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周四第三十八天上午,今天的主要目標是國中之國梵蒂岡,從中央火車站出發,坐64路公車直接就到了坐落在臺泊河西岸的梵蒂岡的城墻外,引道壯觀,遠遠就可以看見大教堂,急步進入圣彼得大廣場(Piazza di San Pietro)。 ![]()
![]()
圣彼得大廣場是羅馬城里最大的廣場,密密麻麻站立不嫌擠的話最多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廣場以及兩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兩側由兩組恢宏雄偉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筑,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柱間形成三個走廊。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都是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碑尖上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造型,據說圣人圣彼得在這里被掛在倒十字架上。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卡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圣彼得廣場。看著羅馬到處都有的方尖碑,有時候很難想明白,當時為啥要勞神費力的從非洲搶這么多方尖碑過來喃? 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泉水從中間向上下分兩層噴射,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比較神奇的是,站在兩個噴泉之間的圓形白色大理石處,觀望兩側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最外面的一排,原來這是貝爾尼尼運用透視效果的匠心設計。 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側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書房。教皇每個星期天的正午,出現在最頂層右邊第二個窗口向廣場上聚集的人們祝福,屆時廣場上便會涌進成千上萬的信徒,將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
![]()
![]()
匆忙在廣場里照了幾張,趕快去排隊安檢,雖然還很早,人已經不少,這個隊排了半個小時,還好,估計一會兒人聚多了,沒有兩個小時下不來。 ![]()
![]()
經過一個門洞,看見教廷衛兵,身穿紅黃藍三色條紋的古代騎士服裝,手握長戟,威風凜凜。他們都是瑞士人,據說在16世紀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羅馬帝國的進攻,為了保衛教皇,100多個瑞士衛兵戰死在教堂外,當時的教皇非常感動,于是決定世世代代雇傭瑞士衛兵保衛教堂。 ![]()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以圣彼得為名,他是耶穌的門徒之長,彼得的名字就是耶穌所起,含義是“磐石”,意思是他將成為教會的基石。耶穌升天后,彼得以耶穌繼承人的身份傳道,公元64年,他在羅馬被尼祿皇帝殺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為圣彼得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位列羅馬四大教堂之二的教堂,其實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是米開朗基羅和前后幾位大師一起設計并指揮建造的,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過梁相結合。 ![]()
長方形的教堂建筑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圣的,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全部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畫像也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內部造型很大氣,和一般的教堂不一樣,里面看不到一根單獨的立柱,全部變身為至少四根一組的龕體了,這樣一來,宏偉渾厚的效果馬上就出來了。 ![]()
![]()
![]()
![]()
![]()
![]()
![]()
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爾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 ![]()
![]()
![]()
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壁畫、浮雕和雕像。 ![]()
![]()
![]()
![]()
![]()
![]()
|
|