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蜜桃,性色av免费观看,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分享

山東大學書畫研究院

 大雨圖書藝術館 2014-04-11

關于草書的形成與發展探討

  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筆畫連寫的書體,過去草訣歌中曾用“刪繁就簡筆帶連”來概括它的特點。草書概念,從廣義上講,無論何種書體,凡書寫隨意草率的,均可稱之為草書。宋代張栻在《南軒集》中指出“草書不必現代有之,必自筆札以來便有之,但寫的不謹,便成草書。”漢字字體發展,大體趨勢是在追求書寫便捷的前提下,由繁趨簡,由具象到抽象,由寫實到趨于符號化。因此,可以講,任何一種可視為楷模的定型書體的產生,都有一個“草化”階段。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中指出,“廣義的草書先于廣義的正書。”因為創造漢字非一人之力,像文學起源于民間口頭文學一樣,漢字是廣大民眾的創造,形式是草率急就得,規整的字體,是文字為統治者壟斷后產生的,都是在鄭重場合下使用,而平常使用的是草率急就的字體,如篆書時代有草篆,隸書時代有草隸,楷書時代有行楷。草書從狹義上講,是指作為五體書法之一的草體而言。草書在不同發展階段,面目各有不同,故又分為章草、今草兩大類。今草又有小草和大草之別。小草結體、用線、章法趨于謹嚴,大草結體、用線、章法則狂放不羈,故又稱狂草。小草至西晉已完全成熟,大草至唐代達到鼎盛。今草的發展又分為今草前期(東漢至隋,以東漢張芝和兩晉“二王”為代表)和今草后期(唐至今,以唐張旭、懷素和當代毛澤東為代表)去把握。我們研究的草書是指狹義的草書。
  最早的草書是從隸書中發展而來,稱之為章草。關于章草創于何時,歷史上說法不一。大多數認為始于秦末漢初,秦代隸書與小篆同時并存,后秦隸取代小篆后,至西漢前期仍在通行,并已逐漸由秦隸向漢隸演化。章草就是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章草或稱隸草,最初在民眾之間和非鄭重場合下使用,還不被官方重視,到西漢前期逐漸擴大使用范圍后,被皇家引進,成了處理公事的“急就”字體。故漢許慎《說文序》中講,“漢興有草書。”西晉衛恒《四體書勢》中也提出“漢興有草書,不知作者姓氏。”許慎和衛恒所說的草書,即指章草。現在可看到的最早章草,傳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的《急就章》,照此向前推,章草的草創階段,應為西漢之前的秦末。東漢趙壹在《非草書》中講,“草書之興,起自秦末。”因此,西漢元帝時的史游可作為整理這一書體,做出貢獻最大的書家之一,而非章草的唯一創始人。

杜牧詩一首


  至如“章草”名稱來源,眾說不一,章草是隸書之捷,書寫方便,速度快,但簡而不亂,草而有矩,線條筆畫趨于簡便凝練,干凈利落,便于赴急使用,又較規整典雅,用作書寫奏章亦不失體統,所以唐張懷瓘認為用于“章奏”。史載即有漢章帝下令用草書奏事之說可證。因為“章奏”所名為章草有其道理。
  章草因是“隸書之捷”(張懷瓘語),趨于簡便凝練,干凈利落,故線條是縱筆畫增長,橫筆畫縮短,起筆多取順勢,點畫微呈左右和上挑筆勢,而向下筆勢則明顯減少,這與今草恰恰相反。
  章草結體特別強調橫畫、平捺、斜捺三種主要線條的表現,凡橫畫都向右方向斜挑,向右上方傾斜;平捺,多向右上方旋繞,如“乙”字下部上鉤;凡右斜捺皆凝重而長異常醒目,帶動整個字型既險峻而又靈活。章草在單體組合中,線條彼此之間,已有細如牽絲,圓如轉環的縈帶關系。章草中已初具今草中筆有方圓,法兼使轉的連綿運筆。章草用筆書寫時往往率意而作,順筆而下,結體造型,基本改變了隸書以橫畫見長的特點,在保留筆畫平直、結體平正的前提下。字形靈活多變,大小不同,線條或長或短,因勢利導,故章草章法既因勢整飭,又美觀典雅,別有妙趣,它是隸書之捷,是社會發展提高書寫速度與時俱進的書體創新。章草既有隸書古樸的意態,又有今草靈動的特點,它介于隸書和今草之間,清晰的顯示了它的起源和當時今草的發展趨勢。但章草也存在不足,因“字字獨立,一字萬同”不相連屬,因此寫章草不能像今草狂放不羈,不能盡情恣肆。寫章草要筆畫平直,含有隸意,章草中有些字和行書相似,有些字又和草書差不多,還有極少數字和楷書一樣。由于是隸書的草寫,筆順,結構均從隸書中演化而來,雖是草書,實則它是介于隸書和今草兩字體之間的一種草。
