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三 ——易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之五行 黑白齋主/文 研習易經預測的人都知道,由《易經》演變而來的預測技術種類繁多,比如八字、六爻、梅花易數、大小六壬、紫薇斗數、奇門遁甲等等,這些實用預測技術,形式上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但它們都有一個唯一不變的總原則,那就是幾乎所有的預測技術,都是以五行來判斷吉兇,而且在五行運用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就可以看出五行理論的重要性!而五行的內在機理又是怎樣的呢? 一、五行從何而來 五行來源于陰陽。五行與陰陽的關系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陰陽是外在形式,而五行則是內在內容。 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天地之間先有陰陽,然后有五行。隋·蕭吉在《五行大義》中精論:“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象,周竟天地,布極幽明。”清·沈孝瞻著《子平真詮》云:“天地之間,一氣而己。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象,而五行具于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又云:“有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蓋有陰陽,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陰陽。即以木論,甲乙者,木之陰陽也。甲者,乙之氣;乙者,甲之質。在天為生氣,而流行于萬物者,甲也;在地為萬物,而承茲生氣者,乙也。又細分之,生氣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氣之凝成者,甲之乙;萬木之所以有枝葉者,乙之甲,而萬木之枝枝葉葉者,乙之乙也。方其為甲,而乙之氣已備;及其為乙,而甲之質乃堅。有是甲乙,而木之陰陽具矣。”徐偉剛評注:“天者,生于動矣;地者,生于靜矣。一動一靜,天地生也。陰陽者,動靜之名也。動靜之機不一,則有大動、小動之別,大靜小靜之分。動主進,小動進而成大動;動極生靜,靜主退,小靜退久則大靜出矣。靜極復生動,如是一靜一動進退不已,則自然機運行不息矣。五行者,陰陽、動靜之行矣。天地動靜往來不息者,是謂五行也。”又評:“有動靜而有陰陽,動之成象在天者,干也;靜之成形在地者,支也。天地成象成形不一,則十干、十二支出矣。干復分陰陽者,成象于天流行不一也。”正如《易經》系辭傳所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五行學說就是在“乾坤定矣”之后,本著“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思想,把陰陽的運動方式再次劃分,而探索宇宙自然萬物的本源的。 其次,“五行”不是五種物質。“五行”一辭,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范》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 過去的一般論斷都認為“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種相生相克的物質。其實,這一直是千百年來對“五行”真正含義的誤讀! 正如陰陽一樣,木、火、土、金、水,在本來體系內都是籠統的概念,并不是指有形的五種物質。《洪范》原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后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動。所謂“行”,鄭玄《洪范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遵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古人對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基于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五行學說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陰陽方式運動,按其屬性進行歸納。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于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于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則歸屬于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則歸屬于水。 二、五行與陰陽的關系 要進一步清楚地認識五行屬性的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去尋找。 陰陽變化規律有一個規范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為一個質變的過程,特點是雙方的性質轉換會引發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中,存在著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展的最大極限。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將四個座標點用擬物化來表達,便是四象的來源。在陰陽的運動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中。在四象座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都是相同的,平衡點在座標中的作用是界定,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相同,不起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存在,所以兩者合并為一。因此,五行中的奇數“五”,是一個天然的定數,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和改變。從上述看,陰陽中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陰消陽長的狀態、陽消陰長的狀態、重陽極限的狀態、重陰極限的狀態和陰陽平衡狀態。這五種狀態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四象是古代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找出的具有特別標定意義的點組成的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座標;五行則是古代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對運動變化產生的不同狀態以性質為主體作出的分類。 五行以本質告訴人們,五行體現的是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運動狀態,是建立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這個基礎上的全面性擴展的細分,并且突出性地表示出五種不同狀態的各自特征和特性。