巡檢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灄市巡檢司。

  瀏陽府東。元瀏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北有道吾山。東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圍山,瀏水出焉,經縣南,入長沙縣界,曰瀏陽水。東南有渠城界、梅子園二巡檢司。又有翟家寨巡檢司,后廢。

  醴陵府東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淥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淥口巡檢司。

  寧鄉府西。西有大溈山。北有澬江,源出綏寧縣,經此入沅江縣界,注洞庭。

  益陽府西北。元益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東有喬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復合於澬江。

  湘鄉府西南。元湘鄉州。太祖甲辰年降為縣。西有龍山,漣水出焉,經縣東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豐溪水,俱入於漣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檢司。又有永豐市、虞磨市二巡檢司,后廢。

  攸府南少東。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司空山。東有攸水,自江西安??h流入,東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縣,入於湘水。南有鳳嶺巡檢司,后廢。

  安化府西。東有浮泥山,有大峰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縣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隸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為縣。成化十八年十月復為州。西有云陽山。西北有洣水,自酃縣流入。又東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縣之景陽山,西流來合焉,北入攸縣之攸水。東有視渡口巡檢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德府元常德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榮王府。東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謂之郎口。又東北有漸水,即鼎水也,自九溪衛流入。

  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有壺頭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東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檢司。又南有白馬巡檢司,本名蘇溪,治縣東后春村,尋徙,更名,后廢。

  龍陽府東少南。元龍陽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舊治在東,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東有軍山。北有沅水,東北有鼎水流入焉,謂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檢司。又東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檢司。

  沅江府東南。元屬龍陽州。洪武三年州廢,來屬。十年五月省入龍陽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并流入縣境,至縣東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為府。領州一,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陽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正德二年除。萬歷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峰,北有岣嶁峰。衡山之峰七十二,在縣者凡七,而二峰最著。東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蒸口。又東北有耒水,注湘,謂之耒口。又東有酃湖。又東有新城縣,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為新城市,江東巡檢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檢司。

  衡山府東北。元屬天臨路。洪武間改屬。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岳、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峰之最大者曰祝融、紫蓋、云密、石廩、天柱,惟祝融為最高。東有湘江。東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縣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東有草市、東南有雷家埠二巡檢司。

  耒陽府東南。元耒陽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耒水在北。東有侯計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羅渡巡檢司。

  常寧府南。元常寧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西北有湘水,東有舂陵水合焉。

  安仁府東少北。西有楊梅峰。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縣,合於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檢司。

  靈阝府東。洣水在縣東,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

  桂陽州元桂陽路,治平陽縣,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縣,省平陽縣入焉。十三年五月升為州。西有大湊山。南有晉嶺山。北有潭流嶺。舊皆產銀鉛砂礦。西有藍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巋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橋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臨武州南。西北有舜峰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經宜章縣合於章水。東北有兩路口巡檢司。又東有赤土巡檢,后廢。

  藍山州西南。舊治在縣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屬郴州。二年來屬。南有黃檗山。東南有華陰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巋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御寧溪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東有毛俊鎮、北有乾溪鎮、西南有大橋鎮三巡檢司。又西有小山堡、張家陂二巡檢司,后廢。

  嘉禾州西南。崇禎十二年以桂陽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東南有巋水,自藍山縣流入,北經石門山,又東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經城西,瀟水自南來合焉,謂之湘口,有湘口關。又南有永水,源出縣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黃楊堡巡檢司,本高溪市,隆慶元年徙治,更名。

  祁陽府東北。舊治在縣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黃羆鎮。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陽縣,東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東有歸陽市、東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檢司。又東北有湘江市巡檢司,后移於縣東北之排山。

  東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縣東。又東南有湘水,自廣西全州流入。又有盧洪江,源出縣北九龍巖,經城東,下流入湘水。有盧洪市巡檢司。又有結陂市巡檢司,后廢。

  道州元道州路,屬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復降為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來屬。西有營山,營水出焉,至泥江,與江華縣之沲水合。東有瀟江,至青口,合于沲水。又西有濂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東北合宜水,謂之龍灘,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四:

  寧遠州東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間。山有硃明峰,瀟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與江華縣沲、瀟二水合為三江口。南有九疑、魯觀巡檢司,在九疑、魯觀二峒口。

  江華州南。東南有故城。今治本寧遠衛右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順六年徙縣來同治。西有白芒嶺,即萌渚嶺,五嶺之第四嶺也。東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於瀟水。又東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東有守御錦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錦田巡檢司。又西南有錦岡巡檢司,又有濤墟市巡檢司,后移於寧遠縣之九疑、魯觀。

  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嶺,即都龐嶺,五嶺之第三嶺也。南有遨水,自廣西富川縣流入,下流注於瀟水。東南有枇杷守御千戶所,西南有桃川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檢司。又西南有白面墟巡檢司。

  新田州東北。崇禎十二年以寧遠縣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與寧遠縣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寧縣,合於湘水。東南有白面寨巡檢司。

  寶慶府元寶慶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邵陽倚。南有高霞山,東有烝水。又北有澬水,邵水自東流合焉,有五十三灘,又有四十八灘,皆澬水所經。西北有龍回巡檢司。又北有巨口關。東北有白馬關。

  新化府北。南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縣境。東南有澬水。西南有長鄄巡檢司,尋廢。又北有蘇溪巡檢司。

  城步府西南。本武岡州之城步巡檢司。弘治十七年改置縣,析綏寧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北之茅坪鋪,尋又遷山口,后廢。東南有羅漢山,又有巫水,下流入於澬水。

  武岡州元武岡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武岡縣省入,來屬。永樂二十二年,岷王府自云南遷於此。北有武岡山。南有云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梁水,東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峽口鎮,南有石門隘,東有紫陽關四巡檢司。東有石羊關。東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一:

  新寧州東南。舊治在縣東。景泰二年移於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梁水。東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檢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領州一,縣六。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東有壺頭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東北流入焉。又東有百曳、高涌、九磯、清浪等灘。又酉水在西北,東南入沅水。東有大刺、西北有明溪、又有會溪、東北有池蓬四巡檢司。又有高巖巡檢司,后廢。

  盧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潕溪也,下流合於沅水。又西有鎮溪軍民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檢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場坪二巡檢司,后廢。

  辰溪府西南。東南有五城山。西北有沅水。西有辰水。又東有渡口鎮、南有晉市鎮二巡檢司,后廢。

  溆浦府東南。東有紅旗洞。西有溆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龍潭、東北有鎮寧二巡檢司。

  沅州元沅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盧陽縣省入,來屬。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義縣,下流至沅江縣,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無水也,流入於沅水。西有晃州巡檢司。又西南有西關渡口巡檢司,后廢。東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二:

  黔陽州東南。東南有羅公山。南有雙石崖,一名屏風崖。景泰中,筑寨置戍於此,名安江雙崖城。北有沅水。又東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東有安江巡檢司。又西有托口寨。東有洪江寨。

  麻陽州北少西。東有包茅山。西有蠟爾山,與保靖司及四川、貴州界,諸苗蠻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貴州銅仁府流入。西有錦水,下流入於辰州。東北有巖門巡檢司。

  郴州元郴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郴陽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黃岑山,與宜章縣界,亦曰騎田嶺,五嶺之第二嶺也,其支嶺曰摺嶺。又東北有云秋山,與靈阝縣界,云秋水出焉。東有郴水,發源黃岑山,流合桂陽縣之耒水,下流入於湘水。又西南有桂水,下流合於耒水。西南有石陂巡檢司。領縣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興州北少西。東南有土富山,舊有銀井。西有高亭山。東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檢司。

  宜章州南。西南有莽山。東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黃岑山,有武水自西來合焉,下流入江西崇義縣界。東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檢司。

  興寧州東北。南有耒水,東南有資興水流合焉。東有州門巡檢司。東南有滁口巡檢司,后移於西南之黃家摐。

  桂陽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會於郴水。又東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義縣,達於贛水。東有守御廣安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后廢。宣德八年六月復置。東有益將、西有鎮安、南有長樂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檢司。

  桂東州東。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漚江來合焉。又南有高分嶺巡檢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為靖州軍民安撫司。元年降為州。三年升為府。九年四月復降為州,以州治永平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侍郎山,與廣西融縣分界。東有渠水,下流合會同縣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檢司。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會同州東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水,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又東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於沅水。南有若水巡檢司。

  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揚河,自貴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揚巡檢司。又西南有收溪寨巡檢司。

  綏寧州東。元屬武岡路。洪武元年屬武岡府。三年來屬。東有雙溪,即城步縣巫水之下流也。東北有青坡巡檢司,后移於武陽。西南有臨口巡檢司。

  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萬歷二十五年改為縣,析綏寧、會同二縣地益之。崇禎十年東遷龍塘,名龍塘縣。后東遷雷寨縣。后還舊治,復故名。東有沅水。西北有屯鎮汶溪后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置。東有鎮遠巡檢司,后移上新市,又有江東巡檢司。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施州,屬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屬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十二月屬湖廣都司。后州廢,存衛。北有都亭山。東有連珠山,五峰關在山下。又東南有東門山。東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縣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衛境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縣入於大江。領所一,宣撫司四,安撫司九,長官司十三,蠻夷官司五。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軍民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以散毛宣撫司之大水田置。東有小關山。西南有萬頃湖,與酉陽界。又南有深溪關。北有硝場,產硝。東北距衛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撫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后廢。十六年十一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七年后復廢。永樂二年五月改置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仍屬衛。東有舊治。后遷夾壁龍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發源七藥山,西南流與后江合,入四川彭水縣界。北距衛一百里。領安撫司五:

  東鄉五路安撫司元東鄉五路軍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后升安撫司。領長官司三,蠻夷官司二。

  搖把峒長官司元又把峒安撫司,后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上愛茶峒長官司

  下愛茶峒長官司二長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懷德府,屬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順二年正月升宣撫司。至正中,升軍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軍民宣撫司,后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鎮遠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隆奉蠻夷官司元隆奉宣撫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后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官司。

  忠路安撫司明玉珍忠路宣撫司。洪武四年改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領長官司一。

  劍南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尋復故。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金峒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永樂五年復故。宣德三年五月領蠻夷官司一。隆慶五年正月降為峒長。

  西坪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中峒安撫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撫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蠻夷官。三十一年五月升為府,屬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處軍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邊宣慰司,屬四川重慶衛。二十三年廢。永樂二年五月置散毛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撫司流入,又東南入永順司界。東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龍潭安撫司元龍潭宣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龍潭安撫司,屬四川重慶衛。二十三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來屬。南有清江。

  大旺安撫司明玉珍大旺宣撫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屬四川。永樂五年改置,領蠻夷官司二。

  東流蠻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東流安撫司,屬四川,后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來屬。

  臈壁峒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撫司元忠建軍民都元帥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長官司。六年升宣撫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河,源出將軍山,西南流,車東河自容美司來合焉。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忠峒安撫司元湖南鎮邊宣慰司。明玉珍改沿邊溪洞宣撫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邊溪洞長官司,后廢。永樂四年改置。西南有酉溪。

  高羅安撫司元高羅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六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領長官司一。

  思南長官司成化后置。

  容美宣撫司元容美等處宣撫司,屬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吳元年正月改黃沙、靖安、麻寮等處軍民宣撫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長官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后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屬施州衛。西南有山河,即溇水之上源,東入九溪衛界。西北距衛二百十里。領長官司五:

  盤順長官司元元統二年正月置盤順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軍民安撫司。洪武五年三月改為長官司。

  椒山瑪瑙長官司、五峰石寶長官司、石梁下峒長官司、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四長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木冊長官司元木冊安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四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屬高羅安撫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隸施州衛。

  鎮南長官司元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尋改湖南鎮邊毛嶺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鎮南宣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尋廢。洪武八年二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三年復廢。永樂五年改置,直隸施州衛。有酉溪。

  唐崖長官司元唐崖軍民千戶所。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長官司,后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直隸施州衛。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順路,后改永順保靖南渭安撫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撫司,屬四川行省。洪武二年為州。十二月置永順軍民安撫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西南有水溪,即酉水也,下流入沅陵縣界。領州三,長官司六。東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后廢。洪武二年復置,改屬。

  施溶州司東南。元會溪施溶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后廢。洪武二年改置,來屬。

  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置

  臈惹洞長官司、麥著黃洞長官司、驢遲洞長官司、施溶溪長官司四長官司,元俱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

  白崖洞長官司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

  田家洞長官司洪武三年置。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軍民安撫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直隸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北有北河,自酉陽司流入,東入永順司界。又有峒河,下流與盧溪縣之武溪合。領長官司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

  五寨長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

  筸子坪長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竿子坪洞元帥府,后廢。永樂三年七月改置。

  浙江《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路。又分置浙東道宣慰使司,治慶元路。屬焉。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置中書分省。治寧越府。癸卯年二月移治嚴州府。丙午年十二月罷分省,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浙江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屬州一,縣七十五。為里一萬零八百九十九。西至開化,與江南界。南至平陽,與福建界。北至太湖,與江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九百里,京師三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弘治四年,戶一百五十萬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萬五千八百四十三。萬歷六年,戶一百五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萬三千五。