  章草產生于楷書、行書之前,它始于秦末漢初,發展于西漢,盛行于東漢。西漢有史游,東漢有崔瑗、杜度、張芝等。史游章草《急就章》結體簡便凝練,規整古樸,用筆精到,遒勁十足,結體中已顯示出筆有方圓、法兼使轉的連綿運筆法,是學練章草的好范本。傳為東漢張芝的《秋涼平善帖》,字形靈活多變,大小不拘,其法古雅,風格獨具,帖中有些字已和今草相似,有縈帶使轉的特點。三國中吳國的皇象也善章草,傳有“急就章”以楷與章草兩種書體書之,結體平整、凝練、典雅。晉代索靖寫有《月議帖》結體多變,字形既險峻而又靈活。上述章草對后世草書的發展有著割不斷的關系,故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大凡草書,先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則結體平整,下筆有源。”其說有其道理。晉以后今草大興,而寫章草的越來越少,這是因為章草字字獨立,一字萬同的不足所致。唐宋擅長章草的人幾乎沒有。到元代書壇領軍人物趙孟頫帶頭寫章草,隨后,鄧文原、鮮于樞、康里子山、方從義、俞和等接踵承繼,形成一時風氣。明初有宋克等,宋克雖受趙孟頫影響,但已采取章草今寫的表現手法,章草中有行書味道,筆勢線條較挺拔有力。而清代以章草名世的書家幾乎沒有。由上可以看出,章草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它是隸書之捷,是與時俱進的必然,因是官方為提高書寫速度,為提高工作效率急就的書體,在那個年代,寫章草的書家多,政府時出詔令、報告不失典雅。它的產生和盛行為后期今草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學練章草,對提高隸書和今草的書寫水平會有幫助。
  今草由章草演化而來,今草前期是在章草的基礎上加快行筆,增多圓環,鉤連盤紆,偏旁相互假借而成。
  唐張懷瓘《書斷》中講,“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茄,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清劉熙載《藝概》中說:“正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這些觀點都闡明了章草與今草的不同體勢和風格特點,但多指今草而言。
誰是今草的創立者?一般都認為東漢張芝對今草創立有極大貢獻。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東漢末,桓帝、靈帝、獻帝之間的大書法家。(生于何年不詳,卒于192年或193年)。張芝學書極為刻苦。《四體書勢》說他“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唐人張彥遠說:“張芝學崔(瑗)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懷素在《自敘帖》中講,“夫草稿之作,起于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東漢杜度未見傳世作品,崔瑗(生卒年不詳),字子玉,為東漢車騎將軍,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是漢末與張芝同時期的書法家,擅寫章草和今草,傳世作品有《賢女帖》,其作品有斷有連,整篇作品一氣呵成,結體平穩,精神照人,此帖中今草的章法布局給歷代書家以啟示,如晉代王獻之曾贊美他的草字是“工類伯英”。到底崔瑗的字是工類伯英,還是張芝學崔瑗?有的講張芝其書師承“章草”之草法而棄其隸筆,自創一筆飛白草,系“今草”之創始人,時稱“草圣”。
  到底誰為今草的創始人,是崔瑗工類伯英,還是張芝學崔瑗、杜度,這實際已不重要,因歷史的原因,已不好考究,實際他們都為今草的創立做出了較大貢獻。論貢獻,歷史上較多書家認為張芝對今草的創立有極大貢獻,在宋《淳化閣帖》中,收張芝五帖,除《秋涼平善帖》為章草外,其余《冠軍帖》、《終年帖》、《今欲歸帖》、《二月八日帖》均為今草。
  張芝《冠軍帖》又稱《知汝帖》,該帖是張芝寫他自創的草書體“今草”代表作。“筆飛墨舞,龍驤豹變”,一氣呵成,是一筆構成的草書,淋漓盡致,精神照人。其草書的體勢,可謂一個字的屹立部位,都險象叢生,而太多帶有險筆的,又妙在險中扣穩,使字的屹立、平衡有靜有動,玲瓏美女之姿,真是神乎其技,難怪后人稱張芝為“草圣”。
  張芝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聯,隔行不斷,謂一筆書。由東漢經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迄于隋、唐,近五六百年間,張芝在書法史上,一直享有極崇高的地位,向被尊為今草的開山鼻祖,三國魏韋涎稱他“超前絕后,獨步無雙。”
前朝今草,從東漢張芝發展至東晉“二王”時代,已進入完全成熟階段。王羲之得力于張芝、鐘繇,而能增減古法,變漢魏樸質的書風而創秀美流利的今體。王羲之《十七帖》為小草的典型,是學小草的好范本。
