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508~554年),字世誠,小字七符,自號金樓子。南北朝時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元帝。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封湘東王,鎮守江陵(今湖北荊州)。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辯、陳霸先滅景,即位稱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破江陵時被殺。 梁武帝得子很晚,襄陽起兵那年(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2年),他年已三十八歲,才生長子蕭統。終其一生梁武帝共生了八個兒子,依次為:蕭統、蕭綜、蕭綱、蕭績、蕭續、蕭綸、蕭繹、蕭紀。 梁武帝即位后,封蕭統為皇太子。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謚號“昭明”,故后世又稱“昭明太子”。其中次子蕭綜封豫章王,因自疑為齊東昏侯蕭寶卷之子,于普通六年(525年)奔魏,被削爵奪封,撤除屬籍,改姓悖氏。不過,蕭綜死后,有人盜其靈柩回到建康,梁武帝仍然以禮埋葬,還是承認了這個兒子。 四子蕭績封南康王,死于大通三年(529年);五子蕭續封廬陵王,死于太清元年(547年)。蕭續死后,存者唯太子蕭綱、六子邵陵王蕭綸、七子湘東王蕭繹、八子武陵王蕭紀四人。 蕭綸的行事已經夠荒唐的了,但發生在他七弟蕭繹身上的事卻更加顯得荒唐。 當初蕭繹降生的時候,武帝夢見一個瞎了一只眼的僧人,手執香爐至金殿前,口稱他自己要托生于皇宮,徑直地往宮里走。梁武帝篤信佛教,對這個夢是深信不疑的。不過,這個夢到底意味著什么?他卻百思不得其解。天長日久,也就慢慢地淡漠了。 有一天,梁武帝到郊外游玩。一陣風吹來,吹開了身旁一個宮女的衣襟,引逗起梁武帝的情欲,便讓這個宮女當晚侍寢。據說這個宮女這次侍寢,夢月亮墜入懷中,因此懷孕。十個月后,生下了蕭繹。史書記載蕭繹出生的時候,胎胞是紫色的,整個產房也奇香異常。梁武帝覺得這個宮女為自己生了一個不平凡的孩子,就賜給她一個尊貴的姓氏,并封她為修容(皇帝九嬪之一,地位相當于九卿)。 蕭繹從小就很聰明,因此甚得梁武帝的喜歡,被視為掌上明珠。 據《梁書?元帝紀》所載,蕭繹異常好學,他五歲時就能背出《曲禮》的上半部。此后更是“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 不過蕭繹“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彌加愍愛。既長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 才辯敏速,冠絕一時。” “初生患眼,醫療必增,武帝自下意療之,遂盲一目。……及長,好學,博極群書”。蕭繹天生就有眼病,但是其父蕭衍剛愎自用,不用醫生,自己為他治療,結果治瞎了一只眼睛。與通常所說的讀書刻苦導致眼病無關。 梁武帝給蕭繹治瞎了一只眼睛,為此非常沮喪。但繼而一想,又高興起來。原來,他想起了幾年前做的那個荒唐夢。他認為蕭繹就是那個瞎了一只眼睛的和尚轉世。他覺得這一定是自己的虔誠感動了佛祖,佛祖才派一個轉世羅漢來幫助自己。由于這個緣故,梁武帝對蕭繹特別寵愛。蕭繹六歲那年,梁武帝便封他為湘東郡王,食邑二千戶。 他十七歲那年就當上了荊州刺史。他這個湖北省省長可不簡單,掌管著荊、湘、郢、益、寧、南梁六州的軍隊。據說他能當上這么個大官,純屬沾了孫權的光,高祖問他:“孫策在江東建功立業時年歲幾何?”蕭繹回答:“十七。”高祖長嘆道:“正是你這個年齡啊。”于是封蕭繹為湘東王,出鎮荊州,為刺史。 以后不斷升遷,到太清元年(547年)他三十九歲的時候,已經是鎮西將軍、荊州刺史,受命都督荊、雍、湘、司、郢、寧、梁、南秦、北秦九州的軍事。當時的梁朝國土,主要是長江以南,而蕭繹管轄的地區,就占了整個國土的大半。 少年得志的蕭繹生活得并不開心,因為他的病讓他總是抬不起頭來。小時候生病被老爹治瞎了一只眼,古人文縐縐的說法稱之為"眇目"。當時他眼瞎志不瞎,絕對是一個有志青年,自己看書不便,就讓身邊的侍者們輪流念給自己聽,而且是從早念到晚。這些人戰斗力有限,總想趁蕭繹迷瞪時偷懶,或是偷工減料,少念兩頁。每當這個時候,獨眼兄都會突然清醒,先把侍者臭罵一頓,然后逼著他們從頭開始念一遍。 盡管如此蕭繹還是淪為兄弟、妻子、大臣、敵人眼中嘲笑對象,經常被人寫詩寫檄編歌謠用來嘲笑。 第一個惡搞他的是六哥蕭綸。梁武帝生出的幾個兒子都會舞文寫詩。蕭綸也不例外,他有次靈感突現,就蕭繹的"眇目"寫了一首大作: 湘東有一病,非啞復非聾。相思下只淚,望直有全功。 做成之后,他還當面抑揚頓挫地念給蕭繹聽,而且是在大庭廣眾之下。 不過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多年后,蕭繹連本帶利在郢州(今湖北武昌)城要了六哥的小命。 兄弟惡搞完了,大臣們也趕來湊熱鬧。某天,他到江邊游玩,一個大臣引用楚辭中的一句經典話說:今兒個真是"帝子降于北渚"啊。這是楚辭里的一句,下一句就是“目眇眇而愁予”。才子蕭繹當然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懷恨在心,以后蕭繹沒少找他麻煩。 最后是敵人也笑他。王偉曾是侯景的軍師,侯景失敗后,蕭繹賞識他的才華,想任用他。有人把王偉以前為侯景做的檄文給蕭繹看,里面有這么一句:“項羽重瞳,尤有烏江之敗;湘東眇目,寧為赤縣所歸?”蕭繹大怒,把王偉的舌頭拔出來釘在柱子上,并把他的腸子從肚子里挖出來,周石珍、嚴亶也因為與王偉有牽連而被夷滅三族。 只怪王偉太敬業了。所謂檄文,你罵他禍國殃民,淫蕩濫殺,連帶祖宗十八代全罵翻身,他也不見得記恨,比如陳琳罵曹操,駱賓王罵武則天。就是王偉早前罵高澄,高澄被罵了,也只是苦笑著對左右說:“王偉這么有才華,你們怎么都不讓我知道?” 蕭繹這只"眇目"讓他唯一高興的一次,就是某段時間有傳言:"獨梁之下有瞎天子。"他剛高興了兩天,就發現手下的杜嶷也是個獨眼龍,而且瞎得比自己還嚴重。他疑心頓起,懷疑瞎眼天子會不會是杜嶷,索性叫人摸黑刨了人家的祖墳,破壞了風水。巧合的是,杜嶷一家后來差不多都死在戰亂中。 身體的缺陷,外人的嘲笑,無疑會扭曲蕭繹的人格,也是他后來變得那么暴躁偏激兇狠的一個重要因素。。 早在他第一次出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普通七年至大同五年,即526年至536年),曾因觸犯法律,被他的皇兄蕭續告發,因此懷恨在心,不與蕭續往來。太清元年(547年),蕭續病死,蕭繹聽說后不但不感到悲痛,反而高興得大跳,結果把鞋子都蹦破了。 大概在相貌上面實在沒法跟別人比,蕭繹才心有不甘,把自己的文學修養練到了國學大師的水平。 蕭繹在登皇位之前作為皇子,在太平盛世時代,不貪慕醉生夢死的貴族生活,十分勤奮辛苦地讀書、著書,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親自捧書觀閱也要令書僮讀給他聽,徹夜不停,著書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負始終是他奮斗的理想。 