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后討論: 一個人的出身對他今后的成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而這影響可能比那些仇富的人所能夠想到的還要多得多。 PS:我寫東西比較客觀公道不極端,尋刺激、找樂子、不愛思考的人不看也罷~
正文: 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上就具有了兩筆決定一生的財富——一是基因,二是家庭。他們都可以被歸為廣義的“出身”之中,當然我們一般談論的出身可能主要指的還是家境這一部分——很多人眼中的出身無非就是某人父母有多少錢,是多大的官,最多再加上他父母有多少學問(當然大家還是很尊敬這最后一條的),所以我主要之談家庭這一部分。 那么家境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大的影響呢?我們可以分情況對待:孩子基因好,則影響不大,因為是金子到哪里都能發光;孩子基因不好,則影響也不大,因為他這代可能怎么著也成功不了。唉?那這不是沒影響么——別忘了大多數基因中等的人群,他們可上可下,而家境好壞可能就成了他們能否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的決定性因素了。 一個人的家庭除了基因之外究竟能夠給他提供多少東西呢?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被我排在第一位。一個人的家庭教育對人有很大的影響,比如一個人是樂觀還是悲觀、積極還是消極、大方還是小氣、獨立還是依賴、自信還是自卑、有德還是無德、勇敢還是懦弱等等都會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這種影響不是家長讀幾本育兒讀物就可以改變的,因為這更多的是言傳身教,說得再好,榜樣樹不好,一樣沒有效果。 我見過一些家長,批評起孩子來根本就毫無道理,冤枉了孩子從來都拒不認錯,自己沒什么本事,還喜歡擺出一副“老子總是對的”的架勢,這樣能教出有出息的孩子么?他只能把這一套繼續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繼續摧殘下一代。 我也知道另外一些家長,自己可能不是很成功,但是教導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學習,本本分分,誠實守信,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孩子則是大有希望的。 如果你問我教一個人什么東西最難,我的回答是“向善”與“向上”這兩種力量。任何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這兩種力量,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他也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而絕對不會是自己討厭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的人。那么這兩種力量能夠從哪里獲得呢?最重要的源泉就是家庭,如果父母就是好逸惡勞、不思進取,那么孩子就很難走得遠了。 家庭教育還包括了觀念和思維模式的灌輸。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基因以及他的生理結構比作一臺電腦的硬件配備,那么這臺電腦的軟件則大多是被家長有意無意裝上的。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則比較接近這臺電腦的操作系統——落后的操作系統會毀掉優秀的電腦,運轉速度再快,算法不對也解決不了問題,基于“1+1=2”和“1+1=3”所算出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樣的。 過分嬌慣的孩子不會有出息。從很多國人育嬰的方式上就能看出一些家庭教育的嬌慣的端倪:很多小嬰兒被裹得和大粽子一樣,家長生怕小孩子被凍著——這就是寵愛和嬌慣孩子的第一步(雖然這么說可能有些極端)。這些家長能替孩子考慮的多為生理問題,你說這孩子要是自己不學會獨立思考,怎么能擺脫這種落后家教的束縛呢?而且別看他們疼孩子,孩子要是成績不好的話,他們還會發飆,認為孩子不聽話、不學習,根本不考慮自己20年前是什么個樣子。他們的確是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了孩子,但那不是孩子最需要的東西。而且這道理說起來容易,很多家長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對孩子的嬌慣,沒有辦法改變的——這樣的孩子既幸福也不幸福,說白了還都是命。 如何破解: 如果家庭教育一團糟,想要破解的話會比較困難,早點獨立生活、獨立思考可能會對此有所幫助,比如住校什么的。老師是不太有辦法選擇的,遇上好的還是壞的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大部分對孩子是有正面幫助的。要學會選擇自己的朋友,他們會對自己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交友不慎的話,一下子就被帶溝里去了,打撈都打撈不上來。總之,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找到一個突破口,不論是靠自己還是靠外力,目的是為了獲得獨立思考人生和命運的能力。不僅如此,當一個人足夠成熟的時候,他還必須學會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家庭和那“落后”的教育,即便他們曾經是對自己的束縛,否則,同自己的家庭對立,只會使生活變得更糟——否定家庭其實是否定自己的一種形式,任何時候否定自己都是危險的,除非事關重大必須這么做。 2、學校教育。 有錢的家長可以把孩子送到比較好的學校里去,好學校里好老師和好同學可能會多一些,但是這往往發生在低年級的時候。年級越高,比如高中大學的時候,家庭所能夠產生的影響力就變得小一些,比如很多好的高中光有錢是進不了的,就更別說大學了,除非你錢多到一定程度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感謝中國千百年積累下來的科舉制度,在美國只要有錢,什么學校都能進,因為學校都是個人申請獲得的。在中國,因為高考的存在,便卡死了很多有錢人。 當然,有錢的家庭還能夠為孩子提供家教啊、高級補習班之類的輔助教育,這可能對孩子也會有所幫助。