王獻之初學其父,后法張芝,尤繼張芝狂放特點,改變字體,別創新法,創立了一種絕然有異于其父的新體,時稱“破體”。如《鴨頭丸帖》,其書二行十五字,是流傳有緒的王獻之優秀作品,該帖筆法靈動,書風流美,韻味酣足。
另王獻之《中秋帖》,明清期間被認為是王獻之的書法名作,字結體線條古掘肥厚自然生動,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為清乾隆皇帝三希堂內的《三希》之一。
由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中可看出作者強調自我個性的抒發,南朝各代及唐宋以來,狂草書大都受其影響,由上可以看出兩晉“二王”對小草與大草書法做出了貢獻,但他們的草書,筆者認為還不能與漢張芝相并肩,也難怪懷素在《自敘帖》中講,“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
   由上看出,今草的發展前期主要以小草為主,線條及結體既具“章草”簡而便的特點,另又有流而暢的優點,一般較易辨認,具有行草特點。在用筆上大多隨書家特點,中鋒及中側兼用居多,字與字之間多帶連,筆畫簡多呼應牽連,線條使轉,這較章草更進一步增快流速,更進一步的快捷寫法,并且線條多變,由于今草線條具有很強的兼容性,故筆筆在變,意態紛呈。清劉熙在《書概》中講:“草書之筆畫,更無一可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都要無所不悟。”此講雖然有些絕對,但他把草書之筆畫,線條之情趣,“更無一可移入他書”,也間接的闡明了草書線條是筆筆在變;草書變化多,如朵朵桃花,正欹疏密,大小錯落,鉤環盤紆,意態紛呈,神態各異。
從前期今草看,章草多扁取橫勢,而今草由扁方趨于長方,由橫勢變為縱勢。從章法上看章草多字字獨立,平正布勻。在前期今草中,字已有歪斜取勢,彼此連綿,血脈通暢的特點。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講,“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茄,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通其隔行。”總之今草特別強調整體性,強調多樣變化,強調變化統一。

蘇軾《風波亭》

  草書的發展同其他書體一樣,開始是從實用出發,隸書之捷出現了章草,急就適用;章草又捷又出現了今草,他們都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與時俱進,但到最后又脫離了實用而走向藝術審美的創造。誠然,在實用中也包含有審美的因素,但其中都有自覺不自覺和以何種目的為主的差別,這就出現了草書在發展中在不同階段上的自身差異。在初創階段(秦末漢初)主要目的時急就赴用,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到小草成熟時仍未失掉這一目的。故以兩晉時代“二王”為代表的今草,雖較章草面目已有大別,但仍簡而不亂,草而有矩,不失規整嚴謹的要求,而今草發展至唐,面貌大變,后期今草已非實用,而是為了藝術的追求和盡情恣肆,為了充分表現個性,因而導致了唐代“狂草”的產生。唐代草書,無論小草或是大草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唐孫過庭草書《書譜》是孫過庭撰寫的一篇著名書論論文,又是其所書小草的著名作品。
  孫過庭(公元648年~703年),字虔禮,是“有唐第一妙腕”的書法家和理論家,曾官右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工楷、行、草書,尤擅草書。
書譜卷紙本縱27.2cm,橫898.24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由于總結了前人的藝術成就,加上作者自己多年的創作體會,因此理論深刻而精辟。《書譜》基本字字獨立,雖系小草,但通觀全篇,開始寫的比較規整,點畫精到,愈寫愈開放爛漫,最后老筆紛披,姿態橫生,更是翰逸神飛,如蛟龍戲水,有氣勢,有節奏,有韻味,有變化,全篇一氣貫注,筆致俱存,實為草書至寶。
  《書譜》的最大藝術特點是妙于用筆,提按分明,使轉靈活。
  《書譜》書論更是意義非凡,因是孫過庭總結了前人書法藝術成就,并且根據自己多年學練書法心得體會,觀點正確,理論精辟、深刻,是學書者的好文章,不可不學,不可不思。
  狂草又稱大草,發軔于杜度、崔瑗、張芝,經張芝之后,“狂”的品格都未引起學草者的注意,王獻之雖有追求,有其成就,但是行中有狂,狂中求行。到了唐代,唐人則大膽發揮了張芝“狂”的意趣表現,把草書推上了空前絕世的新境界。
唐代狂草開派與張旭,繼承于懷素。張旭、懷素他們都嗜酒,向以狂中求草,以草抒狂,世稱“顛張醉素”、“以狂繼顛”。
  張旭以《古詩四帖》而傳世,懷素以《自敘帖》而稱絕。