  杭州府元杭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領縣九:

  錢塘倚。洪武三年四月建吳王府。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遷河南開封府。南有鳳凰山,有秦望山。西南有靈隱山。南有錢塘江,亦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縣;曰信安江,出開化縣;曰東陽江,出東陽縣。匯而東為錢塘江,至會稽縣三江??谌牒!N饔形骱闯鑫淞秩?。又北有運河,至秀水縣北,而接南直運河。又有安溪,即苕溪也,自余杭縣流入,下流至烏程縣東北,注於太湖。

  仁和倚。東北有皋亭山,有臨平山,下有臨平湖,后塞。北有北新關,成化中設戶部分司於此。又有塘棲鎮。

  海寧府東少北。元海寧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濱海,有捍海塘。西南有赭山,與蕭山縣龕山相對,浙江經其中,東接大海,謂之海門。東南有石墩鎮巡檢司,本置縣東北硤石鎮,后遷於此,更名。西南有赭山鎮巡檢司,本置縣西陳橋北,尋遷赭山,更名,又遷文堂山上,仍故名。又西北有長安鎮。

  富陽府西。東有觀山。西南有湖洑山。東南臨富春江,即錢塘江也。西南有東梓巡檢司,后廢。

  余杭府西北。西南有大滌山。西北有徑山。南有苕溪,源出於潛縣天目山。東北有石瀨巡檢司,后廢。

  臨安府西。舊治在縣西西墅鎮。洪武初徙於今所,本吳越衣錦軍也。西有天目山,亦曰東天目,其在於潛境者為西天目。西北有南溪,即東苕溪也,源出天目山,經縣南,亦曰新溪。

  於潛府西。北有天目山,浮溪出焉??h南為紫溪,下流至桐盧縣入浙江。

  新城府西南。西有葛溪,又東北有松溪合焉,至峴口入於浙江。

  昌化府西。東南有柳相山。南有銅坑山。西北有千頃山。西有昱嶺,上有關。又西北有黃花嶺,上亦有關。東南有柳溪,東流合於於潛之紫溪。又有雙溪,自縣治南流入柳溪。西有手甗嶺巡檢司,遷縣西南株柳村,又遷縣西湛村,又遷楊家塘,仍故名。

  嚴州府元建德路,屬江浙行省。太祖戊戌年三月為建安府,尋曰建德府。壬寅年二月改曰嚴州府。領縣六。東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建德倚。北有烏龍山。西有銅官山。又新安江自淳安縣流入,經城南,東陽江自西南來合焉。又東北有胥溪,來入江,謂之胥口,亦曰建德江。東有管界巡檢司。

  桐廬府東北。西有富春山,一名嚴陵山。桐江在南,即浙江也,亦曰睦江。自建德縣流入,經富春山之釣臺下,曰七里瀨,又東經桐君山下,曰桐江。有桐溪自縣東北流入焉,謂之桐江口,其上源即分水縣之天目溪也。有桐江巡檢司,后遷桐君山,又遷窄溪埠。

  淳安府西。南有云濛山。西有都督山,又有威平洞,亦曰青溪洞,又名幫源洞。南有新安江,自南直歙縣流入,亦曰青溪。西有街口、又有永平、南有港口三巡檢司,后廢。東有錦溪關,嘉靖中置。

  遂安府西少南。西有武強溪,有雙溪流合焉,曰三渡口,經城南,東北注於淳安之青溪。南有鳳林巡檢司,后廢。

  壽昌府西南。東南有巖峒山。西有壽昌溪,東北流至建德縣,入新安江。南有常樂溪,東南流至蘭溪縣,入東陽江。西有社田、西南有上梅二巡檢司。

  分水府東北。東有天目溪,上源即於潛縣之紫溪及昌化縣柳溪也,下流為桐廬縣之桐溪。又東南有前溪,自淳安縣流入,東流於天目溪。東有吳村巡檢司,后廢。

  嘉興府元嘉興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縣七。西南距布政司百七十五里。

  嘉興倚。南有南湖,亦曰鴛鴦湖,流合運河。又有長水塘,西南接海寧,東北接海鹽縣界。又東有雙溪,東出為華亭塘,南直松江府之漕舟,由此入運河。

  秀水倚。宣德五年三月析嘉興縣地置。西有運河,北經聞家湖,達南直吳江縣之運河。東北有杉青閘、又有王江涇二巡檢司。

  嘉善府東。本嘉興縣魏塘鎮巡檢司,宣德五年三月改為縣。南有華亭塘河,東有魏塘河,東北有清風涇,皆流合焉。西北有分湖,與南直吳江縣分界。又北有章練塘水,亦流合華亭塘河,達華亭縣之泖湖。東北有風涇、西北有陶莊二巡檢司,廢。

  崇德府西南。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北有運河,自德清縣流入。東南有語溪,一名語兒中涇,又名沙渚塘。又東北有石門塘水,東南接運河,北達歸安之烏鎮。

  桐鄉府西少南。宣德五年三月以崇德縣之鳳鳴鄉置。北有運河,與崇德縣接界。又有爛溪,北達吳江縣之鶯脰湖,西達湖州府潯溪。北有皁林鎮巡檢司。

  平湖府東。宣德五年三月以海鹽縣之當涂鎮置。東南有故邑山。南有雅山,俗曰瓦山。又當湖在縣治東,下流出海鹽澉浦口入海。其西為市西河,自嘉興縣流入,入於當湖。其分流南出者,則由縣東南乍浦入海;北出者,則由縣東北蘆瀝浦入海。浦傍有蘆瀝鹽場。又北有東泖,即華亭三泖之上流。東有白沙灣巡檢司,治廣陳墅,后遷縣東南獨山。又東南有乍浦鎮巡檢司,后遷梁莊,仍故名。

  海鹽府東南。元海鹽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秦駐山,又有長墻山。西南有鳳凰山。東北有湯山,又有獨山,舊置鹽場於此。東臨海,有防海塘,洪武初,以石為之,南北計四千八百丈。又有東、西、南三海口,而西海口在縣東北,尤沖要。東北有呂港,港口有鹽場。西南有鮑郎市,有鹽課司。東北有守御乍浦千戶所,東南有澉浦守御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月置。城東有海口巡檢司,后徙砂腰村,南有澉浦巡檢司,后遷秦駐山,俱仍故名。

  湖州府元湖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為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烏程倚。北有卞山,亦曰弁山。西南有石城山。南有峴山,本名顯山。西南有銅山,一名銅峴山。北有太湖,接南直蘇、常二府界。東北有大錢湖、小梅湖二口,府境群水皆於此入太湖。又西有苕溪,源自孝豐天目之陰,流經毘山下,出大錢湖口。又南有余不溪,即杭州境內之苕溪,自德清縣流經府南,匯為玉湖,復東北出而匯於苕水,亦曰霅溪。東有后潘村巡檢司,后遷南潯鎮,仍故名。東北有大錢湖口巡檢司。

  歸安倚。南有金蓋山,亦名何山。又有衡山。東有升山,亦曰烏山,一名歐余山。又運河在城東,源自苕溪、余不溪二水,分流為運河,東北經南潯鎮,入吳江縣界,合嘉興之運河。又南有荻塘,亦曰荻港,東北接運河。其枝流東南出烏鎮,合桐鄉之爛溪。又東有潯溪,即余不溪支流也,流經南潯。東南有璉市巡檢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檢司,后廢。

  長興府西北。元長興州。太祖丁酉年三月改名長官州,壬寅年復曰長興。洪武二年降為縣。西北有顧渚山,產茶,一名西顧山,一名吳望山。東北有太湖,與南直宜興縣分中流為界。西有箬溪,下流入太湖。西南有荊溪,東南入於苕溪。東北有皋塘、西南有四安二巡檢司。又西有合溪、南有和平二巡檢司,廢。

  德清府南少東。東北有敢三山。東南有運河,有余不溪,亦曰霅溪,即苕溪別名。東北有新市鎮巡檢司。又東有下塘巡檢司,后遷五柳港口。又東有荷葉浦巡檢司,廢。

  武康府西南。東有封山,一名防風山。又有禺山。西南有覆舟山。南有前溪,東北有后溪流入焉,下流入德清余不溪。

  安吉州元安吉縣。正德元年十一月升為州。西南有故城。洪武徙於今治。東南有白陽山,舊產錫。西有苕溪。又有龍溪,即苕溪支流。東南有獨松關巡檢司,又有遞鋪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二十里。領縣一:

  孝豐州西南。成化二十三年析安吉縣地置,屬府。正德二年改屬州。南有天目山,有天目山巡檢司。又西南為金石山,即天目最高處。又南有苕溪,出天目山,此為苕溪之別源。又西有松坑巡檢司。

  紹興府元紹興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為府。領縣八。西北距布政司百三十八里。

  山陰倚。南有會稽山,其支山為云門山,又有法華山。西南為蘭亭山。西北有涂山。北濱海,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浙江;一曰錢清江,即浦陽江下流,其上源自浦江縣流入,至縣西錢清鎮,曰錢清江;一曰曹娥江,即剡溪下流,其上源自嵊縣流入,東折而北,經府東曹娥廟,為曹娥江,又西折而北,會錢清江、浙江而入海。又西有運河,自蕭山縣流入,又東南逕會稽縣,又東入上虞縣界。又南有鑒湖,長十四五里,俗曰白塔洋,有若耶溪合焉。又北有白水湖,旁通運河。北有三江守御千戶所,在浮山之陽,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江巡檢司,在浮山桃松莊。又西北有白洋巡檢司。

  會稽倚。東南為會稽山,其東接宛委、秦望、天柱諸山。又東有銀山、錫山,舊產銀砂及錫。東南有若耶山。東有曹娥江。東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東北有瀝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黃家堰巡檢司,尋遷瀝海所西,后遷上虞縣界纂風鎮,仍故名。

  蕭山府西北。西南有虎爪山,東南有龕山,俱下臨浙江。龕山傍有小山曰鱉子山,浙江自縣西東北流,出其中,東接大海,亦曰海門。東南有峽山,錢清江經其中,復北折而東,入山陰縣界。城西有運河,東接錢清江。又有湘湖。西南有漁浦巡檢司。又西有西興,亦曰西陵,往錢塘者由此渡江。

  諸暨府西南。元諸暨州。大祖己亥年正月改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為諸暨縣。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卯年,李文忠所筑。西有長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句乘山。又有浣江,即浦陽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長清關、西有陽塘關二巡檢司,廢。

  余姚府東北。元余姚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新城,與縣城隔江對峙,姚江經其中。南有四明山,北瀕海。姚江源自縣西南太平山,一名舜江,西北流至上虞縣,乃東北出,經縣南。又東為慈溪之前江。東北有燭溪湖,引流為東橫河。西有牟山湖,引流為西橫河,俱注於姚江。又西北有臨山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北有三山守御千戶所,一名滸山,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北有三山巡檢司,治金家山上,尋遷破山。北有眉山巡檢司,治眉山寨,尋遷縣西北湖海頭。又有廟山巡檢司,治廟山寨,尋遷上虞縣界中源堰,仍故名。

  上虞府東。西北有夏蓋山,北枕海,南臨夏蓋湖。西南有東山。東有覆卮山,接嵊縣界。又東有通明江,即姚江上流。又有運河,在縣治前。又西北有白馬湖,北接夏蓋湖,其相連者有上妃湖,亦曰上陂湖,引流為五夫湖,東北達於余姚之西橫河。又西有梁湖巡檢司,本治梁湖,尋遷百官市,仍故名。

  嵊府東南。東有丹池山。東北有嵊山。北有雩山,又有清風嶺。西有太白山。南有剡溪,源出天臺諸山,下流為曹娥江。西有長樂鎮、西北有管解寨二巡檢司,廢。

  新昌府東南。東有沃州山。東南有天姥山。又東有東溪,源出天臺山,西北流入嵊縣界。南有彩霞鎮、又有豐樂、又有善政三巡檢司,后廢。

  寧波府元慶元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十二月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改寧波。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鄞倚。東有鄮山。西南有四明山,周八百余里。東有灌頂山,舊產鐵。東南有阿育王山,有太白、天童諸山。東北濱海。有鄞江,一名甬江。東南有奉化江,西北有慈溪,皆流合焉。西南有小江湖,又西有廣德湖,東有東錢湖,皆引流入鄞江。北有龍山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東有甬東巡檢司,治甬東隅,后遷定??h東南竹山??冢怨拭?。又有岱山、又有螺峰二巡檢司,后廢。

  慈谿府西北。元曰慈谿。永樂十六年改「谿」為「溪」。西南有車廄山。東北濱海。南有慈溪,一曰前江,即姚江下流也,藍溪、文溪諸水皆流合焉。西北有鳴鶴鹽課司。又觀海衛亦在西北,洪武十九年一月置。又有松浦巡檢司,治浦東,尋遷浦西。又有向頭巡檢司,治向頭寨,尋遷洋浦,廢,后復。

