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組里的時間并不長。應該是兩年前加入的。本來告別豆瓣已經將近兩年了,前段時間因為整理郵箱發現一封豆油通知,才重回豆瓣。
兩年前我和這里的大部分人一樣,只是對中醫和養生有興趣,經常去看體質檢測,還有各種養生書。兩年后,當我自學了中醫并且跟師臨證了一段時間后,再回到這里,看到大部分的帖子和跟帖,我仿佛看到了兩年前的自己,實在是汗顏,同時也深感,作為一個中醫小組,這里的氛圍實在應該變一變了。 本來不想再來這里的,但是那天看到小組創建者關于小組突破15w人的帖子后,我決定還是經常上來看看,可能今后還會陸續寫一點東西,普及一下中醫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 常看見組內有人求方子,求破某某體質,或者說個病名或癥狀問怎么辦。實在不知道怎么幫忙。除了個別情況,我也會給出常用的驗方,小方,一般我都是建議面診,或者講些養生的理論。 我覺得在組里是非常有必要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中醫是如何診病的。 確切的說,中醫不診病。 中醫診的是證! 那么,為什么中醫診的是證? 什么是證? 證和病的區別是什么? 中醫如何診證? 古人不像現在,有各種先進的儀器,可以探測到人體的各個臟器、病灶,可以分析各種激素、細胞的指標。因此經過數千年乃至上萬年的總結,古人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診病方法,搜集病人外在的癥狀,加以整理辨析,歸納為一個具體的“證”。然后再針對這個“證”遣方用藥。 比如感冒,現在我們知道,是人體感染了病菌,或者是病毒。西醫就會分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等,遇到病毒性的就會緊張的不得了。如果是一個未發現過的新病毒,就會慌了手腳。因為沒有相應的抗生素或抗菌藥。而在中醫看來,不管是什么病原體引起感冒的(中醫也沒有病原體的概念,只有外邪),只要有發熱惡寒,汗出不透的癥狀,統統都是太陽表證,用桂枝湯就可以解決;只要是發熱惡寒,不汗出而頭痛,就統統是麻黃湯證。不需要去考慮是什么病毒或者病菌引起的。 再比如,過敏性鼻炎。西醫一般會幫你找過敏原,找到后叫你注意隔離,實在隔離不了,會給用抗過敏藥。如果找不到過敏原,西醫就束手無策了,只有靠抗過敏藥來維持。而在中醫看來,找到過敏原又有什么用呢?只要根據癥狀辨證施治就可以了。外寒內飲的可以用小青龍湯,表虛不固的可以用玉屏風散,腎陽虛的可以用腎氣丸。。。 (以上舉例,只想說明中西醫的差異。并非為了說西醫不好。西醫有其可取之處,但亦有其弊端。需理性對待。) 證,就是各種癥狀的集合。我們經常說的陽虛,陰虛,濕熱等等,就是最基本的證名。這里很多人都用過體質檢測的程序,你逐一選擇了身體的癥狀,程序對你這些癥狀加以總結分析,就會告訴你是陽虛體質,還是陰虛體質,還是濕熱體質。。。證,其實也是類似的,把各種癥狀總結了,加以分析歸納,就得出一個證。當然,中醫也不可能靠這些最基本的證名來遣方用藥的。比如陽虛,可能是脾陽虛,也可能是腎陽虛。是兩個甚至幾個臟腑之間出現的問題,比如說肝氣犯脾,心腎不交等等,這些就不是陽虛、陰虛、濕熱這樣簡單的體質或者證名就能涵蓋的了。所以那個體質測試,玩玩就好,把它作為求醫問藥的鑰匙,就走偏了。 另外,辨證的體系也不是單一的。除了一般愛好者熟悉的臟腑辨證,還有以傷寒論為代表的六經辨證,溫病學派的三焦辨證等等。 癥狀再多,最終的證會概括成一兩條。比如怕冷,胃納差,人浮腫,舌苔白厚,嘴唇容易紫,皮膚不清爽,可能被同時判為陽虛、濕熱、血瘀等等體質,但歸結成證,可能就是脾陽虛,或者濕阻中焦。所以,光憑體質檢測的陽虛陰虛濕熱,不但沒辦法診病,而且可能越看越害怕,自己把自己嚇的不輕。 證和病的區別是什么呢? 這個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我只能用實例說明一下。 所有的中藥方劑,其實都是針對證的,而不是針對病。 經常看到群里有類似這樣的問題:失眠怎么破?然后后面就有人說,用歸脾丸吧,我用了就好了。。。結果,有的人用好了,大多數人用了還是不好,繼續上網來嚷嚷。。。失眠是病名,對應到證,有很多,心脾虛只是其中一種證型。歸脾丸只治心脾虛證,不治失眠,心脾不虛了,對應的失眠自然就好了。可是,對于陰血虧虛有熱的失眠,歸脾丸不能治,要用黃連阿膠湯,因為黃連阿膠湯治這個證。 昨晚還有人在中醫QQ群里問我,咳嗽能吃羅漢果嗎?我說羅漢果不治咳嗽,羅漢果只治陰虛肺熱的證。如果你是陰虛肺熱引起的咳嗽,用羅漢果有效,如果是陽虛水飲內停,用羅漢果,輕則無效,重則加重。 組里還有人問痘痘怎么破。