  張旭(公元658年~747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唐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歷常熟尉,至右率府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性卓爾不群,倜儻閎達,工詩書,曉精楷法,草書最為知名,李白贊曰:“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云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唐盧攜《臨池訣》載張旭自云:“自智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其子彥遠,彥遠,仆之堂舅,以授余。”張旭還曾問書于褚遂良,尤精草書,他革新二王,獨創新格,連綿縈繞,狀奇勢逸。當時即有“草圣”美譽,與李白、賀知章等為“酒中八仙”,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醒后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人呼為“張顛”,名其書為“狂草”,李欣贈詩云:“張公性嗜酒,豁達無所言,皓首窮草隸,時稱太湖精,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酒素壁,揮毫如流星。”新《唐書》杜甫《酒中八仙歌》:“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古詩四帖》傳為張旭傳世墨跡,為狂草,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如急雨旋風,驟然而至,連綿飛動,狀如蛇行藤繞,飄逸瀟灑,氣象萬千,在速度與質量的交、切轉換中展現出優美的時空意識,充分體現了狂草書法藝術的特殊美,在整篇作品中如萬馬奔騰,作者盡情恣肆,心手合一,確實達到了“超絕古今”的境地。張旭把中國書法草書藝術推到了純藝術的最高峰,確立了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草圣”地位,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的基礎。并為后世草書藝術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另傳為唐張旭刻帖《肚痛帖》,其刻帖格調嚴整,字字連綿,是優美草書,成為當時懷素等人的草書摹本。
  唐另一位狂草大家為懷素。懷素(737年~卒年不詳,懷素絹本小草千字文墨跡,貞元十五年即799年所書,此年懷素為63歲,后何年卒不詳。)字藏真,僧人,俗姓錢,長沙人,幼而出家。懷素《自敘帖》中“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跡,遂擔及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
  上面是記錄懷素學書走萬里路的過程。懷素學書極為用功,他師學張芝、張旭,與顏真卿交厚,以狂草名世,善以中鋒盡情恣肆,運筆迅速,《自敘帖》中“滿座失聲看不及”和“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語句把他運筆迅速,飛動圓轉,氣勢變化,活龍活現展現于世。
  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張旭狂草,所以有“以狂繼顛”之稱,懷素傳世作品有《自敘帖》、《千字文》、《圣母帖》、《藏真帖》、《四十二章經》等。1974年,毛澤東主席曾把精工裝裱的懷素《自敘帖》長卷復制品,贈送給當時來我國訪問的日本外相太平正芳,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冊增添了光輝的篇章。
  《自敘帖》是懷素傳世名帖,狂草,內容為自述習書經歷及士大夫對其書法的贊賞評論。該帖率真,顛逸,筆勢圓轉活脫,飛動流淌,千變萬化,正如唐韓偓所稱頌的“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照,字字恐成龍。”“狂來輕世界,醉中得真如”的懷素在《自敘帖》中用筆可謂隨心所欲,物我兩忘,《自敘帖》是盡情恣肆的情感作品,該作品蓋有160多個收藏印章,可見其貴重。懷素學書,從自然萬象中吸收營養,他“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從自然現象中,獲得感悟。學草書不可不學懷素《自敘帖》,學他的用筆,學他的盡情恣肆,學他的筆斷意連,學他的毅力,學他的精神。