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訣 九天攬月理三焦,舒心平血紫燕飄,調理脾胃摘星式,益氣養肺把月抱,舒肝利膽扯旗式,吊尾攀足健腎腰,風擺荷葉活膝腿,喜雀登枝百病消。
二、練法
本操采用鼻吸鼻呼的呼吸方法,要求呼吸自然,輕緩、均勻、細長。呼吸與動作配合的原則是:起吸落呼,合吸開呼,先吸后呼。
(一)九天攬月
1預備式
兩腳并立,身體正直,兩手自然下垂于體兩側,目視前方(圖1)。兩腿自然彎屈,下頜微收,頭項上領。平心靜氣,全身放松,呼吸調勻。
2提掌
吸氣:兩掌向里,掌指相對,掌心均向上,隨著吸氣,兩掌屈臂向上提掌子胸前(圖2);意想兩股綠色的清涼之氣由兩腳涌泉穴入身內,沿兩腿內側上行經會陰穴合為一股聚入丹田。
3舉掌
呼氣:兩掌在胸前向外、向上、翻掌成掌心向上;接著呼氣,兩掌經面前向上直臂托舉于頭上方,目視兩掌(圖3);意想丹田之內氣通過上、中、下三焦,沿兩臂內側向上行至兩掌心勞宮穴,并由兩掌心射向太空無限遠處。
4分掌
吸氣:兩掌向外、向下分掌,與肩平直,掌指均向外,掌心均向下,目視前方(圖4);意想天地間的米黃色暖和氣流由兩掌勞宮穴進入體內,沿兩臂外側行至百會穴向前、向下沿任脈聚入丹田。
5還原
呼氣:兩臂向下垂于體側,還原面預備式(圖5)。意想體內濁氣沿兩腿外側向下至涌泉穴,并射向地下無限遠處。
要點:呼吸、動作、意念一致,動作緩柔、連貫。提掌時十趾抓地;舉掌時盡力向上托舉,抬頭、展胸、引腰;分掌時要直臂、沉肩墜肘;還原時兩臂自然下垂。
要求:吸氣(提掌)一呼氣(舉掌)一吸氣(分掌)一呼氣(還原)為一遍,練習8—16遍后接做下式。
功效:經過一定時間練習后有“得氣感”,即:酸、麻、脹、癢、輕、重、寒、熱等感覺。可采大自然之氣,溝通外界信息,可收到調理三焦,調整身體陰陽平衡,強化五臟六腑生理功能,健身祛病的效果。
機理:動作的提、舉、分掌可使身體舒展,為氣行鋪平道路;呼吸的深長,均勻使氣行有了動力;意念為氣行指明了方向,為溝通信息和氣化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元氣通三焦,布達全身,實現了氣化的功能。
(二)燕飛云霄
1預備式
由“九天攬月”動作結束時還原而成(圖5)。
2側平舉掌
吸氣:兩掌外旋,向外、向上、直臂側平舉,掌指均向外,掌心均向上,同時兩腳后跟隨之上提,目視左掌方(圖6);意想天地間清新之氣由兩手勞宮穴進入體內,沿兩臂外側行至百會穴,再向前、向下沿任脈沉入丹田。
3握拳下拉
呼氣:兩腿屈膝下蹲,腳跟落地,同時兩掌逐漸輕握拳,從兩側下拉至膝兩側,拳面均向下,拳心均向外,目視前方 (圖7);意想丹田之氣沿任脈上行至膻中穴分兩股過兩腋下沿兩臂內側行至兩手。
4前平舉掌
吸氣:兩腿伸直,腳后跟上提,同時兩拳變掌外旋,向前、向上、直臂平舉于胸前,掌指均向前,掌心均向上,目視前方(圖8);意想天地間清新之氣由兩掌勞宮穴進入體內,沿兩臂外側行至百會穴再向前、向下沿任脈沉入丹田。
5握拳下拉
呼氣:兩腿屈膝下蹲,腳跟落地,同時兩臂內旋,兩掌逐漸握拳下拉至膝旁,拳面均向下,拳心均向外,目視前方(圖9);意想丹田之氣沿任脈上行至膻中穴,分兩股過兩腋下,沿兩臂內側至兩手。
要點:起身時要舒胸沉肩,身體中正,下蹲時要松腰斂臀;動作、呼吸、意念三者要密切配合,動作要連貫。
要求:吸氣(側平舉掌)一呼氣(握拳下拉)一吸氣(前平舉掌)一呼氣(握拳下拉)為一遍,連續練習8—16遍。然后直腿還原成預備式。
 
