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造像碑(組圖)文/三惜草堂 “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造像碑”系古代造像名品,拓片傳世不多,月前,陳振濂先生舉辦金石拓片題跋書法展時,曾選有此拓,功良兄命我撰文推介,刊印在作品集中。后來,我偶然得此名拓,遂請叢文俊先生題跋如下: ![]() 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造像,三十年前出土于河南偃師,拓本傳世稀少,可寶也。 此造像碑四面刻,今所見為碑陽及兩側拓本。造像乃背龕式,飾帷幕,主尊微殘,兩側二協飾弟子、二菩薩弟子,坐下蓮花寶瓶,二護法獅子,其次為造像題記,再次刻供養人,碑側上部分刻思維禪定等,余皆減地線刻供養人。此造像繪刻粗中有細,質文并重,極耐品味,乃儕中之翹楚,不可多得者也。 題記書法平和簡靜,雖為典型之魏碑體,而能超然與時風之外,不落刀斧痕跡,洵屬有養之品。阮元曾撰文述北魏石刻文字“尚存中原古法”,于此亦可見之焉。 癸巳年初夏,文俊觀題。 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造像碑簡介 “北魏正光四年翟興祖造像碑”系古代造像名品,1984年在偃師縣南蔡莊宋灣村發現,碑高110cm,寬40cm,厚11cm,呈長方形,系掃逆將軍翟興祖等人的造像碑。造像碑前、后、左、右均有造像,造像形式分高浮雕和淺線刻兩種,造像內容分佛龕、佛傳故事和施主肖像,正面中間為造像記,主要敘述以翟興祖等人發愿造像之內容。該碑保存較好,造像藝術精湛,蒼勁有力,筆畫變幻,刻工細膩,對于研究北魏洛陽寺院分布、佛教造像藝術、文字書法、民族融合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該碑前后左右均有畫像,分別為高浮雕和陰線刻佛像及施主肖像。碑身正面分三層兩種內容,第一層即上部,刻一高0.30米,寬0.34米,深0.05米的屋形龕,龕中為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主佛釋迦牟尼,高0.24米,結跏趺坐,疊澀式羊腸衣紋垂于須彌座前,其鼻、手略殘缺,頭梳螺髻,二目俯視,眉作微弧,外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著僧祗支,胸脯微露,右手半舉,五指伸展向下,掌心向外;左手置于膝上,五指伸展向下,掌心向外,雙手施無畏愿心印。身后有圓形頭光和火焰紋背光,釋迦形象莊重,儀態安詳。其左側弟子,光頭胖臉,眉清秀,微露笑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左手下垂,握一鎖狀物,右手半舉,緊握蓮花蓓蕾,文靜溫順,從形象看當是阿難。左側弟子前額凸起,眼窩內凹,右袒,露著櫛比的肋骨,身披右袒式袈裟,面目表情老誠剛毅,應是迦葉。釋迦弟子在造像上一般都是迦葉侍左,阿難在右,而此造像碑上則是迦葉和阿難的位置顛倒。菩薩均頭戴寶冠,面部清癯,身軀修長,袒上身披巾,下穿長裙,赤足立在蓮臺上。左菩薩,左臂下垂,手提凈瓶,右手托摩尼寶珠;含睇微笑,身軀微扭,體態輕盈瀟灑,儀表嫵媚。此龕中五尊造像,精巧細致,均富有內在的含蓄美,藝術風格和世俗化了的龍門石窟賓陽洞造像十分近似。
該龕帷幕左右兩角對稱各刻一個頭梳高髻的飛天,袒上身,下穿緊身裙,赤足,手捧供果,衣帶飄揚,凌空翱翔。帷幕之上的幔帳分層飾以長方形、三角形、葵花瓣連續圖案,十分華麗。 ![]() 龕下刻一細頸鼓腹瓶,瓶內插一朵盛開的蓮花。按碑下題榜“香花主支僧安”,此花當是供佛之香花。花瓶兩側分別蹲一線刻的護法獅子,二獅作回首狀,胸毛分披似羽翼,尾巴翹起,長舌下垂,形象生動。 ![]() 碑身第二層,即中部,為造像記,魏碑體20行,滿行11字。其書法精美遒古,峻宕樸茂,結構扁方疏朗,內緊外松,多出隸意。此造像記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第三層,即下部,為上下三排,每排8人的線刻人物,是該碑的捐資者。人物高11厘米,都整齊劃一地刻在長12厘米,寬3.20厘米的長條界格內,以中間兩行題榜為界,左右各4人,相向對站。這24人為男性,從衣冠上看,可分兩種:少數人頭戴平頂圓冠,冠下面有玉飾,冠下插發簪,身著短袖襦長裙,腰束帶,在腹部打結,足登云頭履,多數人物頭戴銳頂小帽,插有發簪。部分人物頷下有幾根短髭。所有人物均拱手腹前,持一枝長莖蓮花或蓓蕾,形象肅穆,虔誠恭謹,每個人物肖像都有題榜姓名。 這通碑中有官銜者,如掃逆將軍、掃虜將軍、殄寇將軍、平昌令、汝南令,按《魏書》載皆從八品,典祠令則從九品。有官銜者9人,《魏書》均不見傳。碑中人物絕大部分是平民百姓。可以說,該造像碑是一些下級官員和多數百姓聯合捐資所刻。 該碑除碑身上正面上部龕中,高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外,其余佛像及人物等全部為線刻。其中釋迦及思維、禪定、化生5個,比丘撞鐘、獅子2,有姓名的男施主肖像70名;除去宋老德、盧顯慶2人名字重出外,實有68名;女施主肖像14名。全碑前后左右共刻人物120名(包括無題榜姓名的9名,侍者15名),這些人物布局有序,男女分明,線條流暢,構圖簡練,刀法嫻熟,因此,可以說該造像碑是一幅造詣高超的素描畫卷。 |
|
來自: lantingren > 《文物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