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民俗博客(356)圖文(138)說立春 立春:節氣與風俗活動 立春:節氣與風俗活動 “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后綻春雷”,這是自然界永恒的規律。明天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立春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還是一個民俗節日。 太陽運轉:立春不過是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的特定方位。有必要說說兩個概念,一個是“黃經”,指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另一個是“黃緯”,指太陽緯度或天球緯度。黃道座標對太陽系的天體非常有用。例如,在歷書上所給的太陽經度就是以黃經量度的。中國古人把360度劃分成24等分,每分15度,為一個節氣。兩個節氣間相隔日數為15天左右,全年即二十四個節氣,立春的太陽黃經度是 315度。 氣候特點:在古代社會,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預示著春耕大忙季節在即。立春后氣溫回升,在我國常常以中原地區為參照系,東亞南支西風急流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快要結束。實際上,立春是天文學意義上的春季開始,我國南北各地在氣候上展現出不平衡的特點,長江以南氣溫增高,可是東三省還是寒風刺骨,西南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而在海南島則可能是夏日氣息了。因此,氣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種盡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意味著春季的開始。 物候特點:物候是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命活動的季節性現象和信息,一年中特定時間出現的某些氣象、水文現象特征的概括。它包括植物物候、動物物候和,各種水文、氣象現象。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五天一候,每一節氣是十五天,有三種物候,合起來就是七十二物候。物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前者如“水始涸”、“東風解凍”等;后者有動物和植物,如“鴻雁來”、“虎始交”、“萍始生”等。立春節氣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第一候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第二候指蟄居的蟲類開始感受到溫度的變化,在洞中慢慢的蘇醒;第三候則是指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風俗活動: 打春:《燕京歲時記》中有所記載:“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多買蘿卜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祭神: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當時祭祀的句芒神即是春神。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之神。在遠古時期,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禮官外,均為農人。 鞭打春牛:《周禮?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可能是最早的記述。此俗在以農耕為主的地區普遍流傳,唐宋時代已成為了定式,《東京夢華錄》中就有了很詳細的記載。因鞭打春牛有祭祀含義,在山東等地曾有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土牛土的習俗,謂之搶春。 吃“春盤”:立春日的風味食品也體現著春天的含義,有春餅、春卷和春盤。民眾用蘿卜、芹菜裝盤,互相贈送,還有以菜制春餅裝盆互饋,叫做送春盤。蘇東坡詩云“青蒿黃韭試春盤”則北宋仍有這習俗。“春盤”也叫“五辛盤”,是古人在立春之日以蔬菜、水果、餅餌盛于盤中饋贈親友的習俗。晉代《風土記》中說:“元日造五辛盤”,“五辛所以發五臟氣,即蒜、小蒜、韭菜、蕓苔、胡荽是也”。 “宜春”貼: 有些人家,立春這天,用紅紙大字書“宜春”二字,貼在門楣上,叫宜春帖。唐王維詩句云:“寶字貼宜春”。也可以寫兩句吉語,如今年立春我以紅紙濃墨書:“壬午宜春,春色宜人,人壽年豐”十二言宜春帖子。 附錄:關于“雙春年”與“無春年”的回復 今年是龍年,2月10日后進入蛇年。龍年有兩個“立春”,蛇年卻沒有“立春”,有不少朋友來電問我,說民間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認為沒有立春的農歷年份是“盲年”,不適合結婚。而“雙春”年則是難得的好年景,不僅適合嫁娶生子,就是這一年長出來的莊稼都更金貴。在不少地方有種說法,叫“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油”。還有的地方認為“雙春”意味著“多子多福,婚姻幸福”。龍年的年頭和年尾有兩個立春,被稱為“兩頭春”,又稱“雙春”。我以為:每19年中就有7年“雙春”,7年“無春”,這完全是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與婚喪嫁娶的吉祥與否并無聯系。 “雙春”和“無春”都是陽歷和陰歷之間必須“置正”安排的結果。陽歷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而陰歷則按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陰歷一個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年的長短只是月的整倍數,與寒暑和節氣都沒有關系。它的一年中,不可能出現“雙春”、“盲年”。 而陰陽合歷,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陰歷小月、大月十二個加起來,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與陽歷相比,相差約十一天。為了解決陰陽合歷的時間差問題,古人采取設“閏月”的辦法進行處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個月。現在從商代的甲骨中還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記載,就是設閏的明證。因此每19年就有7個閏月,而“無春”或者“雙春”也是人為安排的結果,與運勢什么都無關。 古代以農為本,立春為一年農事之始,是重要的節日,傳統上從皇宮到地方都要舉行“勸耕”儀式,不少地方至今還遺留“舞春牛”的習俗。傳統上,農民認為這一天的天氣如何,也關系到一年農業的發展。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相關的民謠,認為立春那一天天氣好,則一年都農事昌盛,而這天天氣陰暗,則這一年不能五谷豐登。可見立春這一節氣的受重視程度。而且古人也常常將立春與生育聯系在一起,仲富蘭教授推測,這或許正是一年中“無春”讓人覺得不吉祥,或者“雙春”讓人覺得尤其幸運的原因。 過去的不少說法以及傳統習俗,都是因為處在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與祭神有關。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即使是祭神如今也更多地增加了娛樂成分,至于“雙春吉祥”、“無春不利嫁娶”的傳統說法,既無科學根據,也沒有統計學的意義,大可不必當真。 上圖為“二十四節氣”之系列古圖之一,畫作年份在清朝乾隆年間,這幅畫畫面上是農人立春節氣開始備耕的耕牛圖。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北方還流行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仲富蘭 2013年2月3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