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論治白癜風治療體會
歐柏生 (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皮膚性病科,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園湖路2號,530023)
【關鍵詞】:白癜風;病因病機;從寒論治
白癜風是一種以白斑為主要皮疹的后天性表皮色素脫失性皮膚病,發病率0.1%一2%,雖對機體健康無礙,但嚴重損害患者容顏,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精神傷害,治療方法雖多,但由于病因不明,存在起效慢、治療周期長、治愈率低、無特效藥物和特效療法、患者依從性差、費用高等問題,是皮膚科界公認的頑癥之一。作者在近20年的臨床實踐中對中醫辨證論治白癜風有一定心得體會,現介紹如下:
一、古籍對病因病機白癜風的論述
白癜風中醫又稱之為“白駁風”、“白癜”“斑駁”、“駁白”,屬中醫外科學中“斑”和“風”類的皮膚病。歷代古籍論述頗多,病因病機凡有三論。①“風邪相搏,氣血失和論”: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白癜候》云:“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痛癢,謂之白癜,此亦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主張白癜風的病因病機為“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對后世診治白癜風的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清·吳謙《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白駁風》也持同樣的觀點:“此證自面及頸項,肉色忽然變白,狀類斑點,并不痛癢,由風邪相搏于皮膚,致令氣血失和。主張“施治宜早,若因循日久,甚者延及遍身”,治療則主張“初服浮萍丸,次服蒼耳膏;外以穿山甲片先刮患處,至燥,取鰻鱺魚脂,日三涂之”。②“多白則寒論”:《靈樞·五色》云:“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素問·皮部論》曰:“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明確指出白色的病因為寒邪所致。③“血瘀于皮里論”:王清任的《醫林改錯·通竅活血湯所治癥目》則另辟蹊徑,提出“白癜風血瘀于皮里”之說,主張用通竅活血湯化裁治療,為中醫論治白癜風開拓了新的途徑。
二、現代中醫皮膚病學對白癜風的論述
現代中醫皮膚科學在古籍對白癜風的論述基礎上,多認為白癜風的發病機理為肝郁氣滯[1-2],肝腎不足[3],氣血失和[4],脾胃虛弱[5]所致,同時外感風寒之邪或跌撲損傷,導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滯血瘀,血不榮膚,發為白斑。在辨證論治方面,多從氣血和臟腑辨證,采用調和營衛,疏肝解郁,滋養補腎,補益脾胃,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的治療原則。
三、作者對白癜風病因病機認識
作者通過近20年治療白癜風的臨床實踐,認為白癜風的最主要病因是感受寒邪,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收引和凝滯,導致毛竅收縮,衛陽閉束,氣血凝滯,肌膚得不到氣血榮養,發為白斑。寒邪往往夾有風邪,風性善行數變,具有發病急,變化快,病位發無定處的特性,故白斑可散發或泛發全身。臨證采用解表散寒藥、溫里藥、活血化瘀藥和補益肝腎藥達到祛風散寒,溫通血脈,滋養肝腎之功效,且“從寒論治法”貫穿治療白癜風之始終。不同的年齡,其白癜風的病因病機有不同的特點。
兒童白癜風,內因多為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滋養毛發皮肉、皮膚腠理疏松,寒邪和風邪易于乘虛入侵,阻于肌表,營衛不和,氣血凝滯,導致肌膚失于濡潤,出現白斑。
青壯年白癜風,內因多為肝郁氣滯[1]所致,許多患者在起病前和疾病發展階段有下列特點:思慮勞神過度或精神創傷,病后憂心忡忡,寢食不安,女性伴月經紊亂等“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的現象,中醫認為肝為剛臟,主疏泄、調氣機,最易受情志影響。諸氣之郁,先責之肝,肝主藏血。肝氣一病,臟腑氣機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導致氣血失和,經絡不通,最終導致血瘀皮里,肌膚得不到氣血榮養,引起局部色素脫失而發病。
老年白癜風內因多為肝腎不足,精虧血少,脈絡不充,血不滋養而致肌膚失榮,腠理失養,皮生白斑。
針對以上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認識,在“從寒論治”的基礎上,兒童重在健脾益氣,青壯年重在疏肝解郁,老年重在補益肝腎。由于白癜風患者均存在氣血失和,氣滯血瘀的現象,特別是青壯年和老年患者,均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療。作者在臨床中常分五型論治,茲介紹如下:
(一)、營衛不和型
