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老年聲樂教學及社區普及 (2012-05-14 10:45:58)淺談中老年聲樂教學及社區普及
周詠梅 【摘要】 本文對中老年聲樂教學所具有的社會意義進行的探討,闡述中老年聲樂教學中實際遇見的問題、難點,以及在中老年人聲樂教學上的方法嘗試。 【關鍵詞】中老年歌唱、科學發聲、服務社區 一、中老年聲樂教學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中老年隊伍越來越壯大,中老年朋友從工作崗位上退休后,最擔心的就是孤寂和冷落,他們迫切需要一種精神寄托。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已蔚然成風。 有許多中老年朋友走出家門,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其中,歌唱更成為老年朋友最為喜愛的藝術門類之一,學聲樂、學唱歌的中老年朋友日益增多,引發了所謂“唱歌熱”的現象,重視和發展中老年聲樂教學就越發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第一,發展中老年聲樂活動可以有效地活躍社區的文化生活。 許多中老年學員學習聲樂,是希望通過學習很快能夠加入到歌唱的隊伍中,體會唱歌的過程,體驗音樂和內心、音樂與情感之間的交流。因此在中老年的聲樂教學內容和曲目上都與傳統聲樂教學有很大不同。 第二,中老年從事聲樂活動可以展示老年人的風采。 一個國家老年人的生活狀況直接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風氣與文明程度。許多中老年學員在參加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唱歌成為他們的生活內容和追求,合唱團訓練等活動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新的社會位置,這讓他們每天都那么樂觀、開朗、自信,他們的生活熱情每時每刻都在感染著筆者,感染著他們身邊的人。 比如:2011年一個來自烏魯木齊的普通中老年合唱團參加了在奧地利舉辦的“2011年國際中老年合唱藝術節”。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她們放聲高歌,最終她們憑借美妙的歌聲,贏得“國際中老年合唱藝術節”金獎。 第三,唱歌可以促進中老年的身心健康。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音樂的速度、旋律、節奏可起到調節生命節律的作用,由于音樂能影響人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 二、如何進行中老年的聲樂教學 (一)中老年聲樂教學難點和常見問題 中老年聲樂教學有社會意義,有市場需求,學員的熱情和積極性也非常高,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工作會一帆風順地進行下去。 筆者剛開始從事中老年聲樂教學時,課堂上出現的狀況確實讓筆者手足無措了一下——毫無培訓基礎的學員們在一起的歌聲簡直讓人無法忍受:音高不統一,節奏不統一,音調不統一,大多都扯著大白嗓在那里大吼大叫,還有的干脆音跑得找不到北,有的則在該用高音恰用低八度唱,有的氣口掌握不好等等。 作為一名群眾文藝工作者,筆者反復揣摩教學方法,思考教學上的難點,再逐一對癥解決。經過幾年的經驗積累和總結,筆者認為中老年聲樂教學的難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老年人的身體條件發生變化。 通常,人進入中老年,與歌唱相關的器官組織的機能狀態都有所改變:喉肌略有萎縮,女性聲帶增厚,真假聲音域變窄。男性聲帶萎縮變薄,致使其真聲音域變窄,假聲音域變寬,聲門閉合不全,開放速度減慢,肺活量減小,口腔肌肉活動遲緩,大腦反應靈敏度減弱,身體耐力下降,整體協調性略不平衡。 第二,學員們學習聲樂的目的不同。 