在歷代取得文學地位的帝王之中,“四蕭”(梁武帝蕭衍與三個兒子蕭統、蕭綱、蕭繹)堪比“三曹”(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蕭繹又是“四蕭”之中的佼佼者, 他的才華以及學問簡直無人能及無所不包。蕭繹天資穎異,博學多才,對經、史、詩、書、畫、天文、音律等都頗有研究。時人對他有文、書、畫“三絕”的美譽,稱之為“奇才”、“全才”。 他出生在文學世家,文才十分了得。據《梁書?元帝紀》所載,他五歲時就能背出《曲禮》的上半部。雖然自幼瞎了一眼,卻異常好學,“博總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他的詩文雖然不脫輕薄浮艷習氣,但也不乏清新雋永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據有一席之地。 蕭繹曾經寫過一篇《春日詩》,全詩如下: 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情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夏愁春自結,春結詎能申。欲游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是惜春時。 整首詩不過九十個字,但是"春"字就用了二十三個。它們猶如一片片花瓣,錯落有致地組合出一朵栩栩如生的"春天"之花。后世許多文人想盡辦法想要超越這首《春日詩》,但是想了一千多年,也沒一個人能找出超越的辦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引用過他《采蓮賦》中的一段:“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傳羽杯,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文辭纖麗工雅,朱自清也不禁脫口稱道“說得好”。 蕭繹還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作真正意義上的寓言的帝王作家。蕭繹的文集《金樓子》中,可稱為寓言這種“另有寄托”的故事不少,涉及面廣,作品思想內容都比較深刻,表現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善于借鑒西方的和民間的寓言故事與傳說,來再度進行創作和加工,并為促進中國與東亞、西亞和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蕭繹的寓言代表作主要有《盈成我百》、《豈分香臭》和《假越救溺》。透過它們的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寓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不難看到它們的價值所在。 蕭繹所處的南北朝時期,亦是中國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以及《圣經》等西方文化經典由商旅從西域傳入,就使得中國古代寓言文學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更新的階段,出現了有別于先秦寓言和兩漢寓言的南北朝寓言,并涌現出不少寓言作家,如邯鄲淳、阮籍、干寶、劉義慶等,蕭繹無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寓言作家之一。縱觀蕭繹的寓言成就與影響,一點也不遜于他的文、書、畫,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寫寓言的皇帝作家。 蕭繹還工書善畫,與他的長子蕭方都是當世有名的畫家,與裴子野、劉顯、蕭子云、張纘及當時其他俊才為布衣之交。常說:“我韜于文士,愧于武夫。” 記載里說他善畫佛畫、鹿鶴、景物寫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畫域外人的形貌。蕭繹曾作《宣尼像》,為之作贊并親自題寫,當時人稱之為“三絕”。 梁元帝蕭繹出任荊州刺史時繪《蕃客入朝圖》,描寫25國使者不同的相貌與服飾,記錄了前來南梁朝貢的當時各個小國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發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渾身只披一塊白布的黑人,因此,這不但是藝術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國古代朝貢史極為珍貴的一份資料。唐代張彥遠疑《職貢圖》即是《蕃客入朝圖》。一些美術家認為,宋人此卷即據蕭繹的《職貢圖》摹繪。 論及繪畫水平,漫漫五千年歷史百來個帝王之中,無人可出其右。 他雖沒有宋徽宗那樣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體”書法水準,但是對比于宋徽宗的書畫,梁元帝的才華絕對不差,而且文字水平直逼后來的南唐后主,這些亡國之君的文化知識水平實在是和他們的業務能力形成天地之別。 除了當詩人,他還是著名的人物傳記作家,代表作有《忠臣傳》;史學家,代表作為《注漢書》; 蕭繹博學多才,從《隋書?經籍傳》留下的資料來看,他研究的花樣可謂五花八門,包容萬象。除去作為文學家、詩人、學者、皇帝、畫家、書法家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一名音樂理論家,對中醫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頭銜;他的圍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為他也寫了好幾本棋譜研究;他是姓氏學家,也是玄學研究高手,還是著名的風水大師,寫過一本《周易講疏》,就別人一輩子都搞不明白的周易講得頭頭是道,在眾多研究周易專家之中仍可占據顯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輕武的南朝的他甚至還寫了一本兵書《玉韜》。更叫人吃驚的是,南朝士大夫們對騎馬十分反感,認為那是野蠻人才做的事情,蕭繹卻不辭辛苦花費大量時間在養馬的研究上面,并且寫了一部研究馬的專著,叫做《相馬經》,里面的研究成果據說超出了相馬專家伯樂的水準。 他在帝位雖然只有三年,但卻是中國歷史上著述最多的皇帝之一。 他生平著述甚富,凡二十種,有《孝德傳》三十卷,《忠臣傳》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五十卷,《周易講疏》十卷,《內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三卷,《補闕子》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志》、《懷舊志》、《荊南志》、《江州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十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合計超過四百卷。