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 提到“思維”就會聯(lián)想到“思想”、“思路”,對學生而言要有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才能升華到思想,有了思想,學習的思路才會更清晰。古人云:“為學之道,必本于思?!彼季S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思想和能力的基礎所在。我們希望學生具有自己的思想,會學習,但是我們灌輸?shù)亩?,培養(yǎng)的少。因此,著力培養(yǎng)學生形象、準確、敏捷的思維習慣是學生提高能力,完成高效學習的關鍵,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1. 教師的親和力是學生開動腦筋的發(fā)酵粉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起、維持和促進者,所以教師的親和力能夠引起、維持并能促進學生思維開發(fā),一個具有親和力的教師,在學習過程管理、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學法指導、反饋和強化、作業(yè)布置等方面方可見和學生互動程度之高。親和力就是一劑發(fā)酵粉。內在的學習動機來自于有機體的自我系統(tǒng)和元認知系統(tǒng),教師的親和力會產生師生之間的信任、和同學之間的認同感反映出他與他人的關系是和諧的,這些都是學習能夠發(fā)生的基礎。有人講:師生關系第一,學習知識第二。不將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學生的思維習慣就很難生成。 2、 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習慣的情境 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等結合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能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入主動探索的最佳學習狀態(tài)之中,而逐漸形成思維習慣。 也可以用視頻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受到感染,開發(fā)學習動機,生成學習積極性,開闊思維。 3、建立以聯(lián)系為主的教學 我們在教學中重視教學結果,而忽略教學中的聯(lián)系。我們應該從原本以記憶知識為主的教學,轉向以建立聯(lián)系為主的教學,加強概念與概念之間、概念與原理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起概念和原理的網狀結構框架,發(fā)揮綱舉目張的作用,學生有了聯(lián)系的習慣,把握知識的重點會更明確。 教師能梳理出學習的關鍵點,或者是導學要點。也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要點,又是與其他學習的鏈接點。選擇“點突破原理”中“攻其一點,兼及其余”的方法,也就是“選點、學點、用點、考點”的過程,“悟透其一,識其本質,掌握一類”。的以聯(lián)系為主的學習方式?!奥?lián)系能力”則反映著人的想象力的發(fā)展水平,具有聯(lián)系能力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思維習慣很好的人。 4、建立探究學習的方式 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加強探究教學有利于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能達到優(yōu)化教學過程的目的。優(yōu)化的教學過程培養(yǎng)的是學生真正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知識僅限于我們目前所知道和了解的一切,而想象力將涵蓋認識和理解的一切。所以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則是學習的的基礎,激發(fā)思維之源。 5.培養(yǎng)學生思維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體驗學習 體驗謂親身經歷;實地領會;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思維的變化和經驗。 通讀課標,見得最多的是“體驗”一詞。 “體驗”說白了就是“親身經歷”。 在學習中,“重過程、重體驗、重探究”,以及情感表達中體驗運用和研究的快樂。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替代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真正的將“體驗”落到實處,課堂教學將會營造一種新的氛圍,即研究性教學。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有人說體驗就是“涵泳”,這樣說來,體驗就包含了“分析、研究”。培養(yǎng)的就是學生的分析和研究的能力,可現(xiàn)在教師的分析與研究能力參差不齊,最不容樂觀的是一大部分教師不分析不研究,只是照搬重復教學那點任務。把全部精力放在知識訓練和應試上,也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分析與研究。殊不知分析與研究能力將伴隨人的一生,學習的目的就是形成學習的自覺實踐性——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完成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形成自己的思想。 教師想抓住學生的眼球,必須有自己獨到的教學策略,而且策略應該是多元化的、豐富的,并能靈活運用。尤其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明察秋毫,在學生思維閃現(xiàn)的瞬間,可以抓住時機,生成學生思維螺旋上升為習慣,真正聽懂、會運用知識,避免光能聽懂不會做題的尷尬現(xiàn)象出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思維習慣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并受益終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