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修應元寶誥》天德篇 第四章 止至善
第四章 止至善 老人曰。善為本體。至乃行用。止是行用之極。本體之至。止於其所當止之道也。故善即明德。至即新民。而止於至善者。則為明德新民之歸宿也。譬如日月之有光。為其本體之善。即日月之德也。日月之德。即為明德。明德之光而有照。是則至善也。然日月有時而為雲遮霧閉。不得昭昭其光明。而有以障之。原其為障。蔽生於外。暈不在中。本體光明。依然故我。一旦撥雲霧以見青天。揭障蔽而復光明。則光復其本體。是即明明德。亦即止於至善也。夫孩提之童。知愛厥親。是生具之善德也。及其長。知敬厥兄。是明德之至也。而氣稟拘於生初。物欲蔽於生後。則有時而昏。弗孝弗悌。然其本體之明。有未嘗息。孝悌為人之本。非由於外鑠我也。我之固有。新以明之。即明明德。知此明德而止之。即止於至善也。蓋人生於大地之博。不得獨其生。而必有以相資者。是離乎羣則不得其生已。生不能離於羣。而居於羣之中。必有所接。必有所觸。必有相與之道也。此天之一陰一陽。而化五行。由五行之變而為五常五倫也。五常者。即人之相處於其間。而發生之關係也。其發生之關係為何。曰父子。曰君臣。曰夫婦。曰昆弟。曰朋友。此五倫之相生相化。而必有以主於其間者。故父子主於親。君臣主於義。夫婦主於別。昆弟主於序。朋友主於信。此主為五倫之大本。即五常之大經也。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於五倫之間。而行五常之事。則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朋朋友友。而各盡其道之正焉。道能正其心身。則行無不正。能正其行,自能善處於五倫之間也。惟物欲旣蔽于後天。而氣稟又拘於先天。先後旣有所遷於其性。則性善者。亦可至於惡。性良者。亦能遷於偽也。故必以五常之正。而正於五倫之中。知其所當止之地。自能各盡其所宜也。故曰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夫止於倡。為人婦止於從。為人兄止於友。為人弟止於悌。為朋友之間。止於信也。如是而止。是為止於至善。自然明其明德也。能明其明德。自無不日新。而除其一切之舊染也。由己而及於家。由家而推之於國與天下。是自新新民。民德常新。而各除其舊染之習也。學者研夫止於至善之道。其為功侯之始耶。抑為修養之終也。大道一貫。本無終始。而功侯之次第。則有本末終始。知其所先。而先其本始。明其所後。而後其末終也。蓋先天終即是始。始即是終。始終如一。無以為分。洎(ji二聲)及後天。成為功序。則分為本末終始焉。明明德是新民始。而所以新民者在先親親。是親親又為新民之本已。親親新民一體。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其終始之道。與明明德有相互為功之徵(zheng 一聲)也。明明德功在親親。親親為本。則新民其末也。先其所近。後其所遠。後其所親。薄其所疏。此終始本末。先後之功用。可以次第明之也。惟道修在明善以止於至。必知其至。而後可以止於正當洽適處也。至於格物致知。以至誠意正心修身。是亦先格物之理。而致其知。則識不為惑。理不為障。知無不明。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已。定必曰有。則有為其本。四能其用也。知止有定。定其志之所向。內念不興。外惑弗搖。則心靜如止水。平平坦坦。天理自有活潑圓滿處也。如是心靜。當然安其所在。安其所在。則隨遇無不安。天任我翔其空。地任我躍其陸。久之處觸生機。靜觀自得。於天地同其智。則不慮而慮。慮亦非慮。而慮於不可知者。是則得其所止已。以知止而有定。因定而靜安慮得。得復止於至善。是始者即為終之原。而終者即為始之本也。悟乎孝親止於至善。揚名聲。顯父母。此孝之始也。而愛其親者。不侮於人。敬其親者。不慢於人。愛敬盡事之道。而愛人敬人。莫非新民之本歟。其功在孝親之始。而用極於新民。是新民之終。而返其孝思於其子。父能孝其祖。則子必孝其父。孝始於生事。孝終於死葬。父孝其祖以為榜樣。以啓其孫子孝其子。此莫非終而又為始之本乎。如天之生物。四時各異。春生其始也。冬藏其終也。冬藏其仁。以待來春之發。則冬又為始。此終始之理。學者不可不辨也。能辨於是。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已。近於道。則不研其止。自明其止。不問其善。自止於至善。此止於至善之功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