功效:練習時有“得氣感”,可防治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心動過速等血管疾病。對氣管炎、肺氣腫、神經衰弱、腸胃病,以及頸、肩、腰、腿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機理:經絡阻隔,氣滯血瘀,是高血壓、冠心病等血管病發病的經絡病理。此勢氣走手臂內側,手臂內側有手少陰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經常練習可疏通此兩經脈,阻者通之,瘀者導之,因此對心血管病能起到治療作用。精神緊張,小動脈痙攣是發生高血壓、心動過速等心血管疾病的一個誘因。經常練習此動作可使身體處于放松、入靜的狀態,能起到“緊者松之,攣者舒之”的作用。此動作在設計上主要體現循經取動,強調臂旋,加大了對心經、心包經的刺激強度,增強了打通經絡阻隔段,使內氣正常運行和疏導瘀血的作用。
(三)單手摘星
1預備式
由“燕飛云霄”動作結束時還原而成(圖10)。
2抱球式
吸氣;右手向里于小腹前,掌心向上,同時左手向里,在右掌上方,掌心向下,兩掌掌心相對成抱球狀,目視前方(圖11);意想氣聚丹田。
3左舉掌
呼氣;左掌向上提舉于頭左上方,掌心向上,同時右掌向右下按掌于右胯旁,目視左掌(圖12);意想丹田內氣隨提舉、下按逐漸膨脹。
4抱球式
吸氣;左掌向外、向下、向里收于小腹前,掌心向上,同時右掌向上、向里下翻掌,掌心轉向下,兩掌掌心相對,成為抱球式,目視前方(圖13);意想內氣聚于丹田。
5右舉掌
呼氣;右掌向上提舉于頭上方,掌心向上,同時左掌向左下按于左胯旁,目視右掌(圖14);意想丹田內氣隨提舉、下按逐漸膨脹。
要點:動作要緩柔、連貫,提舉掌時盡力上舉;動作、呼吸、意念要密切結合,協調一致。
要求:吸氣(抱球式)—呼氣(左舉掌)—吸氣(抱球式)—呼氣(右舉掌)為一遍,連續練習8—16遍,然后還原成預備式。
功效:練習時丹田有熱、脹等“得氣感”。能收到和胃健脾的功效,對便秘、痔瘡、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肝炎、糖尿病等有治療作用。
機理:此動作的舉掌提高了腹部的活動量,練功時的細勻深長呼吸等,使腹壓肌的力量增強,促進了胃腸的蠕動,消除了肝臟瘀血,促進了血液循環。意守丹田,可改善神經系統對腸管運動的調節和內分泌系統對糖代謝的調節。因此可治療脾胃等各種疾病。
(四)懷中抱月
1預備式
由“單手摘星”動作結束時還原而成(圖15)。
2 合抱
吸氣;兩手同時向前上平舉,兩掌間距30厘米左右,掌心相對,掌指向前,目視前方(圖16);意想內氣聚于膻中穴,形成氣團,大若足球。
3外分
呼氣;兩手隨呼氣慢慢外分,兩臂成一條直線,兩掌掌指向外,掌心均向前,目視前方(圖17);意想膻中氣團隨分掌逐漸膨脹,氣團大若滿抱整懷。
4合抱
吸氣;兩掌隨吸氣向里合抱;意想氣團濃縮,大若足球。
要點:呼吸、動作、意念要一致,動作要輕緩,身體放松。
要求:吸氣(合抱)—呼氣(外分)為一遍,連續做16—32遍。然后還原成預備式。
功效:練習時兩掌有排斥、相互吸引感。同時兩手勞宮穴伴有酸、麻、癢、熱、涼等“得氣感”。對傷風感冒、急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有治療作用。
機理:呼吸可使膈肌和腹肌的收縮和舒張的范圍增大,可促使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系統的能力;可使膈肌得到鍛煉,從而使力量增強。運作外分,合抱可使胸部得到擴張,在力的作用下,而提高肺活量,意念可使宗氣營養肺臟,因而可治療肺臟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五)順風扯旗