  奉化府南。元奉化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蓬島山,又有天門山。西北有雪竇山。北有奉化江,亦曰北渡江,又謂之剡溪。東有市河,東北有趙河,皆南流入焉。東有塔山、東南有鮚琦二巡檢司。又有公棠、連山、柵虛、東宿四巡檢司,廢。

  定海府東北。東有候濤山,一名招寶山,上有威遠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東北皆濱海。海中有舟山,有金塘山,有蛟門山,又有普陀落伽山,有大謝、小謝山。南有大浹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為小浹江,并入海。南有清泉等鹽場。又東北有定海衛,本定海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四月置,二十年二月升為衛。東南有穿山后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霩衢守御千戶所,大嵩守御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舟山中中千戶所,舟山中左千戶所,本元昌國州,洪武二年降為縣,二十年六月,縣廢。改置。南有上岸太平岙、西有管界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施公山、南有長山二巡檢司,后廢。又南有霞嶼巡檢司,本名崎頭,正統間更名,后廢。又舟山東南有寶陀、西北有岑港,又舟山東有岱山、西南有螺峰四巡檢司,后廢。

  象山府東南。南有石壇山,亦曰壇頭山。東南北三面皆濱海。其南有三萼山,一名三仙島,俱在海中。南有玉泉鹽場。又西南有昌國衛,本昌國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於舟山,十七年九月改為衛。二十年來徙縣南天門山,二十七年遷縣西南后門山。又山西南有石浦守御前、后二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置。西北有錢倉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西有爵溪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置。北有陳山巡檢司,治陳山,尋遷縣東南。西有爵溪巡檢司,遷治姜嶼渡。南有石浦巡檢司,遷治青山頭。又東有趙岙巡檢司,自寧海縣遷此。俱仍故名。

  臺州府元臺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為府。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四百四十里。

  臨海倚。西南有括蒼山,一名真隱山。又東南有海門山,有金鰲山,皆濱海。南有澄江,一名靈江,流合天臺、仙居諸山之水,至黃巖縣入海。又大海在東,中有芙蓉山、高麗頭山。又有杜瀆鹽場。又海門衛亦在縣江,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其北為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北有桃渚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蛟湖巡檢司,遷治??谔諑Z。又有連盤巡檢司,遷治??陂L沙。俱仍故名。

  黃巖府東南。元黃巖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南有委羽山。東有大海。西北有永寧江,即澄江下流。東南有鹽場,又有長浦巡檢司。

  天臺府西南。西有天臺山。北有赤城山,又有石橋山,皆天臺支阜也,其絕頂曰華頂峰。又西南有始豐溪,即澄江上源。又東有楢溪,產鐵。其東為甬溪。又西有胡竇巡檢司,廢。

  仙居府西南。西北有蒼嶺,即括蒼山。又有永安溪,下流亦會於澄江。又西南有曹溪,東有彭溪,俱流合於永安溪。西有田寺巡檢司,后廢。

  寧海府東北。北有天門山。西北有龍須山,舊產銅鐵。東濱海。東北有鄞江,與象山縣界。南有海游溪,有寧和溪,又有東溪,東有鐵砂,冶之成鐵,俱導流入海。又有梅岙鎮,舊有鐵場。又南有健跳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越溪、又有長亭、北有鐵場、南有曼岙、東南有竇岙五巡檢司。

  太平府東南。成化五年十二月以黃巖縣之太平鄉置,析樂清地益之。南有大雷山。西北有王城山。西南有靈山,與玉環山接。東南濱海,曰大閭洋,中有松門、石塘、大陳等山。又東有遷江,一名新建河,至縣北曰官塘河,北抵黃巖縣,東入海。東有松門衛,本松門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為衛。東北有新河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南有隘頑千戶所,西南有楚門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有盤馬、西有二山、又有蒲岐三巡檢司。南有沙角巡檢司,本治岐頭山下,后遷今治。西南有小鹿巡檢司,遷治楚門所之橫山后。西有溫嶺巡檢司,廢。

  金華府元婺州路,屬浙東宣慰司。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為寧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華府。領縣八。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金華倚。北有金華山。南有銅山,舊產銅。城南有東陽江,亦曰婺港,自東陽縣流經此。又有南溪,自縉云縣來合焉,謂之雙溪,亦曰縠溪,合流至蘭溪而會於信安江。

  蘭谿府西。元蘭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為縣。東有銅山,舊產銅。西南有蘭溪,即彀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華之婺港,會於西南蘭陰山下,北入嚴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檢司。北有靈泉鄉、龍巖鄉二巡檢司,廢。

  東陽府東。東南有大盆山,東陽江出焉,經縣北,謂之北溪,亦曰東溪,西南有畫溪,下流至義烏縣入焉。東有永寧巡檢司。又東南有瑞山、玉山。南有興賢、仁壽二巡檢司,廢。

  義烏府東少北。南有烏傷溪,即東陽江。西有智者同義鄉、南有雙林明義鄉、北有龍祈鎮三巡檢司,廢。

  永康府東南。東南有銅山,舊產銅。南有南溪,亦曰永康溪。又東有孝義寨、南有義豐鄉、東南有合德鄉三巡檢司,后廢。

  武義府南少東。東北有永康溪,又有茭道市。西有苦竹市。又北有白溪口市。

  蒲江府東北。西有深裊山,蒲陽江出焉,東流入諸暨縣界。東有楊家埠巡檢司,后廢。

  湯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蘭溪、金華、龍游、遂昌四縣地置。南有銀嶺。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

  衢州府元衢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九月為龍游府。丙午年為衢州府。領縣五。東北距布政司五百六十里。

  西安倚。永樂二十二年建越王府,宣德二年除。西有巖山。南有爛柯山,又有爵豆山,舊出銀。又西北有銅山,舊出銅、錫、鉛。城西南有衢江,其上源曰大溪,自江山縣流入。又有西溪,亦曰信安溪,自開化縣發源,流至此與大溪合焉,曰雙港口。又東有定陽溪,一名東溪,自遂昌縣流入,合於衢江。西南有嚴剝、東南有板固二巡檢司。

  龍游府東。東有龍丘山。北有梅嶺。又有縠溪,即衢江也,一名盈川溪,又南有靈溪,自遂昌縣流經縣南靈山下,又東北入焉。東有湖頭鎮巡檢司。又北有水北、南有靈山二巡檢司,廢。

  常山府西。有三衢山。東有常山,即信安嶺也。北有金川,一名馬金溪,自開化縣流入。東有文溪,自江山縣流入,合於金川,為信安溪上源。北有下坑、東南有鎮平二巡檢司,廢。

  江山府西。東南有江郎山,有仙霞嶺,仙霞關在其上。城東有大溪,仙霞嶺水所匯也。又西有文溪。南有東山巡檢司,本治仙霞嶺下,后遷嶺上。又有小竿嶺巡檢司,廢。

  開化府西北。金溪在城東,其源一出馬金嶺,一出百際嶺,至城北合流而南,即金川上源也。北有金竹嶺巡檢司。又西有云臺、北有低坂、又有馬金、南有華埠四巡檢司,廢。

  處州府元處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十一月為安南府,尋曰處州府。領縣十。北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

  麗水倚。大溪在城南,一名洄溪,自龍泉縣流經此,下流至永嘉縣,入於海。又東有好溪,本名惡溪,東南達於大溪。

  青田府東南。西有大、小連云山。南有南田山。又有南溪,即大溪也,亦曰青溪,自麗水縣流入。西南有小溪流合焉。南有淡洋巡檢司,又北有黃壇巡檢司,廢。

  縉云府北。東有仙都山,亦名縉云山。又有管溪官山。西南有馮公嶺,一名木合嶺,一名桃花隘。又東有好溪,源出縣東北之大盆山,有管溪自東流合焉。又北有南源溪,亦曰南溪,下流為永康溪,入於東陽江。

  松陽府西。北有竹客嶺。西有松溪,南有竹溪流入焉,下流至麗水縣,入於大溪。又西南有凈居巡檢司,廢。

  遂昌府西。南有雙溪,有二源,至縣南合流。又東經西明山南,分為二,其一入龍泉縣之大溪,其一為東溪,入松陽縣,為松溪。北有馬步巡檢司。

  龍泉府西南。南有匡山,建溪之水出焉。南有大溪,源出臺湖山,又有靈溪,自縣北流合焉,東入云和縣界。南有慶元巡檢司,治查田市。

  慶元府西南。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南有松源水,南流入福建,為松溪縣之松溪。

  云和府西南。景泰二年析麗水縣地置。南有大溪,西有黃溪流入焉,東入麗水縣界。又西有七赤渡。東有石塘隘。

  宣平府北。本麗水縣之鮑村巡檢司。景泰三年改為縣,而徙巡檢司於縣之后陶,仍故名,尋廢。西北有礱坑山,舊產銀。南有玉巖山,又有會高山,產礦。又南有虎蹐溪,會流於麗水縣之大溪。

  景寧府南。景泰五年析青田縣置。南有敕木山。東有礦坑嶺。西有彪溪,東北有大匯灘,下流皆注於青田縣之大溪。北有沐溪巡檢司,遷縣南大漈仍故名。又西有盧山巡檢司,后廢。東有龍首關,又有龍匯關、白鹿關,俱嘉靖中置。

  溫州府元溫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為府。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永嘉倚。西有岷岡山,又有鐵場嶺。南有大羅山。東濱海。又永寧江在城北,一名甌江,一名永嘉江,自蒼括諸溪匯流入府界,又東注於海。江中有孤嶼山,與北岸羅浮相望。又西北有安溪,東北有楠溪,俱注於甌江。城西南又有會昌湖,東有寧村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中界山巡檢司,后遷縣東永昌堡。

  瑞安府南。元瑞安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正德六年五月徙縣城於故城西,去海三丈五尺,以避潮患。西有陶山。北有帆游山。城南有安陽江,源出福建政和縣及青田縣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飛云江,渡處有飛云關,東接海口。又縣東海岸中有鳳凰諸山。又縣東北有海安守御千戶所,縣東南有沙園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東山巡檢司,本名梅頭,治梅頭寨,后遷,更名。

  樂清府東北。東有北雁蕩山。南濱海,有玉環山,在海中。又西北有荊溪。又縣治傍有東、西二溪。西南有館頭江。西有象浦河,東北有石馬港,下流皆達海。有長林鹽場。又西有盤石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盤石守御后千戶所,成化五年置。東北有蒲岐守御千戶所,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有館頭巡檢司,遷治縣西南岐頭寨。后復。東南有北監巡檢司,治玉環山下,尋遷縣東北蔡岙,又遷縣東白沙嶺,又遷鶚頭,又遷窯岙山下,仍故名。

  平陽府西南。元平陽州。洪武三年降為縣。西南有南雁蕩山,有玉蒼山。又東南海中有大巖頭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倉江,亦曰橫陽江,東南經江口關注於海。南有天富南鹽場。又南有金鄉衛,有蒲門守御千戶所,東北有壯士守御千戶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舥艚、又有斗門二巡檢司。南有江口巡檢司,治下埠,后遷渡頭。又東有仙口巡檢司,遷縣南麥城山,仍故名。又東南有龜峰巡檢司,廢。

  泰順府西南。景泰三年以瑞安縣羅洋鎮置,析平陽縣地益之。南有分水山,上有關,為浙、閩分界處。又西有白溪,下流至福建寧德縣入海。又東有仙居溪,流入瑞安境入海。北有池村巡檢司。南有三冠巡檢司,本洋望,后更名。東南有鴉陽巡檢司,后廢。又羅陽第一關在縣東。

 

        【地理六】

 

  ○福建廣東廣西

  福建《禹貢》揚州之域。元置福建道宣慰使司,治福州路。屬江浙行中書省。至正十六年正月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太祖吳元年十二月平陳友定。洪武二年五月仍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七年二月置福州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福州都衛為福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直隸州一,屬縣五十七。為里三千七百九十七。北至嶺,與浙江界。西至汀州,與江西界。南至詔安,與廣東界。東至海。距南京二千八百七十二里,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八百六。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六千三十九,口二百一十萬六千六十。萬歷六年,戶五十一萬五千三百七,口一百七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三。

  福州府元福州路,屬福建道。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九:

  閩倚。南有釣臺山,亦曰南臺山。東南有鼓山。南有方山,一名甘果山,下有官母嶼,有巡檢司。東南濱海。南有閩江,亦曰建江,自南平縣流入府界。東南納群川之水,至府西曰洪塘江,分二流,南出曰陶江,東出曰南臺江,至鼓山下復合為一。又東南有馬頭江,自永??h流入,曰西峽江,又東有東峽江流合焉,又東南至五虎門,入於海。東有閩安鎮巡檢司。

  侯官倚。西有旗山,有雪峰山,有建江,又有西禪浦。西南有陽崎、吳山、鳳岡、澤苗、延澤、仙坂等六浦,皆建江支分,仍合正流入海。西北有懷安縣,洪武十二年移入郭內,與閩、侯官同治,萬歷八年九月省。西北有竹崎、又有五縣寨二巡檢司。

