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最渴望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了解人心。由于人的個性在大部分時候只是后臺程序而不是可見進程,人們往往只能依賴表象,在他人的外表中尋找性格的蛛絲馬跡。 即便你對家門口的趙錢孫里大仙們半信半疑,你也或許曾經發現,住在隔壁的那位靠譜的兄弟長得就一副忠厚老實的模樣,昨天報紙上說的那個連環殺手真是天生一副兇暴可怖的嘴臉,而老媽單位里那個看著一臉克夫相的阿姨果真不幸掛了兩位老公。這些事實可以說明由面孔讀人心是一門比較靠譜的科學嗎?我們究竟能不能從相貌推測人的性格呢?
答案是復雜的。

Design by Lim Heng Swee
顏控有風險,相面需謹慎
我們第一反應里那些通過長相準確推測性格的“神機妙算”,恐怕常常是“事后諸葛亮”式的判斷,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說的 事后偏見(hindsight bias) 。在你好好觀察隔壁那位靠譜的大哥之前,他言出有信的事跡大約早在街坊鄰居之間傳為美談;而你細細端詳馬加爵的照片的時候,你已經讀到了這個社交不能的少年如何干掉了整個寢室的同學;而當你聽說“克夫”的阿姨家逢不幸之前,你其實可能覺得她慈眉善目頗為可親。從這個方面看,看臉識人的性質和星座血型差不太多。當我們了解了一個人的個性之后,往往會回溯性地用我們已經知道的信息對其外表進行相應地評價與解釋。美國心理學家勒萬多夫斯基(Gary W. Lewandowski Jr.),艾倫(Arthur Aron)和吉(Julie Gee)曾經請一些男女大學生觀看了一些帶有性格描述的異性照片之后,再讓其評價照片中人是否具有魅力,結果那些讀到帶有“美言”(如為人誠實、樂于助人)的照片的被試,更容易對相中人的外貌給出較高的評價,反之亦然[1]。所以,在贊嘆別人或自己火眼金睛之前,請務必考察或回想一下,評價者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功課。
讀到這里,你或許會反駁:我們辦公室那個小張,之前真是完全不認識,可我見第一面就知道她是個聰明干練的人。沒錯,人民相信你的判斷力,不過當你“第一面”見著小張的時候,入眼的可不僅是她的長相。在第一個瞬間,你看到的還有她的穿著打扮,舉手投足,音容笑貌……而這些都是有實證根據能夠充分反映人們性格的細節。1988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如果穿著整潔、正式,可以較為準確地給他人傳達一種靠譜的感覺[2]。在另一個實驗中,兩位美國的心理學家請蘿莉和正太們觀看了一些模特帶有不同表情的相片之后詢問孩子們覺得哪個人比較受到他人尊重、可以指揮他人做事。他們發現,就連還沒上學的孩子也懂得,那些面容嚴肅、不茍言笑的人比較有大佬風范[3]。而勞拉?瑙曼(Laura P. Naumann)等幾位美國心理學家在2009年的研究則表明,比起標準化的全身照,一張允許相中人自由擺姿勢的相片能夠傳遞更豐富和準確的個人性格信息——從一張自由擺姿勢的相片中,與相中人完全陌生的評價者可以較為準確地判斷出相中人內向還是外向、為人靠不靠譜、是否熱愛抽瘋等性格的各個方面[4]。所以,征友的果殼er們,假如決定要祭出真相,還是放松自然、包含豐富的著裝與肢體語言的生活照最高!
