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奉獻 奉獻 研究 創新 境界——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李冬梅(第三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研討會講話,2011杭州)我是一名普通的信息技術教師,至今每周10節課,每天批作業,做著學科主任,是16位學生的導師。 有人把我當作專家、名師,但我內心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工齡、教齡與信息技術學科同齡,跟隨信息技術學科一起成長起來的、普通的一線信息技術教師。 三十年風雨,一路灑滿辛勤的汗水,執著的探究,收獲的快樂,幸福的回憶。 三十年,我見證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從無到有,見證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與壯大;三十年,我無怨無悔;三十年,我奉獻信息技術教育事業,享受教育與成長的快樂。
總結我的攀登之路,我把它歸納為八個字:奉獻、研究、創新、境界。
一、
1982年,剛參加工作,正值我國第一年在中學開展計算機實驗教學,當時,北大附中沒有一臺計算機,我每天都要帶著學生坐幾站公交車到北大上機,而北大也只有兩臺微機,為了讓每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編程的過程和樂趣,學生要分批上機,一次兩人。利用下午放學后和晚上的時間,陪著一撥又一撥學生上機,當看到學生調試成功一個又一個程序時,我完全沉浸在學生的驚喜、興奮與快樂中,我累但快樂著! 從事信息技術教育開始的十幾年里,我還帶著課外活動和競賽小組。除了上課,還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學生的上機時間,并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年年月月,早出晚歸。周末不是輔導就是帶學生參加各種競賽,很累但從未計較過。當學生捧回北京市的、全國的、國際的一個一個獎杯,當學生江曉曄為我國摘得第一塊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金牌,當每年都有學生因信息學競賽保送清華時,我就忘記了累,我的心里充滿了快樂和幸福。 從教信息技術課開始至今,我一直非常重視作業和評價環節,認真批改作業,30年如一日。近十幾年來,當許許多多老師知道我一直是批改作業到深夜,每個班的作業都要批上幾個小時時,總是覺得不可思議,覺得做不到。其實,當你看到學生充滿創意的作品時,再苦再累也會煙消云散!記得一次從溫州出差回到家中已是深夜11點多,為了第二天上課前讓學生看到作業結果,從11點多開始批作業,很累,但是,當看到學生設計的、精彩的自助游計劃時,馬上興奮起來,疲憊全然不見。
二、 登山是要一步一步向上走。研究便是那登山的腳步。只有靠教學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登上教育事業的新高度,新境界。 研究源于問題。離開問題的研究是虛假的研究。 沒有人在教學中不遇到這樣那樣、大大小小的問題。只是有的人記在心里了,千方百計想辦法去解決。有的人無心去記,每天都放過很多問題。 路要一步一步走,研究也要從身邊的、教學中的一個個急需解決的小問題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想著重大的問題。小問題解決了,自然就會遇到中等的、更重要些的問題,然后是學科教學中重要的、根本的問題。 不論早與晚,重要的是從現在就開始研究;不論水平高低,重要的是只要真愿意,你就能研究。一旦走上了研究之路,你的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只有研究了,才能明白教學中的道理。 明白了教學中的道理,才知道從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重要性。 只有教學經驗的人是 “知其然”。明白了道理,知道了理論的重要性,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的人常常局限在“有限的天地”里,局限在有限的事情和范圍內。“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創造和應用新的方法去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案例一: 80年代的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程序設計,開始只能借鑒大學的教學模式,先在教室講,然后去機房實踐。慢慢地,到了分支,我發現只有一半學生可以跟上我的教學進度,到了循環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跟上,課堂上不少學生趴著睡覺,盡管我每天兢兢業業的備課,甚至把課堂上要說的每句話寫下,背會,學生并不領情。出現問題后,仔細反思,找根源,深入研究學科特點和教學法,發現這些程序學生在機器上試試即可明白,卻非要在教室抽象地講,不符合學科的規律,于是把課堂搬到機房上。當把課堂搬到機房時,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除了老師,還有一個比老師更有意思的電腦在那里爭奪學生。于是,繼續研究,有了任務驅動法。 案例二: 80年代末,北大附中與香山合作建立了北大附中香山分校,生源是高中招生最后錄取的學生,學生興趣,學習習慣,學習基礎都非常弱。讓他們全身心投入課堂成為我那個階段研究的重點。閱讀,思考,學生怎樣才能學習?學生怎樣才能充滿熱情的去學習?程序設計中為什么要引入分支?為什么要用循環?如何才能在學生的大腦建構這些知識?思考這些問題成了我前往香山分校校車上的必修課。于是,有了“同心圓”“滿天星”“半邊星”等鮮活的教學案例。 案例三: 新課程的實施帶來新挑戰。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經歷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評價,2003年在研究思考了四個月之后,誕生的“我的校園我的同學”案例,至今9年,每年都是學生最喜愛的作業,學生早已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來做,忘掉它是信息作業。
我發現,學習是需要內在動力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給予及時的反饋、評價、激勵,在學習中不定要讓學生獲得歸屬感、成就感和領導力。 我發現,信息技術課堂是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快樂的最好的場所。 我發現,我們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 我發現,在用技術、制度來管理教學環境,課堂環境,而不要人制。 我發現,越是基礎薄弱的學生越需要我們的關愛。 我發現,教師必須具備寬容的品質。 ……