  長樂府東少南。東濱海,有海堤。北有馬頭江。又東有守御梅花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北有石梁蕉山、東南有松下鎮二巡檢司。又東有小祉山巡檢司,后移治大祉澳。

  福清府南少東。元福清州。洪武二年二月降為縣。東南際海,有鹽場,海中有海壇山,又有小練山。南有龍江,又有逕江。東南有海口,江皆匯流入海。又東有鎮東衛,東南有守御萬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有澤郎山、有牛頭門、又南有壁頭山三巡檢司。又東有??阪傃矙z司,洪武二十年移於長樂縣之松下鎮。

  連江府東北。東北濱海,海中有北茭鎮巡檢司。南有連江,東入海。東北有守御定海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

  羅源府東北。東濱海。西有羅川,南流分三派入海。南有應德鎮。

  古田府西北。建江在縣南,自南平縣流入,經城南,有大溪流合焉,謂之水口。又東南逕模天嶺下,江流至此始出險就平,東入閩清縣界。東有杉洋鎮,出銀坑,有巡檢司,后廢。又西南有谷口鎮、西北有西溪鎮二巡檢司,尋廢。

  閩清府西北。西南有大帽山。北有建江,西南有梅溪流合焉。東有青窯鎮巡檢司,廢。

  永福府西南。西南有高蓋山,又南有陳山。東有東溪,匯諸山溪之水,下流會於福清之龍江而入海。又有漈門巡檢司,后移於嵩口埕,尋復故。

  興化府元興化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北距布政司二百八十里。

  莆田倚。東南濱海,海中有湄洲嶼,又有南日山,俱東與琉球國相望。又南有木蘭溪,北有延壽溪,東北有荻蘆溪,又有通應港,俱會流入海。又西北有興化縣,正統十三年四月省。東有平海衛,東南有守御莆禧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嵌頭、西北有大洋寨、東南有吉了三巡檢。東有沖沁巡檢司,本治尋陽,后徙興福。又有青山巡檢司,本治武盛里南哨,后徙奉國里。東南有南日山巡檢司,后徙新安。東北有迎仙寨巡檢司,后移鼓樓山。東有峙頭、東南有小峙二巡檢司,后廢。

  仙游府西。北有二飛山。東北有何嶺。南臨九鯉湖,湖在萬山中,下流入莆田縣界,合於延壽溪。西有三會溪,即木蘭溪上源。西有白嶺巡檢司,后遷於文殊寨。南有楓亭市、西有潭邊市二巡檢司,后廢。

  建寧府元建寧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四年正月置建寧都衛於此。八年十月改為福建行都指揮使司。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二十五里。

  建安倚。東北有鳳凰山,產茶。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於西溪。又東南有壽嶺巡檢司。

  甌寧倚。西有西溪,源出崇安縣,東會諸溪之水,流入縣境,又東合於東溪,南入延平府界。西北有營頭街巡檢司。

  建陽府西北。西北有西山。東南有錦江,亦曰交溪,有二源,合流於縣東東山下,南流達於建溪。

  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西北有分水嶺,上有分水關巡檢司。其水西流者入江西境,東流者入縣境,即崇溪源。俗謂之大溪,經城西而南出,亦謂之西溪。其別源出縣東北之岑陽山,亦曰東溪,西南流合於西溪,又南合武夷水而入建陽縣界,即錦江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溫林、岑陽、桐木、焦嶺、谷口、寮竹、觀音等關,與分水關為崇安入關。

  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黎嶺,又有楓嶺,一名大竿嶺,皆浙、閩通途。又東北有柘嶺,與浙江麗水縣分界,柘水出焉,流合大溪。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大溪,即建溪也,下合建陽之交溪。東有高泉、東北有溪源、西北有盆亭三巡檢司。

  松溪府東。東有萬山。東北有鷲峰山,接浦城及浙江之龍泉界。南有松溪,源出浙江慶元縣,亦謂之松源水,又西有杉溪,下流俱入於建溪。北有二十四都巡檢司。南有東關巡檢司,后遷於烏鞍嶺,又遷於鐵嶺,又遷於峽橋。

  政和府東。南有七星溪,源出縣東之銅盤山,下流合於松溪。又東有丹溪,流經福安縣入海。又東南有赤巖巡檢司。

  壽寧府東。景泰六年八月以政和縣楊海村置,析福安縣地益之。東有蟾溪,即福寧州長溪上源也。東有漁溪巡檢司,后遷縣北之官臺山,又遷斜灘鎮。

  延平府元延平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里。

  南平倚。南有九峰山。東北有衍仙山。城東南有劍溪,即建江也,亦曰東溪,自建寧府流入,南經黯淡灘,又西逕劍津,與西溪合。西溪出汀、邵二府之境,至縣西,合於沙縣之沙溪,為沙溪口;又東至劍津,合於東溪;又南至尤溪口,合於大溪,亦名南溪;又東至福州府,入於海;俗亦謂之三溪。東南有蒼峽、西北有大歷二巡檢司。

  將樂府西。南有天階山。西北有百丈山。南有將溪,亦曰大溪,即西溪之上源也。又西北有梅溪,自邵武界流入,合於大溪。又北有萬安寨巡檢司。

  沙府西南。西北有幼山。縣治南有沙溪,亦名太史溪,自永安縣流入,經縣東,有霹靂等灘,下流合於西溪。北有北鄉寨巡檢司。

  尤溪府南。北有丹溪嶺,一名桃木嶺,下有丹溪。東有尤溪,其上源一出龍巖縣,一出德化縣,合流於縣西南,又北流會湯泉等二十溪,北出尤口,入建溪,亦曰湖頭溪。西有英果砦、又有高才坂二巡檢司。

  順昌府西少北。南有徘徊嶺。西北有順陽溪,源出建陽縣,又東經縣南,與將溪合,又東經沙口,合邵武縣之沙溪,又東經縣西,與西溪合,西溪即邵武縣之紫云溪也,又東入南平縣界,為南平之西溪。又西北有仁壽鎮巡檢司。

  永安府西南。本沙縣之浮流巡檢司,正統十四年置永安千戶所於此。景泰三年改置縣,析尤溪縣地益之。東北有貢川山。東南有石羅山。西有燕溪,四源合流,經城東北,下流為沙縣之沙溪。又西有安砂鎮、西南有湖口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黃楊巡檢司,廢。

  大田府西南。嘉靖十五年二月以尤溪縣之大田置,析永安、漳平、德化三縣地益之。北有五臺山。南有大仙山。東有銀瓶山,產銀鐵。又南有尤溪,自龍巖縣流入,又東入尤溪縣境。又東南有花橋巡檢司。又西南有桃源店巡檢司,本屬漳平縣,后來屬。北有英寨、西南有安仁隘二巡檢司,后廢。

  汀州府元汀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八。東距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

  長汀倚。北有臥龍山。又北有新樂山,貢水出焉,流入江西界。西有新路嶺。東有鄞江,即東溪,亦曰左溪,自寧化縣流入,下流經廣東大埔縣入海,中有五百灘,亦謂之汀水。又東南有正溪,西有西溪,北有北溪,南有南溪,俱合於東溪。又西有古城寨巡檢司。

  寧化府東北。南有潭飛漈。又有大溪,源出縣北萬斛泉,分流為清流縣之清溪,其正流入長汀縣,為鄞江上流。北有安遠寨巡檢司。

  上杭府南。西有金山,上有膽泉,浸鐵能成銅。西南有羊廚山,產礦。南有大溪。

  武平府西南。北有黃公嶺。南有化龍溪,下流入廣東程鄉縣。西南有武平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置武平千戶所於此。東南有象洞巡檢司,后移於縣西南之懸繩隘。北有永平寨巡檢司,后移縣西北之貝寨。

  清流府東北。南有豐山,東南有鐵石山,南臨九龍溪,有鐵石磯頭巡檢司。西南有清溪,自寧化縣流入,東北合半溪,又東南經九龍灘而入永安縣界,亦曰龍溪,即燕溪之上源。

  連城府東南。本曰蓮城,洪武十七年后改「蓮」曰「連」。東有蓮峰山。南有文溪,下流達於清流縣之清溪。西南有北園寨巡檢司,后遷於縣南之朗村隘,后又遷於縣西南之新泉隘。

  歸化府東北。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縣之明溪鎮置,析將樂、沙縣、寧化三縣地益之。北有鐵嶺。南有歸化溪,下流合將樂縣之將溪。東有夏陽巡檢司。

  永定府南。成化十四年以上杭縣溪南里之田心地置,析勝運等四里益之。西有大溪,即汀水,自上杭縣流經此,又東入廣東大埔縣界。東南有三層嶺巡檢司。東北有太平巡檢司,后徙高坡。西南有興化巡檢司,治溪南里古鎮,尋廢,復置,后遷於上杭縣之峰頭。

  邵武府元邵武路,屬福建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府。領縣四。東南距布政司六百七十里。

  邵武倚。東有三臺山。東南有七臺山,又有道人峰。又有樵溪,源自樵嵐山,經城內,出北門,合紫云溪,流至順昌縣為順陽溪。又東南有水口巡檢司。又東有拿口、南有同巡、東北有楊坊三巡檢司,廢。

  光澤府西北。北有云際嶺。西北有杉嶺,杉關在其上,與江西南城縣接界。杭川出焉,亦名大溪,下流入紫云溪。又有大寺寨巡檢司,在杉關東。又西北有黃土關。

  泰寧府西南。西有金饒山。西北有大杉嶺。西有二十四溪,南有灘江流合焉,下流會於樵溪。

  建寧府西南。北有百丈嶺,藍溪出焉。南有綏江,源出金饒山,一名濉江,亦名寧溪,至綏城口,合藍溪流入泰寧縣界。西有西安巡檢司,本治里心保,后遷丘坊隘,尋廢,后復置,后又遷新安保之黃泥鋪。

  泉州府元泉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七。東距布政司四百十里。

  晉江倚。東北有泉山,一名清源。東南有寶蓋山。南有靈源山。東南濱海,有鹽場。海中有彭湖嶼。南有晉江,自南安縣流入,經城西石塔山下,又東南至岱嶼入海。東北有洛陽江,南流入海。又東南有永寧衛,南有守御福泉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南有祥芝、又有烏潯、南有深滬、又有圍頭四巡檢司。西南有安平城,嘉靖中筑。東南有石湖城,萬歷中筑。

  南安府西少北。東南濱海。南有黃龍溪,即晉江之上流,西有桃林溪流入焉。南有石井巡檢司。又西北有澳頭、西南有達河二巡檢司,后廢。

  同安府西南。西有文圃山。南濱海,有鹽場。西北有西溪,流合縣東之東溪、縣西之苧溪,又東南注於海。西南有守御金門千戶所,西有守御高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又西南有永寧中左千戶所,在嘉禾嶼,即廈門也,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西有苧溪、南有塔頭山、東南有田浦、又有陳坑四巡檢司。又西南有白礁巡檢司,后移於縣西之珝口寨。東南有烈嶼巡檢司,后移於石潯港口。又有官澳巡檢司,后移於踏石寨。又有峰上巡檢司,后移於縣西之下店港口。

  惠安府東北。東南濱海,有鹽場。西有洛陽江。又東南有守御崇武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嘉靖中移於縣東北。城東有黃崎、南有獺窟、東南有小氵乍、東北有峰尾四巡檢司。又東北有涂嶺、又有沙格、東南有小兜三巡檢司,洪武二十年廢。

  安溪府西。西北有佛耳山。南有藍溪。又西北有源口渡巡檢司,后遷白華堡,尋復。

  永春府西北。西北有雪山,桃林溪出焉,東逕南安縣,北合藍溪,為雙溪口,又東逕南安縣,南合於黃龍溪。西有陳巖寨巡檢司,洪武中廢。

  德化府西北。西北有戴云山。西有太湖山。南有丁溪,又有滻溪,合而北流,入興化仙游境。又西北有高鎮巡檢司,本東西團,后徙治,更名。東南有虎豹關。

  漳州府元漳州路,屬福建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十。東北距布政司七百里。

  龍溪倚。東有岐山。西有天寶山。北有華封嶺,一名龍頭嶺。東南濱海,海中有丹霞等嶼。又東北有九龍江,亦名北溪,其上源出長汀及沙縣,流入縣界,歷龍頭嶺下,謂之峽中,至縣東出峽,為柳營江,又南有南溪流入焉。又東南為鎮門港,入於海。有柳營江巡檢司。又南有九龍嶺巡檢司。

  漳浦府南。南有梁山,又東南有良山,與梁山相峙。東北有大武山。縣東南兩面皆濱海。南有漳江,亦曰云霄溪,合李澳溪入於海。又有石塍溪。東北又有鎮海衛,東有守御六鰲千戶所。澳東南有古雷、又有后葛、東有井尾澳、西南有盤陀嶺四巡檢司。又東南有青山巡檢司,后徙治月峙,又西南有云霄鎮,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內置。