學員們學習的目的有很大差異,但不管是什么,都是為了在群體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根據這一特點,筆者在教學中嘗試著根據當前熱點選擇教學歌曲。例如根據“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選擇教唱《八榮八恥歌》(杜興成曲)等曲目。為弘揚和踐行“北京精神”,便選擇教唱《北京精神》(鵬來曲)。帶領著市民唱響了時代的主旋律,讓學員們為社區的文化建設注入活力,也讓學員們感覺他們的生命在晚霞中綻放著光華,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很多學員在學習之后,就將他們所學內容在社區的歌唱隊普及起來,他們把學來的新歌及時地在社區教唱,接著在各個社區遍地開花,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 第三,學員的平均年齡跨度較大。 一般來說,一個中老年合唱團的學員年齡跨度從四十多歲到七十多歲,從學員聲帶、口腔、氣息等條件來看,其中的差距非常大,必須因材施教。 第四,學員的聲樂基礎有差異。 了解他們的聲樂基礎是關鍵的一步,學員中有的樂感好、音質好、模仿能力也強,但不識簡譜;有的只是喜歡唱歌,一點音樂知識也沒有;有的文化基礎好,能識簡譜。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培訓的難度。標準定得太高不行,太低,有部分學員也會覺得乏味。于是選擇訓練的起點很重要。 除了這些難點之外,在教學中,我還總結出了中老年學員學習中常見的問題: 喉音 喉音是由于氣流受阻于聲帶所發出的輔音。可依發音方法不同而分為兩種:喉塞音和喉擦音。喉音是歌唱中常見的一種毛病。歌唱中有喉音,會讓歌曲聽起來很不自然,歌唱時好像口里含著什么東西,因而造成吐字不清。聲音發悶,缺乏色彩。 喉音常常是歌者片面地追求聲音的寬厚、宏亮,歌唱時失去呼吸的支持,造成喉部緊縮,肌肉緊張,是用力擠壓舌根造成的。喉音對歌唱極為有害,喉音生硬、沉重,缺乏音色的變化,聲音的表現力貧弱。 鼻音 鼻音是歌唱中常見的毛病之一。鼻音音色灰暗,沒有光彩,聲音好像悶在鼻子里面一樣,很不悅耳,如不及時糾正,聲音會越來越暗,甚至唱不成聲。 鼻音的形成原因有多種。 其一,歌唱者從聲音概念和聽覺上,把鼻音誤認為是鼻腔共鳴或聲音的高位置,歌唱者覺得“有共鳴、有位置”,結果掉進了鼻音的陷阱。 其二,歌唱者發聲時,軟口蓋缺乏積極上提的興奮狀態,使小舌頭(懸雍垂)及軟口蓋無力下塌與舌頭的后部相觸,堵塞了通向口咽腔的通道,結果氣流全灌進了鼻腔,使共鳴局限在鼻腔內,失去了口咽腔的共鳴,導致鼻音。 其三,歌唱者在語言發音或平時的講話習慣中,帶有明顯的鼻音,因而在歌唱時就不自覺地帶上鼻音。 白聲 聲樂中的“白聲”多指那些聲音音質疏散浮泛而無焦點的聲音。聲音主要在口腔里,與頭腔、胸腔的共鳴完全脫節。這種聲音干澀,而缺乏泛音光澤,變得淺薄、粗超、生硬,甚至而發生嘶啞,是一種蒼白而又無共鳴色彩的沒有表現力的聲音,所以稱為“白聲”。 這種聲音的形成主要是在沒有呼吸基礎支持下,盲目追求宏大的音量所致,或是由于拉直嗓子喊唱的結果。因而使下顎、舌根緊張,喉頭上提,舌中部抬高而發出扁白的聲音。 羊聲 羊聲是指發出的聲音像羊的叫聲,發聲時聲道細而短,喉頭與咽壁都缺乏應有的控制,咽部共鳴管空間狹小,因而聲音尖細刺耳、蒼白單薄,同時還帶有許多不自然的細碎的抖動,類似羊鳴,所以根本談不上聲音的美感。 產生羊聲的原因是由于不懂得打開喉嚨唱歌,沒有正確的有支持的呼吸,造成上下的共鳴不能貫通,靠口腔和擠壓聲帶發出聲音,故而產生難聽的“羊聲”。 中老年學員基本上均為初學聲樂的學員。由于對聲樂的理解不足,缺乏對聲樂的鑒賞能力,分不清什么是正確美好的聲音和錯誤的聲音,甚至將錯誤的聲音認為是正確的、而依此方法練習,會將錯誤的方法不斷加強而成為下意識的習慣,這就成為聲音學習中極大的障礙,必須費很大的功夫去矯正,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正。 (二)一些教學方法在中老年聲樂教學中的實踐 針對以上在中老年聲樂教學中出現的難點和常見問題,筆者進行了長時間的教學研究和揣摩,得到了以下實踐經驗: 第一,挑選適合中老年人的教材。 筆者對參加聲樂學習的學員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學員的學習目的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服務社會型。 這些人多數來自于退休的文藝骨干或文藝工作者,退休后依然希望發揮余熱,還想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奔忙著,現學現用。 第二類:自娛自樂型。 這些人多數喜歡享受現在的生活,豐富老年生活。他們想通過學習提高水平,可以在家人面前或歌廳里唱唱歌,讓親戚朋友贊賞,提高個人聲望,得到自我心理滿足。 第三類:自得其樂型。 這種學員只是為了豐富業余愛好,就想在唱歌中抒發情感,找點樂趣,搞點大家唱,歡喜就好(這是部分學員的目的)。 學習目的不同,對于教材的選擇就不能拘泥于形式。筆者根據他們的學習目的,主要選了三大類的歌曲: 即練聲和懷舊曲,這類歌曲基本屬于經典歌曲;時尚和實用曲,這類歌曲基本是新創作的優秀時代歌曲;易學和傳誦曲,這類歌曲是經典的中外民歌。 第二,在教學模式上的改進。 傳統的聲樂教學以一對一形式為主,筆者做了改變,用大班教唱和小班合唱的方式進行訓練。比如說筆者曾經輔導過中老年合唱團參加歌詠比賽。這種團體往往有一兩百人,于是筆者選擇用大班教學來打基礎,讓學員們先學會區別一個隨便發的音和一個規范化的發音哪個美?有什么區別?參與歌唱的器官都有哪些?然后指導他們進行練聲,讓他們在歌唱時養成良好、規范發音的習慣。 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會不停的向學員們灌輸一些人體發聲器官在各個音區的作用和樂理知識,讓學員對科學發聲的重要性有了感性認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員們慢慢學會了怎樣發聲并控制聲音和氣息,懂得了什么是歌唱的美好的聲音……他們的聲音提高很快,不和諧的聲音在不斷減少,聲音逐漸變得悅耳多了。 選擇大班授課的好處還在于,學員們之間會彼此分享學習知識,互相糾正校對。對于教學來說,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小班授課或者一對一形式授課,筆者會針對一些相對唱得比較好的學員,專門對他們進行分聲部的和聲訓練,學唱一些簡單的二部合唱歌曲,讓他們在合唱中感知聲音的個性和共性,訓練互相配合,團結合作,唱出不同色彩的和諧音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們的演唱水平提高很快,而且積極性也很高,利用空余時間經常自發地自己訓練。 第三,教材范唱。 傳統的聲樂教學法十分強調聲音概念和歌唱感覺的作用。所以聲樂界歷來認為“聲樂”是不可以自學的。因為歌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東西。傳統的聲樂教學的過程是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示范演唱,然后啟發學生體驗正確的歌唱感覺,要求學生記住這種感覺,并能夠在演唱時重復這種感覺,進而能夠熟練地、準確地運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去。這種方式晦澀難懂,很難普及。即使在有老師示范、講解、啟發、指導的情況下,尚且難以領會,更不用說為業余的聲樂愛好者學會。這種復雜的方式也容易打擊學員信心。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授辦法。雖然歌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東西,但歌唱時狀態是可以看得見的,尤其是形成歌唱狀態的動作,更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把歌唱中的歌唱動作、狀態描述出來,并在生活中找到可以直觀聯系上的感覺和動作,以便學員找到唱歌的感覺。