他為學書,徒步跋涉,擔及杖錫,西游上國,在走萬里路中向有學問的人學習,沿途向碰到碑刻墨跡學習,向大書法家顏真卿等人學習。他這種虛心請教,不懂就問,并借鑒前人的墨跡,刻苦練習的精神值得后人學習。據說他由于貧困無錢買紙,就在居地周圍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在芭蕉葉上練字,將自己的庵命名為“綠天”,后人因稱他為“書蕉老僧”。吳昌碩曾在一首題畫芭蕉的詩中感慨的說:“今人誰解為草書,蒼天無綠蕉葉枯,窗前新種兩三本,夜聽風雨思江湖。”這么多的蕉葉還不夠寫,懷素又特地做成漆盤和漆板來代替紙張,一直寫到連盤都磨穿了,他把用禿的筆堆集起來,埋在山下,取名叫“筆塚”,由于超常的毅力和刻苦的練習,懷素終于以草書的高超絕技而揚名蓋世,成為張旭書圣之后又一“書圣”,與張旭齊名。
  懷素善于用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大膽夸張,奇異的變幻,用筆蒼勁瘦挺又圓潤自然,灑落自如,飛舞活潑;結體布局,大小錯落,正欹參差,映帶呼應,渾然一體,有如驟雨旋風,急流飛瀑,一發難收,呈獻出排山倒海之勢,令人驚心動魄,作品變化萬千,奇態各異,最后又變化統一。
  今天我們學草書,不僅要學張芝、張旭、懷素他們用筆,學他們的變化,更重要的要學他們的毅力,學他們的刻苦精神,如果有他們的毅力和刻苦精神,還有什么樣的草書練不出來?
  狂草又名大草,因源于前朝今草,所以狂草線條表現,除具備今草前期基本特點外,較前期今草更加恣肆放縱,草書的特點被強調到極端化的程度,已脫離了實用,成為純藝術產物,行筆極為勁澀而又流動,若天馬行空,簡意所造,如迅雷旋風,勢不可遏。由于狂草行筆簡捷快速任性,結體高度簡練概括,乃至形不可撲捉,跡不可省察,晉衛恒在《四體書勢》中講,“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絡繹遷延;追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歸不可勝原。”書者似乎忘其所以,觀者幾乎墜入迷冥之境。狂草已完全失掉文字的實用意義,變成了純觀賞的藝術品。唐張旭、懷素把狂草推上了頂峰,可謂空前絕后。
  后期今草的發展,就像唐代正書發展趨勢一樣,唐以后,再沒有涌出驚人的波濤。主要是因為唐代狂草的出現,標志著作為書體之一的草書,已經最后確立。無論是小草表現或以大草表現的草書,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事物發展就是這樣,一旦約定俗成的模式得到確定,就會產生難以動搖的權威性和楷模力量。更何況草書表現形式,正契合了人類追求個性解放盡情恣肆的固有欲望。所以狂草的產生、發展、成熟,標志著中國草書發展過程的完成和終結。這說明,此后的再發展只能在既定模式籠罩下進行。因此,唐以后草書的發展,跟其他書體發展一樣,多是風格特點變化,而不是一種新書體的產生。今草線條具有濃厚的浪漫特色,他能夠盡情恣肆,筆飛墨舞,他能淋漓盡致、精神照人,他能圓轉活脫、飛動流淌,能千變萬化、多樣統一。他能盡情的表達書者的性情,所以,草書能以純線條藝術手法,人們用純觀賞的身份來享用,這是草書為什么收到人們的青睞原因。
  按說草書,特別是狂草的形式與篆、隸、楷、行比較,是最脫離實用而進入審美領域的,應看到它是在最大程度上擺脫社會束縛取得自由性的一種書體,因為草書志在新奇無定則,狂來輕世界,可以盡情恣肆,然而草書為什么不能形成更加波瀾壯闊的發展態勢呢?筆者認為,關鍵是草書難寫,無定則。既然無定則,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能行否?筆者認為不行。因為,看似無定則,而實際上定則就在無定則之中,草書的使轉,草書的筆帶連,刪繁就簡,怎么刪,怎么連,怎么欹,怎么正,怎么變化,才有藝術味道?草書看似沒有規則,實際是有規則的。規則就在無規則之中,就像武術里的無招勝有招一樣,隨心所欲。如張旭的狂草,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如急雨旋風,驟然而至,連綿飛動,狀如蛇行藤繞,飄逸瀟灑,氣象萬千。懷素草書,唐代士大夫評為“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灘驪半無墨。”這些評價,這些觀點就是人們對狂草的總結,這就是規則,如沒有變化,沒有上述特有的線條,狂草又不復存在,因此,狂草狂來輕世界,志在新奇無定則,實際法則無處不存,無時不在。由于草書線條具有極強的綜合力,自然界氣象萬千,其他書體筆意都可入草。這種表現中的難度,恰是由自身過分恣肆造成的,可見草書是最高層次書法表現能力的綜合體現,須具備相當高技能和學養、修養才能駕馭它。