  龍巖府西。東有龍巖山,又有東寶山,舊產銀鉛。西有紫金山。北有九侯山。又南有龍川,下流入漳平界,為九龍江上源。東北有雁石巡檢司,后移於皞林口。

  長泰府東。南有長泰溪,下流入九龍江。東南有朝天嶺巡檢司,后移於溪口。

  南靖府西。舊治在西南,雙溪之北。嘉靖四十五年北徙大帽山麓。萬歷二十三年復還舊治。北有歐寮山。南有雙溪,入龍溪縣界,為南溪。北有永豐、西北有和溪二巡檢司。又有小溪、寒溪二巡檢司,后廢。

  漳平府西北。成化六年以龍巖縣九龍鄉置,析居仁等五里地益之。東南有象湖山。南有百家畬洞,踞龍巖、安溪、龍溪、南靖、漳平五縣之交。又有九龍溪,自龍巖縣流經此,下流入龍溪縣。南有歸化巡檢司,后移於縣東之析溪口。又東北有溪南巡檢司,后廢。

  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縣之河頭大洋陂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南有三平山。東有大峰山,河頭溪所出,分數流達海,又西有盧溪流合焉。有盧溪巡檢司,后遷枋頭板,改名漳汀巡檢司。

  詔安府南。本南詔守御千戶所,弘治十八年置。嘉靖九年十二月改為縣。南臨海,海濱有川陵山,海中有南澳山。又東有東溪,為河頭溪分流,東南流入海。又南有守御玄鐘千戶所,東有守御銅山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東有金石、洪淡二巡檢司。西南有分水關,漳、潮分界,巡檢司治焉。

  海澄府東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以龍溪縣之靖海館置,析漳浦縣地益之。東北濱海。西有南溪,自龍溪縣流入,與柳營江合流入海。東有海門巡檢司,后遷於青浦社。東北有濠門巡檢司,本治海滄洋,后遷縣東北之嵩嶼。東有島尾巡檢司。又西北有石馬鎮。

  寧洋府西北。本龍巖縣之東西洋巡檢司,正統十一年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置縣,又析大田、永安二縣地益之。南有香寮山。東南有東洋,溪流所匯也。

  福寧州元屬福州路。洪武二年八月降為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三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北有龍首山。東有松山,山下有烽火門水寨,正統九年自海中三沙堡移此。東北有大姥山。東南濱海,海中有崳山、臺山、官澳山、屏風嶼。東有白水江。西有長溪,源出壽寧縣界,至縣西南古鎮門入海。東有福寧衛,南有守御大金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西北有柘洋巡檢司,又有蘆門巡檢司,后移桐山堡。又東北有大筼筜巡檢司,后移秦嶼堡。又東有清灣巡檢司,后徙牙里堡。南有高羅巡檢司,后移閭峽堡。又有延亭巡檢司,后移下滸堡。又東北有蔣洋,又有小瀾,西北有小澳、庫溪,西南有藍田,南有西臼六巡檢司,后廢。領縣二。西南距布政司五百四十五里。

  寧德州西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北有霍童山,有龜嶼。東南濱海,中有官扈山,下有官井洋。又東有瑞峰,亦在海中。西有穹窿溪,西南有赤鑒湖,北有外渺溪,下流俱達於海。北有東洋麻嶺巡檢司,后徙涵村,又徙縣東北之云淡門,又徙縣東之黃灣,后還故治。南有南靖關。東有長崎鎮。

  福安州西北。洪武二年屬福州府。成化九年來屬。西南有城山。海在南。西北有長溪,東南入福寧州境。西北有白石巡檢司,后徙於縣東南之黃崎鎮。

  廣東《禹貢》揚州之域及揚州徼外。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治廣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屬廣西行中書省。四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領并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廣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縣七十五。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嶺,與江西界。東至潮州,與福建界。西至欽州,與廣西界。南至瓊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萬歷六年,戶五十三萬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廣州府元廣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五:

  南海倚。西北有石門山、雙女山。南濱海。又南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西江,上流合黔、郁、桂三水,自廣西梧州府流入;一曰北江,即湞水;一曰東江,即龍川水。俱與西江會,經番禺縣南,入於南海。西北有三江巡檢司,本治側水村,后遷村堡。又有金利、西南有神安、又有黃鼎、又有江浦四巡檢司。又南有五斗口巡檢司,后遷磨刀口,又遷佛山鎮。

  番禺倚。在城有番、禺二山,縣是以名。東有鹿步、南有沙灣、北有慕德、東南有茭塘、又有獅嶺五巡檢司。

  順德府西南。景泰三年,以南海縣大良堡置,析新會縣地益之。西北有西江,南有馬寧、北有紫泥二巡檢司。西有江村巡檢司,后遷縣西北查浦。北有寧都巡檢司,后遷都粘堡。又東南有馬岡巡檢司,后廢。

  東莞府東南。南濱海,海中有三洲,有南頭、屯門、雞棲、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老萬山、零丁洋等澳。北有東江。西有中堂、西南有白沙、又有缺口鎮三巡檢司。東北有京山巡檢司,本治茶園,后遷京口村,更名。又西南有虎頭山關,洪武二十七年置。

  新安府東南。本東莞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八月置。萬歷元年改為縣。南濱海。有大鵬守御千戶所,亦洪武十四年八月置。東南有官富、西北有福永二巡檢司。

  三水府北。嘉靖五年五月以南??h之龍鳳岡置,析高安縣地益之。西江在南,北江在西。又西南有三江、北有胥江、東有西南鎮三巡檢司。又南有橫石巡檢司。

  增城府東。東有增江,南有東江。西南有烏石、西北有茅田二巡檢司。

  龍門府東。弘治六年以增城縣七星岡置,析博羅縣地益之。南有龍門水,亦曰九淋水,流入東江。東有上龍門巡檢司。

  香山府南。南濱海。東有零丁洋。北有黃圃巡檢司。西北有大攬巡檢司,本名香山,后更名。

  新會府西南。南濱海,中有崖山。東北有西江。西南有恩平江,一名峴岡水。東南有潮連、西有牛肚灣二巡檢司。又西北有樂逕巡檢司,后遷縣北之石螺岡。又東北有大瓦巡檢司,本治中樂都,后遷鸞臺村。又南有沙村巡檢司,本治大神岡,后遷仙洞村,又遷長沙村,后復故治。

  新寧府西南。弘治十一年以新會縣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南濱海。北有恩平江,一名長沙河。又南有廣海衛,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西有望高巡檢司,西南有城岡巡檢司,后廢。

  從化府東北。弘治二年以番禺縣橫潭村置,析增城縣地益之。九年遷於流溪馬場曲。東北有流溪巡檢司,本治縣北石潭村,后遷神岡村。

  清遠府北。東有中宿峽。西有大羅山。又湞水在縣東北,東南有潖水來合焉,謂之潖江口,有潖江巡檢司。又西南有回岐、西北有濱江二巡檢司。東北有橫石磯巡檢司,后廢。

  連州元桂陽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省入連州。四月,連州廢,地屬連山。三年九月,連山廢,地屬陽山。十四年置連州於此,屬府。東北有桂水。西有湟水,亦曰洭水,自湖廣寧遠縣流入,東南合湞水。西北有硃岡巡檢司。又有西岸巡檢司,治仁內鄉,后徙陽山縣境。東南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

  陽山州東北。元屬桂陽州。洪武二年三月,桂陽州廢,屬連州。四月,連州廢,屬韶州府。十四年四月改為連州,徙州於桂陽州舊治,復置縣,屬焉。南有陽溪,即洭水。西北有星子巡檢司。東有西岸巡檢司,自連州移此,治青蓮水口。又北有湟谿、陽山二關。

  連山州西。元連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屬韶州府。三年九月省入陽山。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十四年四月屬州。舊治在縣西北鐘山。永樂元年徙縣西程山下。天順六年又徙小坪。南有黃連山。北有高良水,又名大獲水,東至州界入湟水。西有宜善巡檢司,即程山下舊縣治。

  肇慶府元肇慶路,屬廣江道。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一。南距布政司二百三十里。

  高要倚。北有石室山。南有銅鼓山。東有高峽山、爛柯山。城南有西江,又南有新江,東南有蒼梧水,俱流入焉。東南有古耶巡檢司,治龍池都之馮村,后遷縣東之橫槎下都。東有祿步巡檢司,初在下村,后遷上村水口。東有橫槎巡檢司,初治上半都,后遷水口,尋廢。

  高明府東南。本高要縣高明鎮巡檢司,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改為縣,析清泰等都益之。南有倉步水,一名滄江,下流入於西江。東北有太平巡檢司,治太平都,后遷縣東都含??凇S诌w縣西南山臺寺,又遷縣東清溪申石奇海濱。

  四會府北。南有北江。東有南津巡檢司,治黃岡村,尋遷縣東南南津水口。

  新興府南。元新州治,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新江。西南有立將巡檢司。又南有祿緣巡檢司,后廢。

  開平府南。本恩平縣之開平屯。明末改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南有恩平江,源出舊恩平縣西北平城山,東流合烏石水,下流入廣州新會縣界。東南有沙岡巡檢司,本治沙岡村,后遷平康都之長沙村。又南有松柏、北有四合二巡檢司。

  陽春府南。元屬南恩州。洪武元年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西有漠陽江。北有古良巡檢司,尋廢,后復置於縣西,又遷南鄉都小水口。又北有思良巡檢司,后廢。

  陽江府南。元南恩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元年,南恩州廢,改屬新州。二年四月,新州廢,屬府。南濱海。中有海陵山,山西北為鶴州山,海陵巡檢司在焉。西有漠陽江,源出古銅陵縣北云浮山下,南流過陽春縣,會諸水,經南恩舊城,直通北津港門,入於海。東南有海朗守御千戶所,西南有雙魚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東北有蓮塘堡,西有太平堡,俱嘉靖間筑。

  恩平府南。本陽江縣之恩平巡檢司,初治縣東北之恩平故縣,后遷恩平堡。成化十四年六月改堡為縣,析新興、新會二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南之城村,仍故名,后又遷白蒙屯。縣南有恩平江。

  廣寧府西北。嘉靖三十八年十月以四會縣地置。初治縣東南潭圃山下,后遷大圃村福星山下,即今治也。北有綏江,又有龍口屯田千戶所,亦嘉靖三十八年置。西北有金溪巡檢司。南有扶溪巡檢司,初治東鄉水口,后遷扶溪口,又遷官埠。

  德慶州元德慶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府治端溪縣省入,來屬。西有小湘峽,西江經其中,端溪自東北流入焉。東有悅城鄉巡檢司,治悅城故縣,后遷靈溪水口。東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封川州西。元封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州廢,改屬。南有西江,西有賀江,西北有東安江,俱流入焉。北有文德巡檢司,初治縣西北大洲口,后遷縣西賀江口,后又遷於此。

  開建州西北。元屬封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西有開江,一名封溪,即賀江之下流。北有古令巡檢司,治古令村,后遷縣東北之褥村。

  韶州府元韶州路,屬廣東道宣尉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六。西距布政司八百里。

  曲江倚。永樂二十二年建淮王府,正統元年遷於江西饒州府。南有蓮花山。東北有韶石山。西有桂山。湞水在東,東南有曹溪水,西有武水,俱流入焉,抱城回曲,故謂之曲江,下流即始興江。東北有平圃、南有蒙浬二巡檢司。

  樂昌府西北。南有昌山。東北有靈君山。西有三瀧水,即武水。北有九峰、西北有黃圃、又有羅家灣三巡檢司。東有高勝巡檢司,后廢。

  英德府西南。元英德州,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三月降為縣,來屬。南有皋石山,一名湞陽峽。又湞水在縣東,一名溱水,洭水在縣西,一名洸水,至縣西南合流,謂之洸口,有洸口巡檢司。又南有瀧頭水,與湞水合。又東有象岡、北有清溪、西有含洸三巡檢司。又南有南崖巡檢司,廢。

  仁化府東北。治水西村,后遷城口村。西北有吳竹嶺,吳溪水出焉,下流為潼溪,入湞。東北有扶溪巡檢司。又北有恩村巡檢司。

  乳源府西。本治虞塘,洪武元年遷於洲頭津。西有臈嶺,五嶺之一。西北有武水,自湖廣宜章縣流入,有武陽巡檢司。

  翁源府東南。元屬英德州。洪武二年三月改屬。故城在西北,今治本長安鄉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有寶山。東有靈池山,滃溪出焉,即瀧頭水。東有桂丫山巡檢司,初治茶園鋪,后遷南浦。

  南雄府元南雄路,屬廣東道。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二。西距布政司千九十里。

  保昌倚。大庾嶺在北,亦曰梅嶺,上有梅關,湞水所出。西北有凌江水,流合焉,南至番禺入海,謂之北江。又縣東有小庾嶺。西北有百順、東南有平田二巡檢司。又東北有紅梅巡檢司,舊治梅關下,后遷於此。

  始興府西。西有始興江,即湞水。南有清化徑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塘巡檢司,本治瓔珞鋪,后遷黃塘江口,又遷黃田鋪。