古人創造五行,只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中的五種不同狀態,各自作出的一個明確性的性質表達。從本質上說,五行的基本含義是指無論是事物內部或不同事物之間,都可歸納成一種“對我有害、對我有利及我對其有利、我對其有害”的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把這個模式中的我抽提出來,并用土的物象來表達,那么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難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實就是相生相克的同義語。在現實中與這種矛盾利害關系模式無關的利害關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達的生克制化模式屬于萬事萬物內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利害關系的基本模式。陰陽屬于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于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運動方式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系。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五種運動方式的象意反映出來的,五行屬于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 總之,從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來看,五行不是具體性的事物,而是五種特定性質的運動狀態。只能具有特定性質內容的抽象性的廣泛意義,為一種理性的性質表達。五行代表著一個行列系統的相關性質,五行其實是五個行列系統狀態的象意簡稱。人們將: 陰消陽長狀態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 重陽極限狀態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 陽消陰長狀態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 重陰極限狀態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 陰陽平衡狀態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 三、五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整體環境 前面我們已經闡述了易來源于歷法。所謂歷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而地球上的季節變化和晝夜變化就是地球公轉和自轉所接受的太陽光和熱的變化。易的陰陽消息變化實際上是太陽、地球和月亮三個天體相互運動而形成的。由于地球的公轉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由于地球的自轉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但是,是否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就是決定地球表面氣候的兩個絕對的因素呢?我們還是從現實看起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地球上的季節變化的規律可以通過世界氣候帶的變化顯示出來。具體如下: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熱帶: (1)熱帶雨林氣候。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2)熱帶草原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分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3)熱帶季風氣候。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4)熱帶沙漠氣候。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亞熱帶:(1)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2)地中海氣候。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1)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2)溫帶季風氣候。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3)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干旱少雨。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這里略去了寒帶的極地氣候不說了。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對我們理解五行的形成有如下啟示: 1、太陽供給地球上某一點的熱量和光能可以視為一個變化常量。所謂常量,是說太陽供給地球的總的熱量和光能等可以視為一個不變的常量,至于太陽自身的變化造成這種熱量和光能的變化對于目前的地球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所謂變量,是說太陽供給地球的總的熱量和光能等是隨著地球的公轉而四季變化,隨著晝夜而白天和黑夜變化。這個變化是有規律的,即體現為陰陽消息規律。 2、太陽供給地球的熱量和光能并不是隨著緯度的變化而均勻形成緯度規律的一致性氣候類型,而是同一緯度的氣候卻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是由于地球上的地理環境的差別造成的。這種區別可以通過“理想大陸的氣候分布規律說”予以說明。 “理想大陸”氣候分布規律是參照世界各大陸的輪廓繪制的。這種示意圖有二個假設條件:一是大陸表面是平坦的,沒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線是平直的,沒有島嶼、半島和海灣。因此,在反映自然帶方面僅僅只能反映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分布規律。這是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的基本基調。但是由于海洋和大陸的對恃存在,由于大陸輪廓,地形,地表狀況的復雜性(非地帶性)的影響。而引起的各地熱量、水分的變化,因此“理想大陸”狀況下的水平自然帶分布也就發生了“變形”,如海洋的影響,如山地的影響,水平自然帶受到干擾,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所代替。因此形成了世界上復雜的氣候分布現象。隨著氣候和地形的分布復雜性,也造成了自然帶和物候帶的復雜性。 3、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說,影響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的主導因素有五個,即:地球運動、地球形狀、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等因素。