如此廣博浩繁的成果,即使是專業學者也并非唾手可得,對于一位活了四十七歲、又經歷了多年亂世的皇帝來說,實在是了不起的成績。可惜的是如今僅存《金樓子》。此書是他能夠成為中國文論史上可以占一席的人物。 他既是作家,學問家,又是藏書家,。作為皇子,他先后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建康、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和荊州(治江陵)任職,蕭繹還利用“職務”之便,廣羅遍搜天下典籍,共得圖書十四萬卷,堪稱皇家私人藏書第一。 他沉迷于書,“搜索駢麗,攢集影跡”,平生著述,“非破萬卷而不能”。然而作為一國之君,他讀書卻多而無用,終成敗國之君。西魏軍攻破他的都城江陵時,他下令燒毀古今圖書十四萬冊,抱著對自己讀書生涯的追悔和對十四萬冊書深惡痛絕的憤慨,在敵軍的屠刀下結束了生命。 從梁元帝最后的心態看來,讀書豈止是無用,簡直是有害了。 蕭繹性情異常嫉妒,爭名好譽,不愿別人勝過自己.有比自己強的人,他一定想辦法進行侮辱,甚至加害。他的表兄王銓,兄弟九人都很有才能,在當時享有很高威望。蕭繹嫉妒他們,叫寵妃王氏的哥哥改名王琳,與王銓弟兄的父親同名來泄憤。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無聊極了。但在當時,卻是對王銓的極大侮辱。 蕭繹有個謀士叫劉遴之,有學問,有威望。侯景之亂的時候,劉之鄰想回家。蕭繹怕劉之鄰回鄉以后被別人所利用,對自己不利,于是派人把他毒死在半路上。事后蕭繹怕別人知道實情,為掩人耳目,又假惺惺地為劉之鄰作了墓志銘,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他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做免費培訓,整天叫一大幫人到自己面前,然后開始搖唇鼓舌,侃侃而談,今兒個講老子,明兒個講風水,充耳不聞天下事,盡情陶醉口水間。由此也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后果--不好色。 不管是先前做王爺,還是后來做了皇帝,他對自己龐大的老婆團都沒太上心。人是最不甘寂寞的,何況是個個風華正茂的小女人,于是他的后院里的紅杏們紛紛出墻。其中表現出墻出得最著名的就是成語"徐娘半老"中的那位徐娘--徐昭佩。 據《南史》記載,徐昭佩出身名門望族,她是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侍中信武將軍徐琨的女兒,天監十六年十二月,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她嫁給了蕭繹。史書記載:“初,妃嫁夕,車至西州,而疾風大起,發屋折木。無何,雪霰交下,帷簾皆白。及長還之日,又大雷震西州聽事兩柱俱碎。帝以為不祥,后果不終婦道。” 徐妃本來就資色平平,毫無大家閨秀的風姿,而且性格善妒,不過是政治聯姻,因此元帝對她很冷淡。不過兩人還是產生了婚姻的結晶--兒子蕭方等和女兒蕭含貞。可以說從頭到尾,蕭繹對她只是出于男人的本能,沒啥愛情可言,在蕭繹看來,美人遠沒有書籍可愛。短暫的溫存過后,蕭繹把徐昭佩晾在了偌大的王宮里。 蕭繹當時為湘東王,手握重兵鎮守江陵。當時的蕭繹更受他父親的影響,身著布衣,飲食惟豆羔粗粒而已。正當梁武帝在建康城西設立士林館,延集學者講學論文的時候,蕭繹也在風光旖旎的江濱,天天與文人雅士談玄說道。 徐昭佩聰明,長于詩詞,正值花樣年華,一度曾試圖接受丈夫的生活方式,試著打入丈夫的興趣圈子,因此她一改常態,淡妝素抹地去參加丈夫的詩酒之會,經常與蕭繹左右的文友酬對,從而使她的精神領域與情感生活,得到了相當程度開展與疏解。 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素還相亂的江陵是一個十分活躍的女人。 盡管她的才情,已經得民了客觀的肯定,然而蕭繹卻依然對她沒有感覺,依舊談玄論道。最后徐妃無法可施,開始灰心,便由曲意迎合轉為另一副面孔。 如果兄弟用的是詩歌這種傳統藝術來嘲笑蕭繹,那么,蕭繹老婆徐昭佩用的就是新潮的行為藝術。蕭繹一年才去探望徐妃幾次。徐妃非但不受寵若驚,反而十分冷淡。有一次為了刺激梁元帝,就故意在皇帝來臨幸時候只畫了半面妝,而另半邊臉什么粉也不施,以此羞辱元帝的一只眼看不見。后人有詩諷刺元帝:“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這下可羞辱了梁元帝,當然龍顏大怒,拂袖而去。徐昭佩還酗酒:“妃性嗜酒,多洪醉,帝還房,必吐衣中。”大醉后常常吐在蕭繹的衣服上,幾千年來的后宮妃子,如此疏狂的,也獨她一人了。 以蕭繹的身份,身邊不可能缺少女人,但不代表他能獲得她們的愛情,難免壓抑晦暗。蕭繹寫出了大量的宮體詩,專門描寫女性的體香輕汗、翠眉怨黛、纖腰玉手以及輕幃羅帳、繡被錦衾等,挑逗、暗示、玩味、意淫的色彩更濃,并大力扶持“立身須謹慎,為文須放蕩”的文字工作。 這當然跟南朝那種輕靡冶艷的風氣有關,然而不能不說,蕭元帝也是給那位半老徐娘給傷著了。被污辱的和被損害的,這一回不是女人,而是男人。 侯景之亂平定后,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圣,成了梁元帝,徐昭佩被冊封為貴妃。然而蕭繹仍舊習不改,依舊以讀書屬文為樂,動輒與文武百官講授老莊的道經,久久不倦。蕭繹對后宮佳麗均不屑一顧,徐昭佩仍然是深宮寂寞,芳華虛度,這時她已經年近不惑了。 于是宮人們紛紛找尋情感出路,徐昭佩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終于按捺不住。徐昭佩更為了報復老公,前前后后一共外遇了三次。第一次是和荊州瑤光寺中的智遠道人。 徐昭佩邀請當時的一個叫賀徽的詩人隔三差五地跑到附近的普賢尼里私會。這次她做得很出格,二人在白角枕寫情詩,互相唱和。 元帝好讀書,卷籍繁多,但讀書時自己不拿書,令左右的侍臣輪流代執,經常晝夜不間斷。因此左右的侍臣出入隨意。不久徐妃又看上了元帝左右的暨季江。每當蕭繹在殿上與群臣大談老莊之道時,也正是徐貴妃與暨季江在深宮內苑中盡情歡樂的時候。 闈秘事,本該諱莫如深,心照不宣,誰知暨季江對外人感慨道:“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尚多情。”意思是說柏直這個地方的狗,老了也能狩獵,溧陽這個地方的馬,老了卻還有神韻;徐妃雖然老了卻仍然很多情。暨季江做如此比喻,可見兩人無真情可言,只是相互玩弄的關系。最后一句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徐娘半老"。 面對這頂碩大的綠帽子,蕭繹終于拋棄了最后的一絲文人涵養,用自己特有的武器--筆,對她進行了一次空前絕后的報復。