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現象難點探析
一 關于音調、音色問題在初中物理新課標教材第一章“聲現象”有這樣一個問題:“買瓷碗時,人們常會敲一敲碗,通過聲音來判斷碗是否有破損,這個方法要應用了聲音的什么特征?”類似問題還有: 1、工人用敲打方法查找鍋爐的破裂處,是根據(音調、音色)? 要弄清楚這些問題,首先就要明確音調、音色的概念和決定因素。 一、概念: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是由聲音的頻率所決定,頻率越高,則音調越高。而聲音的頻率又由聲源的固有頻率決定,一個聲源給定的話,它發出的聲音的頻率就一定了。當聲源發生了變化,那它發出的聲音的頻率也將發生變化,音調也要變化。 2.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便音調和響度相同,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它們。這表明在聲音特征中還有一個因素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musical quality).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對音調的理解較為容易,但音色較復雜,這是因為一般物體發聲時往往會有多個頻率的聲音同時發出,其中頻率最低的聲音叫基音,它的頻率就決定了物體所發聲音的音調;其他頻率聲音的強度都比基音弱,頻率都是基音的整數倍,我們把它們叫做泛音。從波形圖中則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聲音的本質。由課本中的圖1.3-5可以看出,音叉、鋼琴和長笛的基頻(振幅最大的振動的頻率)相同,但是在基頻的基礎上還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動,這些小的振動和大的振動一同決定了聲音的音色。 二、分析 我們先來看教材中的例子: “買瓷碗時,人們常會敲一敲碗,通過聲音來判斷碗是否有破損,這個方法要應用了聲音的什么特征?” 瓷碗有破損時,會造成缺一小塊或出現一些裂縫,結構會改變,因此,音色會不同。發聲物體的內部斷裂必然改變它的本身屬性,其發聲音調也必然改變。因為碗原本振動的完整的圓軌也破壞了,振動的部分發生了改變,其振動頻率也會發生改變,因而發聲的音調(基調)必定會改變。因而本問題的答案應為:根據碗的音色和音調來判斷碗是否有破損,而且是利用音調為主,利用音色為輔。 至于第1、3問題,由于聲源是幾乎相同的(鍋爐或車輪,且體積也相對較大),所以不論敲打到哪里(局部),發出的聲音的音調幾乎是一樣的(基準最低的頻率一定).但破損處發出的聲音的音色與完好無損處是不一樣的,這好比一個人在正常時發出的聲音和感冒,造成聲帶充血時講話不一樣有點相似,講話的音調好像沒變,但音色發生了變化。所以此類問題的答案是:憑借技術員的經驗,根據音色的變化敏銳感覺出鍋爐或車輪是否有破損。 挑選西瓜時,生西瓜和熟西瓜是不同的兩個聲源、正由于聲源的不同,內部結構也不同,發出的聲音的頻率肯定不同,音色也不同。但也是利用音調為主,利用音色為輔來判斷。 為了體驗聲音在不同介質是傳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現象 為了體驗聲音在不同介質是傳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現象,請一位同學在輸送水的直鐵管道上敲擊一下,使鐵管發出清脆的聲音,其余同學沿鐵管分別在不同位置耳朵貼近鐵管聽聲;
A同學說自己只聽到一次響聲; B同學說自己聽到兩次響聲; C同學說自己聽到三次響聲。 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V氣=340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V水=1700m/s,在鋼鐵中的傳播速度是V鐵=5100m/s。請你通過計算說明:在鐵管上某處敲響一次,A.B.C三位同學的位置到敲擊點的距離各在什么范圍內? 解析: 我們要具備一個基本常識,那就是人耳對聲音的區分反應時間為0.1秒,即兩個聲音到達人耳的時間差在0.1秒以下,那人耳基本上就不能區分這兩個聲音,以為是同一個聲音。 我們設A距離聲源為S1,此時聲源發出的聲音經鐵管、水、空氣傳到A耳的時間差均應小于0.1秒,即有: S1/340-S1/5100<0.1 S1/1700-S1/5100<0.1 S1/340-S1/1700<0.1 解得:S1<36.5m; 我們設B離聲源為S2,B聽到空氣傳來的聲音、鐵管與水傳來的聲音(合二為一),則有: S2/340-S2/1700>0.1 S2/340-S2/5100>0.1 S2/1700-S2/5100<0.1 解得:36.5m<S2<255m; 我們設C聲源為S3,C分別聽到空氣傳來的聲音、鐵管、傳來的聲音(三聲),則有: S3/340-S3/1700>0.1 S3/340-S3/5100>0.1 S3/1700-S3/5100>0.1 解得:S3>255m; 敲瓶發聲和吹瓶發聲敲瓶發聲和吹瓶發聲音調的變化是聲學部分常見題目,也是易錯題型,在教師中還沒有形成共識。敲瓶發聲一直有兩種不同的答案。一種贊同敲瓶后發聲體是瓶內空氣,盛水越多,空氣柱越短,音調越高,與吹瓶發聲相似;第二種認為發聲體是瓶身。我贊同后者,敲擊時,瓶身、水和瓶內空氣都在振動,發聲的應主要是瓶身的振動。這樣確定了發聲體,則可知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動,音調越低。單憑說教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只有通過親歷的探究來實現。
探究目的:確定發聲體,探究發聲的規律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確定發聲體 需要準備的器材(如圖所示)七只盛有不同量水的瓶子。 ![]() 一、敲瓶發聲 1.演示設疑:敲擊瓶子發聲,提問是什么在發聲? 2.猜想:(對這類簡單問題學生會積極回應)水、瓶、瓶中空氣或三者共同發聲。 3.進入下一環節設計實驗 啟發:是水、是瓶子還是瓶中空氣?能不能將其中的因素分離出來?(很有挑戰性,學生也能夠達到,所以學生會積極響應) (1)敲擊空瓶將水分離出來。 (2)盛滿水將空氣分離出來。 4.進行試驗 敲擊空瓶能聽到聲音。 敲擊盛滿水的瓶子也能聽到聲音。 很自然得出結論:即沒有水和空氣都能發聲,確定主要發聲體是瓶子本身。 5.敲擊這七只瓶子尋找音調變化的規律:盛水越多瓶身越不宜振動,音調越低。如圖所示敲出的聲音音調從左到右應是由高到低。(學生很有成就感) 二、吹瓶發聲 探究指導:實驗順序先確定發聲體再尋找音調變化的規律。 1.確定發聲體 引導學生怎樣創造性的完成實驗。 猜想:發聲體可能是空氣。 設計實驗:能不能控制這一因素,瓶子盛滿水將空氣排凈,將空氣這一主要因素分離出來,問題解決。 學生在學習管樂發聲的基礎上會容易完成探究。 探究結論:吹瓶發聲,很顯然是引起瓶內空氣柱的振動,盛水越多,空氣柱越短,則音調越高。如圖所示吹出的聲音音調從左到右是由低到高。 空氣傳導與骨傳導的對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