地球運動包括地球的自傳和公轉。地球公轉形成四季變化,地球的公轉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氣候發生變化,四季更替;地球自傳形成晝夜變化,造成了各地一天當中太陽高度的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地球形狀導致了各地太陽高度的不同,從而造成了緯度位置不同的地方獲得太陽輻射的不同,則氣候條件不同,不僅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候有差異,而且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候也有差異。如果地球為一平面則不然。地形地勢與氣候,一是山地的陽坡氣溫高于陰坡;二是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多于背風坡;三是隨著地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海陸分布與氣候,一是夏季陸地比海洋氣溫高,冬季陸地比海洋氣溫低二是海洋氣溫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陸地出現得遲。與此同時,人類活動與氣候也有關系。人類改變地面狀況,可影響局部的氣候,如市區的氣溫高于城郊的氣溫等。 另外,在地球形成的地質年代中,地球上曾經發生過數百次大規模的冷與熱相交替。地球最冷時,極地的冰川可以伸延到較低緯度,在我國的亞熱帶地區也有過山谷冰川發育。地球最熱時,兩極的冰川大量熔化,在極地不僅有代表濕熱氣候的煤層,同時還有熱帶動植物化石存在。天文學家確認:“在地球生成的40多億年中,太陽從沒有發生過明顯的冷與熱變化”。既然太陽不是“暴冷暴熱”,那么地球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冷與熱相交替?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或者與黃道的大波動等天文因素有關。然而,地球離太陽近,反而是冬天(寒冷);距太陽遠,反而是夏天(炎熱)。這說明,地球氣候冷熱變化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毫無關系的。太陽賦予地球的熱能是不會變化的,而地球接收太陽的熱能也是不會改變的。最新的新動力地質學與新動力氣象學表明:地球氣候的冷熱變化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無關,黃道大波動的緣由也并非天文因素所致。地球氣候的冷熱變化不在于太陽或天外因素,而在于地球內部的本身變化。這就是新動力地質學與新動力氣象學基本原理。太陽給與地球的熱能不在地球的這一地區表現出來,就會在地球的另一地區體現出來。造成地球某個地區的寒冷或暴雨成災,必然伴隨著另一地區的炎熱和干旱。因此,太陽直射區的下墊面及赤道帶上空的云層變化,關系著全球的氣溫變化與極地冰川的前進與后退。“該學說以“地球釋能大陸極向運動說”為根基,創立了新動力地質學,并以此為依據,解釋構造運動及海陸再分布與大氣環流及地球氣候的變遷。指出地質年代中所形成的冰期與間冰期冷熱相交替,就是太陽直射區的下墊面海陸再分布所致,也是地球歷史上所發生大規模冷熱氣候變化的原因。地內能量的釋放會使海水增溫,海水溫度又反映在大氣中。地球低緯度地區主要以海洋為主,該區構造運動的強與弱關系著全球的氣候變化。赤道帶上空的云層起到全球的恒溫作用,導致赤道帶不是最熱,太陽回歸時不是最冷(寒冷發生冬至以后),該云層變化與全球的氣候息息相關。近代,厄爾尼諾效應的發生,就是因為低緯度構造運動增強導致了熱帶洋流變暖。此現象不僅造成當地的魚類和鳥類大量死亡,同時造成太平洋東部猛降暴雨,太平洋西部卻出現干旱少雨現象,導致南美洲暴雨成災亦造成全球性氣候反常。1996年后,“厄爾尼諾”變成了新聞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所以,兩極冰川的融化,并非是太陽暴冷暴熱所致,而是海水增溫或赤道帶上空的云層發生了變化。上述學說證明,地球自身的構造運動變化也在大大地影響著地球上的氣候變化。 綜合上述思想判斷,我們說影響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天”(宇宙)的因素。就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二是地球自身的因素。如地球形狀、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和地球自身構造運動等因素。可能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但都沒有上述的因素主要和典型,故可暫時忽略。而我們通過前面博文的分析可知“易是惟天的”,易來源于歷法,歷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因此,易所研究的陰陽消息的基本規律,主要是圍繞天的變化而進行的,并沒有充分考慮地球表面和構造運動的復雜影響因素。因此,必須把氣候和地球本身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才是科學合理的。換句話說,太陽賦予地球的能量(主要是熱能)不是完全依照天地旋轉規律來分布的,而是又因地球的形狀和構造運動有一個再分配的過程。(從此機理不難看出,奇門界一直爭論的轉盤與飛盤之爭的正確結論是什么。齋主不闡明,望讀者自知吧!) 五行就是綜合了氣候和地球本身的綜合因素來考慮地球上真實的陰陽運動規律。也就是說,天(四季和晝夜變化)加地(地球本身因素)的綜合錯綜復雜的相互影響和運動就是五行。這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地球上復雜的自然帶和物候帶的變化,形成了人類生存的復雜自然環境。于此同時,人類本身的發展又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成了人生存的大環境。不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可以用五行的原理來衡量。因此,五行理論是科學的理論。五行的本質就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環境因素。五行就是環境對萬事萬物的影響力。 正因如此,《三命通會》論五行生克云:“五行相生相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運六氣、歲月日時皆自此立,更相為用,在天則為氣:寒、暑、燥、濕、風;在地則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紀也。原其妙用,可謂無窮矣。”故《青囊經》上卷云:“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此是說天道陰陽消息。其中卷又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于地,形麗于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此是說天與地合,五行隨分進而運氣,為人們的生活實踐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規律和法則。下卷則云:“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此謂之化成。”下卷則是告訴人們,既然掌握了陰陽五行的規律,就可以運用奇門遁甲式盤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了。 