這篇以揭露徐昭佩偷情丑事為內容的千古奇文名叫《蕩婦秋思賦》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不清,月何秋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 於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縈翠眉斂,啼多紅粉漫。 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那徐昭佩呢?她在后宮之中緊緊擁抱著情郎暨季江,原以為海枯石爛,此情不移,不料暨季江聽說都城已被攻破,在此緊要關頭毫無留戀地掙脫了情人的擁抱,一溜煙逃得無影無蹤。 徐昭佩給天子扣上一頂綠帽子,下場她不是不知道,但此時,她已無視自己的生命了。 兩人對峙與僵持,如果在他的生命里留不下愛的話,那么就留下恨好了,濃濃的,糾結不清的,后來,他到底成全了她。 《南史》這樣記載:既而貞惠世子方諸母王氏寵愛,未幾而終,元帝歸咎于妃;及方等死,愈見疾。太清三年,遂逼令自殺。妃知不免,乃投井死。帝以尸還徐氏,謂之出妻。葬江陵瓦官寺。帝制金樓子述其淫行。 徐氏自殺后又不準入葬,下令將死尸送往徐氏娘家。有一位大臣進行規勸,對他說:“帝王之家,這樣做不好吧?”他瞪著一只獨眼吼道:“有什么不好!老百姓還可以‘出妻’,難道我就不能‘出妻’!”皇帝“出妻”,應該是是蕭繹的“創舉”。 都說徐昭佩太硬朗,但史達祖的《夜合歡》里,道出了作為女子的柔弱:“柳鎖鶯魂,花翻蝶夢,自知愁染潘郎。輕衫未攬,猶將淚點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窺、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開半面,情滿徐妝”——她也有過單純美好。 史記里的文字,何嘗不是歷史棺槨之上的銘文,沒有一絲生命的熱度,他與她恩恩怨怨的糾纏,曾有溫度,有過酸甜苦辣的,在文字中,哪里能夠觸摸一二。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發動叛亂,領兵南下,直抵長江。梁武帝完全沒有防范,命蕭正德保衛京師,而蕭正德卻派船接侯景叛軍過江,迎進建康,包圍“臺城 ”(即宮城)。侯景本是北朝東魏中原地區的太守,因與東魏宰相高澄有隙,以河南之地來降。梁武帝為收復中原而招納侯景,封為河南王。但是梁宗室子弟蕭淵明被東魏俘獲,梁武帝打算用侯景與東魏進行交換。這件事激怒了侯景,使反復小人侯景轉過來反梁。對侯景的叛亂,開始梁武帝還大言不慚地說:“是何能為?吾折鞭以答之。” 侯景的叛亂部隊不過幾千人,馬不過數百,而當時臺城中尚有男女10余萬,甲士2萬多,卻能把偌大的建康城圍得團團轉。當時前前后后趕來的援軍多達二三十萬,據說當時梁武帝在城上說話,城下的援軍都能聽見,但就是沒人動手。 宗室諸王頓兵不前,只想保存實力以奪取皇位。諸子認為太子蕭綱不是當然的繼承者(武帝第三子),于是覬覦王位者多。“上年高,諸子不相下,邵陵王為丹陽尹,湘東王在江州,武陵王紀在益州,皆權侔人主;太子綱惡之,常選精兵以衛東宮”。如蕭衍命邵陵王蕭綸為大都督率軍平叛,梁軍曾有無數個機會消滅叛軍,但蕭綸皆遲遲不肯采取行動,以致錯失良機,不可收拾。 侯景之亂時,湘東王蕭繹以荊州刺史都督荊、雍、湘等九州諸軍事,是長江中游的一大力量。在侯景包圍臺城時,蕭繹移檄所督湘、雍、江、郢等州發兵入援。就當時各方的實力來看,蕭繹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手下大將,都是數一數二的。在建康被圍期間,礙于輿論壓力,他才勉強帶兵三萬東下,而這時已是侯景包圍臺城四個多月以后。盡管如此,他仍然是虛張聲勢,淹留不進。他僅有的軍事行動,還是去往建康半路的兒子蕭方等主動請纓,要求去營救爺爺,蕭繹才勉勉強強給了一萬人。雖然蕭方等身先士卒,殺敵時從不畏死,奈何獨木難撐,眼巴巴地看著爺爺落入叛賊的手中,只好率兵回到了爹媽身邊。 蕭繹看到兒子這么給自己爭臉,罕見地冒著被吐酒水的危險跑去找徐昭佩商量:"若更有一子如此,吾復何憂! 后來梁朝與侯景暫時訂立盟約以后,本來無心援臺的各路援軍紛紛退走。在這一間隙里,蕭繹利用手中的權力,先后向他四周各鎮發動了進攻,全力發展自己的勢力。 蕭繹的勢力首先向西發展。當時在他的西方,是他的堂侄信州(治今湖北巴東)刺史桂陽王蕭慥的勢力。蕭慥曾受蕭繹節度東討侯景,侯景與梁朝議和后隨軍返回,暫時留住在江陵(今屬湖北)。這時,前湘州(治今湖南長沙)刺史張纘因與蕭慥和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昭明太子蕭統次子)、雍州刺史蕭詧(蕭譽弟)有矛盾,便給尚未回到江陵的蕭繹送去一封信,造謠說:“河東起兵,岳陽聚米,共為不逞,將襲江陵。”“桂陽留此,欲應譽、詧”。謠言一擊即中。蕭繹以最快的速度奔回江陵,一到江陵就殺掉了蕭慥。接著,又發動了對蕭譽的戰爭。 蕭繹以九州都督的身份率軍東討侯景的時候,曾先派人到湘州去征求蕭譽的意見,說是愿意讓蕭譽為元帥帶荊州兵東討。蕭譽不愿帶兵打仗,回絕了。不久,蕭繹又派人來,說自己愿意帶兵東討,請湘州出一部分兵力和軍糧同往,也被蕭譽拒絕。與此同時,蕭繹還派人到雍州,想讓蕭詧撥出一部分精兵隨軍東下,蕭詧以防范西魏為借口也不肯出兵。蕭繹號令不行,甚為不滿,等到殺了蕭慥以后,于是向湘、雍二州用兵。 太清三年(549年)六月,蕭繹任命少子蕭方矩為湘州刺史取代蕭譽,令派長子蕭方諸等率精兵二萬人護送。蕭方諸等率軍行至麻溪(今湖南臨湘),和蕭譽遭遇,雙方交戰,荊州兵大敗,蕭方等落水而死。蕭方矩率殘兵逃回江陵。 蕭繹派竟陵太守王僧辯、新任信州刺史鮑泉攻打湘州,很快兵臨長沙城下。蕭譽見事情危急,派人向蕭詧求援。蕭詧率步兵二萬、騎兵二千進攻江陵。江陵是蕭繹的根基所在,聽說蕭詧來攻,蕭繹調兵遣將,組織守城。蕭詧雖然兵力不少,但因連日大雨,平地水深三四尺,使軍隊的進攻能力大為減弱。同時,蕭繹一面加緊對蕭詧部將的誘降活動,一面派人偷襲襄陽。蕭詧后方吃緊,只得引軍退走。 蕭詧退走后,蕭繹便派王僧辯代鮑泉為都督,加緊了對湘州的進攻。蕭譽長期被圍,又失去了蕭詧的支援,長沙很快失守,蕭譽也被亂軍殺死,傳首江陵。這樣,繼蕭慥之后,蕭繹又除去了一個可能與他爭奪皇位的隱患。 在蕭繹發動對湘、雍二州戰爭的同時,他的六兄邵陵王蕭綸也在擴張勢力。侯景攻占廣陵后,蕭綸從會稽逃到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武昌)。郢州刺史南康王蕭略(梁武帝侄)推蕭綸為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建置百官。那時,正值蕭繹派王僧辯替代鮑泉攻打蕭譽。蕭綸便寫了一封信給蕭繹,認為大敵當前,天仇未雪,兄弟子侄間應該捐棄前嫌,坦誠相見,共思匡復。如果繼續同室操戈,國家便有滅亡的危險。蕭繹卻置之不理,并以為是在與自己爭當皇帝,因此又向蕭綸發動戰爭。大寶元年(550年)八月,蕭繹派王僧辯、鮑泉等率水軍一萬東下,詭稱討伐侯景,迎蕭綸還江陵,實際上襲擊郢州(今湖北鄂城)。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蕭綸召集將士,流淚說道:“我修武備,本來沒有別的意思,不過是想為國盡力,討伐賊臣罷了。湘東王(指蕭繹)卻以為我這樣做是想和他爭奪帝位,所以今天派人來進攻我。想不到一片忠心,無法報國!”