比方說:打哈欠時的口型。 為了便于學員們學習,筆者還將教材所選歌曲錄制成DVD,讓學員視聽、模唱,讓他們感受不是卡拉OK音樂的感覺。通過老師課堂的范唱,特別是口型的示范,使學員有較直觀的認知。又通過播放一些著名聲樂教授的上課光盤,如周小燕教授、鄒文琴教授、金鐵霖教授等,讓學員跟著練習。 第四,不拘泥于固定教學形式,更多與學員產生互動。 針對學員們的年齡層次有差異、樂理知識有差異、聲樂基礎有差異的情況,筆者在教學方法上盡量因人而宜、穿插進行,練習曲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盡量不讓他們感到枯燥,又能立竿見影感到成功的快樂。經過雙方努力,筆者的工作已初見成效,教學效果也很明顯,學員做到了身體有形、臉上有戲、眼中有神、心中有情,能夠感受到科學的發聲帶來的美好的聲音,能夠去享受這種聲音,享受歌唱。 第五,用科學練聲能發掘中老年人的聲樂潛能。 人本來就有一種天賦的能力,對于一個初生嬰兒來說,根本沒有經過任何的發聲訓練,但當他哭的時候,哭得很傷心;他笑時,又會發出悅耳的音調。人天生就能夠自由地并帶有表情地使用我們的嗓音。針對我們在前文中討論過中老年學員在歌唱中常見的幾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也有針對性地想到一些解決辦法: 學員們歌唱中種種不良毛病往往是由于錯誤的呼吸方法及發聲器官不協調、失去平衡和局部活動而形成的。糾正錯誤的聲音全靠具體的發聲過程中仔細分析和觀察,針對具體的情況予以處理,于是,筆者在教學中加入了很多的發聲練習。 糾正喉音 有喉音的人往往覺得自己發出的聲音是美的,因此必須在教師指導下了解正確的發聲狀態和聲音,同時抓住正確發聲是發聲器官動作的自我感覺,并加以強化,使之逐漸形成正確的發聲概念,從而達到徹底解決喉音毛病。 為了讓學員正確掌握與運營發聲器官,要有支持點的氣息支持與控制聲音。筆者教導學員運用“微笑狀態咪嘛法”練聲。 糾正鼻音 有鼻音的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有鼻音。筆者首先讓學員們從聲音概念上分清鼻音與鼻腔共鳴的界定。從聽覺上辯清鼻音與鼻腔共鳴、鼻音與高位置的區別。 接著筆者在發聲訓練中,重點在調整發聲狀態和聲音走向,讓學員們反復訓練打呵欠的狀態,讓聲音直接從口咽腔的通道發出來,而不要往鼻腔里推。 克服“白聲” 首先在教學上必須讓學員明確嗓音訓練必須“對號入座”。每位歌唱者都應在自己嗓音的有限范圍內循序漸進地去增加多種發聲能力,切不可以用加大聲帶振幅(“撐大嗓門”)作為代價來換取大音量、寬號頭。 其次是盡量將聲音唱得柔和動聽,音量不宜過強,用“o”和“u”元音在中聲區范圍練習。 再次是采用哼唱練習,將三個聲區連接統一起來,練習時必須注意要建立有支點的呼吸,使呼吸、喉頭聲帶和共鳴三個方面協調動作,用較緩慢的音階練習最好。 解決羊聲 筆者多采用短音練習,如苗、埋等,打開喉嚨歌唱,加強用吸氣狀態發聲的欲望,使咽腔共鳴空間擴大,形成良好的咽腔共鳴;建立正確的歌唱呼吸方法,讓淺胸式呼吸變為胸腹式聯合呼吸。有了呼吸支持,就可以解除肌肉的過分緊張,使發聲器官能協調動作,以適應歌唱的需要。 這些發生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初學者對聲樂的識別能力不強,由經驗豐富的老師給予指導,這樣才不至于誤入歧途,必須耐心地按老師的指導去練,不能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中老年聲樂教程》 王德安 王凡音編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1 《中老年學唱歌速成》 郭愛民 編著 中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1 《音樂概論》 俞人豪 編著 人民音樂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