五行可以用陰陽的四象來表示。四象分為先天和后天四象。先天四象就是地球公轉而形成的四季(春夏秋冬),后天四象就是地球自身復雜因素而體現的四候(寒熱燥濕)。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分開來就叫四象,合起來就叫五行!五行運氣的根本動力是什么?就是四季的交替與地球本身因素的相互運動。明白了此道理,我們就知道十天干中為什么“戊、己”土位于中央,而十二地支中為什么“辰、戌、丑、未”四個土位于四方了。同時,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么五行中“土”為“墓、庫”了。 四、五行環境細說(四和五的論述來自賈秉然老師的《易法自然》) 五行在易學體系中,代表著主宰萬事萬物的絕對力量,它決定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吉兇成敗,決定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命運。六爻預測的重要著作《黃金策》里說:“吉兇神煞之多端,何如生克制化之一理”,一語道破五行的重要性。 環境是萬事萬物毋庸置疑的主宰。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現代的動物、植物、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就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比如說,同樣是老虎,為什么要分成東北虎、華南虎、美洲虎、印度虎、西伯利亞虎等種種不同呢?因為同樣是老虎,但它們所處的地域不同,其生存的環境就存在差異,所以它們的形體、行為特征就會因此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的環境。不但老虎如此,其它動物也是如此;不但動物如此,植物也如此;人是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 “物以類聚”,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必定生活著已經適應了這里自然環境的動物、植物。而同一種動物、植物,如果分別到了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就會因環境的改變,而進化出各種形體、行為的差異,去適應所生存的環境。這一法則,萬事萬物莫能逃之,正是這種力量,把恐龍變成了飛翔的鳥,把猴子變成了人,造物的神奇,全賴于此,這種力量就是環境,這種力量就是五行。 確定了五行就是環境;五行對萬事萬物的主宰作用,就是在模擬環境對萬事萬物的主宰作用。五行的原理,就明顯的找到了理論依據,而五行的基本作用關系:旺相休囚、生克制化,就再也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天機了,而是脈絡清晰、有理有據的自然定律。 不論你所學的是那一種預測學,都應該知道,在實際預測中,都必須要對五行的因素,進行旺相休囚和生克制化這兩個方面的綜合考慮,才能最后決斷一件事物的吉兇成敗,這是為什么呢?不為別的,因為環境對于生在其中的一個生物個體來說,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部分共同組成,五行體系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完全模擬,所以必須嚴格的遵照環境的特點,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兩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只有這樣才能與環境的真實影響力相吻合,才能準確預測萬事萬物的運行軌跡。五行體系中對旺相休囚的考察,其實就是在考察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克制化的考察,其實就是在考察社會環境的影響。 (一)五行的旺相休囚,就是對自然環境影響的考察 五行的旺相休囚,就是在模擬自然環境因素對萬事萬物的影響作用!!也就是說,在實際的預測中,考察五行的旺衰,其實際的意義是在考察自然環境對萬事萬物的影響方式和影響力度。 那么什么是影響著萬事萬物的自然環境因素呢?如果用簡單的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氣候”。具體的說就是萬事萬物所生存的空間區域中氣候特征的差異和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就是影響萬事萬物的自然環境因素。也就是五行的旺衰。 在自然界中,一個固定的空間區域里氣候特征的最終形成,是由時空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時間的節律,和空間上地理位置的不同。所謂時間的節律,主要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所謂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是指四候寒、熱、燥、濕的差別,這兩種因素都可以稱為四象,為了便于把它們區分開,我們把四季稱為先天四象,把四候稱為后天四象。先天四象是形成氣候的時間因素,后天四象是形成氣候的空間因素,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把它們稱為天時、地利。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分開來說就是四象,一個代表著環境氣候在時間上的節律,一個代表著環境氣候在空間上的差異。但對于萬事萬物中的生物個體來說,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它只能處于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所以對于萬事萬物來說,時空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是綜合在一起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五行。 先天四象——氣候在時間上的變化 大到宇宙本身,小到一草一木,萬事萬物莫不有著從生到長、再到衰、亡的過程。所以古人才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嘆。這就是易學中先天四象所代表的根本含義,即事物往復循環、無休無止,卻又嚴格的遵循著一定規律的運動變化過程。對于地球上的萬事萬物來說,最能體現這種循環往復的自然現象,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變遷。 而事實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遷,正是主宰萬事萬物形體特征、行為模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力量。在自然界中,只要到了春天,就會出現百花齊放、草木萌芽、大雁歸來的景象,這個時候動物就會脫去冬裝,換上單衣;而到了秋天,萬物肅殺、草木凋零、燕雀南飛。億萬年來,這就象是一套精密的電腦程序,循環不息,亙古不變。那么在四季的變遷中,到底時什么因素在發生變化呢?是環境氣候在發生變化!當然也就是五行在發生變化。古人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象意來對其進行命名。其中: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草木萌芽,百花齊放,生機昂然,所以古人用木來取象這種春天的生發之氣。