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
五 浮力 |
教者 |
楊建紅 |
單位 |
阜新市第十一中學 |
|
教
學
目
標 |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2)知道浮力的方向。(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2)通過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
|
教學重、難點 |
設計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方案 |
|
教學 方法 |
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解釋結論 |
|
教學 媒體 |
課件、投影儀 |
教具 |
演示 |
燒杯、水、鹽水、雞蛋、石塊 |
|
學生 |
石塊、彈簧測力計、燒杯、水、乒乓球、細線。 |
|
主要教學內容 |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引課:
什么力托住了他們? |
配著輕松悠揚的鋼琴曲播放人們在死海里看書、娛樂的圖片。 |
觀看圖片,體會浮力的存在, |
提出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物理現象入手,因勢利導。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 |
|
新課:
1、 浮力的方向:
豎直向上
2、 浮力的大小
(1)F浮=G物 漂浮 |
把學生引入與浮力有關的問題上,體會浮力的方向。
舉例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浮體所受浮力的方法。 |
觀看錄像并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浮力現象,從而認識浮力的方向。
根據已有的知識分析并得出結論 |
創設情景、激發思維
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入手,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
|
探究一 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浮力?
(2)F浮=G-F示 G小且下沉 |
引導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并結論 |
猜想、設計并動手試做,從而得出沉體的浮力大小計算方法。 |
針對學生思維障礙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思維
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為下面的設計實驗探究做準備。 |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探究二 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1) F浮與V排有關。
(2) F浮與ρ液有關。 |
引導學生提出猜想,通過學生實驗及演示浮力的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實驗總結結論。 |
觀察、實驗、猜想、結論 |
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
|
|
探究三 F浮與G排液的關系。 |
教師提出問題,將學生分成兩大組先設計方案。并給予必要的提示(這是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教師巡視,指導。
再組織學生進行方案交流。 |
學生分工合作,調動知識儲備,相互交流、畫出設計實驗方案,用投影展示設計方案,組際間交流、評價。 |
給學生創設出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提供給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親自參與設計、發現和體驗,在設計過程中學會學習,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步驟和科學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一種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為下節課《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做鋪墊。 |
|
小結交流: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和探究,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體會和收獲。
|
學生交流體驗(學
生以各種形式自由發言,可以插話) |
落實新課標要求,在強調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注重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 |
板
書
設
計 |
五 浮力
1、方向 豎直向上
2、大小:(1) F浮=G物 漂浮
(2)F浮=G物-F液示 G物小且下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