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講過“草法尤難”,清“自謂于書道頗盡其秘”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也講,“唯草書至難”。難在哪里呢?難就難在“草書難于嚴重”,東坡語。“嚴重”即作草如真,筆要沉下來,從容不迫,在“無法”和“有法”之中,唐孫過庭《書譜》中講的好,“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遺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于毫端,合情調于紙上。”這就是規則,這就是作草的指南,只有這樣,草才有藝術味道,才有觀賞價值,因此草書難寫是在你沒駕馭它之前難寫,如你已駕馭它又何難之有呢?
  草書難認。草字往往一字數體,或同體異字,似是而非,可謂字字變,筆筆變。刪繁就簡筆帶連,如何簡?如何連?連了、簡了還認識否?如果簡了、連了,人們都不認識,成為天書,就失去了“文以載道”的意義。因此草書結體要學習古人草書寫法,要讀“草字要訣”。
  學習前人的草字,古為今用,然后得其方法,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寫出今天的草書,讓人們大部分都認識,或借助于草書字典能認識,這樣的草書我想人們會喜歡,這有利于草書的進一步發展。
  唐后諸代,寫小草或大草雖代不乏人,可總難產生能與張旭、懷素、“二王”、張芝相媲美的書家,特別是富于創新意識的曠世大家。
  宋代黃庭堅是繼張旭、懷素之后,卓有成就的狂草書家,其草法頗有獨到之處,突出表現在,懷素狂草線條急促騰躍,而少頓挫之感,而黃庭堅則極重線條的輕重疾徐和提按頓挫,故有小草與大草相發的意趣。另由于狂草中參用小草乃至行書筆法,故結構精巧,靈氣充溢,頗多趣味,見黃庭堅《諸上座帖》,《杜甫寄賀蘭鉆詩帖》等。
  元代小草的書家不少,而能狂草的卻沒有。小草與章草作品均無太大特色,只是保持傳統而已。明代則草書大興,名家輩出,明初至中期后,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清代篆隸大興,以草書稱著的卻罕見。
  近代也有力倡導草書和致力于草書的書家,如于右任、林散之、高二適等。上述書家無疑都對草書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于右任首倡標準草書,對中國草書的未來產生了深遠影響。
  毛澤東同志在書法上久負盛名,被公認為20世紀最杰出的書法家之一。他的草書,為世人稱之為“毛體”,其書法成就在于狂草,毛澤東草書學張旭、懷素,中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狂草書法藝術的獨創性充分體現了他的雄偉氣派和高韻深情。他的狂草《滿江紅·小小環球》、《憶秦娥·婁山關》、《采桑子·重陽》等多幅作品,縱橫瀟灑,氣吞山河,如龍蛇飛舞,俏俊飄逸,大氣磅礴,豪放酣暢,跌宕起伏,采千古之遺韻,熔百家于一爐,具有了強烈的視覺美感。他的作品,充滿激情,既有對立又有統一,既有變化又有和諧,書法線條有粗有細,有長有短,結體有大有小,用筆有快有慢,有松有緊,有參差,有疏密,有正欹,有主次,有方圓,有剛柔、、、、、、毛澤東同志的狂草推進了中國狂草的進一步發展。
  為什么毛澤東同志的狂草大氣磅礴,能氣吞山河,能跌宕起伏?這主要是他采千古遺韻,熔百家于一爐。這與他是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與字外功夫、與學養、修養有關。并不是光掌握書法技能就能創造出來的,這也是毛澤東同志推陳而能出新的原因。
  毛澤東同志對書法理論也很有研究,他說:“字的結構有大小、疏密,筆畫有長短、曲直、交叉,筆勢上又有虛實,動與靜,布局上有行與行之間的關系,黑白之間的關系。你看這一對對的矛盾都是對立的統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協調統一。由此看來,中國書法也充滿了辯證法啊!”字要寫好,必須骨神兼備。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要有相貌、筋骨、神韻。而字和人一樣,也有筋骨和靈魂。練久了就會找到筋骨,寫出神韻。”毛澤東同志還講過:“學字要有帖,學好后要有發揮。習字要有體,但不一定受一種體的限制,要兼學并蓄,廣采博取,有自己的創新,自己的風格,才能引人入勝。”由上可以看出為什么毛澤東同志能被人們譽為“行草書圣”之美譽。毛澤東同志傳世狂草作品,給后人留下書法至寶,這將為中國書法的普及和以后狂草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并產生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對草書的產生、發展、最后的完善、成熟進行了分析和討論,對章草、今草前期、今草后期名家作了分析比較,其目的是為了與學練草書者或書法愛好者一起切磋,共同提高。
