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把“食色”放在一起,只是認(rèn)為性欲和食欲是兩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人類和兩性動物的自然屬性。它們雖然同屬本能,但作用不同。食欲是使人保持旺盛體力的先決條件;而性欲則是延續(xù)人或動物種群,繁殖下一代的自然沖動。一個人據(jù)說7天不進(jìn)食就會死去,而一個人莫說7天了,就7年甚至70年沒有性生活也不會死亡。所以說,它們雖然同屬本能的范疇,但功能使命不同,因而在高度文明的人類社會,便會對它們有不同的要求。
古時候一個豪爽的男人向往的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但他依然會堅持“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是古人對食欲和性欲的態(tài)度。
現(xiàn)代人的性觀念相對說來是開放多了,但依然按照這兩種本能的不同使命來區(qū)別對待一個人餓了可以隨便在什么地方弄一點吃的,但一個人性欲的宣泄絕不允許隨便。因為人類社會把性和婚姻、家庭、子女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也同時是這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倫理觀念及素質(zhì)的集中表現(xiàn)。
孟子絕不會贊成性開放;在人類社會中,個人性行為在婚姻范疇之內(nèi)是隱私,超出這個范圍,便對社會構(gòu)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除此之外,我們在引用“食色性也”這句話時,一定要正確闡述這句話的含意,不要讓讀者誤解,更不要曲解古人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