瑙曼等人的研究同樣顯示,當人們僅僅觀察他人的外表而無法同時看清面部表情等細節時,對于對方性格的判斷并不很準確和全面。 相貌心理學的研究者澤布羅維奇(Leslie A. Z ebrowitz), 霍爾(Judith A. Hall), 墨菲(Laura A. Murphy)和羅茲(Gillian Rhodes)也發現,當人們看著相片判斷陌生人是否聰明時,他們的正確率比純猜測好不到哪兒去。不僅如此,澤布羅維奇的研究小組還發現,人們基于“常識”的相面術有可能和事實大相徑庭。譬如,雖然人們常常認為正太臉的孩子性格純潔柔軟,但在較低的社會階層中,娃娃臉的少年犯罪率比一般少年要高。對此研究者是這樣解釋的:正因為人民對于正太臉少年懷有一種乖乖的弱弱的印象,部分(通常是在社會底層的)正太臉們腦子一轉不過彎來,就去奮起反擊證明自我了[5]。雖然這樣的囧孩子是越少越好,但他們的存在卻有力地說明,顏控有風險,相面需謹慎。
外貌非真相,社會有偏見
然而,群眾的眼睛雖不是時時雪亮,卻也不完全是白長的。在之前提到的那項1988年的研究中, 心理學家將許多互不認識的人們分成小組,請他們基于外貌,對自己的性格和同組的、自己完全陌生的其他成員的性格進行打分,結果發現,人們對陌生的組員進行的性格評估和被評估者自我報告的性格有一定關系。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魯爾(Nicholas O. Rule)和斯坦福的安姆巴蒂(Nalini Ambady)教授請人們評價了將近100位法律界人士的大學畢業標準照之后發現 ,年輕時看起來就一臉成功人士模樣的畢業生,日后賺錢也比較多[6]。也就是說,察言觀相并非毫無用處。你可能也會想起,最近公司新招的那個相貌老成的小伙子,為人處世的確挺成熟的;而鄰居家那個外形柔美的小男孩,果真是個溫和乖巧的少年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這里就要說到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又稱 “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會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他人期待自己變成的人。比如那個少年老成的小伙子,估計從小因為長相的緣故,沒少被老師點名任命為組長班干。而鄰居家那個漂亮得像女孩子一樣的小弟弟,爸爸媽媽也舍不得讓他去野外瘋玩,早早就給他報名學了素描,讓他天天安靜地在家畫畫兒。 澤布羅維奇等人[7]在研究了許多人從青少年時期直到60歲的檔案之后發現,許多一臉弱弱模樣的男青年在年輕的時候并不是慫包軟蛋,但日后卻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可以想象,這很有可能是當事人年輕的時候就因為長相的緣故而不為他人當作真正的成年人來對待,所以沒有經過鍛煉而具備一個負責的成年人應當具有的品質,最終變成了一個杯具。
就具體的五官來看,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研究指出人們對他人的外貌特征可能懷有的偏見,但研究者們至今尚未發現多少直接的實證證據表明某個部分具體的形貌和性格的相關關系。因此,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對相面先生的細節論斷一笑置之。然而與此同時,大量實證數據表明,外表在整體層面上(而不是單看眼睛或鼻子等)對于人的個性發展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 美貌可以成為一個強大的“光環”(halo),遮蔽人們對他人身上與外貌并不相關的品質的判斷。也就是說,“高帥”與“白美”們不僅會被人認為更有魅力,也會“順便”被人認為工作能力更強,性格更好,從而可以在情場上順風順水,在職場上憑臉吃飯。因此,當我們以強大的內心坦然對鏡、不因相貌對自己或他人產生偏見的同時,還是可以稍微花些功夫,對自己進行適當得體的修飾并進行形體儀態方面的訓練,由內而外地散發出自己獨特的氣場。
參考資料:
[1] | Lewandowski Jr., G. W., Aron, A., & Gee, J. (2007). Personality goes a long way: The malleability of opposite-sex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2007), 571–585 |
[2] | Consensus in personality judgments at zero acquaintance. Albright, L., Kenny, D. A., Malloy, T. E. Consensus in Personality Judgments at Zero Acquaint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3), 387-395. |
[3] | Keating, C. F., & Bai, D. L (1986). Children's Attributions of Social Dominance from Facial Cues. Child Development 57(5), 1269-1276. |
[4] | Naumann, L. P., Vazire, S., Rentfrow, P. J., & Gosling, S. D. (2009). Personality judgments based on physical appearance. [Research Support, U.S. Gov't, Non-P.H.S.]. Pers Soc Psychol Bull, 35(12), 1661-1671. |
[5] | Zebrowitz, L. A., Hall, J. A., Murphy, N. A., & Rhodes, G. (2002). Looking Smart and Looking Good: Facial Cues to Intelligence and their Origi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2), 238-249. doi: 10.1177/0146167202282009 |
[6] | Rule, N. O., & Ambady, N. (2010). Judgments of Power From College Yearbook Photos and Later Career Succes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2), 154-158. |
[7] | Zebrowitz, L. A., Collins, M. A., & Dutta, R.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7), 736-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