因此確定春天木旺,五行中唯有木是有生機的事物,其原理就在于此。實際來說,春天是雨季開始的時候,這個季節中降雨量開始增加,有了雨水的滋潤,萬物開始恢復生機,所以五行中的木,實際是指雨季這種氣候特點。 夏天是炎熱的季節,給人的感覺就象是被火炙烤一樣,所以古人用火來取象夏天的炎熱之氣,確定夏天火旺。“萬物生長靠太陽”,夏天是太陽照射的強度最大的時候,所以實際上五行中的火,是指高溫暑熱這種氣候特點。 秋天是肅殺的季節,草木凋零,就如被金屬利刃殺伐一樣,所以古人用金來取象秋天的肅殺之氣,因此確定金旺于秋天。實際上來說,秋天是旱季的開始,這個季節中降雨量開始減少,萬物也就隨之肅殺,所以五行中的金,實際是代表旱季這種氣候因素。 冬季是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如水之寒涼,所以古人用水來取象冬天的寒冷之氣,因此確定水旺于冬季。實際上來說,冬天是太陽照射的強度最小的時候,所以五行中的水,實際是指低溫嚴寒這種氣候因素。 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就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不同氣候特征,五行的旺衰,就是這些氣候特征在不同季節中表現的強弱程度而已,其中本質的變化只有兩種,溫度的高低兩極確定水火兩行,降雨量的大小兩極確定金木兩行。所以五行的本質是四象,而四象的本質又是陰陽。 后天四象——五行中的“土”(氣候在空間上的差異) 凡是學過預測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無論是那種預測技術,土的作用關系都是最復雜的,也是最難以掌握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在五行的體系中,土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一個因素。 五行中木就是代表氣候中的生發之氣,雨季的開始,火就是代表氣候中的炎熱之氣,金就是代表氣候中的肅殺之氣,旱季的開始,水就是代表氣候中的寒冷之氣,它們都是代表氣候中的一種因素而已,而土卻不同,一個“土”中包含著四種完全不同的因素,即四候寒、熱、燥、濕。五行中的“土”就是后天四象的總稱,“土”的本質,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而使四季循環所形成的氣候特征產生差異的現象。五行中金、木、水、火這四種氣候特征的強弱程度,除了受天時變化的影響以外,地理位置的區別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那么這種地理的因素用什么來代表呢?就是“土”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五行中“土”的本意,就是這種“水土”的意思。 先天四象金、木、水、火,會因為“土”的差異而產生差異,于是“五行”的概念最后形成了,五行者,先天四象依于“土”而成也,五行者,四象先天、后天之和也。五行者,時間和空間,天時和地理綜合作用,而形成的某個空間區域中的氣候特征及變化的模式!!可以說,五行理論,是典型的時空結合的“四維宇宙”觀,這種“四維宇宙”的理念,在西方科技中是伴隨著偉大的“相對論”而出現的。到現在也只有100年的時間,而我們的祖先卻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這樣深刻的宇宙觀,真讓人產生一種“高山仰止”的感嘆! “土”就是后天四象,即氣候寒、熱、燥、濕的差別。用現代的詞匯來表達,就是地球上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四種氣候特征,寒冷、炎熱、干燥、濕潤。現代地理學上的名詞如寒帶、溫帶、熱帶的劃分就是我們所說的寒、熱的區別,而象海洋性氣候、沙漠性氣候的劃分,就是我們所說的燥、濕的不同。 先天四象春、夏、秋、冬是循環流通的氣候變化因素。是氣候在時間上的變量,而后天四象寒、熱、燥、濕是相對固定在某個地域中的氣候特征,是氣候在空間上的變量。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上各有四象,但作為萬事萬物中的一個生物個體,它在某個時間上,只能身處一個特定的空間區域里,而不可能同時身處四方,所以對于一個生物個體來說,每時每刻它所感受的氣候因素都是時空之和,是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的綜合作用,這兩種作用之和,這就形成一個新的概念——五行!! 五行的時空定位依據 說到這里,大家有沒有聯想到五行的時空定位問題,討論到這里,五行定位于四季、四方之迷已經完全解開了!! 五行四季四方定位: 木旺于春天,其位在東方,東方木旺。 火旺于夏天,其位在南方,南方火旺。 金旺于秋天,其位在西方,西方金旺, 水旺于冬天,其位在北方,北方水旺。 土旺于四季,其位為中央,旺于四方。 古人對五行的時空定位依據,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迷,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問題,是根本沒有辦法解釋的,然而現在大家就會明白,這其實只是一個自然定律而已。而且還是一個有缺陷的自然定律。 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后天四象就是寒、熱、燥、濕等地理因素,其中,氣候寒冷的地域中,如兩極地區,由于一年到頭,太陽照射的角度都很小,即使是在夏季,也毫無炎熱可言,這種地域中的氣候特點,和冬季的寒冷之氣,有同樣的效果,所以都以水來取象,水在時間上是旺于冬季,而在空間上是旺于寒冷的地域。 氣候炎熱的地域中,如赤道地區,由于一年到頭,太陽幾乎都是垂直照射的,所以氣候炎熱,即使是在冬季,也毫無寒冷之感,這和夏季的炎熱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所以都用火來表示,火在時間上旺于夏季,在空間上旺于熱帶地區。 氣候濕潤的地區,如熱帶雨林,由于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所以植物繁茂,因此各種動物也能大量的繁衍生息,整個地區就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和春天由于雨季到來,而形成的生發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所以都用木來取象,木在時間上旺于雨季開始的春天,在空間上旺于濕潤多降水的地域。 氣候干旱的地域中,如沙漠地區,由于降水稀少,因此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這里生長,沒有了植物,動物也就不能生存,所以整個地區就呈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景象,和秋天因為旱季的到來,而出現的肅殺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都可以用金來取象,金在時間上旺于旱季開始的秋天,在空間上旺于干旱的地域。 至于土位于中央,又旺于四季、四方,就更好理解了,無論人走到那里,大地總在人的腳下,所以土在中央,但同時大地又在各個方向上延伸,所以“土”又在四方。五行中的土,其實際的意義就是四候寒、熱、燥、濕的總稱,這四種氣候因素本來就分布在不同的季節和空間地域中,所以“土”又旺于四季,又旺于四方,只不過一季一方所旺的只是其中的一、兩種“土”,而不是“土”包含的所有因素。