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觀門
“十六觀”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
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于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
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
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
重網。(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
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
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
勢至二菩薩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
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十二)普觀,
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于極樂,于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
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
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圣眾迎接,及往生后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
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圣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
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后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后十觀中,初之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 明佛菩薩觀,后三門明他生觀。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后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圻h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 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后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贊、觀無量壽佛經妙宗 鈔卷一、佛祖統紀卷五十三](參閱‘九品往生’,據《 佛學大詞典 》 ) 附:【十六觀】《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無量壽經正宗分所說。韋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極樂世界,兼欲未來世之眾生往生,請佛世尊說其所修之法,故佛說此十六種之觀門:一、日想觀,正坐西 向,諦觀落日,使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將沒之狀,如懸鼓形,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了了,此名日想觀。二、水想觀,次作水想,見水澄凈,亦使明了無分 散之意,既作水想已,當作冰想,既見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則見琉璃地內外映徹,是名水想觀。三、地想觀,四、寶樹觀,五、八功德水想觀,六、總想 觀,七、華座想觀,八、像想觀,九、佛真身想觀,十、觀世音想觀,十一、大勢至想觀,十二、普想觀,十三、雜想觀,十四、上輩上生觀,十五、中輩中生觀, 十六、下輩下生觀。詳見觀無量壽經。 【十六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凈土行者的禪觀行法門。亦即觀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十六種觀法。又名十六觀法、十六觀門,或十六妙觀。出自《觀無量壽經》,是釋尊為韋提希與未來世凡夫所示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行法。茲略述十六觀之內容如下︰ (1)日觀︰又作日想觀。謂觀日落,觀想極樂世界之所在。即正坐向西,憶想四方,令心堅住,觀日沒狀如懸鼓,閉目、開目皆令明了。(2)水觀︰又作水想觀。謂見冰映徹之相,觀極樂國土琉璃地。亦即先觀水清澄,次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 (3)地想觀︰又作地觀。謂觀極樂國土之琉璃地,由七寶金幢所擎,又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 (4)寶樹觀︰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具足七寶華葉,一一華葉放異寶色,樹上有七重網。 (5)寶池觀︰觀極樂國土有八功德水池,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 (6)寶樓觀︰又名總想觀或總觀。謂觀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有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 (7)華座觀︰觀佛與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即觀其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玉,一一摩尼放光明,乃至施作種種佛事。 (8)像觀︰又名像想觀,或佛菩薩像觀。觀真身之前,當先觀像。即觀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華上,觀音、勢至二菩薩像隨侍左右,各放金光。 (9)真身觀︰又名佛身觀或佛觀,觀無量壽佛的真身。即觀無量壽佛身呈閻浮檀金色,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諸毛孔所放光明,猶如須彌山,圓奶有眾多化佛化菩薩,皆具足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照十方,攝取念佛眾生而不暫舍。 (10)觀音觀︰觀觀世音菩薩身呈紫金色,高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頂有肉髻,項有圓光,天冠中有一立佛。眉間毫相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恒以寶手接引眾生。 (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身量大小等同觀世音,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且天冠中現十方佛國之相,肉髻上有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12)普觀︰又名自往生觀,或普往生觀。觀自生極樂,于蓮華中結跏趺座,蓮華開時,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 (13)雜想觀︰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 (14)上輩觀︰又名上品生觀,觀往生極樂的上輩徒眾(分上中下三品)。即觀修上輩之行,發三心,慈悲不殺,臨終蒙圣眾迎接,往生后得種種勝益。 (15)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觀修孝養父母等中輩之行,感圣眾迎接往生等相。 (16)下輩觀︰又名下品生觀。觀雖作諸惡,臨終之時,遇善知識,稱念名號,往生凈土,蒙種種勝益。 古來圣道、凈土諸師對此十六觀所作的分類不同,茲略述如次︰ (1)圣道門諸師中,慧遠分此十六觀為兩類,以初七門為觀依報,后九門為觀正報,又后十觀中,初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次一門又明佛菩薩 觀,后三門明他生觀。智顗分之為三類,謂初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后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吉藏謂初十三觀為無量壽觀,即觀果,后三觀為九輩觀,即觀 因;又,無量壽觀中,前六觀觀無量壽國,次七觀觀無量壽佛身,九輩觀觀往生凈土之因有上中下,故名作觀。 (2)凈土門的善導,以前十三觀為定善,后三觀為散善。所謂定善,即息慮凝心而修之善根;散善即散心而廢惡修善。定善十三觀中的前七觀總明依報,余忽報。 ?。蹍⒖假Y料]《觀無量壽經疏》〈定善義〉、〈散善義〉;《五會法事贊》;《釋觀無量壽佛經記》;《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一;元照《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卷中、卷下。 【十六觀】《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 【十六觀門】《 佛學大詞典 》 (一)指依觀無量壽經所載十六觀,為往生西方極樂之十六觀門。(參閱‘十六觀’)(二)密宗依顯教九次第定之順逆觀,就無盡法界與無余眾生界之說,而立十六觀門。如菩薩修禪時,于九次第定中逆順出入定散超間,奮迅游戲無不自在。諸如來 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亦復如是,或觀無盡法界,以一切心為一心,以一切門為一門;或觀無余眾生界,以一心為一切心,以一門為一切門。無盡法界之八 門:以一切心為一心(順觀),以一心為一切心(逆觀),以一心為一心,以一切心為一切心,以一切門為一門,以一門為一切門,以一門為一門,以一切門為一切 門;其中,心以所入之體而名,門以能入之教而名。無余眾生界之八門,如上。無盡法界為一法界門,而觀諸佛法界;無余眾生界為多法界,以觀九界差別之迷境。 [大日經疏卷三] 【十六觀門】《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六觀者,往生西方極樂之門戶,故云十六觀門。[囗@又]真言準于顯教九次第定之須逆觀,就無盡法界與無余眾生界,立十六觀門。無盡法界有八 門:以一切心為一心(順觀),以一心為一切心(逆觀),以一心為一心(三門),以一切心為一切心(四門),以一切門為一門(五門),以一門為一切門(六 門),以一門為一門(七門),以一切門為一切門(八門),其中心以所入之體而名,門以能入之教而名。無余眾生界有八門,如上。無盡法界為一法界門,而觀諸 佛法界。無余眾生界為多法界,而觀九界差別之迷境。出大日經疏三,演密鈔四。 【十六觀門】《 三藏法數 》[出觀無量壽佛經] 韋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極樂世界。兼為未來世眾生欲往生者。請佛世尊說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觀彼依正之境。托境顯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觀門所以說 也。(梵語韋提希。華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彌陁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彌陁佛相好之身也。)一日觀謂正坐西向。諦觀落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 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名日觀。二水觀謂作水想。想水成已。當作冰想。既見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是名水觀。 (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三地觀謂前想成。開目閉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即名粗 【十六觀門】《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所以叫做十六觀門。見十六觀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