  草書有小草和大草,大草又名“狂草”,狂草比今草前期更加簡便快速,它氣勢磅礴,奔放不羈,如急雨旋風,驟然而至,并且連綿飛動,狀如蛇行藤繞,飄逸瀟灑,氣象萬千;結體變化多端,有排山倒海之勢,書者能盡情恣肆,淋漓盡致,而又有奇態各異,一氣呵成之韻,最后又變化統一,狂草書有人稱它為“一筆書”。唐張旭、懷素的草書就是狂草一類。
  狂草便于書法作者心潮澎湃的激情,較容易產生藝術魅力。但由于結體變化大、連綿、曲折牽帶多,用筆迅疾,起伏跌宕,不易寫,也較難辨認。因它已經脫離了實用性而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如果沒有相當的筆法基礎訓練,沒有足夠的學養、修養和字外的功夫,是很難寫好的。唐孫過庭在《書譜》中指出:“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初學者應當切忌在未立“穩”之前就急于狂“奔”、亂“跑”起來,那樣就可能流于荒誕狂怪而喪失美感,喪失藝術感染力。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雖復變化多端,未嘗亂其法度。”這雖是經驗之談,但很值得我們在學習草書特別是狂草書時借鑒。
  學練草書特別是狂草書,怎樣學練好?筆者根據自己學練的體會,認為先從楷開始,先打下堅實的基礎,“立”住后,再學行書,行能“走”后,在學練草書。學練草書以張芝、張旭、懷素名帖,反復練習,反復思考,然后得其筆法,得其變化,最后練出自己的草書來。這樣做看上去慢了,實則不慢。由楷至行,由行至草,像由“立”到“走”,有“走”到“跑”,因循漸進,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而上來就學練草書,欲速則不達。以上看法寫出,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歡迎批評指正。





作者: 山東大學 張傳聚             

下一篇:關于楷書的形成與發展探討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V观看| 亚洲日韩亚洲另类激情文学| 亚洲一线产区二线产区分布|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麻豆av无码蜜臀av|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www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久久不见久久见www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嘘嘘嘘嘘嘘| 亚洲小说乱欧美另类| 一边吃奶一边摸做爽视频| 人妻三级日本香港三级极|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个本道久久综合久久88|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草社区| 亚洲色国产欧美日韩|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午夜福利精品导航凹凸|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性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久久久|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免费|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中文乱码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天天做日日做天天做| 精品人妻无码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 丰满饥渴老女人hd|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色影视|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ⅴ|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久久综合色另类小说| 亚洲欧美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