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就可以看出五行在地理空間上的定位,是以四候寒冷、炎熱、干旱、濕潤為準的,并不是以抽象的東、南、西、北四方為基準點,那么古人為什么把它們定位于四方了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環境氣候分布,也就徹底的明白了!中國的地理特征,是南方炎熱,北方寒冷,所以古人在確定五行的時候,把南方定為火旺之地,把北方定為水旺之地,水火者,即氣候的寒冷與炎熱。中國的版圖上,東部臨海,雨水充沛,氣候濕潤,多植被,山川秀美,所以古人把木定位于東方。而中國的西部是內陸,氣候干旱少雨,多戈壁沙漠,而山窮水惡,所以古人把西方定為金旺之地。也就是說,古人在定位五行方位的時候,其理論上的依據就是氣候的寒、熱、燥、濕,之所以最后用的是東南西北這些方位來定位,不過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情況是這樣分布而已。 綜合以上的內容,我們就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五行的旺衰 五行理論的先天缺陷 這個道理一通,則一通百通,因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弄清楚了,我們就明白古人創立易學的依據和思維特點,有了這個前提,我們現在就能順著他們的思維方法。來探究整個易學的本源,其中的精華所在是什么?其中的缺陷又是什么?都可以一目了然了。這不但是還易學以清白,擺脫加在她身上的玄學、迷信等誤解的重要一步,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是發現和完善各種預測學中缺陷所在的根本前提!! 我們知道了,古人把五行定位于四方的依據,只不過是依據中國四方的地理環境而已,從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古人這樣定位的缺陷,古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在他們看來,中國就是整個世界了。所以才會在海南島認真的標出“天涯海角”。我們在承認古人的思維方式偉大神奇的同時,對于他們知識的局限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繼承和發揚古老的易學!! 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定位五行的缺陷所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個部分而已,并不是整個世界,所以五行的定位方法是要進行調整的,木旺于東方,但不是絕對旺于東方,木旺于地球上所有氣候濕潤的地區。火旺于南方,但不是絕對旺于南方,火旺于地球上所有的氣候炎熱的地區;水旺于北方,但不是絕對旺于北方,水旺于地球上所有氣候寒冷的地區;金旺于西方,但不是絕對旺于西方,金旺于地球上所有的氣候干旱地區。 也就是說,目前各種預測學通用的五行在四方定位的原則: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的定位,只對中國地區適用,如果你身處另外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是東方干旱,西方濕潤,而這個國家又是在南半球,那么這個國家的五行定位就應該是完全相反的,為東方金,西方木、南方水、北方火才正確,如果還是按照中國的地理情況來定位,那就完全錯了!! 不管是哪種預測技術,在實際的操作中,判斷五行的旺衰都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旺衰判斷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預測的準確率。然而現在看來,這個環節先天就有缺陷,千百年來,判斷五行的旺衰都是用月建為標準來判斷的,這其中的道理,現在大家一定已經看明白了,因為月建標示的正是季節的變化,十二個地支對應一年十二個月,這是五行旺衰在時間上的量化標準,但現在我們卻知道,只有時間量是不完全的,要判斷五行真正的旺衰,還要考察其在空間上的量,也就是要考察地理上的氣候因素。但這個因素在很多預測方法中,從來就沒有被考慮過,這就可以看出,這些預測方法的創立者,也未必真正的明白了五行的本質。預測學中用來決斷吉兇的總原則——五行運氣,實際上一共有兩個方面、三種因素要考慮,兩個方面是旺衰和生克,其中旺衰又是由天時和地理兩個因素共同來確定,再加入生克代表的人和因素,推算人命運的五行運氣,是用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來綜合考察的。但現在的預測體系中,都缺少對地理因素的考察,只有天時與人和。也就是說,各種預測學的根本理論,五行運氣,在實際用運中是殘缺不全的,所以預測中出現誤差,根本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二)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對社會環境的考察 五行體系除了旺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五行生克,五行之間互為生克,五行體系是由旺衰和生克兩個部分共同組成的,旺衰和生克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五行體系。 那種金屬融化變成液體,所以金生水,水能滋養樹木,所以水生木之類的說法,肯定是謬論,這只能算是兒童讀物的水平,絕對不可能是易學的理論依據。在古人對五行生克的論述中,清朝易學家胡煦的論點是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他說“五行之辯,始于圖書,河圖左旋而順者,相生之機也,洛書右旋而逆者,相克之機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行的生克關系,是以河圖和洛書為依據確定的,其中河圖左旋(順時針旋轉)確定五行相生的順序,而洛書右旋(逆時針旋轉)確定五行相克的順序。 河圖左旋五行相生,也就是說河圖中沿著順時針的方向轉動,確定了五行相生的順序,東方3、8為木,生南方2、7所代表的火,南方2、7火生中央5、10所代表的土,中央5、10土生西方4、9所代表的金,西方4、9金生北方1、6所代表的水,北方1、6水又生東方3、8木,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洛書右旋五行相克,也就是說洛書中沿著逆時針的方向轉動,確定了五行相克的順序,南方4、9所代表的金克東方3、8代表的木,東方3、8木克中央5所代表的土,中央5土克北方1、6代表的水,北方1、6水克西方2、7代表的火,而西方2、7火又克南方4、9金,這樣也形成了一個首位銜接的連續相克的作用關系。(胡煦的這種觀點是很有道理的,是目前所知最合理的關于五行生克關系的解釋,不過這種解釋還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往深處再追究,五行的生克關系是以河圖、洛書的結構確立的,但是河圖、洛書的結構又是依據什么原理確立的呢?于是我們又會重新陷入迷惑之中。后面,我們會闡述這個問題。) 五行就是環境,而五行的旺衰是代表自然環境的因素,因此,五行的生克只能是代表社會環境的因素。這樣,五行生克的法理依據就找到了,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五行的生克和社會環境的因素比較一下,看看是不是吻合。 這里說的“社會環境”,是一種廣義的含義,并不是專指人類的社會關系,而是指現代科學所說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特點,是萬事萬物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而形成的體系,這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體系,萬事萬物之間互為“社會環境”。