有人跟帖說用逍遙丸。逍遙丸不治痘痘,逍遙丸只治肝郁脾虛證。肝郁脾虛證治好了,肝郁脾虛引起的痘痘就自然好了。如果有人的痘痘是肺胃實熱引起的,那用逍遙丸是肯定沒有用的,因為逍遙丸治不了這個證。。。 所以,如果選擇中醫,一定要樹立起這樣的觀念:好的中醫用藥,不是治病的,只是通過調理,讓人體原先紊亂的秩序恢復,秩序恢復了人體就能自己對付疾病,而疾病其實都是自愈的。如果總是考慮針對什么病,用什么藥殺菌,用什么藥抑制神經興奮,用什么藥消毒,那就走偏了,不是中醫了。 中醫診證,概括起來就是望聞問切。 望,不僅僅是觀察臉部的氣色喝舌苔舌質,還要觀察病人的精氣神是否,走路的儀態,說話的氣力和神情,甚至不經意的小動作等等。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診排在四診之首,足見其重要性。所以現在有時有人會在網上問我問題,我一般都會要求傳舌苔和臉部照片,這個已經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了,因為很多信息,還是了解不到的。傷寒論里描述了很多病人的小動作,比如插手自冒心,比如腹痛喜按,腹痛拒按等等。都是很不經意間可以看到的。但是無法通過照片看到。所以如果一定想在網上求助,那只有多問問題,借助問診和聞診了。更別說現在還有很多人,看見別人說一個病,或者哪里哪里不舒服,就隨便開方子提建議的,那就更不靠譜了。 聞,就是聽病人描述病情,癥狀等,以補充望診的不足。中國過去的古人,描述病情是很具體的,現在有的經常看中醫的老太太老大爺,看病描述病情就很有經驗。會說:我怕冷,只能喝熱水,但也喝不多,每天幾點開始胃里面就嘈雜,發脹,泛酸水,還翻氣出來,大便是不成形的,腿也軟,爬樓沒有力氣,經常腳疼。。。聽了這個中醫就會比較明白,是個比較典型的脾腎陽虛證。很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病人已經不會描述自己的病情了。經常會有人說,我胃不好怎么治,慢性胃炎怎么辦,失眠怎么辦,心臟病怎么辦,過敏性鼻炎怎么辦。。。曾經跟師臨證,有人來瞧病,問他怎么不舒服了,他說我肝不好,問他怎么不好了,說我肝血不足。老師就說了,問你哪里不舒服你就直接講哪里怎么不舒服就行了,是不是肝血不足,不是你說的,是由我來判斷的。 所以,看中醫,要學會描述癥狀。過去有人總結中醫問診的十個要點,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求醫問藥時可以按照這個模式表述,再加上其他沒有提到的癥狀,也就省去了醫生的不少麻煩。 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 七聾八渴具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 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猶需問經期, 天花麻疹全占驗。 問,病人的描述,可能遺漏了醫者辨證的重要信息,因此,除了病人自己說,一些病人想不起來說的,但是對醫者又是非常需要知道的信息,就需要靠問來完成。辨證需要問的十幾個方面的問題,前面已經列舉了,不再贅述。 切,就是脈診。這個是中醫最受世人吹捧,同時也最受現代醫學爭議的一種診法。受影視作品和傳說故事的影響,很多人心目中的神醫,都是一手捻須,一手搭脈,病人來了,三只手指一搭,無須多言,即可了然于心,然后刷刷刷開出一張龍飛鳳舞的方子,藥到病除。現在也有一些中醫或中醫粉,或者為了經濟利益,或者出于宣揚中醫的好處,或者為了炫耀技能,故弄玄虛,故意地夸大切脈的水平和效果,聲稱可以三個手指斷人生死。這些都有意無意地把中醫在人們心目中神秘化了。很多人把會不會搭脈,搭脈水平是否高作為衡量一個中醫是否好的標準。以至于現在有些很刻薄的病人,去看中醫時,一言不發,伸出一個拳頭,讓中醫搭脈:你不是醫術高嗎?那就考考你,我是什么問題,你倒是說說看。你要是說不出來,就是庸醫,因為你連診脈都不會。然而大多數所謂的科學工作者,都覺得中醫的脈診是糊弄人的玩意,認為中醫搞這個完全就是巫術的殘余,在裝神弄鬼。還有一些學院派的中醫,認為有了現代的各種儀器之后,完全可以淘汰脈診。其實,脈診沒有影視作品里宣揚的那么神秘萬能,也沒有方舟子們貶低的那樣一無是處。脈診排在望聞問切最后,就是用來彌補望聞問三診的不足和遺漏的。單純的脈診結論并不足憑,必須和其他三診結論參合后,脈診的結論才會顯得有意義。 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得出的結論,才能作為遣方用藥的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