他不想與蕭繹的軍隊打仗,因此主動撤離了郢州,退到汝南(今河南息縣)一帶。大寶二年(551年)二月,西魏大將楊忠攻破了汝南城,蕭綸被殺。 蕭繹則一直忙于兄弟叔侄間的內訌,無暇東顧。在先后攻殺桂陽王蕭慥、河東王蕭譽,逼岳陽王蕭詧叛逃西魏后,于大寶元年(550)四月才發布檄文,下令討伐侯景。但蕭繹發布檄文后,仍然沒有任何行動。(此時只剩下蕭繹、蕭紀兩兄弟有實力爭奪帝位了。) 蕭繹占領郢州之后,正想把進攻矛頭指向長江上游的八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不想侯景乘梁宗室內亂,領軍橫行三吳,北折廣陵,沿長江西進江陵,進攻湘東王蕭繹的地盤。侯景大將任約、宋子仙等兵臨江、郢二州;侯景本人也帶兵西上,“號二十萬,聯旗千里。江右以來,水軍之盛未有也”。大寶二年(551年)四月侯景攻占江夏,接著偷襲蕭繹十五歲的兒子——郢州刺史蕭方諸,郢州失守。兵至巴陵(今岳陽),逼近江陵(蕭繹治所)。 在這種情況下,蕭繹不得不騰出手來對付侯景。湘東王蕭繹的地盤受到威脅才組織大軍迎戰侯景,此時已離臺城攻陷一年零八個月了。 這下蕭繹才開始著急,派出王僧辯、杜龕、王琳等幾個自己的得力大將,向建康發動全線進攻。 551年4月,蕭繹以王僧辯為大都督,率巴州刺史淳于量、定州刺史杜龕、宜州刺史王琳等人東擊侯景,屯駐于巴陵(今湖南岳陽)。侯景雖日夜進攻,也未能攻下。不久,蕭繹派武猛將軍胡僧祐和信州刺史史陸法支援王僧辯。侯景派大將任約率銳卒五千截擊,兩軍在赤亭(今湖南華容西南)遭遇。胡僧祐縱兵攻打任約,任約兵敗被俘。侯景聽到這個消息大為震驚,連忙燒掉營盤逃遁。途中又遭豫州刺史荀朗襲擊,狼狽逃回建康。 這次戰役,是侯景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六月,蕭繹以王僧辯為征東將軍、尚書令,命他與胡僧祐等引兵東下。王僧辯攻克郢州,生擒侯景大將宋子仙、丁和。七月,王僧辯乘勝東下湓城(今江西九江),與蕭繹所屬江州刺史陳霸先所率三萬人會合,軍勢大盛。 侯景自巴陵敗逃建康后,感到大勢已去,便想過過皇帝癮。大寶二年(551年)八月,侯景廢簡文帝蕭綱,立豫章王蕭棟(昭明太子蕭統孫)為帝,改元天正。大權在握的候景開始屠殺,梁朝宗室,不但臨賀王蕭正德,太子蕭大器等王侯二十多人做了刀下鬼,而且連傀儡皇帝蕭綱最后也被土囊壓身,活活悶死. 十一月,侯景廢蕭棟,自立為帝,改元太始,國號漢。同時,將蕭棟和他的兩個弟弟都鎖于密室之中。 侯景三年前起兵壽陽時,只是為了發泄一腔怨憤,他自己也沒想到今日能登上九五之尊,所有禮儀絲毫不懂,以致鬧出了不少笑話。王偉請立天子七廟。侯景問道:“何謂七廟?”王偉說:“天子祭七世祖考,故置七廟。”并請侯景說出其祖上七世名諱,以便設祭祀之禮。侯景答道:“祖上名諱我不知道,只知道我爹名叫侯標。但他已死去多年,而且葬在朔州(今山西朔縣)。千里迢迢,如何能夠到建康享受祭祀?”眾人見他如此說,都竊笑不止。王偉無奈,只好胡亂涂抹些名字了事。 侯景猶做困獸之斗,但接連失利,只好用皮囊盛其在江東所生二子,掛于馬鞍,與數百騎東逃。當年侯景攻陷建康,曾納羊侃之女為妾,以羊侃子羊鹍為庫直都督,待之甚厚。此次東逃,羊鹍也是隨從之一。他見侯景大勢已去,便乘侯景睡覺的機會,將其殺死。 羊鹍將侯景的尸體用鹽腌漬,送到建康。王僧辯下令將侯景肢解,將其首級送到江陵,將其兩手送到北齊,同時下令將無頭的尸體扔到大街上示眾。由于侯景民憤極大,百姓們紛紛咬他的尸體解恨。不到一天功夫,尸體上的肉都被咬光了。暴棄的骨頭被人燒成炭灰,曾遭其禍者乃用灰和酒飲之。 至此,歷時三年多的侯景之亂被最后平定。王僧辯剛從江陵出發的時候,曾向蕭繹請示:侯景平定后應怎樣對待簡文帝。蕭繹答道:“六門之內,自極兵威。”當時臺城有六個城門,說明了,就是干掉所有未來可能威脅他當皇帝的人(包括親兄弟、親侄子)。王僧辯說殺害皇帝的事,他不能做,請用別人,他只能攻打侯景。蕭繹見他不愿意,便給宣猛將軍朱買臣下了一道密令:侯景平定之日,便是簡文帝等滅亡之時。建康光復時,簡文帝已為侯景所殺。蕭棟兄弟三人從幽禁處逃出,路上有人為他們去了鎖。兩個弟弟高興地說:“如今總算死里逃生!”蕭棟卻說禍福難知。后來他們遇到了朱買臣,朱買臣叫他們上船,在船上設宴款待。還未等終席,便把他們沉入江底。 平定候景之亂后,公元552年蕭繹在江陵即位稱帝,史稱梁元帝,年號“承圣“。關于定都何地,群臣展開一番爭論。仆射王褒等人認為建康為原來都城,宗廟基業所在,應還都建康。但黃羅漢、宗懔等大臣認為江陵為興起的根本之地,大臣兵將又多是當地人,不愿離開家鄉,又說建康王氣已盡。蕭繹自己本人也不愿移都,尤其是他相信江中洲已滿百,是帝王興盛佳兆的說法。原來江陵附近江中有九十九洲,故老相傳“洲滿百,當出天子“一說。東晉時桓玄任荊州刺史,想篡奪帝位,便派人鑿迫一洲,一分為二以滿百數,結果卻被江水沖毀,終未成功,自然桓玄也告陰謀失敗。宋文帝劉義隆為宜都王時,江中自然形成一洲,不久劉義隆便繼承了帝位。后來,宮中政變,宋文帝劉義隆被殺,洲又淹沒。近來江中又出現一洲,剛好滿百,無論如何不能舍此而去。蕭繹<<周易>>有研究,本來就對求卦問卜、風水吉兇深信不疑。于是最終決定建都江陵。 蕭繹打敗了侯景以后,又消滅了江浙一帶的弱小勢力,基本上穩定了那里的局勢。免除后顧之憂以后,蕭繹又轉過頭來對付長江上游的八弟蕭紀。 蕭紀(508年—553年),字世詢,又字大智,梁武帝蕭衍的第八子,梁元帝蕭繹的弟弟。蕭紀“少勤學,有文才,屬辭不尚輕浮,甚有骨氣。”沒有紈绔子弟的輕浮習氣,凡事很有主見,深得武帝喜愛,他7歲時就被封為武陵郡王,食邑兩千戶。18歲以前,蕭紀已歷任將軍、郡守、尹(都城行政長官)、刺史等職。是武帝眾多的兒子中唯一因為功業而不斷得到升遷的。18歲時任命為揚州刺史。在中書省下發的任命詔書上,梁武帝特加上“貞白儉素,是其清也;臨財能讓,是其廉也;知法不犯,是其慎也;庶事無留,是其勤也”四句話,高度評價蕭紀。 大同三年(537),30歲的任職益州刺史,統管益、梁等十三個州,開始了他在益州(今成都)17年,也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政治生涯 。 蕭紀在益州勵精圖治,睦鄰友好,開發四川經濟,頗有成效,有“恤人拓境” 之功。大同九年(543)朝廷升為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在梁武帝諸多兒子中十分少見,故有“武帝諸子罕登公位,唯紀以功業顯著,先啟黃扉(即黃閣,宰相官署。)”史載:“益州刺史、太尉武陵王紀,頗有武略,南開寧州(今云南陸良東北)、越雟(xī今四川西昌,今作越西),西通姿陵(今四川小金東)、土谷渾,內修耕桑鹽鐵之政,外通商賈遠方之利,故能殖其財用,器甲殷積,有馬八千匹。”侯景作亂時,江南“所在皆盡,死者蔽野”,“人跡罕至,白骨成堆,如丘隴焉”。但“是時唯荊、益所部尚充實” [6]。 蕭繹、蕭紀,都以為侯景之亂是他們奪取帝位的最好時機,侯景亂起時大為高興。那時,蕭繹是荊州刺史,蕭紀是益州刺史。侯景之亂發生后,蕭繹以“不急(王)莽、(董)卓之誅,先行昆弟之戮”聞名,蕭紀也想乘亂奪取帝位。 蕭紀在侯景之亂時,蕭紀曾派長子蕭圓照率軍三萬東下,命他受湘東王蕭繹節度。蕭繹命蕭圓照駐于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梁武帝死,蕭繹派人至成都,將父親的死訊告訴蕭紀。