  惠州府元惠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歸善倚。南濱海。西江在西南。東有東江,自江西安遠縣流入府境,亦曰龍川江,西南至番禺縣,會西江入海。東南有平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內外管理、又有碧甲二巡檢司。

  博羅府西北。西北有羅浮山。南有東江。西有石灣、又西北有善政里二巡檢司。

  長寧府西。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鴻雁洲置,析韶州府英德、翁源二縣地益之。萬歷元年徙治君子峰下。南有新豐江,下流入龍江。西有乍坪巡檢司。又北有黃峒巡檢司,后廢。

  永安府東北。隆慶三年正月以歸善縣安民鎮置,析長樂縣地益之。西有東江。西南有寬仁里巡檢司,治苦竹派,后遷桃子園。又有馴雉里巡檢司,治鳳凰岡,后遷縣東烏石屯。尋俱還故治。

  海豐府東。北有五坡嶺。南濱海,一名長沙海。又東南有碣石衛,東有甲子門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南有捷勝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二月置,初名捷徑,三月更名。有甲子門巡檢司。又西有鵝埠嶺巡檢司。又西南有長沙港巡檢司,后遷謝道。

  龍川府東北。元循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東有霍山。南有龍江,即東江上流,自江西安遠縣流入。東有通衢巡檢司,后遷老龍埠,尋還故治。東北有十一都巡檢司。

  長樂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四年四月來屬。舊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於今治。東南有興寧江。南有十二都巡檢司。又西有清溪巡檢司,后廢。

  興寧府東北。元屬循州。洪武二年四月來屬。南有興寧江,東入潮州府程鄉縣界。東南有水口巡檢司,治水口隘,后廢,復置於下岸,尋遷於上岸水東。又北有十三都巡檢司,后遷白水砦,尋復故。

  連平州本連平縣。崇禎六年以和平縣惠化都置,析長寧、河源二縣及韶州府翁源縣地益之。尋升為州。西有銀梅水,源出楊梅坪,即湞水上源。南有長吉里、東南有忠信里二巡檢司。東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二:

  河源州北。舊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故城在西南。洪武二年徙於壽春市。萬歷十年遷於今治。南有槎江,即龍川江,下流為東江。又北有新豐江入焉。又東北有藍口巡檢司。

  和平州少北。正德十三年八月以龍川縣之和平司置,析河源縣地益之,屬府。崇禎六年改屬州。北有九連山。西北有浰頭山,三浰水出焉,亦名和平水,有浰頭巡檢司。

  潮州府元潮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海陽倚。南濱海,有急水門。東有鱷溪,一名惡溪,亦名韓江,又名意溪,東入於海。西北有潘田巡檢司。又有楓洋巡檢司,尋遷縣南園頭村。

  潮陽府南。東南濱海。西南有練江。南有海門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有招寧、西北有門辟、北有桑田三巡檢司。又有吉安巡檢司,治氵戎水都南山下,后遷貴嶼村。

  揭陽府西。西北有揭嶺。南有古溪。東南濱海。西有南寨巡檢司,本名湖口,治湖口村,后遷棉湖寨,更名。東有北寨巡檢司,本治縣西北岡頭山,后遷縣東北鳥石山南,尋還舊治,后又遷縣東桃山鋪前。

  程鄉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南有梅溪,即興亭江之下流,一名惡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鄉巡檢司,治梅塘堡,后遷縣西北石鎮村旁。東南有豐順鄉巡檢司,本在縣西北平遠縣界,后遷松口市。

  饒平府東北。成化十二年十月以海陽縣三饒地置,治下饒。東南濱海,海中有南澳山,有大成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黃岡、西有鳳凰山二巡檢司。又東南有柘林寨。

  惠來府西南。嘉靖三年十月以潮陽縣惠來都置,析惠州府海豐縣地益之。南濱海。西有三河,以大河、小河、清遠河三水交會而名,即韓江之上源。東南有靖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南有神泉巡檢司,本名北山,治縣西北山村,后遷神泉村,更名。

  鎮平府北。本平遠縣石窟巡檢司,崇禎六年改為縣,析程鄉縣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於程江。東有藍坊巡檢司,自石窟司遷治,更名。

  大埔府東。嘉靖五年以饒平縣大埔村置,析氵戀洲,清遠二都地益之。南有神泉河,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又西有惡溪。東北有虎頭沙、西有三河鎮二巡檢司。又南有大產巡檢司,后遷黃沙。西南有烏槎巡檢司,后遷高陂。

  平遠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鄉縣豪居都之林子營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惠州府之興寧四縣地益之,屬江西贛州府。四十二年正月還三縣割地,止以興寧程鄉地置縣,來屬。

  普寧府西南。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陽縣氵戎水都置,析洋烏、黃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貴山都之貴嶼。萬歷十年移治黃坑,以洋烏、氵戎水二都還潮陽。西有冬瓜山,冬瓜水出焉,下流為揭陽縣之古溪,與南、北二溪合,下流至澄海縣入於海。西南有云落徑巡檢司。

  澄海府東南。本海陽縣之辟望巡檢司。嘉靖四十二年正月改為縣,析揭陽、饒平二縣地益之,而徙辟望巡檢司於縣北之南洋府,仍故名。南濱海,亦曰鳴洋海。西南有蓬州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六年四月置。又有駝浦巡檢司。

  高州府元高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治電白。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復為府。后徙治茂名。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一千里。

  茂名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南濱海。城西有竇江,源出信宜縣,東北流,鑒江入焉,西南流入化州界。南有赤水巡檢司。東南有平山巡檢司,治紅花堡,后遷縣東北之電白故縣。又西南有博茂巡檢司,后廢。

  電白府東。舊治在西北。今治本神電衛,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成化三年九月遷於此。東濱海。西北有立石巡檢司,后廢。

  信宜府北。南有竇江。東北有中道巡檢司,治在懷德鄉黃僚寨之左,廢,后復置於羅馬村,尋又遷於三橋。

  化州元化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石龍縣省入。九年四月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北有石城山,又有來安山。東北有茂名水,竇江之下流。又有陵水、羅水,俱自廣西北流縣流入,與茂名水合,至吳川縣為吳川水,南入於海。北有梁家沙巡檢司。東南距府九十里。領縣二:

  吳川州南。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中有岡洲。有岡洲巡檢司,在洲南濱海,后遷洲上。東南有寧川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四月置。又北有寧村巡檢司,治川氵窖,后遷縣西北之地聚村,又遷於芷皞口。

  石城州西。元屬化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高州府。十四年五月改屬州。南濱海。西有零緣巡檢司。

  雷州府元雷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海康倚。東濱海。南有擎雷水,自擎雷山南流,東入於海。西有??凳赜羲槲涠吣晔轮?。西南有清道、東南有黑石二巡檢司。

  遂溪府北。東西濱海。西南有樂民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北有湛川巡檢司,治故湛川縣,后遷縣東南故鐵杷縣。又西南有潿洲巡檢司,治海島中博里村,后遷蠶村。

  徐聞府南。東西南三面濱海。西有海安守御千戶所,東有錦囊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七年十月置。西南有東場、東有寧海二巡檢司。又西北有遇賢巡檢司,廢。

  廉州府元廉州路,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九年四月屬雷州府。十四年五月復為府。領州一,縣二。東距布政司千二百十里。

  合浦倚。洪武七年十一月省,十四年五月復置。東有大廉山,州以此名。東南濱海,亦曰珠母海,以海中有珠池也。又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自廣西容縣流入,逕州,江口分為五,西南注於海。又北有石康縣,成化八年省。東有永安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東南有珠場、東北有永平二巡檢司。又北有高仰巡檢司,治馬欄墟,后遷於縣西南。

  欽州元欽州路,屬海北海南道。洪武二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以州治安遠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為縣,來屬。十四年五月復為州。西南濱海,中有烏雷山,入安南之要道也。又有分茅嶺,亦與安南分界。龍門江在城東,又東有欽江,俱入於海。南有淞海、西南有長墩、西北有管界三巡檢司。又西有如昔、又有佛淘二巡檢司,與交址接界,宣德二年入於安南,嘉靖二十一年復。又西南有千金鎮。東距府百四十里。領縣一:

  靈山州北。元屬欽州。洪武九年四月屬廉州。十四年五月仍屬欽州。北有洪崖山,洪崖江出焉,經縣東,與羅陽山水合,為南岸江,南流為欽江。又南有林墟、西有西鄉二巡檢司。

  瓊州府元乾寧軍民安撫司。元統二年十月改為乾寧安撫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瓊州府。二年降為州。三年仍升為府。領州三,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五十里。

  瓊山倚。南有瓊山。北濱海,有神應港,亦曰??诙?,有??谑赜羲槲涠晔轮谩S治髂嫌兴洞澹f歷二十八年置水會守御千戶所於此。南有石山。又有清瀾巡檢司,廢。

  澄邁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東有澄江。西北有澄邁巡檢司,治石矍都。南有兔穎巡檢司,治曾家東都,后遷南黎都,廢。西南有銅鼓巡檢司,治新安都,后遷西黎都,廢。又有那拖巡檢司,治那拖市,后遷縣西森山市,廢。

  臨高府西。北濱海。南有黎母江。南有田牌巡檢司,后遷墳橫岡。又東有定南、北有博鋪二巡檢司,廢。

  安定府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天歷二年十月升為南建州。洪武元年十月復為縣。南有五指山,亦曰黎母山,黎人環居山下,外為熟黎,內為生黎。北有建江,繞郡境西北流,入南渡江。東有潭覽屯田千戶所,元置,洪武中因之,永樂四年廢。西有青寧巡檢司。又東有寧村巡檢司,治潭覽村,后遷縣東南南資都,仍故名。

  文昌府東。西北有七星山。南有紫貝山。東北濱海。東南有文昌江,入於海。又東北有清瀾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八月置,萬歷九年遷縣東南南毛都陳家村。西北有鋪前巡檢司。東北有青藍頭巡檢司,后遷縣東抱凌港。

  會同府東南。元至元二十九年六月置。東濱海。西有黎盆溪,東有調囂巡檢司,治端趙都,尋遷縣東南南滄村。

  樂會府東南。西有白石山。東濱海。西北有萬泉河,有黎盆水流入焉。

  儋州元南寧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儋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宜倫縣省入。西北有龍門嶺。西濱海。北有倫江。西南有鎮南、又有安海二巡檢司。又東有歸姜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七十里。領縣一:

  昌化州南。舊城在東南,今城本昌化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正統六年五月徙縣治焉。西濱海。南有昌江。

  萬州元萬安軍,屬海北海南道。洪武元年十月改為萬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萬安縣省入。北有六連山,龍滾河出焉。東南海中有獨洲山。東有蓮塘巡檢司,后廢。西北距府四百七十里。領縣一:

  陵水州南。東北有舊縣城,今治本南山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置。正統間,遷縣於此。西有小五指山。東濱海,海中有雙女嶼。東北有牛嶺巡檢司。

  崖州元吉陽軍,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改為崖州,屬府。正統四年六月以州治寧遠縣省入。南有南山。北有大河,自五指山分流,南入海。東有滕橋、西有抱歲、又西北有通遠三巡檢司。北距府千四百一十里。領縣一:

  感恩州西北。舊屬儋州。正統五年來屬。西濱海。南有南湘江,源自黎母山,西南入於海。東南有延德巡檢司。

  羅定州元瀧水縣,屬德慶路。洪武元年屬德慶州。萬歷五年五月升為羅定州,直隸布政司。西南有瀧水,源出瑤境。又有瀧水、新寧、從化三千戶所,俱萬歷七年置。又有函江守御千戶所,萬歷五年五月置於西寧縣境,十六年遷於州界之鳷溝驛。南有開陽鄉、西北有晉康鄉二巡檢司。又東有建水巡檢司,治建水鄉,后遷縣東南古模村,又遷高要縣白坭村,尋復還白模。領縣二。東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東安州東。萬歷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東山黃姜峒置,析德慶州及高要、新興二縣地益之。北有西江,西有瀧水流入焉。東北有南鄉守御千戶所,西南有富霖守御千戶所,俱萬歷五年五月置。東南有羅苛巡檢司。

  西寧州西。萬歷五年十一月以瀧水縣西山大峒置,析德慶州及封川縣地益之。東北有西江,與德慶州分界。東南有瀧水。西南有封門守御千戶所,萬歷五年五月置。北有都城鄉巡檢司。又西南有懷鄉巡檢司,后廢。

  廣西《禹貢》荊州之域及荊、揚二州之徼外。元置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治靜江路。屬湖廣行中書省。至正末,改宣慰使司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因之。六年四月置廣西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州四十有八,縣五十,長官司四。為里一千一百八十三。北至懷遠,與湖廣、貴州界。東至梧州,與廣東界。西至太平,與貴州、云南界。南至博白,與廣東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九十五里,京師七千四百六十二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弘治四年,戶四十五萬九千六百四十,口一百六十七萬六千二百七十四。萬歷六年,戶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二,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元靜江路。洪武元年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領州二,縣七:

  臨桂倚。洪武三年七月建靖江王府於獨秀峰前。東有桂山。東北有堯山。又有桂江,亦曰漓江,南有陽江來合焉,至蒼梧縣合於左、右江。東有蘆田市、西有兩江口二巡檢司。南有湘山渡巡檢司,后廢。

  興安府北。南有海陽山,湘水出其北,流入湖廣永州府界,漓水出其南,南入梧州府界。北有越城嶺,亦曰始安嶠,五嶺之最西嶺,下有始安水流入漓水。西南有融江六峒、西有鹽砂寨、北有唐家鋪三巡檢司。又西南有巖關。

  靈川府北。北有百丈山。東北有融江,源出融山二洞中,一名銀江,流經縣境,又南入靈川縣界,合於漓江。南有白石潭、東北有千秋峽二巡檢司。

  陽朔府南。北有陽朔山。東有漓江。東南有伏荔市、南有都樂墟二巡檢司。西有白竹寨巡檢司,廢。

  全州元全州路,屬湖廣道。洪武元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省州治清湘縣入焉,屬湖廣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來屬。西有湘山。南有湘水,又北有洮水流合焉。又西有西延、西南有建安、東北有柳浦三巡檢司。又東北有平塘巡檢司,廢。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一:

  灌陽州南少東。南有灌水,經州界,合於湘水。西南有吉寧鄉崇順里巡檢司。

  永寧州元古縣。洪武十四年改為古田縣。隆慶五年三月升為永寧州??h舊治在今州南三十里。洪武初,移於今州南八里。成化十八年又移今治。又有黃源水,下流入漓江。南有桐木鎮、又有常安鎮、西南有富椽鎮三土巡檢司。東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二:

  永福州東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西南有太和山,太和江環其下,東入柳州府,為雒清江。又西南有理定縣,元屬靜江舊路,正統五年九月省。又有蘭麻鎮、東北有銅鼓市二巡檢司,廢。

  義寧州東北,舊屬府,隆慶五年三月改屬州。北有丁嶺,義江出焉,下流分為二,東流者為臨桂縣之相思水,入於漓江,南流者為永??h之白石水,即太和江也。西北有桑江口巡檢司。

  平樂府元大德五年十一月置。洪武元年因之。領州一,縣七。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平樂倚。東南有魯溪山。西北有漓江,又北有樂川水,東經昭潭流合焉。又東有榕津寨巡檢司,又有水滻營土巡檢司。又東有龍平寨巡檢司、昭平堡土巡檢司,廢。又東有團山堡,東南有廣運堡、足灘堡,又南有甑灘堡,俱弘治后置。

  恭城府東北。南有樂川水,又東有勢江,南有南平江,北有平川江,西南有西水江,俱流合焉。東北有鎮峽寨、東有勢江源二巡檢司。又有白面寨、西嶺寨二土巡檢司。

  富川府東少北。元屬賀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潯州府,后來屬。西南有鐘山縣,舊治於此,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移治靄石山下,而置邊蓬寨巡檢司於舊治。北有秦山,接湖廣道州界。東北有氓渚嶺,即臨賀嶺,與湖廣江華縣分界。又東有富江,南合賀水。西南有白霞寨、西北有寨下市二巡檢司。

  賀府東南。元賀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初,以州治臨賀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后來屬。東北有臨賀嶺,亦曰桂嶺,下有桂嶺縣,元末廢。東有賀江,至廣東封川縣合於西江。南有信都鄉巡檢司。北有沙田寨巡檢司,后遷縣西點燈寨,尋廢。又東北有大寧寨、樊字寨、白花洞三土巡檢司,后廢。

  荔浦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弘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景泰七年移於后山,即今治。東有銅鼓嶺,一名火焰山。又荔江在南,下流入漓江。東南有峰門寨巡檢司,后遷中峒。西北有南原寨巡檢司,后遷縣東南下峒,又遷縣東延濱江。又西南有華蓋城,萬歷中筑。

  修仁府西少南。舊屬桂林府,弘治四年來屬。舊治在今縣西馬浪坪。景泰初,遷今縣南霸寨村。成化十五年遷於五福嶺,即今治。東北有荔江,有麗壁市土巡檢司。西南有石墻堡,萬歷間筑。

  昭平府南少東。萬歷四年四月析平樂、富川二縣地置。五年又析賀縣地益之。東有五指山。又有漓江。又有思勤江,下流入於漓江。東南有龍平縣,元屬府,洪武十八年廢。

  永安州元立山縣,屬府。洪武十八年廢為立山鄉,屬荔浦縣。成化十三年二月置州,曰永安,屬桂林府。弘治三年九月改為長官司。五年復為州,來屬。東有蒙山,下有蒙水。南有古眉寨土巡檢司。北有群峰寨土巡檢司,后遷州西北杜莫寨,又遷州北貓兒堡。東南有仙回營,萬歷中置。東北距府百二十里。

  梧州府元梧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九。北距布政司五百八十里。

  蒼梧倚。城西南有大江,江即黔、郁二水,合流於潯州府城東,為潯江;入府界,東經立山下,又東經此,與桂江合,謂之三江口,下流為廣東之西江。東有長行、西有安平、北有東安、西南有羅粒四巡檢司。

  藤府西。元藤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省州治鐔津縣入焉。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北有藤江,亦曰鐔江,即潯江也。東南有繡江,西有幕僚江,俱流入焉。又西北有五屯守御千戶所,嘉靖初置。西有白石寨、南有竇家寨、東北有赤水鎮三巡檢司。又東有溻洲、南有周村、西南有驛面、又南有思羅四巡檢司,廢。

  容府西南。元容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省州治普寧縣入焉。西北有容山。南有容江,亦名繡江。又東有波羅里大洞、西南有粉壁寨二巡檢司。

  岑溪府南少西。元屬藤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東北有烏峽山。西有繡江。東南有上里平河村、西南有南渡二巡檢司。又東南有連城鄉義平巡檢司,廢。

  懷集府東北。元屬賀州。洪武初,屬平樂府。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懷溪水。東有武城鄉、西有慈樂寨、西北有蘭峒寨三巡檢司。

  郁林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南流縣省入。十月來屬。南有南流江,至廣東合浦縣入海。有橫嶺、文俊二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領縣四:

  博白州西南。西有雙角山,綠珠江出其下,流合縣南飲馬水,下流入南流江。南有周羅、西南有沙河二巡檢司。又有安定、春臺、平山、兆常四土巡檢司,尋廢。又東南有海門鎮,舊為入安南之道。

  北流州北。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東北有勾漏山。東有銅石山,產水銀、硃砂。又南有扶來山,陵水出焉,西南有峨石山,羅水出焉,俱流入廣東化州界。又北有綠藍山,綠藍水出焉,分為二。東流者經城東登龍橋,與廣東高州府流入之繡江合,又東經容縣,為容江。西流者入郁林州,為南流江。南有雙威寨巡檢司。西有都隴、又有中山、又有清灣三巡檢司,廢。又西有天門關,本名鬼門關,洪武初,改為桂門關;宣德中,更今名。

  陸川州南少東。元屬容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舊為入安南之道。東有龍化江,下流合容江。南有溫水寨巡檢司。

  興業州西少北。南有鐵城山。北有翻車嶺,龍母江出焉,下流入南流江。南有趙家寨、西有長寧寨、北有平安寨、又有棠木寨四巡檢司,后俱廢。

  潯州府元潯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九百八十里。

  桂平倚。南有白石山。西北有大藤峽。北有黔江,一名北江,亦曰右江,南有郁江,一名南江,亦曰左江,至城東匯為潯江。東北有武靖州,成化三年置,萬歷末廢。又東有大黃江口、北有靖寧鄉、東北有大宣鄉、又有思隆鄉、又有木盤浦、西南有常林鄉六巡檢司。又南有羅秀土巡檢司,又北有碧灘堡、鎮峽堡,俱成化中置。東有牛屎灣堡,西有淹沖堡、秀江堡,俱嘉靖中置。

  平南府東。東南有龔江,即潯江也,東有白馬江流入焉。又有奉議衛,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於奉議州,正統六年五月遷於此。東北有大同、西北有泰川、西南有武林三巡檢司。又南有峒心、東南有三堆、東北有大峽、西北有平嶺四土巡檢司。

  貴府西。元貴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降為縣,來屬。南山在南。又有東、西、北三山。南有郁江,亦曰南江,群川悉流入焉。有向武軍民千戶所,本向武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八年十月置於向武州,三十年三月升軍民所,正統六年五月來遷縣北門外,萬歷二十三年又遷縣西北謝村鎮。東南有新安寨、北有北山寨二巡檢司。又南有橋頭墟、西有瓦塘渡、又有五州寨、又有東鋋渡、又有郭東里五巡檢司,廢。又東南有三江城,萬歷中筑。

  柳州府元柳州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二,縣十。東北距布政司四百里。

  馬平倚。元為府屬,洪武元年徙府治於此。南有柳江,亦曰潯水,亦曰黔江,上流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府境,下流至桂平縣合於郁江,亦曰右江。南有新興鎮、都博鎮二巡檢司。又有歸化鎮巡檢司,廢。

  洛容府東北。舊治白龍巖,天順中,徙於硃峒。正德時,為瑤、僮所據,嘉靖三年十一月復,萬歷四年正月遷於靈塘,以硃峒舊治為平樂鎮,留兵百名守之。城南有洛清江,至馬平縣入於柳江。西南有江口鎮、又有運江二巡檢司。東有平樂鎮巡檢司,治石榴江,后遷縣東北中渡。又西南有章洛鎮巡檢司,廢。

  柳城府西北。舊治龍江南,元為府治。洪武元年遷治龍江東,而府徙治馬平縣。龍江自天河縣流入,合於融江,即柳江上流。東有東泉鎮巡檢司。北有古枿鎮巡檢司,初治融江東岸,后遷馬頭驛。又東北有古清鎮、西有洛好鎮、又有廖洞鎮三巡檢司。

  羅城府西北。洪武二年十月以羅城鄉置,屬融州。十年五月來屬。北有武陽江,下流合於融江。北有武陽鎮、又有莫離鎮、又有通道鎮三巡檢司。又舊有安湘鎮、樂善鎮、中峒鎮三巡檢司,廢。

  懷遠府北。元屬融州。洪武十年廢,置三江鎮巡檢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來屬,治大融江、潯江之匯。萬歷十九年移治丹陽鎮。西北有九曲山,山南為石門山,兩山夾峙。福祿江自貴州永從縣流逕其中,至融縣為融江,至柳城縣為柳江。又東北有潯江,自湖廣靖州流合焉,有潯江鎮巡檢司。又西北有萬石鎮,又有宜良鎮、丹陽鎮三巡檢司。

  融府西北。元融州,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以州治融水縣省入,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東南有靈巖山。北有云際山。其西曰上石門,以兩山夾峙,融江中流也。又東有寶積山,產鐵。東北有思管鎮、東南有清流鎮、西南有鵝頭隘三巡檢司。又北有長安鎮巡檢司,本在融江東岸,后遷西岸。又有大約鎮土巡檢司。又有保江鎮、理源鎮、西峒鎮三巡檢司,廢。

  來賓府南。元屬象州。洪武十年五月來屬。西南有白牛洞。北有白云洞。南有大江,亦曰都泥江。西有界牌鎮巡檢司,后遷縣南之南岡。

  象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十月來屬,以州治陽壽縣省入。西有象山。東有雷山。南有象江,即柳江。東北有龍門寨巡檢司。又有鵝頸鎮、尖山鎮二巡檢司,廢。西北距府百十三里,領縣一:

  武宣州南。元曰武仙。宣德六年更名。舊治陰江。宣德六年三月徙於高立。東南有大藤峽,后名永通峽。西有柳江,又有都泥江,亦謂之橫水江,來入焉,下流為潯州府之右江,亦入於柳江。西北有安永鎮、西南有縣郭鎮二巡檢司。又東有東鄉、又有周沖、又有閑得三巡檢司,廢。

  賓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領方縣省入。十月來屬。東南有鎮龍山。西南有燈臺山。西有古漏山,下有古漏關,古漏水出焉,入於賓水。賓水在南,即都泥江也。東有安城鎮巡檢司。又東有梁村巡檢司,后廢。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遷江州北。西有古黨山,有峒。東北有大江,即都泥江。東有遷江屯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置。東南有清水鎮巡檢司,又有羅目鎮、李廣鎮二巡檢司,廢。又東有石零堡,北有都歷堡,俱正德中筑。

  上林州西少北。西有大明山,澄江出焉,亦名南江,東合北江,又東入遷江縣之大江。西北有三里營,南丹衛在焉。衛舊在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置,二十九年正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尋罷軍民,止為衛。永樂二年十二月徙上林縣東,正統六年五月徙賓州城,與賓州千戶所同治,萬歷八年徙於此。西南有周安堡,在八寨中,舊為瑤、僮所據,嘉靖三年討平之,萬歷七年改屬南丹衛。西北有三畔鎮巡檢司。又東北有琴水橋、東南有思龍鎮、又有三門灘鎮三巡檢司。