[癥狀]:白斑色淡,邊緣模糊,病程短,起病突然,發展迅速,好發于頭面頸、四肢或泛發全身,無自覺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相當于白癜風的尋常型進展期階段。
[治法]:調和營衛,散寒疏風通絡。
[方藥]:桂枝湯加四逆湯化裁。
[處方]:桂枝9克、白芍12克、生姜9克、大棗9克、甘草6克、附子15克(先煎1小時)、干姜8克、補骨脂8克、白芷5克。
(二)、寒滯經絡型
[癥狀]:白斑周圍色素加深,邊界清,發展緩慢,白斑內毛發變白,病程久,皮損局限一處或泛發全身,或發生在外傷部位,舌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澀。相當于白癜風的尋常型靜止期階段或節段型白癜風。
[治法]:溫通經絡,活血化瘀。
[方藥]:當歸四逆湯、四逆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化裁。
[處方]:當歸12克、桂枝12克、 芍藥12克、 細辛3克(后下)、 通草6克、大棗8枚、炙甘草6克、附子15克(先煎1小時)、干姜8克、桃仁12克、紅花5克、當歸10克、熟地30克、白芍6克、川芎8克、枳殼8克、柴胡5克、甘草3克、桔梗5克、牛膝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補骨脂8克、白芷5克。
(三)、肝郁氣滯型
[癥狀]:白斑不規則,淺白色,邊界不清,無色素島生成,擴展迅速,伴心情郁悶,喜唉聲嘆氣,常夜不成寐。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數。相當于白癜風的尋常型進展期階段,青壯年多見。
[治法]:疏肝解郁、調和氣血。
[方藥]:四逆散、四逆湯、桃紅四物湯、二至丸等方化裁。
[處方]:柴胡6g、枳實12g、白芍20g、郁金10g、附子15克(先煎1小時)、干姜8克、桃仁10g、紅花6g、川芎6g、補骨脂10g、白芷6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生姜8g、大棗10g、甘草6g。
(四)、肝腎不足型
[癥狀]:白斑呈瓷白色,白斑區毛發變白,邊界清或不清,泛發或局限,病情靜止或發展緩慢,或有家族史,兼見倦怠無力,腰膝酸軟,或五心煩熱,舌質紅苔少,脈沉細。相當于白癜風的尋常型靜止期階段,老年患者多見。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七寶美髯丹加二至丸加四逆湯化裁。
[處方]:何首烏30克、牛膝10克、當歸10克、枸杞子30克、菟絲子3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0克、附子15克(先煎1小時)、干姜8克、補骨脂8克、白芷5克、黑芝麻30克、桃仁10克、紅花4克。
(五)、脾胃虛弱型
[癥狀]:白斑色淡或瓷白色,邊緣模糊或清楚,病程長短不一,好發于頭面頸、四肢或散發全身,無自覺癥狀,或兼見氣短乏力、納呆、大便溏瀉、胃脘冷痛、機體消瘦等癥狀,舌質淡,苔薄白。相當于白癜風尋常型進展期、靜止期階段或節段型白癜風,兒童患者多見。
[治法]:溫中健脾,益氣化濕。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參苓白術散加玉屏風散化裁。
[處方]:黨參5克、防風4克、黃芪6克、白術5克、茯苓5克、山藥8克、苡仁10克、砂仁2克、桔梗5克、蓮子3克、白扁豆6克、大棗3克、甘草3克、附子3克(先煎1小時)、干姜3克、補骨脂3克、白芷3克。
(六)、外治療法
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在其《理瀹駢文》中明確指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白癜風外治也宗內治原則,多從散寒祛風、調和氣血,活血化瘀和補益肝腎的角度選用藥物,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皮膚病學和中藥藥理學對白癜風發病機制的認識,在復方中酌加富含呋喃香豆素類中藥如補骨脂、白芷、刺蒺藜、無花果、馬齒莧等光敏中藥,這些藥物可增強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黑素的生成,有望提高療效。作者臨床常用于外治治療白癜風的藥物有:附子、干姜、細辛、補骨脂、白芷、烏梅、自然銅、丹參、紅花、桂枝、甘草、刺蒺藜、女貞子、沙苑子、煅自然銅、羌活、馬齒莧、蘇葉、硫磺等。以上藥物泡75%酒精即可外用,每日3-6次,外涂中藥后日曬5-10分鐘,但要避免暴曬。
四、體會
對白癜風病因病機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對該病證治療思路和治療原則的建立。作者從臨床實際出發,充分吸取前賢的經驗,通過不斷的實踐,確立白癜風治療的三大方法,即“從寒論治法”、“從肝論之法”和“活血化瘀法”。基本解決了白癜風無證可辨的窘境,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此外還可結合皮疹辯證、年齡辯證的方法治療。一般根據患者的白斑顏色深淺程度、白斑邊界清楚與否、發展快慢、白斑在身體的位置、是否有外傷史、基礎病的有無、患者的體質、舌脈象、二便、睡眠、情志等諸多因素綜合辨證施治。在臨床實踐中強調分型不可過細,亦不可拘泥一法,諸治法可參雜并用,要始終貫穿“從寒論治法”等法則,用藥不可過于苦寒,否則寒滯經絡,導致氣血不通,白斑加重。早期局限性或散發性白癜風中醫辨證治療療效滿意,早診斷、早治療在防治白癜風有著積極的意義,白癜風治愈后應鞏固3個月左右,以防復發。白癜風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休息,保持精神愉快和充足的睡眠,戒煙酒,忌用維生素C片和針劑,一般無需忌口。可適當服用黑芝麻、黑米和黑豆等黑色食品。
