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來愛你,我的孩子——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調查》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許多孩子令人觸目驚心的心理危機案例,同時也會看到心理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對策。或許這就是該書唯一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出版項目單本書的理由。我很欣慰自己參與了該書的寫作,因為近40年的教育工作經歷,使我痛感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勢群體,而最弱的恰恰就是心理健康。 據《參考消息》3月1日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世界兒童狀況報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近20年來,家庭破裂和父母失業率上升是青少年精神問題增加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抑郁。北京師范大學2001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80%左右的中小學生是心理健康的,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的學生比例為16.4%小學生、14.2%初中生和14.8高中生,而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不超過5%。在中國3.4億未成年人的龐大群體中,從5%到16.4%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對于家庭和學校來說,每一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都意味著深深的痛苦和艱難的養育。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健康”新概念: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指其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并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中國心理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凡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作出積極反應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大體可以包括敬業、樂群和自我修養三個方面。 在寫作《拿什么來愛你,我的孩子——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調查》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思考最多的不是如何展示慘痛的悲劇,而是分析原因和尋求對策。探討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激活了我20多年研究青少年問題的諸多發現,因為青少年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規律的。我們需要有根本的對策,在這里,我呼吁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個要素,即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支持性的人際關系、進行抗挫折訓練。 第一、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們需要改變一個錯誤的觀念,似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為許多學生心理有病,這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認識的最大誤區。我贊成林崇德教授的觀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如中央有關文件所指出的,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其次才是針對極個別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進行防治和矯正。 林崇德教授提出,從教育模式出發,學校的心理咨詢重點是發展性咨詢,同時輔之以障礙性咨詢。關于發展性咨詢,一是需要咨詢。引導學生有正確的社會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決學生中無理想、無動力、無興趣的問題;二是成長咨詢。學生在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會產生一些相應的心理問題,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輔導;三是成功咨詢。指導學生如何發揮自己的潛能獲取學業和成才的成功,在這里,老師不能簡單地憑“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對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四是創新咨詢。引導學生成為高素質、有創造性的人才。 在我看來,把心理咨詢的重點定位于發展性咨詢,不僅僅是學校需要的,家庭和社會也需要這樣做。有人可能擔心,父母不是心理醫生,怎么會做心理咨詢呢?的確,心理咨詢是一門科學,沒有專業訓練就上崗可能誤導人。但是,看一看林崇德教授于發展性咨詢的四個方面,或許會明白其中多數內容正是父母與孩子平常交流的話題。換句話說,父母多理解和尊重孩子,關心他們的成長需要,給予積極而及時的引導,就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都是“心理醫生”。 第二、培養支持性的人際關系 為了寫作《拿什么來愛你,我的孩子——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調查》這本書,女作家阮梅以7年時間的深入多所中小學校、未成年人犯管教所、精神病院、腦科醫院的調查經歷,從數百名中小學生患者自健康走向不健康的苦痛心理歷程中抽取出的一批最具典型的鮮活個案,以活生生的沉痛事實向社會發出警示:心理健康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成人比成才更為重要! 我在多年的調查研究中,例如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大型調查中,也發現了心理危機是災難性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未成年人發生心理危機的首要原因是缺乏支持性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而親子關系是最具有決定性的關系。 林崇德教授對學生咨詢問題的統計分析發現,占第一位的是人際關系問題,占咨詢總人數的42%;第二位的是學習問題,人數占27;第三位的是自我問題,人數占20%;其他問題占10%左右。 親子關系危機往往是未成年人心理危機之源。親子關系危機最常見的狀況有三:一是12歲之前沒有建立起親密的親子依戀的情感,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虎媽”流行,父母給孩子脫離實際的過高期望和過重壓力,或過于簡單粗暴的管教;三是父母離異或長期外出不關心孩子,導致孩子難以生存并對生活絕望。 教育研究工作者范志福說得好:“不管什么樣的心理危機,只要我們拿“真正的愛”來引導我們的孩子,給我們的孩子寬松和諧的成長空間,我們的孩子就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閱讀《拿什么來愛你,我的孩子——當代未成年人心理危機調查》,我們應當牢牢地記住:時代呼喚真愛的教育。只有真愛的教育,才能拯救我們的孩子。” 第三、孩子需要抗挫折訓練 今天孩子成長的優良條件似乎前所未有,而實際上,由于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傾向的嚴重誤導,他們是特別缺乏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訓練。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三要素缺一不可,如果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性的人際關系,而缺乏抗挫折訓練,孩子依然可能出現心理危機。這就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保護是自我保護,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內在的巨大力量。 具體如何進行抗挫折訓練呢?我的建議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人們常說,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其實,說孩子是希望這是對的,但孩子不僅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員埃斯庫德羅強調,不能說青少年是“下一代”,而應說他們是“當前一代”,因此社會應為他們提供保護、參與空間、機會和支持。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教育也不能等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