  慶遠府元慶遠路。洪武元年為府。二年正月改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六月復曰慶遠府。領州四,縣五,長官司三。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宜山倚。北有龍江,東流入融縣,合於融江。西有河池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十月置於河池縣,永樂六年徙於此。東有大曹鎮、西有懷遠鎮、又有德勝鎮、又有東江鎮四巡檢司。

  天河府北少東。舊縣在高寨。洪武二年遷於蘭石。正統七年又遷甘場。嘉靖十三年又遷福祿鎮。萬歷十九年始移今治。西南有龍江,自貴州獨山州流入。北有東禪鎮巡檢司,又有思農鎮、歸仁鎮二土巡檢司。

  忻城府南少東。西有烏泥江,即都泥江。北有三寨堡土巡檢司。

  河池州元河池縣。弘治十七年五月升為州。縣舊治在州北懷德故城。天順六年遷屏風山。成化十三年還治懷德。嘉靖四年又遷鳳儀山南。西有智州山。東有金城江,下流合於都泥江。江北有金城鎮巡檢司。又東有都銘鎮、土堡鎮二巡檢司,后廢。東距府二百五十里。領縣二:

  思恩州東北。舊屬府,正德元年二月改屬州。舊治在環江洲。永樂末,遷於清潭村。宣德三年十一月遷於白山寨。成化八年遷於歐家山。南有環江,北有帶溪,皆合流於龍江。有安化鎮、歸思鎮二巡檢司。又有普義鎮、吉安鎮、北蘭鎮三巡檢司,廢。

  荔波州西北。洪武十七年九月析思恩縣地置,屬府。正統十二年改屬南丹州。成化十一年九月又屬府。正德元年來屬。州東南有勞村江,源出貴州陳蒙爛土長官司,流入州界,為金城江。又東有窮來、南有蒙石、又有方村三土巡檢司,后廢。

  南丹州洪武七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廢,尋復置。西有孟英山,舊產銀。南有都泥江,自貴州定番州流入。東距府二百四十里。

  東蘭州洪武十二年置。以西蘭州省入,又省安習、忠、文三州入焉。東南有隘洞江,一名都泥江,又名紅水河,又名烏泥江。東北距府四百二十里。

  那地州元地州。洪武元年改置。北有都泥江,有布柳水流合焉。南有那州,洪武元年省。東北距府二百四十里。

  永順長官司府西南。

  永定長官司府南。二司皆弘治五年析宜山縣地置。

  永安長官司弘治九年九月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

  南寧府元南寧路。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宣化倚。東有昆侖山,上有昆侖關。又有橫山,又有思玉山。北有馬退山。東南有望仙坡,與青、羅二山相對。城西南有大江,即郁江,一曰夜郎豚水。其上流有二:一為南盤江,經府城南,曰右江;一為麗江,經府城西南,曰左江。合流處謂之合江鎮,下流為潯州府之左江。東有金城寨、西有那南寨、又有那龍寨、又有遷隆寨、南有八尺寨五巡檢司。

  隆安府西北。嘉靖十二年四月析宣化縣那久地置。東有火焰山。城北有盤江,亦曰右江。西南有那樓寨、西北有馱演寨二巡檢司。

  橫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寧浦縣省入,屬潯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來屬。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仍置寧浦縣為州治,縣尋廢。東有烏蠻山。南有郁江,又東南有武流江,源自廣東靈山縣,流入境合焉。東有古江口、西有南鄉二巡檢司。又南有太平關,成化四年置。西北距府二百四十里。領縣一:

  永淳州西。元屬橫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橫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西臨郁江。南有南里鄉、北有武羅鄉二巡檢司。又東北有修德鄉巡檢司,景泰間遷於縣西,后廢。

  新寧州隆慶六年二月以宣化縣定祿洞地置。北有三峰山。城西有麗江,一名定祿江,又名文字水。東南有渠樂寨巡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上思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弘治十八年來屬。南有十萬山,上思江出焉,東流合西小江,西即交址所出之左江也。又有明江,亦出十萬山,西流入思明府界。又西有遷隆峒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里。

  歸德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弘治十八年來屬。郁江在西南。東南距府三百五十里。

  果化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九年十二月來屬。南盤江在西。東南距府三百二十里。

  忠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廢。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屬思明府。萬歷三年九月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余里。

  下雷州元下雷峒。洪武初,屬鎮安府。嘉靖四十三年來屬。萬歷十八年升為州。南有邏水,自鎮安府流入,南寧府左江之別源也。東距府五百八十里。

  思恩軍民府元思恩州,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后屬云南廣西府。永樂二年八月直隸廣西布政司。正統四年十月升為府。六年十一月升軍民府。舊治在府西北。正統七年遷府東北之喬利。嘉靖七年七月又遷武緣縣止戈里之荒田驛,因割止戈二里屬之。西北有都陽山。東南有靖遠峰。北有紅水江,又有馱蒙江,一名清水江,流合焉。又有大攬江,出城東北大名山,下流俱入於郁江。東有鳳化縣,正德六年七月置,嘉靖八年十月廢。東有古零,西有定羅、那馬、下旺,北有興隆,東北有白山、安定,西北有舊城、都陽九土巡檢司。領州二,縣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奉議州元直隸廣西兩江道。洪武五年省入來安府。七年二月復置,直隸行省。二十八年復廢,尋復置,直隸布政司。嘉靖六年二月來屬。東有舊城。今治本砦林村也,洪武初,遷於此。北濱南盤江,有州門渡。距府百十里。

  上映州元屬鎮安路。洪武五年廢為洞。萬歷三十二年復置,來屬。東北距府四百七十里。

  上林府西南。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嘉靖七年七月來屬。北有南盤江,南有大羅溪,東流合焉,即枯榕江之下流也。

  武緣府南。元屬南寧路。萬歷五年十月來屬。西有西江,即大欖江也,東南有南流江合焉。東有鏌鎁寨、又有博澀寨、西有高井寨、西北有西舍寨四巡檢司。又南有橫山寨巡檢司,廢。

  太平府元太平路,至元二十九年閏六月置。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州十七,縣三。東北距布政司二千五十里。

  崇善倚。府治馱盧村,洪武二年徙治麗江。舊縣治在府西北,嘉靖十九年遷入郭內。北有青連山。東有將軍山,下有威震關,一名伏波關。南有府前江,即麗江,又西有邏水流入焉。北有壺關,正德三年置。又東北有保障關。

  陀陵府東北。東有淥空山,淥空江出焉,亦名綠甕江。又南有麗江。

  羅陽府東北。南有麗江。西有馱排江,源出永康縣,下流入於麗江。以上三縣,元俱屬太平路。

  左州東有舊治。成化十三年遷於思崖村。正德十五年遷於今治,本古攬村也。西北有金山。南有麗江。西南距府百里。

  養利州有舊州三,一在州北,一在西北,一在東北。又西北有養水。北有通利江,至崇善縣注於麗江。以上二州,元屬太平路。南距府百五十里。

  永康州元永康縣,屬太平路。萬歷二十八年六月升為州。北有故城。萬歷中遷於今治。西有綠甕江,下流亦合麗江焉。西南有思同州,舊屬府。萬歷二十八年六月省。西南距府二百里。

  上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末省。永樂二年復置。萬歷三十八年來屬。東有明江,西北流入麗江。東北距府三百三十里。

  太平州自此以下十一州,元屬太平路。邏水在西,下流入麗江。東南距府八十里。

  思城州南有教水,下流合於隴水。東南距府五百里。

  安平州南有隴水,下流合於邏水。東南距府百十里。

  萬承州西南有綠降水,亦名玉帶水。西南距府五十里。

  全茗州西有通利江,一名大利江。南距府百六十里。

  鎮遠州北有楊山。南有巖磨水。西南距府二百八十里。

  茗盈州南有觀音巖,澗水出焉,下流入於麗江。西南距府六十里。

  龍英州南有通利江,有三源,下流入於麗江。南距府二百十里。

  結安州西有堰水,下流入麗江。西南距府二百二十里。

  結倫州南有咘畢水。即堰水之上流。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都結州南有咘畢水。西南距府三百三十里。

  上下凍州元屬龍州萬戶府。洪武初來屬。西有八峰山,太源水出焉。又北有青連山。南有拱天嶺。東距府二百二十里。

  思明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思明府。萬歷十六年三月來屬。東有逐象山。東北有明江,自思明府流入。東北距府二百十里。

  思明府元思明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直隸行省。九年直隸布政司。南有明江,有永平寨巡檢司。領州三。北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下石西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屬府。舊治在東南。萬歷間,始遷今治。西距府百四十里。

  西平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省。永樂二年復置。宣德元年與安南。

  祿州元屬思明府。洪武三年省。二十一年正月復置,尋沒於交址。永樂三年收復。宣德元年與安南。

  鎮安府元鎮安路。洪武二年為府。西有鎮安舊城。洪武二年徙於廢凍州,即今治也。南有馱命江,下流合郁江。又有邏水,發源府北土山峽中,下流至胡潤寨,與歸順州之邏水合,有湖潤寨巡檢司。距布政司二千二百里。

  田州元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為府。嘉靖七年六月降為州,徙治八甲,而置田寧府於府城。八年十月,府廢,州復還故治,直隸布政司。東南有南盤江。西有來安路,元屬廣西兩江道,洪武二年七月為府,領歸仁州、羅博州、田州,十七年復廢。北有上隆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府,成化三年徙治潯州府東北,更名武靖州。又有恩城州,元屬路,洪武初屬府,弘治五年廢。東有床甲、拱甲、婪鳳,西有武隆、累彩,北有岜馬甲、篆甲,東北有下隆,東南有砦桑,西北有凌時,西南有萬岡陽院,又有大甲、子甲,又有縣甲、怕河、怕牙、思郎、思幼、候周十九土巡檢司。距布政司千六百里。

  歸順州元屬鎮安路。洪武初,廢為洞。弘治九年八月復置,屬鎮安府。嘉靖初,直隸布政司。東北有龍潭水,南入交址高平府界。又南有邏水,發源西北鵝槽隘界。距布政司二千三百二十里。

  泗城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直隸行中書省。九年直隸布政司。舊州在西南,洪武六年移於古勘洞。西有南盤江,自貴州慕役長官司流入,下流為南寧府之右江。又北有紅水江。東北有程縣,洪武二十一年以泗城州之程丑莊置,屬州,尋屬慶遠府,宣德初,還屬州,嘉靖元年廢。西南有利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七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正統六年五月徙治泗城州古那甲,嘉靖二年廢。又西有上林長官司,永樂七年以州之上林洞置,直隸布政司,萬歷中,省入州,崇禎六年分司西地入云南廣南府。有羅博關巡檢司。北距布政司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向武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七月屬田州府。二十八年廢。建文二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舊州在東。萬歷四十五年遷於乃甲。南有枯榕江,下流入於右江。北有富勞縣,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尋為夷僚所據,建文四年復置,后廢。東有武林縣,元亦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永樂初省入富勞縣。距布政司二千四百里。

  都康州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屬田州府,后為夷僚所據。建文元年復置,直隸布政司。西有岜爐江,下流合於通利江。距布政司二千五百四十里。

  龍州元龍州萬戶府。洪武二年七月仍為州,屬太平府。九年六月直隸布政司。南有龍江,自交址廣源州流入,即麗江也,有明江流入焉,下流為南寧府之左江。距布政司二千三百里。

  江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十年直隸布政司。東有歸安水,西有綠眉水,下流俱合於麗江。領縣一。距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

  羅白州東北。洪武三年置,屬思明府,后來屬。南有隴冬水,下流入於麗江。

  思陵州元屬思明路。洪武三年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正月復置,直隸布政司。南有角硬山,角硬水出焉,又有淰削水合之,下流入思明府界。距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

  憑祥州本憑祥縣。永樂二年五月以思明府之憑祥鎮置,屬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麗江,自交址廣源州流入。又南有鎮南關,一名大南關,即界首關也。距布政司二千四十里。

  安隆長官司元致和元年三月置安隆州,屬云南行省。后廢為寨,屬泗城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安隆長官司,仍屬泗城州,后直隸布政司。西有壩達山,渾水河經其下,即紅水江也,東入泗城州界。又西南有同舍河。距布政司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人人爽天天玩人人妻精品| 欧美性猛交99久久久久99按摩|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无码专区6080yy国产电影| 国产真实迷奷在线播放| 国产97在线 | 日韩| 欧美日韩亚洲tv不卡久久| 一二三四区无产乱码1000集| 美乳丰满人妻无码视频|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国产精品67人妻无码久久|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俄罗斯乱妇| 亚洲浮力影院久久久久久| 狼人视频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麻豆成人av不卡一二三区|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久久|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午夜少妇性影院私人影院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亚洲七区|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婷婷五月深深久久精品| 日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伦春色综合| 色欲αv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欧美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久久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76少妇精品导航|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中文字幕无码色综合网| 国产日产精品_国产精品毛片| 2024av天堂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97国产超碰青草| 国产人妻大战黑人20p| 18禁黄久久久aaa片|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