五、病案舉例
李某,女,46歲,農民,四川南充患者。2010年7月6日就診。周身散發白斑12年,加重3年。患者12年前頸后、胸腹部起小片狀不規則白斑,不痛不癢,當時到四川和全國各大醫院就診,皆診斷為“白癜風”,予以“白癜風膠囊”、活血祛風中草藥口服、紫外線UVB光療、外用“鹵米松三氯生乳膏”(新適確得)和“補骨脂酊”治療無效,皮疹漸擴大,擴散,形成大面積白斑,邊界清楚,呈瓷白色,近3年以來,前額和發際出起片狀白斑。患者由于已經散失治療信心,近3年未進行任何治療,就診前無意中發現一熟人所患8年白癜風被筆者治愈,遂重新燃起治療的信心。
患者身材中等,發育正常,既往無特殊疾病,血壓正常,平素畏寒,經常失眠,納可,二便正常,性情溫和,刻診見:前胸、后頸、肩背和腹部大面積瓷白色白斑,邊界清楚,無色素島生成,前額和發際片狀白斑,邊界不清,舌淡,苔薄白,脈沉。化驗三大常規、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正常、心電圖和微量元素均報告正常,系統體格檢查未見異常。診斷:白癜風,尋常型,進展期。中醫辨證責之為感受寒邪,導致毛竅收縮,衛陽閉束,氣血凝滯,肌膚得不到氣血榮養,發為白斑,在治療上當溫通經絡 、調和營衛氣血。應用當歸四逆湯、四逆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化裁治療(采用江蘇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藥物組成:
當歸10g、桂枝15g、 白藥15g、 細辛3g(后下)、 通草6g、大棗10g、炙甘草6g、制附子15g(先煎1小時)、干姜5g、桃仁10g、紅花3g、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枳殼10g、柴胡10g、甘草6g、桔梗15g、牛膝10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補骨脂10g、白芷5g。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同時外用復方祛白酊,藥物組成:附子(5袋)15g、干姜(3袋)9g、補骨脂(3袋)30g、白芷(5袋)30g、烏梅(3袋)30g、馬齒莧(2袋)30g、刺蒺藜(3袋)30g、女貞子(3袋)30 g、沙苑子(3袋)30g、煅自然銅(3袋)30g、桂枝(2袋)12g、丹參(3袋)30g、紅花(2袋)12g、甘草(2袋)6g。以上藥物泡75%酒精即可外用,根據皮膚耐受程度每日外涂3~6次。考慮廣西絕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紫外線照射強烈,囑患者每日只曬太陽5~10分鐘。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調攝心理,保持心情愉快,多吃“黑色食品”,如黑豆、黑米、黑芝麻等。不要太忌口,保持平常飲食即可,避免口服維生素C和注射維生素C,白斑處經常用熱水洗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不要摩擦白斑,以免發生同形反應。
8月5日二診,服藥1月后,白斑出現大量色素島,睡眠稍有改善,仍感畏寒,畏風,不能吹電扇,舌淡,苔薄白,脈沉。患者肌膚感受寒邪較重,原方制附子加至30g(先煎1小時)、干姜加至10g,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g,去女貞子、旱蓮草。患者路途遙遠,要求給予3月藥量治療。囑咐患者每半月匯報一次病情。
11月8日三診,服藥4月后,患者白斑消退90%左右,心情愉快,畏寒,畏風,失眠等癥明顯改善,睡眠、飲食、二便均正常,復查三大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未見異常。考慮患者病情明顯緩解,諸藥藥量適當減量,效不更方,繼續治療,目前患者仍在治療中。
參考文獻
[1]歐柏生、馮杲、黃彥等。從肝論治法治療白癜風80例療效觀察 [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3):493-494.
[2]周峻偉、姚衛海、郭玉紅等。從肝論治白癜風病因病機淺析 [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10):6-7.
[3]于曉梅。白癜風從肝腎論治90例臨床觀察 [J]. 北京中醫雜志,2002,21(6):345-346.
[4]羅文輝。歐陽恒教授皮膚病論治特色 [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23(2):21-23.
[5]李娜、楊欽河。淺議白癜風中醫病因病機 [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7):902-903.
通訊地址:歐柏生,obs999@163.com;電話:0771—5848587。
——————以上文章參考網址:從寒論治白癜風體會 http://obs999.blog.163.com/blog/static/13616327020128254942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