蕭紀欲率軍東討侯景,蕭繹又派人送信至成都,說:“蜀中斗絕,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滅絕。”另外,還附了一張紙,紙上寫道:“地擬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這種比喻,隱含一種威脅:蕭紀如果東下,無論動機如何,他都要像當年孫權對付劉備那樣,給予迎頭痛擊。蕭繹的用意,蕭紀很清楚。兄弟二人從此決裂。 當時,蕭紀次子蕭圓正為西陽太守,由于他寬和好施,很多人歸附他,有兵一萬。蕭繹見他強盛,便于大寶二年(551年)六月假意升遷他為平南將軍,等他到江陵拜謝的時候,就把他抓了起來,把他的軍隊、地盤據為己有。蕭繹抓了蕭紀的兒子,更加深了他們兄弟的矛盾。若不是侯景寇逼江陵,雙方就可能發生大戰。 蕭紀時刻覬覦帝位。承圣元年(552年)四月,時任益州刺史的武陵王蕭紀抓住侯景之亂后梁國無主的機會,搶先在成都稱帝,改元天正,立蕭圓照為皇太子。蕭繹比他晚稱帝七個月(蕭繹于上年十一月在江陵稱帝,史稱粱元帝),很顯然二帝不并立。 蕭紀文武兼備、頗具將略,蕭繹對這個老弟是甚為懼憚,所以他一再阻止蕭紀東進。他也不想同蕭紀鬧翻,"地擬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各據一方,相安無事,是他的想法。 同年8月,以討伐侯景為名,帶水軍東下,準備殲滅在江陵也宣布登上皇帝位的七哥蕭繹,以奪取天下。 及至梁元帝蕭繹聞知武陵王蕭紀親率大軍出川東征討賊,甚為憂懼,梁元帝蕭繹派人向蕭紀通報侯景死訊,希望蕭紀退兵。使者到了巴東(巴東郡,治白帝城),卻被蕭圓照扣留下來,繼續編造侯景未平,江陵已被叛軍攻破的假情報。 遠在蜀地的蕭紀消息閉塞,尚不知此時侯景已滅,七哥已經登基做了蕭梁皇帝,就相信了兒子的謊話,決定東征平叛。蕭紀委托秦郡王、益州刺史蕭撝留守成都,小兒子宜都王蕭圓肅為其助手;自己遂于承圣元年(552)八月親率大軍出蜀東下,討伐叛賊侯景。為了激勵士氣,蕭紀用黃金打制成一斤重的金餅萬余個,銀餅子五萬多個,至于錦緞織品更是不可勝數;他曉諭眾將士,這些都是獎品,打了勝仗,即給予賞賜。由是士氣大振,兵鋒甚勁。 蕭繹沒有能力擊敗益州軍,又怕蕭紀搶自己的地盤,于是請求西魏出兵相救。西魏覬覦梁朝已達五年之久,早就有“經略江、漢”的戰略目標。礙于蕭繹是梁宗室中最強大的勢力,又擔負著與侯景作戰的主要任務。認為過早消滅蕭繹,可能使西魏卷入梁內亂之中不能自拔才未出兵。今見機會成熟,又是梁元帝蕭繹求救,魏太師宇文泰接信后脫口便說:“取蜀制梁,在茲一舉。“公元553年3月,宇文泰即遣大將軍、魏安公尉遲迥率眾伐蜀。梁劍閣守將楊略對蕭氏兄弟的你爭我奪早已心灰意冷,西魏兵一到,便舉關投降。 武陵王蕭紀率軍抵達巴東(今四川奉節東)時,才知道侯景已被平定。他質問蕭圓照為什么要撒謊,蕭圓照講了實話:“侯景雖平,江陵未服”,應當消滅蕭繹。蕭紀當時陷入了矛盾:魏軍乘虛而入,應該還救根本;但既稱皇帝,便不可復為人下。他決定還是先打蕭繹。 不過此時的蕭繹已經占據主動,他寫信給蕭紀說:我是兄長,平亂有功,皇帝自應我做。你我兄弟從此“無復相見之期”,“永罷歡愉之日”。表示要和蕭紀一決生死。 承圣二年(553年)五月中旬,蕭紀率軍抵達西陵峽,與蕭繹所派陸法和軍戰于西陵峽口。蕭紀從成都出發時,曾隨身攜帶黃金一萬斤,白銀五萬斤,說是要賞賜給作戰勇敢的將士。將士們在金餅的激勵下,士氣高漲,幾次戰斗打下來,都取得了勝利。然而得勝后,蕭紀那里卻沒了動靜。但始終不付諸行動。有膽大的將士要求面見統率請賞,蕭紀聽了心慌不已,連忙讓侍衛轉告說自己身體有恙,正在養病,一概不見。大家頓生受騙上當之感,斗志隨之銳減。 公元553年7月,元帝蕭繹命令部隊反攻,蕭紀的大軍轉瞬就分崩離析,兵敗如山倒。蕭紀及兒子圓照、圓滿等被樊猛軍包圍,無路可逃。樊猛當即斬殺蕭紀及幼子圓滿。臨死時,蕭紀請求梁元帝蕭繹看在兄弟份上,放過圓照兄弟。圓照、圓普、圓肅三兄弟被陸法和送到江陵,蕭繹根本不理蕭紀的請求,將圓照兄弟關進監獄中,不給飯吃。圓照兄弟餓極,自己啃吃自己的手臂。12天后餓死。蕭紀父子被殺,蕭繹把蕭紀一宗開除蕭氏屬籍,賜姓“饕餮氏”。饕餮是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自身的貪慘惡獸。 蕭紀死后,益州刺史蕭撝在堅持了五十日后向西魏請降,蜀中落入西魏版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認為,邵陵王蕭綸以后,“則人望歸于荊、益” 。荊、益比較,荊州蕭繹平侯景之亂有功,并消滅了對自己有潛在威脅的其他宗室子弟,平定了宗室內亂。為自己稱帝作了很多基礎工作。由于蕭繹死守峽口,不放蕭紀出峽,蕭紀平亂無寸功,卻先于蕭繹稱帝,失了人心,輸了輿論。蕭紀政治上處于被動地位,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當用以號令三軍的名義(平侯景之亂)不復存在,“蜀中將卒日夜思歸。” 將士離心,失敗在所難免。 蕭繹在江陵即位稱帝的時,當時梁州、益州已并于西魏。那么江陵的滅亡就不可避免了。從四川出兵消滅江陵,只需要順流而下,非常容易,李白有句詩:“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梁朝屢屢損失疆土,這并不是因為北周宇文氏能夠造成的,而是自取滅亡。 不過更為嚴重的是隨后襄陽也被西魏控制之中。這涉及到蕭繹的侄子蕭詧。 蕭詧(519—562)蕭詧是梁武帝的嫡孫,昭明太子蕭統的第三子。蕭詧少有大志,幼而好學,長于文章辭賦,對于佛義更是通曉,喜文好佛的梁武帝對這個乖孫兒很是嘉許贊賞。梁普通年間,蕭詧被封為曲江縣公。 531年四月,年僅三十周歲的昭明太子蕭統病故。梁武帝改立蕭統的胞弟、晉安王蕭綱為太子。梁武帝舍詧兄弟而立昭明太子同母弟蕭綱為太子,自愧未尊儒祖“大宗傳位” 之教誨,愧疚之,特封昭明太子三子為王,蕭詧被進封為岳陽郡王,任東揚州刺史,兼任會稽太守。爺爺疼愛孫子,梁武帝認為會稽是個大都會,民殷物阜,人文薈萃,所以才將會稽郡交給蕭詧管理。 蕭詧因為自己兄弟沒能嗣為東宮儲君,內心自是憤憤不平,再加上梁武帝衰老昏聵,朝政多疵,已漸露敗亡之象,于是就有將本屬于自己的皇位奪回來的雄圖。人小心大的蕭詧于是蓄聚財貨、結交賓客、招募豪俠,屈己下人以待之。 數年后,十六七歲的蕭詧被授予西中郎將、雍州(轄境今湖北中北部及河南西南部,治襄陽)刺史,都督五州諸軍事。蕭詧認為襄陽(今湖北襄樊市漢水南襄陽舊城)是形勝之地,又是爺爺武帝開創基業的地方,國家承平足以樹根本,時局動亂則可圖霸業,于是務修政理、勵精圖治,用心經營這塊寶地。 太清二年(548),梁武帝任命蕭詧的哥哥河東王蕭譽為湘州(治今湖南長沙市)刺史,前任刺史張纘就此與蕭譽結下了怨恨。不久,侯景作亂,梁武帝被幽禁而死,湘東王蕭繹在江陵起兵討侯景。張纘致書蕭繹,挑撥說蕭譽及蕭詧兄弟意欲圖謀他。此時已心懷不軌的蕭繹也想早日鏟除潛在的皇位競爭對手,就令其世子蕭方等及大將王僧辯率軍相繼攻打蕭譽。 河東王蕭譽抵擋不住蕭繹大軍的攻勢,趕忙向弟弟蕭詧告急。蕭詧親率二萬余馬步兵攻打蕭繹的老巢江陵,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救援蕭譽。蕭詧兵至江陵,設十三座大營圍攻江陵;孰料老天突降大暴雨,平地水深四尺,蕭詧的兵眾以為是天不助詧,士氣極為低落。 