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沈容圃 同光明伶十三絕圖卷 25.7×105.3
同光名伶十三絕
早在乾隆年間,安慶人高郎亭即率“三慶”戲班進京為乾隆皇帝演賀壽戲,此后,相率而至的有徽州鹽商江鶴亭組織的“春臺班”、徽(調)昆(劇)藝人合成的“四喜班”以及以徽劇演員為主的京城王府大班“和春班”,史稱“四大徽班進京”——這就是京劇的前身。從1790年到1802年之間,是徽劇的成名階段,經過約60年的發展,到同治初年(1862年),已形成眾所周知的“京戲”,但“京劇”的正式名稱尚未出臺,它經歷了“安徽人演”、“北京人看”、“上海人命名”的這樣一個傳播階段。
徽劇,通稱皮簧戲,徽劇進京后,吸收其他地方戲的優點,在藝術形式上進行革新,成為一個嶄新的劇種——京劇。京劇由皮簧戲演變而來,大致經歷了兩次合流:秦徽合流與徽漢合流。徽班自乾隆年間進京后,以唱二簧調為主,兼唱昆腔、吹腔等各個腔調,很快壓倒秦腔。秦腔班的演員有些加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合作的局面。徽班在徽調的基礎上吸收京、秦兩腔,在京師取得了主導地位。作為一個劇種的二簧調開始取代昆曲,獨尊劇壇,風行一時,成為京劇形成的最早萌芽。道光年間,湖北演員余三勝等入京,使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第二次合流。湖北的西皮調與北京的二簧調結合以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京師梨園出現一番新的氣象,領班的主要演員的行當有了改變,其主要演員由旦角變為生角,演出的劇目改以老生為主,且都是唱功戲和唱做并重的戲。在由皮簧戲過渡到京劇的過程中,起了重要變革作用的名伶有程長庚、張二奎、余三勝,被人們贊為“三鼎甲”、“老生三杰”。程以聲情并茂取勝,張以直率奔放獨樹一幟,余則以曲調優美深受歡迎。三人在唱念上各帶鄉音,形成徽(程)、京(張)、漢(余)三大流派。
光緒年間,旅居北京的安徽皮簧班到上海演出,以悅耳動聽的京調取勝老派安徽皮簧班,人稱“京戲(劇)”。“京戲(劇)”一名,遂由上海傳至北京。
就在新戲南北傳播之際,誕生了眾多皖籍京戲演員,他們的演藝事跡乃至舞臺形象,由時人和后人記述、描繪下來,載入史冊。其中,尤引人矚目的文字記載當為《皖優譜》,人像繪畫首推《同光名伶十三絕》。 1939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一本名為《皖優譜》的書,書中收錄了172位活躍在京、滬、皖等地舞臺的戲曲演員,輯錄了自乾隆以來皖籍昆曲、徽調、皮簧藝人的經歷和各曲種間的磨合、發展歷史。書作者是曾任安徽大學校長兼安徽通志館副館長的程演生,程酷愛京劇,先后在京、滬、皖等地結識了楊小樓、夏月潤、梅蘭芳等知名演員,從文獻、口碑和自己接觸梨園界的經歷入手,因而有了這部戲曲史書。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清同治、光緒年間13名昆曲、京劇著名演員的合稱,以光緒年間畫師沈容圃所繪彩色劇裝寫真畫而得名。 話說清光緒年間,北京廊房頭條東口路南,有家“誠一齋”店鋪,在店鋪匾額上彩繪有一幅戲裝畫像,名為伶界“十三絕”,為市井畫家賀世魁所繪。圖中的13人都是乾隆、嘉慶間負有盛名的高腔演員,他們的名字在老一輩票友之間口口相傳,有玉順、霍六、沙四、開泰、連喜、才官等人。遺憾的是這幅圖像毀于庚子之變,圖中的13位演員也因缺乏文字記錄,沒有留下文獻史料而成為傳聞。沈容圃所畫的后“十三絕”,有別于賀世魁的前“十三絕”,同(治)光(緒)年間,這后13位演員在演技上確實夠得上“絕”,是時人公認的京劇先導。沈容圃當年描有這13位名角的單幅彩繪。本文所附一幅是群英薈萃的場面,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專家考證,當為后人臨摹沈氏原作,由各個單幅拼湊而成。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一幅中國工筆重彩肖像畫,畫家以寫實手法,選擇了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大名鼎鼎的13位京劇演員。對照文獻史料,這13位演員自左至右是: 1.郝蘭田(老旦),飾《行路訓子》中的康氏;2.張勝奎(老生),飾《一捧雪》中的莫成;3.梅巧玲(旦角),飾《雁門關》中的蕭太后;4.劉趕三(丑角),飾《探親》中的鄉下媽媽; 5.余紫云(旦角),飾《彩樓配》中的王寶釧;6.程長庚(老生),飾《群英會》中的魯肅;7.徐小香(小生),飾《群英會》中的周瑜;8.時小福(旦角),飾《采桑》中的羅敷;9.楊鳴玉(丑角),飾《思志誠》中的閔天亮;10.盧勝奎(老生),飾《空城計》中的諸葛亮;11.朱蓮芬(旦角),飾《琴挑》中的陳妙常;12.譚鑫培(老生),飾《惡虎村》中的黃天霸;13.楊月樓(老生),飾《探母》中的楊延輝。
名重一時的“同光十三絕”,皆為同治至光緒朝活躍在舞臺上的各行名角;這13名演員馳名京師,聲播海內。其中程長庚、盧勝奎、譚鑫培尤為突出,三人曾一度共事,他們一起為我國京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相關鏈接 《同光名伶十三絕》圖中的三位京劇名師 程長庚(1811—1880)名椿,字玉山(一作玉珊),堂號四箴,祖居徽調石牌腔之發源地安慶府懷寧縣石牌鎮。他幼入徽班坐科,后隨父北上,經保定入京,以主演《文昭關》、《戰長沙》顯露頭角。從道光、咸豐至同治年間,長期主持三慶班并任主要演員。他繼承了徽班兼容并蓄的傳統,冶徽調、漢調和昆腔等多種聲腔于一爐,為京劇藝術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之稱。其銅像矗立在安慶蓮湖公園內。
盧勝奎(1822—1890)外號“盧臺子”,安徽人,文士出身。因愛好看戲,加入程長庚主持的三慶班,并深受程器重。他唱功穩定淳樸,以念白與做功見長。尤善扮諸葛亮,被譽為“活孔明”。善編劇,三慶班所演本戲多出其手。所著不少優秀劇目,仍流傳至今。
譚鑫培(1847—1917)本名金福,堂號英秀。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年隨父到北京習藝,學老生。入三慶班后,演武生兼武丑。為班主程長庚所器重,收為義子,并讓他兼武行頭目。早年常與盧勝奎配戲,受盧影響頗多。清光緒六年(1880年)程長庚去世后,譚脫離三慶班,自組同春班。他博采眾長,對老生唱腔進行改革,創造了細膩婉轉的新腔,自成一派,人稱“譚腔”。1900年后,其演技更加成熟,每場演出必產生轟動,人以“伶界大王”稱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