好,我們再來看看五行生克的特點,五行的生克,也是一種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體系,五行之間也是互為生克,二者完全吻合,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代表社會環境對“我”的影響,在實際的預測中,考察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在考察社會環境對“我”的影響作用。這里的“我”也是廣義上的“我”,不單是指每一個人自身,同時也是指萬事萬物中的每一個個體。從其自身的角度來考慮,都可以稱為“我”。 這一點喜歡看《動物世界》的朋友一定有深刻的體會,每一種動物的形體特征和行為模式,除了適應氣候環境外,都和獲取食物以及避免成為他人的食物有關。食物、天敵,這些就是社會環境。對于萬物來說,社會環境是和自然環境同等重要的環境因素,與之相對應,五行中生克制化也是和旺相休囚同等重要的因素。 目前許多動物的滅絕都和人類的行為有關,從這些動物的角度考慮,人類就是其周圍存在的一種社會環境因素,代入到五行體系中去,人類就是制約這些動物的因素,也就是“克我”的因素。反過來說,動物也是人的社會環境因素,比如牛羊是人類的食物,貓狗是人類的寵物,代入到五行體系中去,牛羊就是受“我”制約的因素,是“我克”的因素,而貓狗則是依賴“我”而生的因素,是“我生”的因素。除此以外,我們周圍的其他人,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稱為“我”的社會環境,萬事萬物之間互為社會環境。 五行中的每一行,和其它的四行都有四種基本的作用關系,即我生、我克、生我、克我、當然如果再考慮本行,還有一個同我的關系。一共是五種作用關系。以五行中的“金”為例,金生水,所以水對于金來說是“我生”的因素;金克木,所以木對于金來說是“我克”的因素;土生金,所以土對于金來說是“生我”的因素;火克金,所以火對于金來說是“克我”的因素;金同金,所以金對于金來說是“同我”的因素。其它的四行也依此類推。 而真實的生態平衡,也和五行生克一樣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體系,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極為復雜,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卻逃不出五行生克設定的這幾種關系,即我依賴而生的的事物(生我)、依賴我而生的事物(我生)、制約我的事物(克我)、我所制約的事物(我克)、和我類似的事物(同我)。所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在模擬社會環境的因素,即事物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的關系,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以人來說,每個人具體的社會環境都不會完全相同,社會環境是一種非常復雜的關系,但不管如何復雜,都能用這五種關系來歸納,從六親來說,父母是“生我”的因素,子女是“我生”的因素,兄弟朋友是“同我”的因素,妻子是“我克”的因素,丈夫是“克我”的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父母、親戚、子女,但是人都有父母,親戚,子女,所以每個人在預測的時候,都可以在“我”定位之后,依據五行生克關系,推導出代表自己父母、兄弟、子女、配偶、上司等,這些“我”的社會環境因素,并把他們定位到預測體系中去。這就是易學預測中取萬物類象的原理,用這種生克關系,把“我”周圍的社會環境代入到易學模擬的體系中去,從而推斷這些因素對“我”的影響。 那么五行的生克關系是依據什么來確定的呢?五行的生克關系是依據四象循環的基本模式來確立的。五行生克本身就是四象循環在物質狀態中的顯現,四象循環,就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變化,指一個地域中氣候環境的變化,這是亙古不變的循環模式,它是五行運氣的主宰因素,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這個主旋律中繁衍生息。同時,它也是萬物之間生態平衡的支撐結構。所以自然環境是社會環境的支撐和主宰,生態平衡中的一切法則都是以自然環境的法則為基礎,生態平衡中的一切規律都是以自然環境的規律為原則,春生萬物生,秋殺萬物殺。所以模擬生態平衡的五行生克的原則,就是來源于四象循環的原則。四象循環是一種什么樣的原則呢?歸納起來有兩點,就是鄰位相生,隔位相克。 四象循環是四季春夏秋冬,是沒有形質的“氣”的流通循環方式,而五行生克則是萬物之間的循環方式。四象循環,也就是“氣”的循環,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相克的,四象隔位相克,實際上是對立、對峙的意思,其中水與火、木與金是兩兩對立的關系,對應的自然規律,就是時間上寒冷和炎熱、雨季和旱季的對立;以及空間上寒冷和炎熱,濕潤和干旱的對立,它們之間有此消彼長、此強彼弱的特點,所以可以理解為相克。 而“生態平衡”作為萬事萬物的物質循環方式,就要復雜的多了,因為物質之間的關系決不是兩兩對立的,很難想象,狼吃羊的同時,羊也可以吃狼。自然界中物質的循環,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關系,但不管這種方式有多復雜,最終還是由四季循環這種簡單的模式來主宰和推動,所以它就必定會遵循四象循環中的原則(具體的原理會在天人感應章節中介紹),所以古人就把“土”這種因素加入到了四季循環的模式中,然后在遵照四象循環中“鄰位相生,隔位相克”的原則進行作用,于是形成了一種模擬復雜生態平衡的作用關系——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的順序是怎么確定的,四象的本義是四季循環,而四季的循環是周而復始的,嚴格來說并沒有頭和尾,所以也就沒有固定的“中央”位置,這就是“圓”的特點,每一個點都可以看做是“中”,為什么五行非要把火和金之間的位置確定為“中”呢? 其實四季的循環雖然從“天”的角度來說,是無所謂起點和終點的“圓”,但是對于萬物來說,則是有起點的,系辭中所說的“帝出乎震……”,就是說的這個起點,“帝”的意思是太陽,“帝出乎震”的意思就是太陽出于東方,而太陽升起的時間是寅卯時,東方和寅卯時的五行定位都是木,而太陽出來,意味著萬物也從夢鄉中醒來,所以早晨(木)對于萬物來說,是一天的開始。 同理,從一年的角度來說,春天是萬物復蘇的季節,所以春天(木)對于萬物來說,是一年的開始,易學中把立春節氣定為一年的起始點就是這個道理。而春天的五行屬性也是木。五行生克就是模擬萬物之間的生態平衡,所以把代表萬物復蘇的春天、早晨(木),確定為五行的起始點,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劃分方法。確定了起點,中點也就隨之確定,所以火、金之間的位置就自然成為了五行的中點,也就是土所在的位置。五行的位置確定,然后再應用四象“臨位相生,隔位相克”的原則,于是五行的生克隨之確定!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五行的原理,全部都是取法于自然規律的,是有嚴格理論依據的學問,不是無法解釋的玄學。 五行的旺衰和五行的生克,實際上就是兩種相對獨立,但又有內在聯系的模擬體系,它們分別模擬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環境(生態平衡體系)特點這兩種自然規律。而這兩種自然規律,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所以在實際的預測中,五行的旺衰和生克也要綜合來考慮。