蕭詧的部將杜岸被蕭繹誘降,并主動請纓以五百輕騎襲擊襄陽。蕭詧聞報襄陽危急,趕忙連夜回軍馳援,慌亂中,器械輜重大多失落于湕水(即今湖北省源出荊門市南、南流入江陵縣東北長湖的橋河)。幸運的是蕭詧總算趕跑了杜岸,保住了襄陽。 蕭詧既已與蕭繹為敵,擔心僅憑自己的力量守不住襄陽,就派遣蔡大寶出使西魏求救,愿做西魏的附庸,原梁屬漢東的土地盡歸西魏。西魏打算讓蕭詧繼承帝位,蕭詧推辭不受;宇文泰遣使策命蕭詧為梁王,蕭詧這才承制封拜,在襄陽設置了官署,任命了百官。 梁元帝久滯江陵而不還旌建康,使得與梁國接壤的西魏大起恐慌,因為江陵靠近西魏,以為蕭繹是要進攻西魏,于是緊急整軍經武,準備向江陵用兵。 承圣三年(554年),蕭繹給西魏宇文泰寫信,要求按照舊有版圖重新劃定疆界,言辭傲慢。宇文泰命令于謹、楊忠等將領以五萬兵馬在蕭詧的協助下大舉進攻江陵。 其實,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經注定了他覆滅的命運。江陵無天險可據,而且遠離南朝長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建康。蕭繹手下最能干的大將王琳、王僧辯又被他遠遠地放到外地,對北方的強敵西魏非但不加防范,梁國軍隊根本無力抵抗宇文泰大軍。 西魏的主帥于謹在出兵時就對梁元帝的戰術作了預測:上策是“耀兵漢、沔,席卷渡江,直據丹揚”,即軍隊總動員后主動放棄江陵,轉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內居民還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軍”,即將外城居民遷進內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難于移動,據守羅郭”,即不作任何主動轉移,死守外城。而從各方面情況分析,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以后的發展果然不出于謹所料,梁元帝的戰術甚至比下策還糟糕。 12月10日,魏軍渡過漢水,于謹派宇文護和楊忠率精騎襲占江津(今荊沙市沙市區東南),截斷了江陵以東的長江水路。魏軍大舉渡過長江,筑起包圍圈,江陵與外界的聯系完全斷絕。 盡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沒有一支到達。實力最強大的王僧辯遠在建康,雖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軍,卻準備采取等待時機、襲擊魏軍后路的策略,可惜還來不及實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廣州刺史(治今廣州市)王琳率領,雖日夜兼程,但剛趕到長沙。27日,深感絕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塊帛親筆寫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辯進軍,但早已無濟于事。 555年1月4日,梁軍分路開門出戰,全部敗還。10日,魏軍全面攻城,梁軍主將胡僧中流矢而死,軍心動搖。 被俘之前,蕭繹跑到自己藏書的東閣竹殿,舉起火把把里面的十四萬卷古籍燒了個底兒掉。一邊縱火,他還一邊砍柱子,嘴里大喊:"文武之道,今夜盡矣!"有人就不明白了,問他燒書干啥?蕭大才子回答:"讀萬卷書,猶有今日,故焚之。" 元帝在焚書時想赴火自殺,被左右阻止。大臣謝答仁力請收拾殘兵,繼續堅守,蕭繹便授于他為城內大都督,贈給他自己用的鼓號,又將公主嫁給他,勉勵他盡忠,但謝答仁離去組織防務后,蕭繹聽信王褒的讒言,懷疑謝答仁的忠誠,因此在他建議收集內城殘部五千余人固守后又拒絕與他見面,氣得謝答仁吐血而去。 蕭繹以太子和王褒為人質,出城求降。西魏于謹接受降表,命王褒去帶蕭繹出城。元帝換上白馬素衣出東門投降,出東門嘆息說,蕭世誠啊蕭世誠,你怎么會落到如此地步,西入魏營,被迫向于謹跪拜,任憑蕭詧辱罵。 12月辛未日,在蕭詧的極力勸說下,于謹下令處死蕭繹,派尚書傅準監刑。蕭繹將自己在監禁中所寫的詩,拿給傅準看,傅準邊讀邊流淚,無奈主命難違,只得命令士兵取來土囊,用土袋子將他活活悶壓致死;然后以粗布纏尸,用蒲席卷殮,茅草捆束,葬于津陽門外,時年四十七歲。蕭詧殺死了他的幾個兒子,算是給哥哥蕭譽報了仇。 次年其子蕭方智在建康稱帝,追尊蕭繹為元帝。 這場戰爭實際只進行了一個月,而且梁軍根本沒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損失還是這十四萬卷書和江陵城中的無辜百姓。魏軍從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選了數萬人為奴婢,作為戰利品押回長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殺盡,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當時天寒地凍,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凍死或被人馬踩死。 江陵被北周軍隊攻陷,著名詩人曾寫了一篇哀江南賦來記述江陵之禍,庾信當時正值出使北周,被羈押,北周人大蓋出于仰慕他的才情,竟封他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因此庾信被杜甫稱為庾開府。 蕭詧后在江陵稱帝,國號“梁(后梁)”,年號“大定”,為西魏附庸;在位七年病逝。子蕭巋繼位,在位二十三年,病逝;孫蕭琮繼位,一年后為隋朝所滅。后梁國祚三十三年(555—587),三世而亡。 梁元帝蕭繹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他沉迷于書,“搜索駢麗,攢集影跡”,平生著述,“非破萬卷而不能”。蕭繹一生勤奮讀書,辛苦聚書四十余載。先后在會稽、建康、江州和荊州任職,共收羅7萬卷圖書。侯景之亂平息后,他下令將文德殿的藏書和在首都建康收集到的公私藏書共7萬余卷運回江陵。再加上在江陵的7萬卷舊藏,他的藏書達到了14萬卷。 公元554年11月,多疑寡斷的梁元帝蕭繹無從抵擋強悍的西魏軍,西魏軍攻破他的都城江陵時,眼見江山易手,,說“讀書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禍”,他下令燒毀古今圖書十四萬冊,抱著對自己讀書生涯的追悔和對十四萬冊書深惡痛絕的憤慨,在敵軍的屠刀下結束了生命。 從梁元帝最后的心態看來,讀書豈止是無用,簡直是有害了。王夫之說:“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元帝哉。” 歷史上毀書事件屢見不鮮。隋人牛弘有“五厄”之說,明人胡應麟有“十厄”之說。牛弘總結歷代圖書失散狀況,指出文化典籍發生過五次大災厄:一為秦始皇下令焚書;二是王莽滅亡,赤眉軍入關;三是東漢末年董卓遷都;四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第五次就是南朝梁元帝蕭繹破國自焚萬卷藏書了! 