考慮到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自學成才的也是大有人在,所以學教教育的重要性是低于家庭教育的,而且具有一定的隨機性——鬼知道會碰上好老師還是變態老師。 如何破解: 心態要放平。不管學校如何,書本就放在書包里,教輔就放在書店里,拿不拿起它們就全看自己了。實際上如果孩子不聰明,硬要塞進好學校對孩子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摧殘——因為他除了在校園里炫耀他的跑車之外就什么都不會了,核心的東西一樣都沒有。因此也沒有必要嫉妒有錢人把孩子弄進好學校——一個人自身的價值還沒有他那一張文憑高,有什么好得意的?再者,很多學校是有錢也上不了的,現在學校也不缺錢啦——他們缺好學生,他們比錢更值錢。 有人說,萬一我就毀在小學教育那個階段了怎么辦?一開始上不起好小學,不小心遇上個爛老師把自己打擊壞了怎么辦呢?——那就努力工作,別讓你自己的孩子也毀在那個階段,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急功近利只能讓自己走上歪門邪道。 3、社交圈。 社會地位比較高的家庭可以為孩子帶來比較廣泛的社交圈,這對孩子的性格培養還是有很大幫助的,見多識廣總是好的,而且人見多了,可能情商會變得高一些。這些東西對于一個人而言是很不錯的財富,我認為社交圈同金錢和地位一樣,它也屬于家庭財富繼承的一部分,有了自然很好,但沒有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情商和社會地位的相關性也沒有那么突出——很多人并不富有,但是能夠讓別人和自己開心、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廣泛社交圈的另一個價值在于給人提供更多的想法和機會,有時候幾個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就能成就一番事業,當然他們并不一定非要是有錢人。 如何破解: 如果家境貧寒,那么一個人從父母手中所獲得的有效社交圈則要比較小,但是繼承父母的朋友顯然不是獲得朋友的唯一辦法,所以也不必過分強調這一因素對個人成功的影響。如果自己“向善”又“向上”,是不必擔心沒有朋友的,這世界上是有壞人,但是好人總是居多的,因為壞人必須要依附于好人為生。社交這個問題也不必強求,目的性太強其實并不討人喜歡,而且從小一起打游戲打球的朋友往往要比長大后一起共事的朋友更可靠。 4、財富。 這是很多人最希望擁有的東西,財富的作用很直接。而富二代天然就可以獲得這些東西。對于一個頭腦聰明并且受到了良好教育的、有追求的富二代來說,那人生的確是太美好了,畢竟都夠湊齊天時地利人和的各種條件的人并不多。財富有多實用,我就不多解釋了。不過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不義之財就算有了也是會很快散盡的。如果父母的財富會使孩子更有出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那其實是很好的事情,即便在外人看來也是如此;如果父母的財富無法被無能的后代所利用,那它也不過早晚散落回社會中去,一天天衰敗的日子過起來可能比平凡簡單的生活要痛苦得多——那樣就等于辱沒了祖上的名聲,很可憐的。 有人說,我很有本事,可是沒有財富怎么辦?如果這個問題等同于“我只有點腦子,我想迅速空手套白狼該怎么辦”?那它大概是沒有答案的,除非你買彩票中獎了。所有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無一例外。但只要有耐心,肯努力,肯等待,這個問題其實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說我就是要錢,要很多很多的錢,開豪車擁美女,享受揮霍無度的人生——那大家還是祈禱這種人不要有錢的比較好。 如何破解: 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抓住機遇,堅持不懈。如果成不了富二代,把自己變成富一代也不錯嘛。這個世界機會這么多,就算是階級固化嚴重的發達國家也是有不少發家的機會的,其中facebook就是個不錯的例子,小一些的發家機會則要更多——不怕沒機會,只怕沒能力,或者說沒運氣吧。 當然最重要的是學會合理地看待金錢,認識到金錢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這樣一來有什么好處呢?首先,一個人有了比金錢更高的追求的話,他是會更加努力地掙錢的,因為要養活自己的理想的話一般是需要資本的。其次,這樣的人不會為金錢所累,不論有錢沒錢,他都能過得踏踏實實開開心心,而不是有錢沒錢都難受。再次,這樣的人不會為了錢放棄原則,如果一個人為了善的事情去努力,他就不愿意動用惡的手段,不會出賣良心和靈魂去換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而不是四處炫耀之后的空虛與落寞。
當然我所說的這些東西并不能涵蓋出身對個人的全部影響,人是一個復雜的東西,構成一個比較完備的人所需要的要素并不是簡單的幾項就能說清的,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總的來說,一個人的出身對他一生的影響是很大的。有一種說法是“性格決定命運”,這話一點都不假,而這里所說的性格雖然是可以后天改進的,但天生的居多——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性格不是完全天生的,那么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一個人的性格也被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個人的家庭也是他“天生”的一部分。那為什么人類要生出這么多種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特質呢?因為社會的需要,以及人類進化的需要。一般而言人的各種特質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如果一種特質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的話,那它就沒有理由還存在于人類社會中。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并不是性格決定命運,而是命運決定性格。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并且最終超越自己。 |
|
來自: 聯合參謀學院 > 《修養: 心態-眼界-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