三、 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才能發現問題之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會有創新。 明白了道理,就會想到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復雜問題。 創新的自信來自正確的認識。隨著正確認識的不斷深化和擴展,創新便會不斷深入和全面。 只看到問題,你常常會抱怨和批評。重要的是要通過研究認識問題的根源,通過創新解決問題。 信息技術學科正處在開拓時期,會碰到開創時期特有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沒有前人的經驗。這就需要我們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 下面我舉三個例子。 案例一: 信息技術課堂設在機房,如何管理教學環境中的軟硬件資源,如何管理與提供教學資源,就成為信息技術教學正常進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嘗試過“網絡鄰居”,共享文件夾;我嘗試過自編系統,我嘗試過多媒體教學系統,嘗試過FTP,在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最終發現,困擾機房管理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給學生的權限太大,每一位上機的學生都是超級管理員,一臺機器有十幾甚至幾十個管理員,自然會問題不斷。找到問題的根源,接下來就是想辦法,2000年,我借鑒國外經驗,在中學率先設計并使用了以域服務器來管理機房軟硬件資源和學生用戶,每個學生一個賬戶,收回其管理員權限,讓學生回歸使用者身份,用文件服務器為學生提供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上傳作業區。形成了域管理下的綜合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目前已經有不少學校老師在嘗試。 案例二: 信息技術學科有著與其它學科不同的自己獨特的特點,除了它的實踐性,創新性,還有強烈的教學環境依賴性,于是,出現了信息技術課不能留課外作業,信息技術教師不批作業的現象。再加上每周一節課,學生上周學過的內容,這周忘。直接導致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學習興趣的減弱。深入分析問題,我認識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技術教學的鞏固環節嚴重缺失,如何設計、架構一套適合本學科的過程性評價機制,是保障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我重組信息技術課堂,把課堂分為兩部分,教師用盡量短的時間精講,學生用大部分時間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其次,嚴把作業評價關,在30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而不是在課堂上展示個別學生的作品。從早期的記分冊,到中期的登分表,再到如今的過程性評價表,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深化,形成了目前比較完整的一套信息技術過程性評價體系。 案例三: 如何將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這個課程總目標落實到課堂中,是新課改以來,一直困擾一線教師的難題。我在完成課標的制定后,就一直在思考,從認識信息素養,研究信息素養出發,針對信息素養的關鍵: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提出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每節課的教學主線,創設學生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將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在一個個真實的實際問題中,每次課讓學生“利用當堂所學內容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大多數是開放的主題。這樣學生每次課都在經歷利用所學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度過,長期下來,他們的信息意識就會逐漸增強,信息能力就會不斷提升。而開放的主題,允許學生充分的創意,這從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學生的信息道德。
四、 這里的境界是指教學境界。教學境界反映了教師對教學活動理解的水平。對教學的本質理解的越深入,就越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水平。 30年來,我對教學本質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由淺到深,由部分到整體的過程。 第一、教學是科學,必須扎扎實實地、全面研究和透徹把握學科的全部內容,才能為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案例一: 由于在北大數學系信息專業學習過計算機語言,剛到北大附中,學校就讓我兼計算機可的助教,教師是大學老師。 為了教好計算機可,我在職參加了北京教育學院計算機軟件大專班,學習時間2年。同時,長期到北大聽計算機系老師的課。 隨著自己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學科的內容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認識。這樣能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更好地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案例二: 30年來,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已經成為我的習慣。為了備課,總要鉆研許多厚厚的專業書籍。記得有一次,在會議期間,一位老師看我備課要參考5、6本厚厚的專業書。就問:中學老師也要這樣備課啊?
第二,教學是藝術 從當教師那一天起,我就很重視注重教學中內在的東西,我認為教師一定要有真才實學,才有資格教學生。但是,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只有真東西還是不夠的。你要善于把你的東西組織好,清楚明白、生動有趣地說出來,要讓學生感興趣,愛聽,這樣效果才好。于是,我便開始思考和研究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探索各種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們的長處和短處,怎樣把不同的教學方法組合起來,取得更好的效果。怎樣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興趣?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我更好地體會到:教學是科學的同時,確實又是一門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