據專家估計,梁元帝焚書從數量上說,毀滅了當時傳世書籍的一半。眾所周知,當時未有印刷術,圖書都是抄本,多為孤本和善本。梁元帝這一把火,幾乎將南方有價值的圖書燒了個精光,給我國的歷史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次浩劫。 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后,規定以吏為師,禁止百姓收藏圖書。學者逃亡山林,有的連儒家經典也沒有能保存下來,只能靠口頭傳播。 漢惠帝時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圖書的法令,儒家學者才開始在民間傳播學說,但由于原書沒有完整地保留,長期依靠口頭流傳,造成很多錯亂和遺漏,《書經》出現了兩種本子,《詩經》有三種,齊地流傳的《論語》與魯地不同,《春秋》有數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混亂。 漢武帝設置了太史公作為專門機構,收藏全國獻上的圖書。到了漢成帝時,這些藏書又流失了不少,因而派陳農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圖書。又令光祿大夫劉向等人加以校閱整理,劉向死后,漢哀帝令其子劉歆繼承父業,終于將三萬三千九十卷書分為七類,編成《七略》。 王莽覆滅時,皇宮中圖書被焚燒。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注重儒家典籍,各地紛紛獻書,皇宮中的石室和蘭臺的藏書又相當充足了。于是將新書集中在東觀和仁壽閣,令傅毅、班固等依照《七略》分類整理,編成了《漢書?藝文志》。可是到董卓強迫漢獻帝西遷長安時,軍人在宮中大肆搶掠,將用縑帛寫成的長卷當作帳子和包袱,但運往長安的書籍還有七十余車之多。以后長安也淪于戰亂,這些書籍被一掃而光。 魏國建立后,開始收集散在民間的圖書,由中央機構秘書負責收藏整理,根據不同內容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加上西晉初在汲郡(治今河南汲縣西南)古墓中發掘出來的一批古書,共有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不久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爆發,首都洛陽飽受戰禍,成為一片廢墟,皇家圖書蕩然無存。 東晉在南方立國后,又陸續收集了一些,但對照原來的四部目錄,只剩下三千十四卷。此后北方的遺書逐漸流到江南,如東晉末劉裕攻占長安時,曾從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書。到宋元嘉八年(431年)秘書監謝靈運編成《四部目錄》,已著錄了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齊朝末年,戰火延燒到藏書的秘閣,圖書又受到很大損失。梁初的秘書監任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圖書,不計佛經共有二萬三千一百六卷。 由于北方長期戰亂不絕,圖書散失更加嚴重。北魏統一北方后,朝廷的書籍還很少。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曾向南方的齊朝借書,藏書才稍有增加。爾朱榮之亂時,朝廷的藏書又散落民間。北周在關中建立之初,藏書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漸增加到一萬多卷,滅北齊后又獲得了五千卷。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接受了秘書監牛弘的建議,派人到各地搜訪異書,規定原書可在抄錄或使用后歸還,并且每卷發給一匹絹的獎賞,因此收獲很大。隋滅陳后,又獲得了不少書籍,但這些大多是太建年間(569—592年)新抄的,用的紙墨質量差,內容也錯誤百出。這說明經過江陵焚書,南方的古籍已毀滅殆盡了。經過整理,隋朝秘閣的藏書達到三萬余卷。 唐武德五年(622年)滅王世充,攻占洛陽后,將所有圖書裝船運往長安。由于過三門峽時翻了船,大多數圖書落水漂沒,留下的只有一二成,連目錄都殘缺不全。唐初修《隋書?經籍志》時收集到的書有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由于唐初的藏書包括了555年以后數十年間問世的書籍,實際恢復的舊籍還不滿原來的一半。從數量上說,梁元帝毀滅了傳世書籍的一半。從質量上說,他所毀的是歷代積累起來的精華,質量自然遠在民間所藏或太建年間抄本之上,所以損失是無法用數量來估價的。 從唐初到現在,天災人禍又難計其數,當時的近九萬卷書中大多也沒有能保留下來。但一次由皇帝主動焚毀十四萬卷書的記錄,在這二千多年間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 蕭繹其人,也算列位亡國皇帝的一個,但其在歷史上的人氣還是略顯單薄了些,比起隋煬帝、南唐后主這些大名鼎鼎之輩,他簡直處于被歷史遺忘的角落,至今甚少為人所知。 蕭繹是個極其復雜的人物,“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許是對他不太準確的一句總評。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為皇子養尊處優,呆在華屋高墻之內除了讀書著作,寫詩作畫,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痕跡。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亂”的機遇走上歷史前臺,登極為帝,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詬病的舉動。 但他在父親晚年做出種種“大逆不道”之舉。作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極不美滿,他的妻子徐妃并且與人私通,將綠帽戴到了身為皇帝的蕭繹頭上,這真可謂是中國歷史最高“級別”的一頂綠帽。 作為人父,到了晚年他先后喪失五個兒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令其悲痛欲絕。作為別人的親兄弟親骨肉,做出極端殘忍之舉動,將對他登極皇位可能構成威脅的兄弟子侄一一誅殺。古往今來為了皇位爭奪而骨肉相殘者或許并不鮮見,但像他這般身份與手段之不般配,言語與做法之不一致者,絕對是空前絕后的一人。“父子兄弟之恩”,到他這邊,“可謂絕矣”(大儒王夫之語)!作為皇帝的他,登基時間前后不超過三年,身死國滅,江陵數十萬百姓或成蕭繹的陪葬品,或被掠入關中從此一生為奴,曾經繁盛一時的蕭梁王朝也被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所取代。 作為一國之君,他讀書多而無用,終成敗國之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