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敷臍散治小兒腹瀉中國中醫藥報 2010年5月7日 □ 趙民生 山東省濱州市中心醫院 腹瀉是小兒常見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發病較多,尤以兩歲以下嬰幼兒多見。 嬰幼兒臟腑嬌嫩,生理功能尚未完善,寒暖不能自調,乳食不能自節,風寒外襲,脾胃健運失司,升清泌濁失職,故發為泄瀉。此屬脾胃虛寒之腹瀉,平時應慎食生冷及油膩食物,并注意保暖。筆者自擬溫中止瀉敷臍散治療該病,效果良好。 處方:吳茱萸12克,肉桂12克,丁香6克,黑胡椒6克,木香6克,炒蒼術6克,車前子9克,五倍子9克。 將上述中藥入鍋,用小火炒去水分(不可大火或長時間炒),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 適應癥:適用于小兒脾胃虛寒型腹瀉,癥見腹痛,便溏,不思飲食,神疲。對有脫水者,應在補液的同時用此方法。 使用方法:先將患兒的臍部擦洗干凈;再取適量敷臍散,用陳醋調和成糊狀置入臍窩內,最后用膠布固定好。每日換藥一次,一般3日內即可痊愈。 方解:吳茱萸、丁香和黑胡椒溫中散寒止痛,肉桂通脈溫補,木香行氣和胃,蒼術健脾燥濕,車前子滲濕止瀉,五倍子和醋收斂固澀,諸藥共奏溫中健脾、散寒止瀉之功。臍窩是任脈之神闕穴,主治胃腸之寒證。藥證相符,藥穴相映,使中焦得溫,氣機升降正常,脾胃健運,泄瀉自止。 典型病例:馬某,女,2.5歲。4天前開始腹瀉,初稀便每天3次,后大便次數增加。就診前天有奶酪樣便十多次,時而哭鬧。診時患兒腸鳴,神疲,四肢涼,嘔惡不欲食,渴不欲飲,尿少,舌苔薄膩,脈弱無力,指紋淡紅。診為脾胃虛寒泄瀉證。在應用口服補液鹽的同時,采用上述溫中止瀉敷臍散進行治療。24小時后腹瀉次數減少到3次, 60小時后瀉止而愈。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203.貼敷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