1預備式
由“懷中抱月”動作結束時還原而成(圖18)。
2里抹掌
吸氣;右掌向前、向左橫抹,掌指向左、掌心向上,左臂屈肘從右臂內側上穿于左腋前,掌指向上,掌心向里,目視左方(圖19);意想天地間精華之氣由右掌勞宮穴進入體內沿臂外側上行于百會再向前下聚于肝臟部位。
3側推掌
呼氣;右臂屈肘向右拉肘,同時左掌向左側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左,目視左掌方(圖20);意想肝臟濁氣沿左臂內側行至勞宮穴,射向無限遠處。
4里抹掌
吸氣;左掌向前、向右橫抹,掌指向右,掌心向上,右臂屈肘向上翻掌于右腋前,掌指向上,掌心向里,目視右方(圖21);意想天地間精華之氣由左掌勞宮穴進入體內,沿臂外側上行于百會再向前下聚于肝臟部位。
5側推掌
呼氣;左臂屈肘向左拉肘,同時右掌向右側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右,目視右掌方(圖22);意想肝臟濁氣沿右臂內側行至勞宮穴,射向無限遠處。
要點:呼吸、動作、意念要密切配合,動作要柔緩、連貫。推掌、拉肘要用暗勁,形成外撐之力。
要求:吸氣(里抹掌)—呼氣(側推掌)—吸氣(里抹掌)—呼氣(側推掌)為一遍,連續做8—16遍,然后還原成預備式。
功效:吸氣時有清涼之氣流入肝臟,呼氣時有股熱氣從肝臟流出,并有酸、麻、脹、癢、熱、涼等“得氣感”。久練可收到舒肝利膽的功效,對肝炎、膽囊炎、膽石癥等均有冶療作用。
機理:呼吸均勻細長,有助于增強肝臟和膽囊的蠕動,促進靜脈血回流,消除肝臟瘀血,加速膽汁的排泄。意念采用了良性意念,可起到采用精華之氣養肝和排除肝膽濁氣的作用。動作的抹掌、推掌加強了肝膽的蠕動,因而有利于治療肝膽疾病。



(六)吊尾攀足
1預備式
由“順風扯旗”動作結束時還原而成(圖23)。
2側平舉掌
吸氣;左腳向左橫開一步成為并立步,同時兩臂向上側平舉,掌指:向外,掌心均向下,目視前方(圖24);意想天地間暖氣由兩手勞宮穴和頭頂百會穴納入體內注入丹田。
3俯身攀足
呼氣;上體前俯右手攀左腳,左掌向后上擺,目視左腳(圖25);意想丹田內氣沿帶脈注入腎臟。
4側平舉掌
吸氣;身體起立,左掌下擺,右掌向右上擺成側平舉,目視前方(圖26);意想天地間暖氣由兩手勞宮穴和頭部百會穴納入體內注入丹田。
5俯身攀足
呼氣;上體前俯,左手攀右足,右掌向后上擺,目視右腳(圖27);意想丹田內氣沿帶脈注入腎臟。
要點:呼吸、動作、意念要密切配合。動作連貫,幅度要大。
要求:吸氣(側平舉掌)一呼氣(俯身攀足)一吸氣(側平舉掌)一呼氣(俯身攀足)為一遍,連續練習8—16遍,然后還原成開立式。
功效:練習時丹田、腎臟有熱、脹等“得氣感”。久練能收到強健腎腰的功效,對腎炎、遺精、陽痿、腰膝酸軟等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機理:動作的弓身轉體,不僅能舒松僵硬的關節和肌肉,而且有助于暢通督脈和足少陽腎經,從而起到固腎健腰的作用。呼吸是內氣運行的動力,意念是導引內氣的指揮,給氣流行指出了明確的方向,使內氣布于腎,從而使腎功能逐漸增強。
(七)風擺荷葉
1開步直立
由“吊尾攀足”還原成的開立步開始(圖28)。
2里揉膝
吸氣;兩腿屈膝半蹲,兩掌心按在兩膝上,向外、向前、向里揉一周,兩膝相靠,目視前方(圖29);意守兩膝鶴頂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