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和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行體系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完全模擬,當然就要嚴格的遵照自然的模式,來確定作用的原則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和自然規律相對應。才能用來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 其中旺衰是生克的主宰和動力之源,而生克是旺衰的表現形式)。五行體系和自然界中環境變化的模式是完全對應的。如此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模式,我們的古人,只用簡簡單單的五行符號體系,就嚴絲合縫的包羅于其中,正象系辭中所說的“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旁行而不流”,不得不讓你感嘆祖先的偉大!!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其實是絕對應該自豪的!! 五、以時空為經緯——易學的基本框架 先天四象圖 從五行理論的原理中,我們認識到了古人構架易學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隨著時空經緯的變化,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也隨之變化,這就是五行運氣的本源,同時也是易學中一切基礎理論的本源,自然環境的變化,又會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這兩種環境因素,最終決定了萬事萬物的生命軌跡——命運。 從五行的原理中,我們又可以推導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易學中時空的內涵,和我們平常理解的時空是有區別的,易學中的時間,并不是指抽象的時間流逝,而是指隨著時間的變化,地球上出現的寒暑、晝夜、圓缺等節律。這才是真正能主宰萬事萬物命運的因素,這種循環往復的時間節律,在易學中,以先天四象來命名,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種循環往復的時間節律,以來氏太極圖表現的最為透徹。該圖是破解易學理論的一把萬能鑰匙。 來氏太極圖中心的圓,其實就是代表地球本身,而包裹著地球的陰陽兩儀所形成的渦旋結構,就是代表地球的大氣層。準確的說,是代表地球大氣層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出現的循環節律,一寒一暑交替形成四季循環,一明一昧交替而成晝夜循環,一圓一缺交替形成朔望循環,都在這個圖形的范圍之內,這個圖形是高度概括的時間循環節律總模式圖,所以此圖又稱為循環太極圖。而筆者把此圖稱為四象循環圖,或者是先天四象圖。該圖形的特點,就是這個圖形中陽儀生于北方純陰之內,長于東方,旺于南方,衰于西方。而陰儀則生于南方純陽之內,長于西方,旺于北方,衰于東方,從而形成了一種渦旋的結構,這樣的陰陽定位不是隨意畫出的,而是依據時空統一的原理確定,與五行的時空定位的原理相同,其中陽生于純陰之內,以年來說為冬至,以月來說為初一,以日來說為子時。方位為北方,而陰生于純陽之內,以年來說為夏至,以月來說為十五望日,以日來說為正午。方位在南方。所以,這個圖形可以看成是一個巨大的自然時鐘,日為秒針,月為分針,年為時針。記錄著隨時間變化而形成的自然節律。 后天四象圖 時間為經則空間為緯,因此易學中還有另外一個基本的結構圖。那就是空間方位圖,也叫后天四象圖,不過這個圖古人沒有說明,而是隱藏于易理之中。 此圖外圍的圓就是指地球,不過由于古人知識的局限,他們以為中國九州的范圍就是整個天下(地球)的范圍,所以他們把中國四方的氣候情況,定位為整個地球的氣候分布情況,于是就有了后天四象的概念。后天四象就是地球上四種基本氣候特征,寒冷、炎熱、干旱、濕潤。中國的四方表現出來的是南方炎熱、北方寒冷、東方濕潤、西方干旱。所以古人才把這四種氣候特征定位到了東南西北四方。因此易學中的空間,實際并不是指抽象的東南西北這些方位,而是指隨著空間的不同,出現的氣候特征的差異。綜合起來,易學中所用的時空,實際上是環境氣候的變化坐標,而不是時空本身,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徹底的領會才行。 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其實是一體的,是需要結合起來應用的,這種結合,就是五行概念形成的依據。而它所要表達的根本的含義,就是地球上,某個地域之中,環境氣候的特點以及環境氣候的變化。其中環境氣候的特點,就是后天四象的因素,就是五行中“土”的因素;而環境氣候的變化,就是先天四象的因素,就是五行中“木、火、金、水”的因素。先天為地球之外的因素,這個“外”大家可以理解成外來的因素,也就是太陽帶來的因素。而后天為地球之內的因素,這個“內”并不是指地球的內部的地幔、地核什么的,而是指在地球的范圍之內,指地球上的某個局部區域的氣候特點。 先天四象和后天四象結合形成了五行的概念,而五行的本質,其實就是地球的某個局部范圍內,自然環境的特點和變化模式。這也是整個易學的本質,它完全是一種“科學”的模式,是東方物理學。奠定西方物理學體系的基石是牛頓的力學定律,可以說現代物理學的大廈就是在此定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而奠定易學這一東方物理學體系的基石毫無疑問就是五行定律,所有的預測學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力學定律和五行定律都是在闡述萬事萬物反展變化之理,所以稱為物理,牛頓力學定律闡述的是影響萬事萬物機械運動的各種因素,而五行定律闡述的是影響萬事萬物生命運動的各種因素。有了牛頓定律,就可以通過考察作用在某一事物上的各種力的情況,來推斷其機械運動的軌跡。同理,有了五行定律,就能通過考察作用在事物上的各種“行”的情況,來推算出事物的生命軌跡!!也就是說,如果五行定律中的各種缺陷能夠補充完整的話,用五行定律來推算人的命運趨勢,應該和用牛頓定律來推算天體運行一樣的精密、準確!! 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程度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許多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比如說,用一種什么樣的參數來對五行的旺衰進行具體的量化,還要對世界不同經緯度的地區進行四候寒熱燥濕的確定,還有同一地區,不同的海拔高度也要進行四候劃分,有的山區,從山腳到山頂,雖然經緯度沒有多少變化,但卻可以跨幾個氣候帶,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具體的量化!!另外,目前確定一個人命運的基點都是以八字作為標準,但是八字只能算是一個替代品,是在古人的科技水平下最適合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很大,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技術的不斷完善,DNA序列才是未來易學中,確定一個人命運基點的最佳方法。這就需要科學界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完成了。 五行本質的認識不僅在于明確預測吉兇的判斷標準的科學性,而且在以后的奇門立式機理中也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