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氣合而有形”,是指天地陰陽之氣和合而有萬物形體.《內經》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的思想,即是形氣可以相互資生轉化的思想。 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換言之,氣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動力。古代哲學的氣學理論引進到醫學領域,形成了中醫學中的氣的基本理論。 中醫學認為: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氣具有永恒運動的屬性,故物質世界處于永恒運動變化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由氣到形,由形到氣,即形氣轉化的循環往復的無窮過程。氣和形及其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天地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由氣通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 生命就是生物體的氣化運動,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氣化即是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泛指自然界一切物質形態的一切形式的變化。我們人體內精微物質的化生,精微物質轉化為各種功能,以及體內廢物的排泄等,都是通過氣的氣化作用而完成的。即是說,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內經》十分重視人體和自然界的氣化作用,認為一切有形的物體,包括大地星辰,都是由氣通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正如《素問·六節微旨大論》中說:“物之生,從于化”,意思是說物體的新生,是從化而來。又如《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氣合而有形”,是指天地陰陽之氣和合而有萬物形體。《內經》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的思想,即是形氣可以相互資生轉化的思想。 《素問·陰陽離合論》中說:“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有陽氣,萬物才能生長,有陰氣,萬物才能成形。又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陽化氣,陰成形”。就是說陽是化生功能的動力,有化氣的功能,可以把機體的物質化為無形之氣;而陰是有形的物質基礎,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物質合成自己身體的物質。人體的正氣是無形的,屬陽,其特點主動,有氣化的功能,可以促進臟腑發揮正常的功能,化陰為氣;精血津液是有形的,屬陰,其特點主靜而凝,所以可以凝聚而成形。陰精和陽氣可以相互轉化。由精血津液轉化為氣,要依靠陽的氣化作用,由氣轉化為精血津液,離不開陰的成形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體的生理活動過程的新陳代謝,都可以概括為“陽化氣,陰成形”。因此可以看出,化氣與成形是物質的兩種相反相成的運動形式。所以《內經》認為:有形物體生成之后,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還會不斷地將其有形之體,轉化為無形之氣,或在毀滅之后散而為氣。 生活中我們知道,水加熱后,會變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后,又會凝結成水珠。這就是氣和形的相互轉化。又如肥胖的人,通過加強鍛煉或控制飲食,或長時間的工作勞累,就會消瘦,使有形的脂肪肥肉轉變成了能量,氣化掉減了肥,這也是由形到氣的運動形式的具體體現。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具有相互轉化的作用。 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 天地之氣動而不息,運動是氣的根本屬性,氣是具有動態功能的客觀實體,氣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或動靜、聚散,或絪緼;清濁,或升降、屈伸,以運動變化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或形式。天地運動一氣,轂萬物而生。《內經》稱氣的運動為“變”、“化”“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素問·天元紀大論》)。“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素問·六微旨大論》)。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不論是動植物的生育繁衍,還是無生命物體的生化聚散,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和變更、凋亡,無不根源于氣的運動。“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素問·六微旨大論》)。氣有勝復作用,即氣本身具有克制與反克制的能力。氣這種勝與復、克制與反克制的作用,是氣自身運動的根源。氣分陰陽,陰陽相錯,而變由生。陰陽相錯,又稱陰陽交錯、陰陽交感,即陰陽的相互作用。陰陽相錯是氣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換言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陰陽的對立統一是氣運動變化的根源和宇宙總規律,故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的陰陽對立統一運動,表現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動靜、聚散、清濁的相互交感,這是氣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內經》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騰于天。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素問·六微旨大論》) 氣是構成宇宙的物質基礎,氣聚而成形,散而為氣。形和氣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氣的相互轉化則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為氣之化,即氣化。形氣之間的相互轉化就是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氣生形,形歸氣,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氣之聚散。氣充塞于太虛之中,·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變化乃至消亡,無不由于氣的氣化作用。所謂“氣始而生化,……氣終而象變”(《素問·五常政大論》)。《內經》不僅在氣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氣和形相互轉化的思想,而且用陰陽學說闡明形氣轉化的根源。“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動而散則化氣,陰靜而凝則成形。陰陽動靜的相互作用,是氣化成形和形散為氣兩種方向相反的運動過程的根本原因。氣至大無外,至細無內。大者,有形之物與太虛之氣之間;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內部都存在著形化為氣和氣化為形的氣化作用。中醫學的形氣轉化理論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氣是陰陽矛盾統一體。陰陽為固有的兩種對立要素,而不是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即“陰陽有定性而無定質‘’(《張子正蒙注·卷一》)。陰陽矛盾對立形成了氣的永恒的有規律的運動變化。動靜統一是氣的運動性質。氣化運動是動與靜的統一,聚散統一則是氣的存在形式。散而歸于太虛,是氣的無形本體;聚而為庶物之生,是氣的有形作用。聚暫而散久,聚散在質和量上均統一于氣,聚散統一揭示了宇宙萬物氣的統一性。陰陽統一揭示了氣的內在性質,動靜統一描述了氣的存在狀況,而聚散統一則規定著氣的存在形式。 (周易文摘博客,作者:大宗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